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电磁干扰屏蔽技术的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电磁超材料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电磁超材料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电磁超材料的抗干扰技术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电磁波辐射污染已经成为了人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许多电子设备和通讯设备会产生大量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周围的人们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一些对电磁波辐射比较敏感的领域,如军事、医疗、通信等领域,电磁波干扰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研究如何有效地对电磁波干扰进行抑制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基于电磁超材料的抗干扰技术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

电磁超材料是指由人工微结构单元构成的材料,其具有天然材料不具备的负折射率、超常色散、超材料介质、超表面等特性,并可以通过设计微结构单元的几何形状、类型、大小、排列方式等来实现对电磁波的规定和控制。

在电磁波领域,电磁超材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新兴材料,具有抗干扰、隐身、指向性辐射等优点。

电磁超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电磁波干扰抑制效果、提升电磁波通信质量、增加电磁隐身性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磁超材料的优点电磁超材料具有以下优点:1. 电磁超材料能够实现负折射率,这是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2. 电磁超材料可以实现超材料介质,这是在传统材料中无法实现的;3. 电磁超材料还能够实现超表面的现象,从而达到抗干扰的效果;4. 电磁超材料还能够实现指向性辐射,并且可以进行多波段、宽波段等工作。

应用场景电磁超材料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通信领域、军事领域、隐身材料领域等。

电磁超材料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实现多波长、宽带、低波动等性能来提高通信品质。

在军事领域中,电磁超材料可以应用于电磁干扰、电磁感知、电磁导向等方面。

此外,电磁超材料还可以应用于隐身材料领域,通过设计合适的超材料结构,可以实现对电磁波的屏蔽和减弱,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磁超材料的抗干扰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电磁超材料在抗干扰领域的研究也正在逐渐发展。

一些学者通过设计超材料的结构,实现对电磁波的抵消、反相干扰等技术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特定的干扰源,还可以在超材料中增加合适的电磁吸收材料,进一步提高对电磁波的抑制效果。

无人机电磁干扰分析及抗干扰技术研究

无人机电磁干扰分析及抗干扰技术研究

无人机电磁干扰分析及抗干扰技术研究无人机作为一种新兴的飞行器,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科研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无人机飞行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电磁干扰的问题,导致无人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

因此,对无人机电磁干扰进行分析和探究,探索抗干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无人机电磁干扰的来源及特点1.1 无线电发射干扰无线电发射干扰是无人机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主要包括雷达干扰、通信干扰、电子对抗干扰等。

这些干扰源具有很强的发射功率和电磁辐射能力,容易对无人机造成的电磁波干扰。

1.2 电力设备干扰在无人机附近,存在大量的电力设备,如变电站、高压电线等,这些设备也会产生强电磁场,对无人机造成干扰。

同时,各种电子设备的开关过程中,也会产生快速变化的电磁场,可能对无人机造成干扰。

1.3 大气层干扰大气层中存在着各种类别的电离体和电荷,在无人机高速飞行时,会对飞行器产生影响,如爆炸性电离和大气辐射等干扰。

二、无人机电磁干扰的影响2.1 对飞控系统的干扰由于无人机所采用的飞控系统大多为电子控制系统,而电子控制系统对于电磁场的敏感度很高,因此当其他电磁场干扰无人机时,会造成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受到影响,甚至导致飞行器失控或坠毁。

2.2 对导航系统的干扰无人机的导航系统包括GPS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等,而这些系统也同样具有电子控制部件,在电磁干扰的情况下,会出现导航定位偏移、导航数据丢失等问题,影响无人机的飞行效果和导航精度。

2.3 对传输数据的干扰无人机的云台摄像、图传等设备,采用的主要是无线传输技术,而在电子干扰的情况下,会导致数据传输不畅,图像模糊和丢失等问题,影响无人机的监测和控制效果。

三、抗干扰防御技术研究3.1 电磁屏蔽技术电磁屏蔽技术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无人机干扰防御手段之一。

它通常采用一定的金属材料来隔离无人机与外界电磁场的接触,保证飞行器的稳定性。

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特殊材料进行隔离,通过光学折射和化学变化等方式抑制电磁辐射。

