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合集下载

探究性报告 城隍庙非遗文化

探究性报告 城隍庙非遗文化

探究性报告城隍庙非遗文化
西安民俗“迎城隍”于2014年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民俗是由户县、长安联合申报,我区拥有省级传承人刘世天道长。

该民俗的保护单位是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城隍是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西安城隍庙主要供奉西安的保护神城隍老爷,城隍爷是代天理物、护国安邦、监察善恶、掌管生死祸福的地方保护神,能够护城保民、祛灾除患、主理冥籍、惩恶佑善。

迎城隍有非常盛大的形式和隆重的仪式。

其中有祭祀和巡游两部分组成,祭祀时由城隍庙主持道长率领道士开坛、请水、请圣、张榜摄召、救苦天地等,巡游是由道教乐队前导,掬香诵经队伍相随。

神物祭器,神前仪仗一应俱全,气势威严。

并且有民间艺术表演有百面锣鼓、芯子社、武术杂耍和秧歌等。

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形式盛大古老,它包含了汉族民间信仰、宗教祭祀礼仪、民俗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内容,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时它也是汉族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对各种汉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城隍庙上香的规矩

去城隍庙上香的规矩

去城隍庙上香的规矩城隍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场所之一,是祭祀城隍神的地方。

在中国,城隍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在现代社会,城隍庙仍然是人们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场所。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也是城隍庙的重要节日,许多人会前往城隍庙上香祈求平安和好运。

那么,去城隍庙上香有哪些规矩呢?要注意着装。

去城隍庙上香时,应该穿着整洁、庄重的衣服,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花哨的服装。

同时,女性应该避免穿着过于鲜艳的衣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此外,去城隍庙上香时,应该穿着舒适的鞋子,因为需要在庙内走动,而且庙内地面可能会比较不平整。

要注意香火的选择。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选择符合自己生肖的香火,这样可以更好地祈求平安和好运。

此外,还应该选择质量好、香味浓郁的香火,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祈求和敬意。

在点香时,应该先向城隍神行三鞠躬礼,然后点燃香火,最后再行三鞠躬礼,表示对城隍神的敬意和感谢。

第三,要注意行为举止。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保持安静、庄重的态度,不要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

同时,应该尊重其他人的祈求和敬意,不要干扰他人的行为。

在庙内,应该保持干净整洁,不要乱扔垃圾或随意涂鸦。

如果需要喝水或上厕所,应该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不要在庙内随意行动。

第四,要注意礼仪。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在行三鞠躬礼时,应该将手掌合十,表示对城隍神的敬意和感谢。

在祈求时,应该保持虔诚的心态,不要心存杂念或妄想。

如果需要求签或求神问卜,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不要随意打乱秩序。

要注意安全。

在城隍庙上香时,应该注意自己的安全和财物安全。

不要携带过多的现金或贵重物品,以免被盗或遗失。

在庙内走动时,应该注意地面的平整和安全,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如果需要烧纸钱或烛,应该到指定的地方进行,不要在庙内随意燃放。

去城隍庙上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祈求和敬意,得到城隍神的保佑和庇护。

寻走于现代的传统:城隍信仰的世俗生活——基于晋中城隍庙的调查

寻走于现代的传统:城隍信仰的世俗生活——基于晋中城隍庙的调查

寻走于现代的传统:城隍信仰的世俗生活——基于晋中城隍
庙的调查
梁润萍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4(025)003
【摘要】城隍神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俗神和古代城市的守护神.城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兴衰演变,一路伴随社会文化变迁轮回更迭.如今,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城隍信仰成为了寻走于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不断以一种适应的姿态实现从神圣走向世俗的蜕变.本文以晋中城隍庙的调查为线索,阐释城隍信仰的存在意义,探讨其变迁状况及原因,力图对城隍信仰重构现象进行解读,认为在适当场所和时机对其进行重构是必要的,城隍信仰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有现实价值.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梁润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8
【相关文献】
1.庙、信仰与社区——从城隍信仰看近代上海城隍庙社区 [J], 苏智良;姚霏
2.城隍信仰与潍县城隍庙(上) [J], 王云鹏
3.城隍信仰与潍县城隍庙(下) [J], 王云鹏
4.福州城隍庙与闽台城隍信仰 [J], 杨彦杰
5.民俗叙事视角下的城隍庙会——基于陕西榆林鱼河城隍庙的田野考察 [J], 秦国庆;孙建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

