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题目

非标准列管式水冷却丙醇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2.设计任务

(1)熟悉查找与设计任务有关的图书资料

(2)工艺设计

(3)换热器结构设计

(4)选定主要零部件

(5)绘制条件单

(6)编写设计说明书

3.设计条件

(1)处理量:25000㎏?h-1;

(2)丙醇冷却温度为80℃,冷凝液离开换热器的温度为35℃;(3)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根据实际设定);

(4)允许压降:合理;

(5)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h连续运行;

(6)设备型式:卧式列管换热器。

前言

1.合理地实现所规定的工艺条件

传热量、流体的热力学参数(温度、压力、流量、相态等)与物理化学性质(密度、粘度、腐蚀性等)是工艺过程所规定的条件。设计者应根据这些条件进行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计算,经过反复比较,使所设计的换热器具有尽可能小的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传递尽可能多的热量。其具体做法如下:

(1)增大传热系数。在综合考虑流体阻力及不发生流体诱发振动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高的流速。

(2)提高平均温差。对于无相变的流体,尽量采用接近逆流的传热方式。因为这样不仅可提高平均温差,还有助于减少结构中的温差应力。在允许的条件时,可提高热流体的进口温度或降低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3)妥善布置传热面。例如在管壳式换热器中,采用合适的管间距或排列方式,不仅可以加大单位空间内的传热面积,还可以改善流体的流动特性。错列管束的传热方式比并列管束的好。如果换热器中的一侧有相变,另一侧流体为气相,可在气相一侧的传热面上加翅片以增大传热面积,更有利于热量的传递。

2.安全可靠

换热器是压力容器,在进行强度、刚度、温差应力以及疲劳寿命计算时,应遵照我国《钢制石油化工压力容器设计规定》与《钢制管壳式换热器设计规定》等有关规定与标准。这对保证

设备的安全可靠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安装、操作与维修

直立设备的安装费往往低于水平或倾斜的设备。设备与部件应便于运输与装拆,在厂房移动时不会受到楼梯、梁、柱的妨碍,根据需要可添置气、液排放口,检查孔与敷设保温层。

4.经济合理

评价换热器的最终指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通常为1年)固定费用(设备的购置费、安装费等)与操作费(动力费、清洗费、维修费等)的总和为最小。在设计或选型时,如果有几种换热器都能完成生产任务的需要,这一指标尤为重要。

动力消耗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而流速的提高又有利于传热,因此存在一最适宜的流速。

传热面上垢层的产生和增厚,使传热系数不断降低,传热量随之而减少,故有必要停止操作进行清洗。在清洗时不仅无法传递热量,还要支付清洗费,这部分费用必须从清洗后传热条件的改善得到补偿,因此存在一最适宜的运行周期。严格地讲,如果孤立地仅从换热器本身来进行经济核算以确定适宜的操作条件与适宜的尺寸是不够全面的,应以整个系统中全部设备为对象进行经济核算或设备的优化。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难度很大,当影响换热器的各项因素改变后对整个系统的效益关系影响不大时,按照上述观点单独地对换热器进行经济核算仍然是可行的。

一、确定设计方案

1.1选定换热器类型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管壳式换热器根据结构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两端的管板与壳体连在一起,这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但管外清洗困难,宜处理两流体温差小于50℃且壳方流体较清洁及不易结垢的物料。

带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膨胀节的弹性变形可减小温差应力,这种补偿方法适用于两流体温差小于70℃且壳方流体压强不高于600Kpa的情况。

(2)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管板有一个不与外壳连接,该端被称为浮头,管束连同浮头可以自由伸缩,而与外壳的膨胀无关。浮头式换热器的管束可以拉出,便于清洗和检修,适用于两流体温差较大的各种物料的换热,应用极为普遍,但结构复杂,造价高。

(3)填料涵式换热器

填料涵式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与浮头式换热器相比,结构简单,造价低,但壳程流体有外漏的可能性,因此壳程不能处理易燃,易爆的流体。