无线网络电磁干扰屏蔽技术及应用研究

无线网络电磁干扰屏蔽技术及应用研究

辐射 干 扰两 种 。传导 干 扰是 指通 过 导 电介 质把 一个 电网络上 的信 号耦 合 ( 干扰 ) 到另 一个 电网络 。辐射 干 扰是 指干 扰源通 过空 间把其 信号耦 合 ( 干扰 ) 另一个 电网络 。 到 电磁 干 扰 传播 途 径一 般 也 分 为两 种 : 即传 导耦 合 方 式和 辐射 耦合 方 式 。任何 电磁 干 扰 的发生 都 必然 存在 干扰 能量 的 传输 和传 输途 径 ( 传 输通 道) 或 。通 常认 为 电磁 干 扰传 输有 两 种方 式 : 种 是传导 传 输方 式 , 一 另一种 是辐 射传 输方 式 。因此 从被 干扰 的敏感 器来 看 , 干扰 耦合 可分 为传 导耦合 和辐 射耦合 两大 类 。传导 传 输必 须在 干扰 源 和敏 感器 之 间有 完整 的 电路 连接 , 扰信 号沿 着这 个 连接 电路 传 递 到敏感 器 , 干 发生 干扰 现 象 。这 个传 输 电路可包 括导 线 , 备 的导 电构件 电电源 、 设 供 公
S l to 解 决 之 道 o u in・
无 线 网络 电磁 干扰屏蔽技 术及应用研 究
乐文斌 陈祥潘
( 圳市 利谱信 息技术 有限 公 司 广 东深 圳 584 ) 深 100
【 摘要 】 对于 普 通的 无线 网络用 户来 说 , 无线 网络 的使 用需要 同 时兼顾 便携 、 高速 、 安全 的特性 . 因此 IS是一个 重要 的 发展 方向 D 但 对于 类似军 队 中的保 密要 求更高 的应 用来说 . 采用更 加稳 妥的解 决方 案 。 则需 【 关键 字】无线 网络 ; 队信 息安全 军 无线 屏蔽 . 阻断 网络
电磁干 扰 E ( l to g e c I tr rn e , MI e r ma n t n ef e c) 有传 导 干扰 和 E c i e

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实验与优化

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实验与优化

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实验与优化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对传统燃油车污染的认识加深,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存在的电磁干扰,这种干扰会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抑制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背景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动驱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电动驱动系统由电机、电控器、电池组等部分组成,其中电机是实现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核心部件。

然而,电动驱动系统的高频电流和电压信号会在系统中引起电磁干扰,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电磁干扰不仅会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还会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甚至对周围的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抑制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对于提高系统性能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磁干扰的来源与特点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电机部分: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高频电流和电压信号,这些信号会通过电机的绕组和电缆在系统中传播,引起电磁干扰。

2. 电控器部分:电控器是控制电机运行的核心部件,其内部的功率变换部分和控制逻辑电路会产生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3. 电池组部分:电池组中的大电流放电和充电会引起电磁干扰,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电磁兼容性。

电磁干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频谱宽: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频率范围广泛,从几十千赫兹到数兆赫兹不等。

2. 信号强度大: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信号强度往往较大,对系统和周围设备的影响较为显著。

3. 传播路径复杂: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信号通过电缆、绕组、导线等多种传播路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

针对电磁干扰的来源和特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优化设计,才能有效地抑制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兼容性设计:通过对系统结构、布局、接地、屏蔽等进行合理设计,减小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

