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题解析

合集下载

中考化学总复习图像图表题专题讲解.doc

中考化学总复习图像图表题专题讲解.doc
二、方法指导
解答图像图表题时,重在理解图表的含义,通过阅读有用的信息或数据,然后将所学知识与图表信息结合起来,即可进行解答或计算。
题型之一 函数图像型
解题技巧:该题型借助于数学方法中的坐标图,把多个因素对体系变化的影响用曲线图直观地表示出来。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做到“五看”,即看坐标、看起点、看交点、看拐点、看比例;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交点和拐点。
中考化学总复习图像图表题专题讲解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型简介
图像图表题是近几年常考的一类化学试题,常以图像、图片、表格、标签、模型等形式为载体,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或相似的数据或信息,并借助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
从题型结构看,图表题主要由“题干”、“图表”和“问题”三部分组成。从试题内容看,该类试题反映一组或多组内容相关的数据或信息,题干和图表相互补充,题干是图表的解释说明,图表是题干的直观表现。

初三化学图像题解题技巧

初三化学图像题解题技巧

初三化学图像题解题技巧------------------------------------------作者xxxx------------------------------------------日期xxxx图像题,就是将变化过程中的某些量的变化以曲线、直线的形式表示的习题,这类题目具有形象直观、简明清晰、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

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溶解度、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化学反应过程等图像题;从形式上来看,有单线图像题、多线图像题。

图像题的解题技巧:(1)以数学与化学知识结合为突破口。

(2)把握好“三点一线”,即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

(也就是说,关注起点,拐点、终点和曲线的变化趋势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将质量相等的氯酸钾单独加热和与少量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图中a代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是氯酸钾。

放出氧气的质量(纵坐标)和反应时间横坐标的关系图正确的是()要考虑反应是否一加热就会放出氧气决定了起点是否从零点出发要考虑反应的速率快慢决定了拐点的位置前后题型一:金属质量与H2质量例题:质量相等的Mg、Al、Zn、Fe四种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H2SO4反应,产生H2的质量mH2与四种金属质量m金关系如下图,正确的是( )[附加题]等质量的A、B两种活泼金属(化合价均为+2价)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产生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

(1)A、B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是_ _(2)A、B两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大小是(3)在Mg和Fe,Zn和Fe,Zn和Cu中,A、B可能是______题型二: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图象题例题:有一杯食盐溶液,加水稀释,若以质量分数a%为纵坐标,以溶液的体积v 为横坐标,则下图正确的是 ( )练习1: m克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至有少量晶体析出。

在此过程中,能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时间t的变化关系的是 ( )练习2: 现有一杯接近饱和的食盐溶液,在恒温及溶剂(水)质量不变的条件下,为了达到饱和,不断向其中加入固体NaCl质量m,下图能表示加入的固体质量m与质量分数a%的关系的是( )题型三:有关溶液的pH值与溶液的关系例题:将一定浓度的硫酸加水稀释,所得溶液的pH值与加水量m关系相符的图像是()变形: 1、向碱溶液中加水稀释2、向酸溶液中加碱溶液3、向碱溶液中加酸溶液练习: 向100克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缓缓加入100克20%的盐酸溶液,所得溶液的pH值与加盐酸溶液的质量m关系相符的图象是()题型四:物质导电性与加入溶液量的关系例题:向一定量10%的硫酸溶液中,不断加入10%的氢氧化钡溶液,其导电能力的变化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量m的关系符合的图像是()题型五: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图象题例题: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解析

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解析

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解析在历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图像型综合计算以设置层次清晰,难易适度,能够巧妙地考察学生基本化学素养而深受命题人的青睐。

主要考查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知识点,考察学生提炼、搜集、应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下面举几例分析说明该类题型的分析方法。

【一】典型例题【解析】:〔一〕图像呈上升趋势型【例1】〔07济南〕在一烧杯中盛有22.3 g Na2CO3和Na 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足量水溶解,配成溶液。

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

请根据题意回答以下问题:〔1〕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3〕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

【分析】由题意知:在Na2CO3和NaCl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只发生:Na2CO3+2HCl=2NaCl+H2O+CO2↑,即:图像中OA段表示的反应过程;A点表示: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产生CO2气体的质量达到最大值;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且其质量为反应生成的NaCl和原混合物中含有的NaCl质量之和。