两流体温的变化情况:热流体(丙醇)进口温度80℃,出

口温度35℃;冷流体(冷却水)进口温度20℃,预设出口温度为30℃。

两流体的定性温度如下: T m =(80+35)/2=57.5℃ t m =(20+30)/2=25℃

两流体的温度差T m - t m =57.5-25=32.5℃ (<50℃)

可选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即使冬夏季操作时,其进出口温度会有所改变,但是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也不会达到50℃,因此不需要温度补偿。

通常管板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占地面积小,重量轻;污垢系数低;检修、清洗方便; 产品适用面广等优点。

1.2选定流体流动空间及流速

通过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煤油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

壳程。但由于水的体积流量几乎是煤油的3倍,而且黏度又比煤油小,加之对清洁性,设备安全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丙醇走壳程。

结合两种物料的相关物性、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考虑,选用

mm mm 5.225?φ的较高级冷拔碳钢管,初定管内流速

1.10m/s 。

二、确定物性数据

查化工原理附录和化工工艺算图手册,得量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如下表:

两流体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

定性温度 / ℃ 密度 /(kg/m 3) 粘度 /mPa·s 比热容 /[kJ /(kg·℃)]

热导率 /[W /(m·℃)]

丙醇 冷却水

57.5 25

776.5 996.95

1.14 0.8937

2.71

4.1785

0.152

0.6085

三、估算传热面积

3.1计算热负荷(热流量或传热速率)

由处理量和处理要求得

4

1112 2.510() 2.71(8035)846.8753600

p Q m C T T kW ?=-=??-=

3.2计算冷却水用量

忽略热损失,则用水量为

3

23

21846.8751020.27/72962/() 4.178510(3020)

p Q m kg s kg h C t t ?====-??- 3.3计算逆流平均温度差

逆流温差

01221,1221()()(8030)(3520)

29.07()(8030)

ln[]ln[]

(3520)()

m T t T t t C T t T t ------?=

==----逆

3.4初选总传热系数K

查传热手册,参考总传热系数的大致范围,现假设

流体 物性

K =400W/(m 2·℃)。

3.5估算传热面积

3

2,846.87510'72.8340029.07

m Q A m K t ?===??逆

考虑15%的面积裕度,2

1.15' 1.157

2.838

3.75A A m ==?=

四、工艺结构尺寸

4.1管径和管内流速

前面已经选定,管径为 mm mm 5.225?φ,管内流速 =1.10m/s 。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2

2

20.27/996.95

58.959()0.7850.020 1.14

s i V

n d ui π===≈??根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L

83.75

18.0859 3.140.025

o s A L m d n π=

==??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取传热管长10l m =,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18.082()10

p L N l =

=≈管程 传热管的总根数259118()T p s N N n =?=?=根

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211130200.1678020t t P T t --=

==-- 12218035

4.53020

T T R t t --===-- 假设为单壳程,查换热器的平均温度差校正系数图得:0.895ψ=

平均传热温差0.89529.0726.02o

m m t t C ?=ψ?=?=,逆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8,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

4.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1)换热管布置

常用的换热管规格有ф19×2 mm 、ф25×2 mm (1Crl8Ni9Ti )、ф25×2.5 mm (碳钢10)。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换热管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直列(A )、正方形错列(B )、三角形直列(C )、三角形错列(D )和同心圆排列(E )分别如下图所示。

(A ) (B )(C )

(D ) (E )

(2)管间距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综合分析,采用组合排列,即每层内按正

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按正方形排列。

取管心距o d t 25.1=则

mm t 322525.1≈?=(也可以由查表得)

隔板中心到其最近一排管中心的距离 :按净空不小于6mm 的原则确定,则

mm t S 2262

3262=+=+=

分程隔板两侧相邻管排之间的管心距

mm S t a 442222=?==

4.5壳体内径

采用四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效率7.0=η ,则壳体内径

1181.05 1.05324360.7

T

N D t

mm η==??= 圆整取500D mm =。

4.6折流板

采用弓形折流板,取弓形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0.25500125h mm =?=。

取折流板间距为0.30.3500150B D mm ==?=。则折流板数

10000

1165()150

B N =-=-≈传热管长块折流板间距

折流板圆缺水平面安装。

4.7其它附件

拉杆直径为m m 12φ ,数量不少于10根。壳程入口应设置防冲挡板。

4.8接管

①壳程流体(丙醇)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流体流速为1.3m/s ,则接管内径

4144 2.510776.50.0943600 3.14 1.3V d m

u π??===??