抑制电磁干扰屏蔽技术的研究

抑制电磁干扰屏蔽技术的研究

它 表 现 了 屏蔽 体 对 电 磁 波 的 衰减 程 度 。 由于 屏 蔽
体 通 常 能 将 电 磁 波 的 强 度 衰 减 到 原 来 的 110至 /0 110 0 /00 ,因此通 常 用分 贝来 表述 【 1 】 。 设 备箱 体 的屏蔽 效 能计 算示 意 图如 图 1 示 。 所 1 备 箱体 的屏 蔽 材 料 吸 收 部 分 电磁 波 ,形 )设
D i1 .9 9 Jis .0 9 1 4 2 1 .( ) 2 o : 3 6/ . n 1 0 -0 3 .0 1 5 下 .1 0 s
文章编号 :1 0 -0 3 ( 0 1 5 下) o 1 0 9 1 4 2 1 ) ( -o 7 - 4 0
0 引言
箱体屏蔽是抑制电磁干扰 (MI 的重要手段 , E )
主 要针 对辐 射 的电磁 干扰进 行 抑制 。对于 装在 箱体 内的 电子学 系统 来说 ,该 系统运 行过 程 中需要通 风
散 热 ,要显 示 电压 电流值 、显示 运行 状态 ,那 么通 风 孔 、安 装 表 计及 外 部连 接 器 需要 在 钢板 上 开 孔 , 箱 体上 留下 缝隙 ,就 会破坏 完整 的密 封屏蔽 ,由此
() 1
电磁 屏蔽 按其 屏 蔽原理 可 分为 : 1 )电场 屏蔽 ,包含静电屏蔽和 交变 电场屏蔽 ;
式 中. 频 率 ( z , 为 屏 蔽 体 材料 相 对 厂 为 H)
于 铜 的 相 对 磁 导 率 、 为 屏 蔽 体 材 料 相 对 于 铜 的
2 磁场屏蔽 ,磁场屏蔽包含低频磁场屏蔽 和 ) 高频磁 场 屏蔽 ; 3 电磁 场屏 蔽 ,既 是前两 种 的总 和 。 ) 11 电磁干扰的屏蔽效能 _ 屏蔽效 能是 用来描述 屏蔽体 的好 坏 的指标。

集成电路测试中的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集成电路测试中的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集成电路测试中的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随着社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越来越快。

在集成电路制造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来测试芯片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芯片本身的特性和测试环境的不确定性,芯片电磁干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因此,如何在测试过程中有效地抑制芯片的电磁干扰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一种新型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在集成电路测试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芯片电磁干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芯片电磁干扰。

芯片电磁干扰(EMI)是指电器或通信设备在使用时由于电磁作用而产生干扰,使得其他设备不能工作正常。

芯片集成了许多电子元器件,如晶体管、电容、电感等,这些元器件都会产生电磁场。

由于芯片内部电路的高速运行、频繁的开关等特性,会产生高频电磁干扰,而这种电磁干扰会通过导线、电源等途径传播到其他设备上,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

二、传统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方法在集成电路测试中,传统的电磁干扰抑制方法主要是通过屏蔽和滤波来实现。

屏蔽是指用金属或合金等材料将芯片包裹起来,从而防止电磁波通过芯片表面进入或从芯片内部逃逸出去。

滤波是指通过滤波电路来过滤掉芯片输出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从而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然而,传统的屏蔽和滤波方法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成本较高,需要使用昂贵的金属材料进行屏蔽,或需要加装滤波电路,这使得芯片的制造成本和测试成本都相应地提高。

其次是效果有限,屏蔽材料和滤波电路无法完全消除电磁干扰,仍然会影响到芯片和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因此,研究新型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三、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基于三维电磁仿真和设计的解决方案已经被提出。

这种解决方案是基于电磁理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针对芯片的特性和测试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优化芯片的电磁场分布和信号传输路径,从而实现电磁干扰的抑制。

该技术采用了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对芯片的电磁场进行分析和优化。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各种电子产品贯穿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在电子设备使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电磁干扰带来的问题,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定义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是指在电磁环境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轻电磁干扰的研究与应用。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不仅涉及到电磁环境的分析和评估,还包括设计和开发电磁兼容性良好的电子设备、优化电路板和系统布局等一系列问题。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主要是为了解决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遇到的干扰问题,能够有效减少干扰电压、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从而保障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工作。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涉及到耦合路线和电源线抑制、屏蔽技术、排除技术、转导技术、抗干扰电路设计等多个领域。