从A到B段,表示滴加的稀盐酸已经过量,无反应发生。

故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以外还应该有过量的HCl。

【答案】〔1〕4.4 ;〔2〕NaCl 、HCl;〔3〕解:73 g10%的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是:73g×10%=7.3 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106 73 117 X 7.3 g y x=10.6 g;y=11.7 g;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17. g + (22.3 g-10.6 g) = 23.4 g。

初三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分析

初三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分析

初三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分析石玉龙(江苏省睢宁县李集二中ꎬ江苏徐州221200)摘㊀要:在初中化学习题中ꎬ常常通过图像展示化学反应中的量的变化ꎬ考查学生化学解题能力.化学图像题目具有直观的特点ꎬ而且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ꎬ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要求比较高.作为初中化学教师ꎬ应当结合图像问题ꎬ引导学生分析题目ꎬ探究解题方式ꎬ加强学生解题能力锻炼.据此ꎬ文章分析了初中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方法.关键词:图像题ꎻ解题方法ꎻ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5-0125-03收稿日期:2023-09-15作者简介:石玉龙(1987.12-)ꎬ男ꎬ江苏省徐州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㊀㊀在中考化学中ꎬ图像题是考试的热点和难点ꎬ是中考中的必考题型.图像题是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通过图像的方式展示出来ꎬ考查学生观察分析能力ꎬ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ꎬ提高自身思维能力ꎬ是学生认为比较困难的题目.因此ꎬ初中化学教师应当结合日常教学ꎬ利用典型的图像问题ꎬ传授学生图像题解题方法ꎬ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1].1结合图像关键点ꎬ明确解题思路1.1结合起点解决图像问题例1㊀在实验室制备氧气时ꎬ通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式ꎬ现在对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进行加热ꎬ加热过程中相关的量随着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1所示)正确的是(㊀㊀).解㊀在解题时ꎬ需要分析涉及到的化学反应ꎬ根据化学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ꎬ即:2KMnO4әK2MnO4+MnO2+O2ʏ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释放出氧气ꎬ混合物的质量逐渐减少ꎬ在完全反应后ꎬ固体质量则不在变图1㊀相关量变化图像化ꎬ因此ꎬ固体质量从起点开始下降ꎬ而且不发生变化ꎬA选项错误ꎻ在开始加热时ꎬ并不会立即产生氧气ꎬ加热一段时间之后产生氧气ꎬ最后完全反应ꎬ不再产生氧气ꎬ所以B选项错误ꎻ开始时ꎬ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为零ꎬ锰元素的质量不变ꎬ所以C选项错误ꎻ在反应前ꎬ氧元素在高锰酸钾内ꎬ完全反应后ꎬ部分氧元素在氧气内ꎬ所以ꎬ固体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先减少ꎬ再不变ꎬ所以D选项正确.1.2根据 拐点 解答问题例2㊀图2所示图像中ꎬ能够正确反应对应操521作的是(㊀㊀).图2㊀相关量变化图像A.在密闭容器内加热汞ꎬ可以得到氧化汞B.将稀盐酸滴加到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C.两份完全相同的过氧化氢溶液ꎬ在有和无MnO2时ꎬ生成氧气的质量D.向相同质量和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分别加入过量的锌粉和镁粉解㊀在A选项中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ꎬ反应前后质量不变ꎬ因此ꎬ在密闭容器内ꎬ总物质的质量随着时间变化是不变的ꎬ所以A选项正确ꎻB选项中ꎬ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ꎬ由于稀盐酸的量是无限的ꎬ所以在中和氢氧化钠后ꎬ稀盐酸过量ꎬ溶液呈酸性ꎬpH<7ꎬ因此ꎬB选项错误ꎻ在C选项中ꎬ两份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与浓度相同ꎬ加入二氧化锰那份溶液中ꎬ有了催化剂作用ꎬ氧气生成速率快ꎬ斜率大ꎬ完全反应后ꎬ两份溶液生成的氧气量相同ꎬ所以C选项错误ꎻ在D选项中ꎬ由于盐酸的质量与浓度相同ꎬ且锌和镁过量ꎬ在反应中生成的氢气来自盐酸ꎬ所以最终氢气生成的质量相同ꎬ即反应结束后ꎬ两条线重合ꎬ在没有完全反应之前ꎬ同样的酸加入等质量的金属ꎬ生成氢气质量:Mg>Znꎬ所以ꎬ在两条线的拐点前ꎬ镁对应线的斜率比锌的陡ꎬ所以D选项错误[2].1.3根据 交点 解决题目例3㊀某密闭容器中只有乙㊁丙㊁丁三种物质ꎬ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ꎬ乙㊁丙㊁丁的质量随着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下述说法中错误的是(㊀㊀).