关于城隍庙及城隍文化,你了解多少?自古以来民间的传统是,如果要功名拜孔庙(文庙);如果要财禄去拜关帝庙(武庙);如果要求风调雨顺、日常杂七杂八的事事顺心,那一定是去拜老百姓的“家庙”——城隍庙。

而庙里的城隍作为城市守护神,普遍代表着民间朴素的信仰寄托。

风格迥异的城隍庙星罗棋布的城隍庙,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府县城池。

世世代代的人们相信城隍神能保城护民,安生恤死。

每年的城隍巡游和庙会,曾是无数中国城镇里最热闹盛大的公共活动,满满的生活记忆。

01 城隍庙的历史由来关于“城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卦》,“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

这里所谓的“城”,是指城墙;“隍”,是指护城壕。

“城隍”连用泛指城池,上面的意思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黩武。

城隍画像在远古奉行神灵原始崇拜和祭祀的年代,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最早出自周代《礼记》中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为《周宫》八神之一。

古人认为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城隍祭祀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期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汉将纪信史记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汉王诈降西楚,解救刘邦出围,被俘后拒绝招降终被项羽火刑处决。

刘邦得天下后,封纪信为各州总城隍,在长安王曲建庙立祠,以彰其忠勇。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中均有记载,并非传说。

因此由史料记载来看,王曲城隍祭祀纪信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比三国东吴芜湖城隍爷徐盛和城隍庙还要早上四百年。

纪信雕像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城隍信仰不断增强,城隍祭祀活动亦不断兴盛;进入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旱涝天灾时,代表一方民众祭祀城隍;至宋代城隍神已被正式列入祀典,并明确规定,新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这是最早借用神明威力来管制官吏的典制。

五月十一城隍诞辰,城隍庙管哪些事儿?什么人最需要拜城隍爷呢?

五月十一城隍诞辰,城隍庙管哪些事儿?什么人最需要拜城隍爷呢?

五月十一城隍诞辰,城隍庙管哪些事儿?什么人最需要拜城隍爷呢?大悲慈云,道法无边每年农历五月十一,为天下都城隍圣诞之期。

城隍爷遍布神州大地,甚至海外他方。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隍”一词,最早可见于《周易》一书,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

自邑告命,贞吝”。

《说文》里对“城隍”的解释是:“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

易曰:城复于隍。

从阜皇声。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起初,城隍是位土地神,根据《礼记》的记载,岁末天子在岁末丰收之后对保佑农业的八位神灵进行祭拜,也称作“八腊祭”。

所谓“八腊”指的是先啬(神农氏)、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沟渠)及百种。

其中的“水庸”就是“城隍”,《五礼通考》载:“水,隍也,墉,城也”。

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城隍”的原型就已经作为保护城市的土地神接受国人的祭祀了。

相传三国时代已有供奉城隍的庙观,“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239)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隍庙。

南北朝时候的《北齐书·慕容俨传》已经明确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称城隍神,公私每祈祷。

”城隍爷作为与人最接近的神明之一,身负“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以及守卫地方,护佑百姓之职。

其实,各地城隍的圣诞各不相同,不过为了统一祭祀,就将农历的五月十一定为天下城隍圣诞。

城隍信仰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崇拜阶段。

城隍信仰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上古时代的土地崇拜。

祭祀城隍是上古祭祀社稷的延续。

《礼记》《郊特牲》中除了有祭社神和稷神外,还有祭祀水庸神的,这个水庸其实就是城隍。

早在周朝,每到收获之后,到了除夕,人们都要腊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

海丰城隍庙文化探源

海丰城隍庙文化探源

海丰城隍庙文化探源海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滨海古县,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其人文古迹,革命命遗迹,随处可见。

作为海丰县重点文物之一的城隍庙是一座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宗教规制齐全的官祀道教庙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公元1368年,朱元璋发起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拨乱反正,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当上明朝开国皇帝之后,诏示天下,为宋朝雪仇雪辱,派出钦差大臣巡视全国各地进行调查有关政治、经济、历史问题和一系列的抚民政策。

因为晋代的海丰县衙办公场所毁于元朝末年的战火。

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向旧县址的西侧择地,经报朝廷批准拨款重建新的海丰县衙及行政办公机构的配套设施。