其中,耦合路线和电源线抑制技术是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

耦合路线和电源线抑制技术能够通过控制信号和电源的传输特性,达到减少信号耦合及电源噪声的目的。

屏蔽技术则是通过屏蔽材料对电磁波进行隔离,将设备内部信号隔离开来,从而达到减少电磁干扰的目的。

排除技术是通过排除外部的电磁波,即远离外部电磁源,来减少电磁干扰。

转导技术则是将干扰信号引入一个合适的接收电路中吸收,从而避免了干扰信号进入被保护系统的问题。

抗干扰电路设计则是针对特定的干扰源,设计出能够有效抑制干扰的电路。

总的来说,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各种技术手段都纷纷应用于抗电磁干扰领域。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发展,保障了电子设备在电磁环境中的正常使用,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尽管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技术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电磁干扰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因此电磁干扰抑制技术需要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电磁干扰的屏蔽技术研究

电磁干扰的屏蔽技术研究

1 )电磁 屏 蔽 原 理 : 使 用 有 屏 蔽 壳 体 的传 输 线 时, 当辐 射场 通 过金 属 壳 体 , 电磁 干 扰 能量 由 于趋 肤 效应 会 产生 导体 损耗 , 同时壳 体 内的 反射 还会 产
生 介质 损 耗 。在微 波传 输 线 ( 平行 双 导 线 、 带状 线 、
Ab s t r a c t Th e s o u r c e ,p r o p a g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a n d s e n s i t i v i t y r e c e i v e r o f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d i s t u r b a n c e a r e s i mp l y d e s r i b e d ,a n d p r o p e r s h i e l d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a n d t h e t e c h n i c s a c c o r d i n g l y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me a n s t o r e s t r a i n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a r e s t u d i e d . K e y W or d s e l e c t r o ma g n e t i c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s h i e l d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Cl a s s Nu mb e r TN0 3
总第 2 3 5期 2 0 1 4年 第 1 期
舰 船 电 子 工 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୲DŽNI{Dž 图6 加固箱体屏蔽效能仿真结果曲线
表1 加固箱体屏蔽效能仿真结果数据
频率/ (f/MHz)
5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屏蔽效能/ (SE/dB)
29.23
29.87
31.19
32.89
34.78
37.06
30.45
40.26
48.79
1 屏蔽技术分析
屏蔽是以某种导电材料或导磁材料制成的屏 蔽体将敏感器件或区域封闭起来,形成电磁隔离, 达到阻断或减少电磁能传播的一种技术,是抑制 电磁干扰的措施之一。屏蔽抑制的是以场的形式 沿 空 间 传 播 的 干 扰, 它 是 一 种 双 向 抑 制 的 技 术, 既可以限制内部辐射的电磁能量泄漏,又可以防 止外部辐射干扰进入。
抑制电磁干扰屏蔽技术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shielding technology for EMI suppression 王 威1,2,徐抒岩1,杨 絮3