图3㊀乙㊁丙㊁丁随甲质量变化图A.a的值为12B.丙可能是催化剂C.丁属于化合物D.当丁为5g时ꎬ容器中乙的质量为11g解㊀通过对图3分析可以得知ꎬ当甲质量为8g时ꎬ反应前后丙的质量不变ꎬ丁的质量减少10gꎬ生成乙的质量为2g.所以a的值为12ꎬA说法正确ꎻ在反应前后ꎬ丙的质量没有变化ꎬ可能是反应的催化剂ꎬ或者没有参与反应ꎬ所以B选项说法正确ꎻ在反应中ꎬ丁是反应物ꎬ甲和乙是生成物ꎬ属于分解反应ꎬ丁必然是化合物ꎬ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ꎻ参与反应的丁与生成的甲的质量比是5ʒ4ꎬ当丁的质量为5g时ꎬ甲的质量为4gꎬ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3].1.4根据 终点 解决问题例4㊀在室温情况下ꎬ有两种饱和溶液a和bꎬ在升高温度之后ꎬa溶液中析出晶体ꎬb溶液继续溶解物质b晶体ꎬ则表示物质a与物质b溶解度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的是(㊀㊀).图4㊀变化曲线解㊀两种饱和溶液从室温条件到温度升高ꎬa溶液析出晶体ꎬ说明随着温度升高ꎬ溶解度在下降ꎬ因此ꎬ其溶解度曲线是下降的.在温度升高621后ꎬb溶液可以继续溶解b晶体ꎬ说明随着温度升高ꎬ其溶解度是上升的ꎬ因此ꎬ其溶解度曲线是上升的.通过这样的 终点 变化分析ꎬ可以判断出C选项是正确选项.2根据图像反应信息ꎬ快速解决图像问题2.1根据金属与酸的反应解题例5㊀A㊁B两种金属的质量相同ꎬ相对原子质量A<Bꎬ将金属A放入到质量分数为15%的稀硫酸中ꎬ金属B放入到质量分数为15%的稀盐酸中ꎬ在反应中ꎬA㊁B均为正二价ꎬ生成氢气的质量随着时间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㊀㊀).A.氢气产生速率:A<BB.在反应后ꎬA㊁B一定有剩余C.稀硫酸与稀盐酸消耗的质量一定不同D.B消耗的质量一定比A消耗的质量小图5㊀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解㊀A选项中ꎬ金属活动性越强ꎬ与酸反应时产生气体的速率越大ꎬ通过图像分析ꎬ金属A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短ꎬ所以A的活动性强ꎬA选项错误ꎻB选项中ꎬ相同质量的不同金属ꎬ生成的氢气质量相同ꎬ所以参与反应的金属质量必然不同ꎬ所以ꎬ最少有一种金属存在剩余ꎬ所以B选项错误ꎻC选项中ꎬ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ꎬ则氢离子的质量相等ꎬ由于硫酸与盐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不等ꎬ所以ꎬ稀硫酸与稀盐酸的质量必然不相等ꎬC选项正确ꎻD选项中ꎬ由于A的相对原子质量小ꎬ所以得到相同质量的氢气ꎬ参与反应的金属A质量少一些ꎬ所以D选项错误[4].2.2酸碱中和反应解题例6㊀如图6所示是在9.8g10%的硫酸溶液中滴入10%的Ba(OH)2溶液的变化过程ꎬ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㊀㊀).图6㊀硫酸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的变化过程A.x表示时间ꎬy表示pHB.x表示水的总质量ꎬy表示硫酸的质量C.x表示加入Ba(OH)2溶液质量ꎬy表示产生沉淀物质量D.x表示加入Ba(OH)2溶液质量ꎬy表示溶液中的溶质质量解㊀由于在硫酸中加入Ba(OH)2溶液时ꎬ溶液的pH增加ꎬ因此ꎬA选项描述错误ꎻ随着不断加入Ba(OH)2溶液ꎬ水的质量增加ꎬ硫酸被完全反应ꎬ硫酸质量不断减少ꎬ随之沉淀不断增加ꎬ所以ꎬB选项与C选项错误ꎻ在加入Ba(OH)2后ꎬ溶质质量随之减少ꎬ硫酸完全反应后ꎬ加入Ba(OH)2溶液会使溶质质量增加ꎬ所以D选项正确.化学作为中考中的重要学科ꎬ其分值比重较大.因此ꎬ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化学知识学习ꎬ提高学生的化学解题能力.图像题是初中化学中难度比较大的题目ꎬ图像中有着很多的隐含信息ꎬ要求学生夯实基础知识ꎬ加深化学抽象知识的理解ꎬ掌握图像题解题技巧ꎬ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参考文献:[1]冯威.初中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指导[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2(29):104-106.[2]符红梅.漫谈初中化学图像题的解题指导[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0(20):2.[3]钱麒谕.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ꎬ2021(3):2.[4]周云霞.初中化学图像分析题的解题指导[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23(8):110-112.[责任编辑:季春阳]721。

