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图像型计算题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图像题汇编1.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答案】B【解析】【分析】A、根据图象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B、根据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可知一定质量的金属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分析;C、根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消耗的硫酸的质量。
【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该选项说法正确;B、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质量越小,根据生成氢气质量:甲>乙>丙,则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乙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甲、大于丙,可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乙>甲>丙,该选项说法正确;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对于活泼金属,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即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越快;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
2.下列图像与对应选项关系不合理的是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关系B.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物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C.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分别加入到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中D.向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答案】C【解析】【详解】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 通电2H2↑+O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物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再与氯化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铜反应完后,沉淀质量不再增加;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分别加入到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镁产生的氢气多;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D、向盛有一定质量稀盐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pH值逐渐变大,最后无限接近于7;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
初中化学之图像型计算题

初中化学之图像型计算题1、已知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在一烧杯中盛有20.4gNa2CO3和Na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
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pH 7(填>、=、<)。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1)在实验过程中,有气体放出,还可以看到的明显实验现象是。
(2)在实验过程中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
(3)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点时,通过计算求此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3、小明用石灰石(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在准备将反应后的废液倒进废液缸时,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未知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他决定利用该废液,测定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他将废液过滤,然后向废液中慢慢滴加Na2CO3溶液,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1)在加入Na2CO3溶液的过程中,开始时没有发现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的溶质除含有CaCl2外,还含有;(2)计算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到0.1%)4、小李同学在某化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技术员与小李一起分析由氯化钡和氯化钠组成的产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取16.25g固体样品,全部溶于143.6mL水中,向所得到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记录了如图所示的曲线关系。
技术员给小李提示: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Cl+Na2CO3=BaCO3↓+2NaCl2②水的密度为1g/cm3③相对分子质量:BaCl2:208 NaCO3 :106 BaCO3:197 NaCl:58.52(1)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10.6%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2)产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当氯化钡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5、某公司生产出的纯碱产品中经检测只含有氯化钠杂质。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图像题汇编1.如图是X、Y、Z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B.t1℃时,Y的溶解度大于Z的溶解度C.t3℃时,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D.t2℃时,X的溶解度和Y的溶解度相等【答案】C【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A正确;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1℃时,Y的溶解度大于Z的溶解度,B正确;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3℃时,X的溶解度是100g,所以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50%,故C错误;观察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t2℃时,X的溶解度和Y的溶解度相交于一点,说明二者的溶解度在此温度下相等, D正确。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A.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B.t℃时,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硝酸钾质量的关系C .将锌粒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溶液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D .向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质量与加入量的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 、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2ΔC+2CuO2Cu+CO ↑。
从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含有铜单质,固体的质量一定不为0。
A 错误;B 、一定温度下,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不能继续在溶解硝酸钾了。
所以加入的硝酸钾无法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B 错误;C 、将锌和稀硫酸混合后,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为:2442Zn+H SO ZnSO +H ↑=。
由此可知,锌和稀硫酸一接触就会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待硫酸消耗尽后,加入的锌粒不会反应,也不会形成溶液,则此时溶液的质量不变。
中考化学《图像(画图)类计算问题》专题练习卷

《图像(画图)类计算问题》专题练习卷1.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至a克时,溶液中反应为CaCl2+Na2CO3=2NaCl+CaCO3↓B.滴至b克时,溶液中含HCl、NaCl两种溶质C.滴至c克时,溶液中溶质质量比原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大D.滴至d克时,溶液呈中性【答案】C2.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A.B.C.D.A.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B.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硫酸中C.将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分别滴入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中D.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答案】A3.某研究所利用热分析仪对草酸钙晶体(CaC2O4•xH2O)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制成固体质量-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C2O4•xH2O中x=2B.500~650℃范围内的残留固体为CaC2O4C.固体质量由12.8g变为10.0g时发生的反应为CaC2O4CaCO3+CO↑D.8000C以上时,固体成分的化学式为CaCO3【答案】C4.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氢气并测定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稀硫酸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2所示,请计算:(1)共制取氢气 g;(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0.2 (2)9.8%5.将含有NaCl杂质的某烧碱样品10 g完全溶于90 g水中,再向所得溶液中慢慢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
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求10 g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2)求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箅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8 g (2)6.9%6.向100g硫酸铜与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象可知,c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解析

中考化学图像型计算解析在历年的中考化学试题中,图像型综算计算以设置层次明晰,难易过度,可以巧妙地调查先生基本化学素养而深授命题人的喜爱。
主要考察酸碱盐之间的反响、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等知识点,调查先生提炼、搜集、运用信息的才干、剖析处置数据的才干。
下面举几例剖析说明该类题型的剖析方法。
一、典型例题解析:〔一〕图像呈上升趋向型【例1】〔07济南〕在一烧杯中盛有22.3 g Na2CO3和Na 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加足量水溶解,配成溶液。
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
请依据题意回答以下效果:〔1〕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g。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3〕当滴加了73 g稀盐酸时〔即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试经过计算求出其中含溶质的质量。
【剖析】由题意知:在Na2CO3和NaCl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只发作:Na2CO3+2HCl=2NaCl+H2O+CO2↑,即:图像中OA段表示的反响进程;A点表示:盐酸与碳酸钠恰恰完全反响,发生CO2气体的质量到达最大值;溶液中溶质只要NaCl,且其质量为反响生成的NaCl和原混合物中含有的NaCl质量之和。
从A到B段,表示滴加的稀盐酸曾经过量,无反响发作。
故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NaCl以外还应该有过量的HCl。
【答案】〔1〕4.4 ;〔2〕NaCl 、HCl;〔3〕解:73 g10%的稀盐酸中含HCl的质量是:73g×10%=7.3 g;设参与反响的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响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 H2O 106 73 117 X 7.3 g y x=10.6 g;y=11.7 g;烧杯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17. g + (22.3 g -10.6 g) = 23.4 g。
(完整版)初三化学图像专题训练