取标准管径为Ф108mmX 6mm 。

②管程流体(循环水)进出口接管 取接管内循环水的流速为2.5m/s ,则接管内径

24420.27996.950.1023.14 2.5V d m

u π?===?

取标准管径为Ф127mmX12mm 。

五、换热器核算

5.1传热能力核算

(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对于圆缺形折流板,可采用克恩(Ken )法公式

0.55

130.14

00000000.36po e e w C d u d μρμλαμλμ??

????= ?

? ???

????

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方式,按如下公式求得当量直径为

2222334()4(0.0320.025)24240.0203.140.025

o e o t d d m d ππ

π?-??-?=

==? 壳程流通截面积

20.025(1)0.150.5(1)0.0160.032

o o d s BD m t =-=??-=

壳程流体流速、雷诺数及普朗特数分别为

25000/(3600776.5)

0.559/0.016

o u m s ?=

=

3

0.0200.559776.5

Re 76151.1410

o -??=

=? 33

2.7110 1.1410Pr 20.3250.152

o -???==

0.551320.152

0.36761520.32511020.74/()0.020

o o W m C α=?

???=? (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4

.08

.0Pr Re 023

.0i

i

i

i

i d λα=

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

2220.7850.02011820.01854

i i s S d n m π

=

=??=

管程流体流速、雷诺数及普朗特数分别为

20.27/996.95 1.10/0.0185

i u m s ==

3

0.020 1.10996.95Re 24542100000.893710

i -??==>? 3

4178.50.893710Pr 6.1370.6085

i -??==

故采用下式计算i α

0.80.4

0.023p i i i i i i i C d u d μλραμλ????

= ? ?

??

??

0.80.420.6085

0.02324542 6.1374698.6/(.)

0.020o W m C =???=

(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管外侧污垢热阻:查污垢经验数据取 R s0=0.0004 m 2·℃/W 管内侧污垢热阻:查污垢经验数据取R si =0.0006 m 2·℃/W 管壁热阻按碳钢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为45W/(m·℃)。 (4)总传热系数

o

so m o w i o si i i o e R d d R d d R d d K αα1

1++++= 30.0250.0250.0250.002516100.00044698.50.0200.020450.02251020.74

-?=+?+++

?? 0.0002660.000750.00006170.00040.0009797

=++++

0.00246

=

2407/()o K W m C =?

与初始时假设所取总传热系数 2400/()o

K W m C =?相当接近。

(5)传热面积

理论传热面积

3

2846.8751079.9740726.02

m Q A m K t ?===??

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

23.140.025(100.1)11891.70p o T A d LN m π==??-?= 面积裕度为

91.7079.97

100%100%14.67%79.97

p c

c

A A H A --=

?=

?=

换热面积裕度合适,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5.2壁温核算

因为管壁很薄,而且壁热阻很小,管壁壁温按下式计算:

so

o

si i so o

m si i

m R R R t R T t ++

++++=

αααα1

1

)

1

()1

(

12()/2(8035)/257.5o m T T T C =+=+=

C t t t o m 24206.0304.06.04.012=?+?=+=

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壁温,得传热管平均壁温:

//57.5/4698.624/1020.7430.01/1/1/4698.61/1020.74

o m c m h c h T t t C αααα++===++

壳体平均壁温,近似取壳程流体的平均温度,即57.5℃。 壳体平均壁温与传热管平均壁温之差:

57.530.027.550o t C ?=-=<。

所设定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成立。

5.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

(1)管程流动阻力

1

2

()()

i

t

p

s

t

p

s

p p p F N N F N N ?=?+?∑,,结垢校正系数管程数壳程数取换热管粗糙度为0.01mm ,则005.0/=d ε,而R e 24542

=,查图得

0.031i λ=,又有流速 1.10/i u m s =,密度3996.95/kg m ρ=,所以:

22

110996.95 1.100.0319348.920.022

i i

i u L p Pa d ρλ??==??= 2

2

2996.95 1.10331809.522

i u p Pa ρ??=?=?=

对mm mm 5.225?φ的管子有4.1=t F ,且2p N =,1=s N

1

2

()(9348.91809.5) 1.42131243.5i

t

p

s p p p F N

N Pa ?=?+?=+???=∑

(2)壳程流动阻力

12('')o

s s p

p p F N ?=?+?∑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2)

1('2

1o B c o u N n Ff p ρ+=?

式中,排列方式为正三角形排列时 F=0.5; 当Re>500时,0.228

0.2285.0Re 5.076150.6516o o

f --==?=;

1.1 1.111811.9c T n N ==?=。

折流板间距0.15B m = 。折流板数 65B N =,0.559/o u m s =

2

1776.50.559'0.50.651611.9(651)310442p Pa ??=???+?=

流体流经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22

2220.15776.50.559'(3.5)65(3.5)2286920.52

o B u B p N Pa

D ρ???=-=?-?=

(3104422869) 1.15162000o

p

Pa ?=+??=∑

该换热器的压降在合理的范围内,所以设计合理。

六、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一览表

换热器主要工艺结构参数和设计结果一览表

参数管程壳程

流率/(kg/h)72962 25000

温度(进/出)/℃20/30 80/35

压力/MPa0.2 0.15

物性参数定性温度/℃25 57.5 密度/(kg/m3) 996.95 776.5 比热容/[kJ/(kg·℃)] 4.1785 2.71 粘度/mPa·s0.8937 1.14 热导率/[W/(m·℃)] 0.6085 0.152 普朗特数 6.137 20.325

设备结构参数型式管板式台数 1

壳体内径/mm500 壳程数 1

管子规格φ25mm×2.5mm管心距/mm 32

管长/mm10000 管子排列正三角形管子数目118 折流板数/快65

传热面积/m291.7 折流板距/mm150 管程数 2 材质钢板主演计算结果管程壳程

流速/(m/s) 1.1 0.559 传热膜系数/[W/(m2·℃)] 4698.6 1020.74 污垢热阻/(m2·℃/W) 0.0006 0.0004 阻力损失/MPa0.0312 0.062 热负荷/kW846.875

传热温差/℃27.5

传热系数/[W/(m2·℃)] 407

裕度/%14.67

七、符号说明

7.1英文

A ——流通面积,2

m ; b ——管壁厚度,2m ;

p c ——定压质量热容,()kJ/kg ?℃;

d ——换热管直径,m ;

D ——换热器壳径,m ;

f ——范宁摩擦系数; F ——校正系数;

K ——总传热系数,

)/(2C m W o

?; l ——管程长度,m ; L ——换热管长度,m ; n ——管数; N ——程数; p ——压力,Pa ;

P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Q ——传热速率(热负荷),kW ; R ——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

S R ——垢阻系数,2

m /W ?℃;

S ——传热面积,2

m ;

t ——管中心距,m ;

i t ——冷流体温度,℃; t ?——温差,℃; i T ——热流体温度,℃; u ——流速,m/s ; B ——折流挡板间距,m 。 7.2希文

α——无相变对流传热系数,

)/(2C m W o

?; ?——差分算符; η——管板利用率; λ——管壁导热系数; λ——摩擦系数; μ——黏度,Pa s ?;

ρ——密度,3

kg /m ;

∑——求和算符; ?——校正系数。 7.3无因次数群

p c Pr k μ=

,普朗特数(Prandtl number );

du Re ρ

μ

=

,雷诺数(Reynolds number )。

八、参考文献

[1]《化工原理》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2]《换热器》秦叔经、叶文邦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化工原理(第三版)上、下册》谭天恩、窦梅、周明华等,化

学工业出版社(2006)

[4]《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华南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1987)