浅谈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题解析

浅谈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题解析

浅谈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题解析[典型例题解析]:(一)图像呈上升趋势型【例1】在一烧杯中盛有22.3 g 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足量水溶解,配成溶液。

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3)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

【分析】由题意知:在Na2CO3和NaCl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只发生:Na2CO3+2HCl=2NaCl+H2O+CO2↑,即:图像中OA段表示的反应过程;A 点表示: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产生CO2气体的质量达到最大值;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且其质量为反应生成的NaCl和原混合物中含有的NaCl质量之和。

从A到B 段,表示滴加的稀盐酸已经过量,无反应发生。

故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以外还应该有过量的HCl存在。

【答案】(1)4.4 ;(2)NaCl 、HCl;(3)解:73 g 10%的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是:73 g×10%=7.3 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10673117X7.3 g yx=10.6 g;y=11.7 g;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1.7 g + (22.3 g-10.6 g) = 23.4 g。

答:略【注意】此题的易错点是求烧杯中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时,容易忽视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

(二)图像呈下降趋势型【例2】向盛有22.3 g 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216.1 g稀盐酸恰好反应,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连同药品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烧杯连同药品的起始质量为300 g。

初中化学图表分析及计算题

初中化学图表分析及计算题

初中化学图表型综合题解法例析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中学化学组章菁图表型综合题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利用图像、图表的方式来呈现化学的有关问题的一类试题。

能充分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数据读取、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也体现了化学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是当前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走向之一。

一、解题技巧图表型试题要求学生树立全面的、联系的、开放的观点,并能从文字、表格、图像中提取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

其中直角坐标系题的解题要点在于解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弄清楚自变量和因变量到底是什么,注意理解起点,终点,转折点的含义。

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念、图像、数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表格型题的解题要点在于通过审题,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依据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二、中考考点透视考点一:金属与酸反应图像题例1(2010肇庆市)12.相同质量的M、N两种活泼金属,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反应(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H2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金属的活泼性N>M B.两个反应生成H2的体积相等C.相对原子质量N>M D.两个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一定相等【解析】观察图像可以看出:M比N产生的氢气质量大,在两金属开始反应后的相同时间里,M产生的氢气质量比N多,表明M产生氢气的速率比N快,即M与酸反应比N剧烈,说明M比N活泼;依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化合价相同的两种金属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小的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大,由此可知相对原子质量N>M。

正确答案为C例2(2010江西南昌)15、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

关于甲、乙两金属判断合理的是A.铁、镁B.铁、锌C.锌、铁D.锌、镁【解析】根据图像可以知道:甲金属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比乙大,且乙比甲活泼。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权威资料]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权威资料]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权威资料] 浅谈初中化学图像图表题解题策略摘要:图像图表题是将化学基本概念、理论和其他基础知识综合起来,并将变化过程中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以图像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的信息作出相关解答的一类试题。

这类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看图、识图、发掘图形的隐含性质和相互联系的能力,而且考查学生对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普通语言的理解和转译能力,常见的有叙述型图像、图表题;判断型图像、图表题;推理型图像、图表题;计算型图像、图表题等。

解答图像题的关键是要分析辨识图中“起点”“交点”“转折点”等的含义,解答表格型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审题,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再依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进行解题。

关键词:图像;图表;初中化学一、叙述型图像、图表题这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图表说明化学现象或规律,考查学生仔细观察图像、图表,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现象或规律的能力。

例1.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二、判断型图像、图表题这类试题是将有关化学现象或规律绘成图像、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正误,主要是考查学生用图像、图表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2.某澄清透明的溶液由碳酸钠、稀硫酸、硝酸铜、稀盐酸四种物质中两种混合而成。

为确定其组成,做如下实验:取少量该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单位:ml)的关系如上图所示:请回答:(1)该混合物由和溶液组成。