WANG Wei1,2, XU Shu-yan1, YANG Xu3
(1. 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 130033;
e m
m )b*ᇶႚ
c )c* ਈႚ੥
图3 波导管形式的通风孔截面图
2.1 箱体通风窗的实壁结构设计 通 用 通 风 窗 结 构 是 直 接 在 屏 蔽 体 壁 上 开 孔,
如图 4 所示。每个通风孔直径为 d,相邻通风孔间 矩为 d,相邻通风孔间矩为 c,通风孔形成的通风 窗口 ( 孔陈列 ) 的边长为 l,屏蔽壁厚为 t,则该窗 口对磁场的总屏蔽效能为
使得大部分磁通在磁屏蔽体上来分流,达到屏蔽的 目的。磁导率成为选择磁屏蔽材料的主要依据。
通常磁性材料分为: 1)弱磁性材料,包括顺磁性物质和抗磁性物 质,其特点是相对磁导率产 mr = 1,B 与 H 是线 性关系,mr 在任意频率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常数; 2)强磁性材料:铁磁性物质,其特点是 B 与 H 为非线性关系,频率增高,磁导率 mr 降低。 屏蔽效能除了与屏蔽材料直接相关外,与屏 蔽体结构也相关。 电屏蔽结构,影响电屏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是分布电容 C,减小 C 就能提高屏蔽效能。因 此一般情况下,电屏蔽体的形状最好设计成盒形, 盒形结构通常包括单层盖结构盒双层盖结构,根 据要求屏蔽的程度不同来选择。 磁屏蔽结构,磁屏蔽是利用屏蔽体对磁通进 行分流,因而大多采用盒状、筒状或柱状的结构。 由于磁阻与磁路的横截面积 和磁导率成反比,因 而磁屏蔽体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若要求较高 的屏效时,一般采用双层屏蔽,此时在体积重量 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屏蔽效能。 电磁屏蔽结构,电磁屏蔽是利用屏蔽体对干 扰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来达到减弱干扰能量作用 的。 因 此, 电 磁 屏 蔽 可 采 用 板 状、 盒 状、 筒 状、 柱状的屏蔽体。
46.23
22.98
频率/ (f/MHz)
550
600
65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1000
屏蔽效能/ (SE/dB)
32.35
30.54
11.79
14.48
19.36
20.20
10.42
13.91
19.55
13.71
3 EMI测量结果
3.1 测试框图 测量来自设备及其有关电线、电缆的电场辐
0 引言
箱体屏蔽是抑制电磁干扰(EMI)的重要手段, 主要针对辐射的电磁干扰进行抑制。对于装在箱体 内的电子学系统来说,该系统运行过程中需要通风 散热,要显示电压电流值、显示运行状态,那么通 风孔、安装表计及外部连接器需要在钢板上开孔, 箱体上留下缝隙,就会破坏完整的密封屏蔽,由此 引起的屏蔽性能的下降。通过设备箱体的屏蔽设 计,提高设备的屏蔽性能,要求设备箱体抑制 EMI 能力达到 GJB151A-97 RE102 标准限值。
电磁屏蔽按其屏蔽原理可分为: 1)电场屏蔽,包含静电屏蔽和交变电场屏蔽; 2)磁场屏蔽,磁场屏蔽包含低频磁场屏蔽和 高频磁场屏蔽; 3)电磁场屏蔽,既是前两种的总和。
1.1 电磁干扰的屏蔽效能 屏 蔽 效 能 是 用 来 描 述 屏 蔽 体 的 好 坏 的 指 标。
它表现了屏蔽体对电磁波的衰减程度。由于屏蔽 体通常能将电磁波的强度衰减到原来的 1/100 至 1/10000,因此通常用分贝来表述 [1]。
SE = 20lg (E2/E1)
(10)
(9)
d t
c
l 图4 实壁开孔通风示意图
‫ޖ‬พՉহ 图5 加固箱体的边界设置示意图
图 6 为仿真得到的屏蔽效能曲线。表 1 为屏
第33卷 第5期 2011-5(下) 【73】
ೡԸၳీDŽeCDž
蔽效能具体实验数据。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2௝
‫ۉ‬ᇸ
图7 EMI测试框图
3.2 测试过程描述 试样件放在屏蔽室内的测试圆台上(圆台上覆
有接地铜皮),在距试样 1m 处,分别架设有源棒 状天线(10kHz ~ 30MHz)、双锥天线(30MHz ~ 200MHz)、 对 数 周 期 天 线(200MHz ~ 1GHz)
和 双 脊 喇 叭 天 线(1GHz ~ 18GHz), 在 30MHz ~ 18GHz 测试频段,进行天线的水平极化 和垂直极化方式测试。用 ESI40 接收机监测试样及 有关电缆的电场辐射发射 [3]。 3.3 测试曲线