[5]《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贾绍义等,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6]《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第二版匡国柱史启才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7]《化工原理》上第三版陈敏恒方图南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8]《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蔡纪宁张秋翔编化学

工业出版社

[9]《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九、后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个人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换热器的设计过程中,我感觉我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掌握了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

(2)树立了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了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

(4)学会了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从设计结果可看出,若要保持总传热系数,温度越大、换热管数越多,折流板数越多、壳径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煤油的出口温度增高,总的传热温差下降,所以换热面积要增大,才能保证Q和K.因此,换热器尺寸增大,金属材料消耗量相应增大.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可以知道,为提高传热效率,降低经济投入,设计参数的选择十分重要。

附录

名称指标

壳程工作介质丙醇操作温度80/35℃操作压力0.15MPa

管程工作介质循环冷却水操作温度20/30℃操作压力0.2MPa

序号接管名称公称规格连接方式

1 丙醇入口φ108×6.0 凹凸法兰

2 丙醇出口φ108×6.0 凹凸法兰

3 冷却水入口φ127×12.0 凹凸法兰

4 冷却水出口φ127×12.0 凹凸法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精馏塔设计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目录 苯-氯苯分离过程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 (3) 一.设计题目 (3) 二.操作条件 (3) 三.塔设备型式 (3) 四.工作日 (3) 五.厂址 (3) 六.设计内容 (3) 设计方案 (4) 一.工艺流程 (4) 二.操作压力 (4) 三.进料热状态 (4) 四.加热方式 (4) 精馏塔工艺计算书 (5) 一.全塔的物料衡算 (5) 二.理论塔板数的确定 (5) 三.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7) 四.精馏塔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8) 五.塔体工艺尺寸设计 (10) 六.塔板工艺尺寸设计 (12) 七.塔板流体力学检验 (14) 八.塔板负荷性能图 (17) 九.接管尺寸计算 (19) 十.附属设备计算 (21) 设计结果一览表 (24) 设计总结 (26) 参考文献 (26)

苯-氯苯精馏塔的工艺设计 苯-氯苯分离过程精馏塔设计任务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座苯-氯苯连续精馏塔,要求年产纯度为99.6%的氯苯140000t,塔顶馏出液中含氯苯不高于0.1%。原料液中含氯苯为22%(以上均为质量%)。 二.操作条件 1.塔顶压强自选; 2.进料热状况自选; 3.回流比自选; 4.塔底加热蒸汽压强自选; 5.单板压降不大于0.9kPa; 三.塔板类型 板式塔或填料塔。 四.工作日 每年300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五.厂址 厂址为天津地区。 六.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及流程说明 2. 精馏塔的物料衡算; 3.塔板数的确定; 4.精馏塔的工艺条件及有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5.精馏塔主要工艺尺寸;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水冷却环己酮换热器的设计 一、设计条件 1、处理能力53万吨/年 2、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a.环己酮:入口温度120℃,出口温度为43℃ b.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 c.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105Pa d.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4、设计项目 a.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b.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c.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d.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e.绘制换热器总装配图。 二、设计说明书的内容 1、目录; 2、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论述换热器总体结构(换热器型式、主要结构)的选择; 4、换热器加热过程有关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传热面积、换热管型号、壳体直 径等); 5、设计结果概要(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 6、主体设备设计计算及说明;

目录 1. 前言 (1) 1.换热器简介 (1) 2. 列管式换热器分类: (2) 2. 设计方案简介 (2) 2.1换热器的选择 (2) 2.2流程的选择 (2) 2.3物性数据 (2) 3. 工艺计算 (3) 3.1试算 (3) 3.1.1计算传热量 (3) 3.1.2计算冷却水流量 (3) 3.1.3计算两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度 (3) 3.1.4计算P、R值 (3) 3.1.5假设K值 (4) 3.1.6估算面积 (5) 3.1.7拟选管的规格、估算管内流速 (5) 3.1.8计算单程管数 (5) 3.1.9计算总管数 (5) 3.1.10管子的排列 (6) 3.1.11折流板 (6) 3.2核算传热系数 (6) 3.2.1计算管程传热系数 (6) 3.2.2计算壳程传热系数 (7) 3.2.3污垢热阻 (7) 3.2.4计算总传热系数 (7) 3.3核算传热面积 (7) 3.3.1计算估计传热面积 (7) 3.3.2计算实际传热面积 (8) 3.4压降计算 (8) 3.4.1计算管程压降 (8) 3.4.2计算壳程压降 (8) 3.5附件 (9) 3.5.1接管 (9) 3.5.2拉杆 (9) 4. 换热器结果一览总表 (10) 5. 设计结果概要 (11) 1.结果 (11) 6. 致谢 (12)