(2)请说明混合物中不含有另两种物质的原因:点拨:向混合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起初不产生沉淀,当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为20 ml时,开始产生沉淀,说明混合物中一定没有稀硫酸,且混合物中一定有物质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且不产生沉淀,结合题目可知该物质为稀盐酸,稀盐酸与碳酸钠不能共存,稀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的沉淀不溶于稀盐酸,另一物质应为硝酸铜。

中考初中化学图像解析题

中考初中化学图像解析题

中考初中化学图像解析题化学图像题是中考的热点题之一,常出现在选择、填空、简答、实验、计算等各种题型之中。

其特点是仅给出有关的示意图和函数图像,没有具体的文字叙述。

由于它是利用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有关化学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图象题是中考的热点,以图像的形式呈现试题信息,考查同学们的信息提炼、收集与处理的能力。

笔者发现近四年的中考题中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题,其中考察类型很多:有生活相关类型、有化学反应微观模型、有实验的操作型、元素化合物知识型、溶解度曲线型、化学反应定性定量型等等。

其中的化学反应定性定量型尤其在中考的选择题的后三道选择题中出现,可见其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这类图像不但考查学生对物质间的反应、实验现象是否熟悉,有时更考察到定量的内容,是学生的难点。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就注意经常进行坐标类图像教学的渗透。

尤其是通过学生自己画图像,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一类,通过实验现象画坐标图像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让学生以反应时间为横坐标、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纵坐标,自己画出坐标图像,以下是学生自己画出的两种图像。

这时教师指导:“在自己实验的时候什么时候开始收集的氧气?”学生都回答:“当有均匀连续气泡冒出时”。

教师再问:“是否以加热就有均匀连续气泡冒出呢?”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继续问:“那是不是一加热就放出氧气呢?”学生回答:“不是”。

教师又问:“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放出氧气?”学生回答:“加热一会”。

教师讲解:“高锰酸钾必须加热到一定温度才开始分解,之前冒出的不均匀气泡实际是试管中的空气,因此图像的起点是0点吗”?教师继续提问:“试管中的高锰酸碱能够无限制的放出氧气吗?为什么?”学生回答:“高锰酸钾的质量一定,因此生成氧气的质量不能无限”。

教师问:“如何通过图像来体现氧气的质量一定呢?”学生回答:“高锰酸钾反应完就不再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题解析 [典型例题解析]:
(一)图像呈上升趋势型
【例1】在一烧杯中盛有22.3 g 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
合物,加足量水溶解,配成溶液。

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
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
式)。

(3)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通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

【分析】由题意知:在Na2CO3和NaCl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只发生:
Na2CO3+2HCl=2NaCl+H2O+CO2↑,即:图像中OA段表示的反应过程;A点表示:盐酸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产生CO2气体的质量达到最大值;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且其质量为反应生成的NaCl和原混合物中含有的NaCl质量之和。

从A到B段,表示滴加的稀盐酸已经过量,无反应发生。

故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以外还应该有过量的HCl存在。

【答案】
(1)4.4 ;(2)NaCl 、HCl;
(3)解:73 g 10%的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是:73 g×10%=7.3 g;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106 73 117
X 7.3 g y
x=10.6 g; y=11.7 g;
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1.7 g + (22.3 g-10.6 g) = 23.4 g。

答:略
【注意】此题的易错点是求烧杯中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时,容易忽视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

(二)图像呈下降趋势型
【例2】向盛有22.3 g Na2CO3和NaCl固体混合物的
烧杯中加入216.1 g稀盐酸恰好反应,反应过程用精
密仪器测得烧杯连同药品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烧杯连同药品的起始质量为300
g。

回答下列问题:
(1)当固体混合物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时,所需时间约为S。

(2)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质量 g。

(3)反应后,得到室温下的不饱和溶液。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分析】由图像变化趋势可知:从0~20秒,m逐渐减少,其原因必然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跑出去了;从20秒开始,m不变了,即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结束了。

故: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00 g -295.6 g=4.4 g,然后据此代入化学方程式即可求出反应产生的碳酸钠。

【答案】(1)20;(2)4.4 g;
(3)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106 117 44
x y 4.4 g
解得:x=10.6 g,y=11.7 g;
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总质量为: 11.7 g + (22.3 g-10.6 g) = 23.4 g;
烧杯里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22.3 g+216.1 g-4.4 g = 234 g;
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10%。