80
60
计。最后,对设备进行EMI辐射测量,实测数据未超过GJB151A-97 RE102限值,验证设备
箱体的EMI屏蔽设计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 电磁干扰;屏蔽技术;仿真;测量
中图分类号:TN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34(2011)5(下)-0071-04
Doi: 10.3969/j.issn.1009-0134.2011.5(下).21
1.2 箱体屏蔽材料的特性及其结构选择 由磁屏蔽理论可知,磁屏蔽是利用由高导磁材
料制成的磁屏蔽体来构成的,提供低磁阻的磁通路
收稿日期:2010-11-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07003) 作者简介:王威(1978-),男,河南驻马店人,副研究员,研究生,主要从事电源和EMC设计工作。
本实验是在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EMC 实验 室进行,图 8 是天线垂直极化状态下的电场辐射 发射曲线(10kHz ~ 1GHz),图 9 是天线水平极 化状态下的电场辐射发射曲线(10kHz ~ 1GHz), 图 10 是天线水平极化状态下的电场辐射发射曲 线(1GHz ~ 18GHz)。
Level [dBμV/m] 100
设备箱体的屏蔽效能计算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1)设备箱体的屏蔽材料吸收部分电磁波,形 成吸收损耗; 2)电磁波在设备箱体内发生反射,减小了电磁 波的强度。反射后衰减的电磁波称为反射损耗。 根据 SE = R + A + B 其中,SE 为屏蔽效能,A 为吸收损耗,R 为 反射损耗,B 为多次反射损耗。 上式中
2.2 箱体通风窗的蜂窝结构设计 设备箱体的实壁开孔结构设计,对于电磁屏
蔽存在两个问题: 1)实壁开孔结构设计要满足形成衰减器的条
件,要求 t 大于 d,即要求箱体的壁厚大于开孔的 孔径。要求孔径小于 l /4 ;
2)如果在设备箱体上直接开通风孔,那么灰 尘 会 通 过 通 风 孔 进 入 箱 体 内, 污 染 电 子 学 系 统, 甚至可能导致短路现象的发生。蜂窝结构设计的 通风窗可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出于分析的角度,利用式(1)来计算位吸收 损耗:
(dB)
(1)
式 中 f 为 频 率(Hz),m r 为 屏 蔽 体 材 料 相 对
于铜的相对磁导率、s r 为屏蔽体材料相对于铜的 相 对 电 导 率,m 0 = 4p ×10 - 7 H/m 为 常 数,s 0 = 5.82×10 - 7 / W·m 为常数,l 为壁厚(cm)。
(4) 若孔为矩形,其短边为 a,长边为 b,曲积 为 S',设与矩形孔泄漏等效的圆孔面积为 S,则:
S = kS',k =
当 b/a = 1 时,即正方形孔 当 b/a ≫ 1 时,即狭长矩形孔
(5) 结合上述几个公式可得泄漏磁场强度。
在实际情况下,金属屏蔽板后侧电磁波总的 透射系数 应为金属屏蔽板本身的透射系数 TS 与孔 洞电磁波的透射系数之和,即
其中
T 总= TS + Tnh
(6)
因此总的屏蔽效能为
(dB)
(7) (8)
2 屏蔽体通风孔的结构设计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屏蔽体在开了若干 通风孔以后,不但能保证良好的通风散热,而且 能保证屏蔽效能不下降,其基本出发点在于,将 每个通风孔设计成对欲屏蔽的电磁波构成衰减波 导管的形状 [2],如图 3 所示。
(dB) (2)
S2 ‫ׇ‬ഽ
ဌ๭໦ࡼ B S3
P
ਐ૗
图1 屏蔽效能计算示意图
公式(2)只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化和抽象,缝 隙所带来的泄漏比较复杂,它与缝隙的宽度、板 材的厚度,缝隙的数目以及波长等都有密切关系。 干扰的频率越高,缝隙的泄漏越严重,特别是当 缝 隙 的 直 线 尺 寸 接 近 波 长 时, 会 产 生 天 线 效 应, 严重地破坏屏蔽体的屏蔽效果。
2. 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北京 130039;3. 长春理工大学 电信学院,长春 130022)
摘 要: 本文详细分析设备中存在的电磁干扰,首先采用盒状设计方法,要求箱体表面缝隙的直线尺
寸要小于干扰电磁波波长的1/4,箱体的通风孔设计成波导管的形状,对欲屏蔽的电磁波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