化工课程设计小结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小结 随着毕业日子的到来,课程设计也接近了尾声。经过几周的奋战我的课程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课程设计以前觉得课程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单纯总结,但是通过这次做课程设计发现自己的看法有点太片面。课程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还比较欠缺。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有什么不懂的大家在一起商量,听听不同的看法对我们更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在这里非常感谢帮助我的同学。 我的心得也就这么多了,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此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罗老师、朱老师和李老师对我们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们给我们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课程设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封面(根据自己的个性设计)2.目录3.主界面(介绍这次设计的课题、人员、目标、任务、人员分工)4.主要过程(要告诉别人你的这个作品该怎么用)5.程序流程图(用图来表示主要过程)6.核心源程序(你觉得这个作品它具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就将实现这个功能的代码给COPY下来)7.主要函数(你程序代码里用的函数中你觉得重要的或是难的)8.心得9.附录(你完成这次课程设计参考的书,这个可以多写一点,以示用心认真) 我第一次做课程设计时写报告就是这么写的.你参考参考.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一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引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 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化设计。从老师以及学长那里了解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我们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由于第一次接触课程设计,起初心里充满了新鲜感和期待,因为自我认为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终于可以加以实践了。可是当老师把任务书发到手里是却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所措。可是在这短短的三周里,从开始的一无所知,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我的课程设计题目是苯――氯苯筛板式精馏塔设计图。在开始时,我们不知道如何下手,虽然有课程设计书作为参

考,但其书上的计算步骤与我们自己的计算步骤有少许差异,在这些差异面前,我们显得有些不知所措,通过查阅《化工原理》,《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等书籍,以及在网上搜索到的理论和经验数据。我们慢慢地找到了符合自己的实验数据。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模版和计算过程。在这三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这些“非泡点一族”在计算进料热状况参数q时,没有任何参考模板,完全靠自己捉摸思考。起初大家都是不知所措,待冷静下来,我们仔细结合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一步一步的讨论演算,经大家一下午的不懈努力,终于把q算出来了。还有就是我们在设计换热器部分,在试差的过程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经历了几乎一天多的时间才选出了合适的换热器型号,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试差成功后那激动的心情,因为我尝到了自己在付出很多后那种成功的喜悦,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的“血泪史”的见证哈。 在此感谢我们的杜治平老师.,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课程设计的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而您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帮助我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课程设计。同时感谢同组的同学们,谢谢你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由于本人的设计能力有限,在设计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恳请老师们多多指教,我十分乐意接受你们的批评与指正,本人将万分感谢。 2017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二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48000吨/年乙醇~水精馏装置设计 年级 专业 设计者姓名 设计单位 完成日期年月日 7

目录 一、概述 (4) 1.1 设计依据 (4) 1.2 技术来源 (4) 1.3 设计任务及要求 (5) 二:计算过程 (6) 1. 塔型选择 (6) 2. 操作条件的确定 (6) 2.1 操作压力 (6) 2.2 进料状态 (6) 2.3 加热方式 (7) 2.4 热能利用 (7) 3. 有关的工艺计算 (7) 3.1 最小回流比及操作回流比 的确定 (8) 3.2 塔顶产品产量、釜残液量及 7