徐规奉圣旨出任明代海丰第一任知县,并主持新县衙的建设项目。

县衙西侧建造城隍庙,崇祀城隍神。

海丰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吴福钦讲述: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皇帝高度重视城隍神的信仰政策,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皇帝,下令为宋朝雪耻,敕封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天下都城隍神,称为“帝”,参照历代帝王之庙的规制,在南京金陵建庙,供奉文天祥,由文天祥领导天下各府、州、县的城隍神。

文天祥当上城隍帝,在阴间依律法惩治元兵罪恶,为大宋报仇雪恨;在阳间受到百姓崇拜,匡扶正气。

这时期,官员和民间对城隍神的信仰趋于鼎盛。

每年仲秋,祭祀城隍神,新官到县赴任也要先行拜礼城隍神。

据海丰城隍庙石碑的记载,海丰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海丰县令陈规在已废县城西侧重建县署,同时在县署西侧建城隍庙,崇祀城隍神。

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清代数次重修,庙宇向南,风火式山墙,面宽五间,进深三进三座,庙前为广场,并建一香亭,广场对面建有戏台,城隍庙中轴线上:前为戏台、香亭、衙门、拜坛、龙虎井、正堂、天井、寝宫。

主体建筑,以石柱和木梁抬梁架梁结构,造型简朴,在木梁木柱中不配制斗拱和雕刻,体现明代建筑特征,造型严谨、古朴、美观、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城隍庙考察报告

城隍庙考察报告

城隍庙考察报告篇一:上海苏杭考察总结报告篇二:郑州失落的城隍庙调研报告主题:失落的城隍庙一.选题的意义: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保存城市的记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

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空间保护的设计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空间设计,文化遗产的历史空间保护,实质上是一个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与空间设计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文化解读.必须从文化遗产”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即:历史的链条中去,认识和发掘其历史的,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并在历史的真实性与文明的见证性前提之下.来确立其历史文化见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意义与方向。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思想方法:应从战略与空间设计的两个层面来把握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及其历史肌理文化生成脉络与空间生成特质的时空意义和,价值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空间的城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的空间设计。

就“保护”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的保护就”城市设计”而言其核心问题是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时空意义与价值”在文化传承上的空间保护再现与发展.前者具有“文物保护价值取向”.后者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真实性的感知。

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的城市设计,应突出强调认识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的时空意义与价值特色——饱经沧桑的时空锈蚀“与风雨斑驳“残存空间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历史文化真实性的感知”。

明确把握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与历史文化意象、真实性感知的内在空间关联,以及历史肌理空间生成特质”时空锈蚀意义,在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上的价值取向;强调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肌理空间构成的历史整体空间格局。

二.关键词:肌理、文脉、空间三.调研大纲:1.区位分析(功能和道路)。

2.城隍庙的历史背景意义,与开封的对比。

3.研究城隍庙的建筑界面、基础设施、小品、天际线和过渡空间,寻求历史文脉与延续性。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民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民俗调查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民俗调查------------以潍县城隍庙为例课程名称:民俗与旅游指导教师:刘家军学生姓名: 郎景玉学号:17820112200742院系:管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2012年7月目录摘要 (2)1.城隍庙的渊源 (2)2.城隍的作用 (3)3.潍县城隍庙考察 (3)3.1建于明代 (3)3.2清代的潍县城隍庙 (4)3.3今日的潍县城隍庙 (5)3.4 潍县城隍祭祀与出巡仪式 (7)3.5 文人视野中的的潍县城隍庙 (8)3.6 潍县城隍庙轶事 (10)4.总结与收获 (11)5.参考文献 (12)摘要:本文追溯了城隍祭祀的历史沿革,并从潍坊市潍县城隍庙的发展源流来诠释城隍庙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

城隍祭祀和城隍庙是我国具有的悠久的和独特的城市文化,应当加强对城隍庙的考察研究与保护。

关键字:城隍庙民俗潍县城隍庙1.城隍庙的渊源“城”“隍”二字在同一句话中出现最早是在《周易·泰卦》:“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城”为城墙,“隍”据《周易集解》引虞翻注:“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

”可见,城隍信仰产生之初,并没有将城隍人格化,而是对“城池”这种“物”的自然崇拜。

关于早期城隍的记载多见于南方各地。

现在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城隍庙是安徽芜湖的城隍庙,建于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

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演变,城隍开始人格化,《北齐书·慕容俨传》:“城(郢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

