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精品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精品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身体变化》精品教案

《运动与身体变化》精品教案

教学内容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材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整理及对身边事物进行调查等活动,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人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难点:亲自试验,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教具学具

手表或秒表。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都参加过体育活动,你们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问:有的同学说脉搏跳动会加快。你知道什么是脉搏吗?知道脉搏在哪儿吗?

指名发言。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个实验,了解运动前后1分钟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教学实施

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做实验。先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的次数,再测出原地高抬腿跑30秒后1分钟脉搏的次数,最后测出休息2分钟后1分钟脉搏的次数。

运动前/

运动后/次休息后/次

姓名

平均数

教师可以统一发口令开始做实验,然后各小组按自己的速度进行,一定要做好记录。

回到教室,进行计算和填写工作。

教师组织讨论:运动后,你的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几次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质疑:跑步运动会对脉搏产生影响,如果进行其他的运动项目,对脉搏有不同的影响吗?

布置任务:每个小组选择两项不同的运动做实验,像上面那样,记录每次运动后每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再求出小组每次测量脉搏的平均数。(“姓名”栏右面的两栏空格填上不同的运动名称)

姓名

平均数

全班交流实验结果。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向体育老师了解四年级学生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次数达到多少比较合适,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安排活动的。

2.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记录下来制成统计表,与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学反思

1.灵活组织活动。教材虽然提供了完整的活动方案,但考虑到班级实际,教师做了一些调整,首先让学生测出自己没有运动时的脉搏,然后填表(两个)。考虑到学生的秩序和纪律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原地做蹲下和起立的运动,然后测出脉搏,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上的活动测出脉搏。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实践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活动的最后结果,而在于让学生自主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研究的空间。比较有求知欲的学生会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反馈情况看出,学生还是乐于将实践和知识相联系的,关键在于有好的切入点。虽然本节课学生活动算是有序,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如:本节课内容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验讨论、学生体会来加深理解。因为运动过后学生似乎很难进入“理解”的状态,所以如何把握节奏,即活动与知识之间的建构点,是很重要的。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知识资料链接

“统计”一词的由来

“统计”这个词语最早是在拉丁语里面出现的,不过那时候它的意思是说各种现象的状态。后来意大利人在学习拉丁语的时候,把这个词吸收到意大利语里面。在意大利语里,这个词又有了别的意思,人们用它来表示“国家”的概念。再后来,统计在人们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多,人们就专门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个意思。于是“统计”这个词就出现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