答:略。

【点评】此题与例1的难度和所考知识点相似,此题的易错点是溶液质量弄错,容易把295.6 g当作溶液的质量,另外容易忽视二氧化碳的
质量。

三)图像起点不在原点型
【例3】在一烧杯中盛有100 g 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总质量是______ g。

(2)在实验过程中加入80 g 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的pH是____7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在实验过程中加入80 gNaOH溶液时,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分析】由图像知,NaOH溶液的质量在0~40 g之间并没有沉淀产生,故先发生的反应是: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溶液的质量在40 g~80 g之间,沉淀质量随着加入NaOH溶液质量的增加而逐渐达到最大值,故发生:
2NaOH+CuSO4=Na2SO4+Cu(OH)2↓。

在NaOH溶液加至80 g时,两个反应刚好结束,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硫酸钠且质量为上述两个反应产生的硫酸钠质量之和。

【答案】(1)4.9 g;(2)等于;
(3)解:设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质量为x,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的硫酸钠质量为y,2NaOH+H2SO4=Na2SO4+2H2O
80 142
40 g×10% x
解得:x=7.1 g;
2NaOH + CuSO4 = Na2SO4+ Cu(OH)2↓
80 142
(80 g—40 g)×10% y
解得:y=7.1 g;
不饱和溶液中Na2SO4总质量为: 7.1 g+7.1 g = 14.2 g;
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 100 g+80 g-4.9 g = 175.1 g;
所得不饱和溶液中Na2SO4质量分数:×100%=8.1%。

答:略。

【点评】此题较前面两个例题复杂,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像的分段,能够意识到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能够理解几个特殊点的化学含义。

在求不饱和溶液中硫酸钠质量时,还可以根据元素守恒思想,建立H2SO4和Na2SO4的对应关系,根据硫酸的总质量一步求出硫酸钠质量。

(四) 表格型计算题
【例4】.长时间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03和Mg(OH)2。

学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通过实验想测定水垢中CaC03的含量为多少。

他们取200g水垢,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同时测量5分钟(min)内生成CO2质量,测量数据如下表:
计算:①4 min后,水垢中的CaC03是否反应完全?
②该水垢中CaC0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析题给表格中的数据是生成CO2气体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4分钟与5分钟时CO2的质量都是66g,说明4 min后,水垢中的CaC03已经反应完全,且生成的CO2的总质量为66g,以此作为解题的一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参加反应的CaCO3
的质量,进而求出CaCO3的质量分数。

答案①已经反应完全;
②解CaCO
3
的质量为X。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100 44
X 66g
X=150g
水垢的质量分数为:答.略.
(五).溶液pH与图像 .
【例5】.下列示意图能表示加水稀释pH=10的溶液的是()
时间/ min 1 2 3 4 5
生成CO2的质量/g 30 50 60 66 66
解析化学上许多知识可以用数学坐标图来表示,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关键是明白化学赋予数学纵横坐标的意义,此题中纵坐标代表pH,横坐标代表加水量.pH=10的溶液呈碱性,加水稀释溶液变稀,其碱性逐渐减弱,但仍然是碱性溶液,所以它的pH会从10逐渐变小而无限接近于7,不会等于更不会小于7.答案. D
(六). 金属与酸反应图像题
【例6】.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发挥反应,产生氢气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可能的是( )
A.曲线a、b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
B.盐酸均反应完,锌铁有剩余
C.盐酸均反应完,锌恰好完全反应,铁有剩余
D.锌铁都反应完,盐酸有剩余
解析这是一道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

应该充分利用数学中斜率的相关知识解题,
明确化学赋予横纵坐标的意义。

本题中金属锌的活动性比铁强,与酸的反应速度比铁快,所以曲线a表示锌,另由ab最终交合于同一水平线可知,两者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

结合题意,说明酸已经全部参与反应。

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可知,生成等质量氢气时,消耗金属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在此题中,应有65份质量的锌和56份质量的铁参与反应,相比之下首先有剩余的应该是铁,而锌可能没有剩余。

答案 D
(七).直角坐标系与化学计算
【例7】.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

他们取出该溶液51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
为。

(2)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此题是化学计算与图像相结合的题。

根据图像信息,图
中的转折点是图像由曲线变成水平线的时候, 氧气量达到最大
值,预示着反应到达终点。

由此可知:51g的H2O2一共释放出
氧气的质量为0.48g,由此进而求出参加反应的H2O2的质量。

答案(1)0.48g
(2)解:设51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 O2↑
68 32
x 0.48 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答: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