”至唐代,城隍信仰在全国各地逐渐兴盛起来,城隍身上“人”的气息也更加浓厚。

一些著名士人、文人也热衷于城隍的祭祀活动,如张说有《祭城隍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李德裕曾建成都城隍祠。

可见,至晚在唐代中期,城隍信仰已经走出民间信仰的范围,为广大士人所接受,地方官府开始主持祭祀。

到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城隍信仰传遍天下,最高统治者开始给某地城隍赐庙额,颁封爵,但范围还仅限于“祷祈感应”的城隍,还没有成为全国统一施行的普遍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城隍庙的习俗调查
一、原始信仰
远古时期,农业经济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常常显得软弱无力,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使得民众往往把希望寄托于对图腾、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之中,通过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护佑,在“万物有灵”与“天人合一”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有关神灵的崇拜和祭祀仪式,逐步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我国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

从资料记载看,城隍神最早见于周代《礼记》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

《礼记·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

伊耆氏始为蜡。

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大蜡八”是指什么?郑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

许慎《说文》云蜡“从虫昔声……曰年终祭名者矣”。

所以大蜡八即年终祭祀的八位神,他们分别是:司啬、百种神、农神、邮表、禽兽神、坊、水墉、昆虫。

其中水墉居其七。

水墉是农田中的沟渠,水墉神也就是沟渠神。

后来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筑城墙,城墙之外还要有一圈护城壕。

有水的城堑称为“池”,无水的城堑则称为“隍”。

“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其中“城”指城墙,“隍”指城壕(护城河)。

城隍一词连用泛指城池,首见于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

”原始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五礼通考》)。

城墙、城壕在防卫敌人、猛兽攻击,保护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

于是水墉神便升格为城隍神,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兼容并包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民间信仰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城隍信仰亦是如此。

随着城隍在民间百姓中的影响日益显著,道教也将城隍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

杜光庭编纂的《道门科范大全集》中,就有在斋蘸请神仪式中开列城隍的法位的记载。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城隍神就逐渐成为了道教尊奉的主要冥界神灵之一。

道教许多法事活动中,都要请城隍神到场。

道教源于民间而又影响民间,甚至渗透到千家万户。

城隍原本是民间的神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后,接受了佛教的冥界体系,城隍神开始成为阴间的行政长官,掌管阴间事务。

如宋代佛教的“水陆法会”就开始将城隍神列为重要的恭请神明之一。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它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

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

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民间信仰的神灵群体可以说并无体系可言,但这些信仰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间信仰“尚和”的文化
精神特质。

城隍,从我国先民的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发展到后世的宗教信仰,它们原发于农耕文明。

古长安作为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又以其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成为精神文化的传播地。

由此,古长安也自然成为城
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

二、最早城隍神
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渐过渡到人格神的,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希望英雄人物死后英灵还在,作为地方神来保护自己。

在城隍由自然神演变为人神的过程中,汉代的纪信最早,长安不仅是城隍信仰的原发地和传播地,也产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纪信。

现如今,粗略统计,全国仍有奉纪信为城隍的城隍庙三十多处。

最著名的有:古都西安,陕西阳曲、兴元、户县,安徽芜湖、宁国,甘肃兰州、天水、西固,河南郑州、方城、固始、荥阳、密县,江苏镇江,浙江临安、庆元,湖北襄阳,福建南安,上海,河北瓦房店复州,四川南充,广西太平,等等。

其中,甘肃天水、四川南充、陕西户县都把纪信视为本地人,以桑梓故土的身份,建城隍庙以供奉。

河南因是纪信行军战斗的主要战场所在地和最终诈降现身的地方,纷纷立庙拜纪信为城隍。

在此要一提的是,在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就已是民间普遍信仰。

我认为现在中国人大都知晓城隍,但若要问起何为城隍,那能答起的并不在多数。

我是一个厦门人,说实话,从小至今并无接触多少城隍文化,所以在做此次调查之前,问了家里人也无多少收获,才通过其他途径去收集各种材料。

有城才有城隍,厦门城隍庙是明初厦门建城的产物。

据地方史料载:“厦门城,在嘉禾屿。

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造。

”专家据此推断,厦门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厦门博物院现存有其清道光六年(1826年)的记事石碑。