B是稀盐酸,D是NaCl溶液。
5种无色溶液是NaOH溶液。
C溶液后,不需外加试剂,就可以简便地鉴别出A、B溶液。请完成
实验现象和结论
某科技小组的同学利用天然资源获得了红褐色的铜粉(含杂质炭),为了测定该铜粉样品
,取W g铜粉样品,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仪器②、⑤的名称是:② 、⑤ 。
2)①、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④ 。
t)的关系正确的是( )
x
B。况且,不饱和溶液蒸发水分后,溶质质
B整个图像与实际相符。
2.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
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
产生气体的量与加入盐酸
固体中
)
A.可能存在NaOH
溶液溶质的质量
w)与时间(t)关系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折点是指图像在变化过程中方向发生了大的转变的那个点。它的出现往往是
B中,溶液达到饱和后虽然继续蒸发
下图中,能正确地反映出CO
不断通入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的质量(横坐标)与生
)。
下列图象不正确反映对应的变化关系的是 0 t1 t2 温度/℃ 溶解度/g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至过量
向过量的硫酸和硫酸镁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
且杯底尚有少量A、B固体,若让其冷却到20℃,则………………………………【 】
.溶液中A的浓度减小,B的浓度增大
.溶液中A增多,杯底固体B减少
.溶液中A、B都减少
.溶液中A的浓度不变,B的浓度增大
.某温度时,将烧杯中的XgKNO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图像题汇编1.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正确的是A.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B.向pH=1的溶液中加水C.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O2D.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湖南益阳卷)化学(带解析)【答案】D【解析】【分析】解答图像类的题目抓住“三点一走势”,即首先看清楚横、纵坐标各表示的量,然后从起始点、转折点、终点还有量的变化趋势来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A、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产生的氢气质量应不断增大,直至反应结束后不变,错误;B、向pH=1的溶液中加水,随着水量的增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越小,酸性就越弱,PH就不断增大,但不会大于7,错误;C、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制O2,由于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反应后剩余的固体质量不可能变为0,错误;D、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发生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故生成的沉淀质量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而不断增大,直至反应结束后不变,正确,故选D2.下列四个图像的变化趋势,能正确体现对应操作的是()A.向稀硫酸中加水B.将浓盐酸敞开口放置在空气中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D.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答案】C【解析】【详解】A、稀硫酸的pH小于7,向稀硫酸中加水,溶液的pH逐渐增大,无限的接近于7,不会大于7,A选项图像变化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氯化氢具有挥发性,将浓盐酸敞开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氯化氢的量逐渐减小,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B选项图像变化不正确,不符合题意;C、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前氧气的质量0,反应过程中氧气的质量增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变,图像从原点开始,先上升后成一条水平直线,C选项图像变化正确,符合题意;D、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钾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硝酸钡与硫酸或硫酸钾反应均生成硫酸钡沉淀,故一开始就会生成沉淀,D选项图像变化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九年级化学化学图像题汇编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图像题汇编1.X、Y、Z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A.Y中含有少量X,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YB.3t℃时,X、Y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t℃,析出晶体较多的是XC.t2℃时,X与Y的溶解度相等D.1t℃时,三种物质饱和溶液升温到2t℃,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是Y>X>Z【答案】B【解析】【详解】A、Y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Y中含有少量X,用海水晒盐的原理提纯Y,故正确;B、t3℃时,X、Y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不能确定,故错误;C.t2℃时,X与Y的溶解度相等,故正确;D.t1℃时,Y物质的溶解度最大,X、Z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升高温度,X、Y物质的溶解度增大,Z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应该按照t2℃时的溶解度计算,所以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是Y>X>Z,故正确。
故选:B。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图像能直观表达各种数据与量的关系,下图为某实验小组绘制的关于向硫酸与硫酸铜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变化过程的有关图像,横坐标为时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纵坐标为反应中生成沉淀的质量B.纵坐标为反应体系中水的质量C.A-B段表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在反应D.O-A、A-B、B-C段硫酸钠的质量经过了不变、变大、不变三个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Na2SO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图像型计算题
例.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实验室中久置NaOH的变质程度。
研究方案:先称取13.3g NaOH样品(杂质为Na2CO3),配制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CO2的质量测定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品中NaOH 的变质程度。
解决问题: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填写下表:(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继续探究:计算实验过程中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
发现问题:根据求得的与NaOH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对照图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解析:此题为一道研究型考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图像中有关数据的涵义。
比较图像中的横轴数据便会发现问题:NaOH被盐酸中和后,继续滴加盐酸,为什么没有立即产生CO2气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