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开通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武帝的大一统,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
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族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三、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的基本事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学习张骞、班超的事迹,感受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二)讲授新课1.张骞通西域(1)教师活动阅读下则材料,概况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材料1: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材料2: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学生活动①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②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7—79及视频观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6)学生活动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
3、丝绸之路
(1)开通: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以至更西地区的交 通路线逐步开辟出来,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2)路线: ①南道---出阳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 南部、西亚和地中海东岸,或至南亚; ②北道---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西逾葱岭,可至中亚 北部,西至东欧。 (3)商品交流: ①汉朝运往西方:丝织品、漆器、铁器等 ②西方运来汉朝:良马、橐驼、香料、葡萄、石榴、苜蓿、 胡麻、核桃、玻璃、水晶等物品。
成都 四 川 南 部 印度 缅甸
云南境内
西汉时,一条以成都为起点的 “南方丝绸之路”也已经形成
二、班超经营西域
讲一讲: 你知道“投 笔从戎”的故 事吗?说说你 对班超投笔从 戎的看法。
班超(32-102),扶风 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 年轻时为官府抄 书以养家。日久劳苦, 曾投笔叹曰:“大丈 夫应该像张骞那样, 在边疆建功立业,怎 么能总是和笔墨打交 道呢!” ,遂投笔从 戎。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 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 )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 路”,其路线是( A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 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 B )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南方丝绸之路 D西方丝绸之路
投笔从戎
二、班超经营西域
1、东汉明帝时,重设西域都护,命班 超出使南道各国。 2、经过长期斗阵,东汉先控制了南道 各国,又排除匈奴势力,控制了北道。 东汉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得以恢复。 3、班超任西域都护等管30年,为维护 各改善丝绸之路做出了贡献。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学目标】①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②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西汉管理西域的相关措施,学习张骞、班超等人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观察地图,对比秦与西汉的疆域,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呢?答案提示:多了西域地区。
教师指导:通过地图可以看到,与秦朝相比,西汉疆域有了较大拓展,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河西走廊至西域的广大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
那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本课共分为几个子目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张骞通西域后,一方面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另一方面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版图,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自主学习:【时空观念】阅读教材,描述西域的地理位置。
答案提示: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2、教师指导:①【史料实证】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78思考,匈奴与西域各国、西汉的关系如何?答案提示:匈奴控制奴役西域各国;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
教师指导:通过解读材料“由于苍天降福保佑......现已消灭了月氏,其部众已全部被杀或投降,月氏已被我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附近的二十六国,都已归匈奴统辖。
”可知当时西域各国备受匈奴压迫。
通过关键词“不断侵犯、抢走、毁坏”可知当时匈奴仍然不断进攻中原。
②【史料实证】基于上述关系汉武帝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3、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传出的物品、技术 丝绸、铁器、漆器、 麻织品、冶铁技术 传入的物品、技术 毛皮、香料、药材、珠宝、瓜果、 音乐、舞蹈、宗教
4、丝绸之路的作用 :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 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欧 洲
西 亚
今新疆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
外 交 民 族
丝绸之路 (路线)
西域都护 (意义)
张骞不仅在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重要作 用,而且在中外交往史上有重要地位。
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意义(合作探究)
材料一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 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 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 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 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维基百科 材料二1990年9月,新亚欧大陆桥(又称第二亚欧大陆桥)全线 贯通,东到连云港,西到荷兰鹿特丹港。由于所经路线很大一 部分是经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又称现代“丝绸之路”。
岭—河西走廊—今x疆地区—安息—大秦 D.长安—玉门关、阳关—河西走廊—葱岭—西亚—欧洲
1、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世界上最著名 的一条商路,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请回答: (1)“丝绸之路”的路线: 从 往西,经 ,越过今 境内,运到 ,再由此转运 到 和欧洲 。 (2)根据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 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张骞出使西域有何意义?“丝绸之路”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 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丝绸之路”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通:①张骞通西域时和这之后,中国和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这条商旅要道,就是“丝绸之路”。
②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斯里兰卡的“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①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沟通了东西方的交通。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③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印度经中亚、西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3、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扩大了秦汉文化对外的影响。
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联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路线及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Silk Road)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贸易网络之一,也是东西方文明间文化、经贸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自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4世纪中叶,丝绸之路跨越了数千英里,连接了我国、印度、中亚、伊朗、中东、地中海地区以及北非地区。
其开通的背景、路线及历史意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一、背景丝绸之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世纪,汉朝皇帝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首次实现了我国和欧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而此前,西域羌人的传书驿站也成为了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
由于政治、宗教、商业等多方面的需求,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政治经济因素上,比如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等产品不仅进口到西方,而且还输出了一系列商品如香料、珠宝、铁器、长毛织物等。
二、路线丝绸之路从我国伊朗高原到地中海沿岸地区,总长度为7,000英里。
在我国的西北部,它从西安的陕西省开始,并经过敦煌、哈密、喀什、塔什干和撒马尔罕等城市,在那里分成北线和南线。
北线经过塔什干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一路向西。
南线则经过喀什、喀拉喀尔、南疆的克孜勒苏河谷,然后穿越帕米尔高原,并进入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山口。
而在中亚部分,丝绸之路共有五条主要通道连接我国和西方。
三、历史意义1. 经济交流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不仅有丝绸、茶叶、瓷器等我国特产,还有来自西方的香料、珠宝和玛瑙等产品。
通过这一贸易通道,我国和西方之间建立了长期的经济通联,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换,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丝绸之路也成为了繁荣中华、促进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每年通过贸易往来传递了大量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铁器,也传播了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使各国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
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历史教案: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历史教案: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路线之一,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商品贸易和科技创新。
本文将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时期、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以及对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时期古代丝绸之路是在汉代开始兴建的。
汉武帝时期,西汉朝廷为了开拓西域和加强对西夏、乌桓等民族的控制,派出了张骞等使者,首次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可以到达西亚和地中海地区,而西域的玛瑙、珊瑚和金银等奢侈品也流入中国市场。
丝绸之路的兴起为当时东西文化和贸易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沿线国家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众多,其中包括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罗马等国家。
这些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繁荣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贸易方面,中国主要输出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而印度、波斯、阿拉伯和罗马则输出宝玉石、黄金、香料等商品。
这些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
在文化交流方面,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贸易的桥梁,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
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传播到了东方,而中国的文化,如丝绸、茶文化等也传播到了西方。
这些文化交流为东西方的文明交融提供了契机。
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繁荣。
各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商品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古代丝绸之路也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传播。
沿线国家的学者、艺术家和工匠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创新和发明,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最后,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也为各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沿线国家通过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建立了友好关系,这对于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