那么,古厦门城隍庙址在何处呢?据《鹭江志》记载,“城隍庙与武庙相连,祀城隍之神”。

《厦门志》所附“厦门岛图”也标示,在厦门城南隅有城隍庙和关帝庙。

从老地图上看,旧城隍庙坐落于今新华路邮电大楼和思明人民医院一带。

中山路老城区也还有城隍庙巷老地名。

据文史资料所述,城隍庙乃二殿一坛二埕式结构,筑有围墙。

它正门朝海,即在思明人民医院东面,原来地势较高,有19级台阶,大门左边设有烧金炉,石埕上立着三块一丈多高的瓜代石碑,碑座为长方形有凹糟的石块。

主殿很大,后面直达今新华路邮电大楼。

据上一辈老人回忆,早年的城隍庙有两尊城隍,一尊是泥塑的,端踞庙堂;一尊是木雕的,平日居于侧室,城隍出巡时才抬出来。

城隍出巡在过去是重大民俗活动,一年三次踩街游行,此举至民国成立后才渐渐消失。

此外,殿前庭院两边走廊排列十二司官、牛头马面等泥塑。

因为城隍爷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一,所以旧时的厦门城隍庙,以农历二月二十九、三月初一、初二这三天作醮时最热闹。

每逢城隍爷生日,便有许多信徒上香火,祭供水果、清茶、烧“寿金”奉祀。

最为奇特的则是祈求“补运”民俗。

具体做法是,先在家里准备好纸扎的小人,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连同纸钱、供品一起装在漆篮中,携往城隍庙,祈拜后交给道士。

道士念念有词,最后拿起纸人在“补运”者胸前、背后比划几下,念道:“勾前得清闲,句后吃得老。

”随即将纸人连同纸钱一并丢入炉中火化。

“补运”者于是心满意足,似乎厄运都已被纸人带走,今后必定清闲有福,健康长寿。

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自然无法在新时代存活。

厦门城隍庙是早期的文化娱乐中心,庙前还专门修了个戏台,位置在今古城西路马路中央。

逢年过节,人山人海,锣鼓喧天。

20世纪20年代末,因旧城改造,城隍庙的前半部分被拆毁。

“文革”开始后,剩下的老建筑遭到“破四旧”厄运,殿堂相继被毁,所有神像石刻均不知移到何处,道士们所保存的经书、道服及法器等物,均遭抄缴。

直至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得到恢复,该庙才易地获得新生。

1980年,龙海人吴天发在南华路11号之2住宅重建厦门城隍庙,但起初规模尚小,直至近年才逐步扩大。

厦门市历史学会勒碑为记:“厦门城隍庙早已秃毁,仅存碑记一方,因
风雨剥蚀多有脱落,吴君天发秉承慈母旨热心保护历史文物,捐资重刊,其精神可嘉,谨此附记。


台湾现有的33家城隍庙中,大部分是以福建的城隍庙为祖庙。

厦门城隍庙的重建,为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此外,厦门城隍庙还于2008年迎来了首个外国进香团——马来西亚槟城答都兰章灵海殿进香团,接受了海外人士捐献的神像。

2009年5月10日,该团再次来访,除进行传统仪式的交流之外,同时还捐赠了黑白无常两尊神像。

而关于旧时厦门城隍庙,还有一段美好的民间传说。

话说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欲收复台湾,擢升姚启圣任闽浙总督。

姚治军严厉,严禁清兵扰民。

当时的驻厦清军中,有一尉官,在巡城时偶遇清兵调戏一民间女子,便出手相救。

女子感激之余心生爱慕之意,但尉官顾忌军律,二人便相约在城隍庙门前青石下书信寄情。

一来二去私订了终生,岂料被人发觉报于姚启圣。

姚激励尉官,“大战在即,大丈夫当以大局为重,他日收复台湾战功显赫,吾必为尔主婚”。

尉官如醍醐灌耳,抛下儿女私情,专心战事,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女子不知内情,在城隍庙前苦守两年,尉官竟音信全无。

女子不甘,对青石祈求“吾与尉官借尔传情已有多时,若真灵石也,祈传吾之情予尉官……”后尉官凯旋而归,恰巧听闻女子表达情谊,便备齐彩礼登门求亲。

尉官与女子新婚之日,二人特地前往城隍庙门前,酬谢青石传情之恩。

此后,不但“以石为媒”的故事流传至今;青石也因此得名“姻缘石”,坊间相传后世男女只要抚摸该石,诚心祈祷,便能求得如意姻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