加热蒸汽量的计算 (9) 3.3 全凝器冷凝介质的消耗量9 3.4 热能利用 (10) 3.5 理论塔板层数的确定 (10) 3.6 全塔效率的估算 (11) 3.7 实际塔板数P N (12) 4. 精馏塔主题尺寸的计算 (12) 4.1 精馏段与提馏段的体积流 量 (12) 4.1.1 精馏段 (12) 4.1.2 提馏段 (14) 4.2 塔径的计算 (15) 4.3 塔高的计算 (17) 5. 塔板结构尺寸的确定 (17) 5.1 塔板尺寸 (18) 5.2 弓形降液管 (18) 5.2.1 堰高 (18) 5.2.2 降液管底隙高度h019 7

5.2.3 进口堰高和受液盘 19 5.3 浮阀数目及排列 (19) 5.3.1 浮阀数目 (19) 5.3.2 排列 (20) 5.3.3 校核 (20) 6. 流体力学验算 (21) 6.1 气体通过浮阀塔板的压力 降(单板压降) h (21) p 6.1.1 干板阻力 h (21) c 6.1.2 板上充气液层阻力1h (21) 6.1.3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阻 (22) 力h 6.2 漏液验算 (22) 6.3 液泛验算 (22) 6.4 雾沫夹带验算 (23) 7. 操作性能负荷图 (23) 7.1 雾沫夹带上限线 (23) 7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安阳工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列管式换热器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学生姓名:赵安顺 学号:201005020025 专业班级:应用化学一班 指导教师:路有昌

列 设计一台列管式换热器 一、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处理能力 2.5×105 t/a热水 (2)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 (3)操作条件 ①热水: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60℃. ②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2℃,出口温度40℃. ③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 ④每年按30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二、设计要求及内容 (1)根据换热任务和有关要求确认设计方案; (2)初步确认换热器的结构和尺寸; (3)核算换热器的传热面积和流体阻力; (4)确认换热器的工艺结构. 摘要:通过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首先要确定设计的方案,选择合适的计算步骤。查得计算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对该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传热面积工艺结构尺寸等等要进行核算,与要设计的目标进行对照是否能满足要求,最终确定换热器的结构尺寸为设计图纸做好准备和参考,来完成本次课程设计。 关键词:标准方案核算结构尺寸

目录 一.概述 (4) 二.方案的设计与拟定 (4) 三.设计计算 (8) 3.1确定设计方案 (9) 3.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9) 3.1.2流动空间及管子的确定 (9) 3.2确定物性数据 (9) 3.3初选换热器规格 (10) 3.3.1热流量 (10) 3.3.2冷却水用量 (10) 3.3.3平均温度差 (10) 3.3.4换热器规格 (11) 3.4核算总传热系数 (11) 3.4.1计算管程传热系数 (11) 3.4.2 计算壳程传热系数 (12) 3.4.3 确定污垢热阻 (13) 3.3.4 总传热系数 (13) 3.5计算压强降 (14) 3.5.1计算管程压强降 (14) 3.5.2计算壳程压强降 (14)

最新17-18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题目40+40+40-doc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示例一 1 设计题目分离苯―甲苯混合液的浮阀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 2 设计参数 (1)设计规模:苯――甲苯混合液处理量________t/a (2)生产制度:年开工300天,每天三班8小时连续生产 (3)原料组成:苯含量为40%(质量百分率,下同) (4)进料状况:热状况参数q为_________ (5)分离要求:塔顶苯含量不低于_____%,塔底苯含量不大于_____% (6)建厂地区:大气压为760mmHg、自来水年平均温度为20℃的某地 3 设计要求和工作量 (1)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 (2)完成主体精馏塔工艺条件图一张(A1) (3)完成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简图(A2) 4 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参考) 中文摘要,关键词 第一章综述 1.精馏原理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精馏操作对塔设备的要求(生产能力、效率、流动阻力、操作弹性、结构、造价和工艺特性等) 3.常用板式塔类型及本设计的选型

4.本设计所选塔的特性 第二章工艺条件的确定和说明 1.确定操作压力 2.确定进料状态 3.确定加热剂和加热方式 4.确定冷却剂及其进出、口温度 第三章流程的确定和说明(附以流程简图) 1.流程的说明 2.设置各设备的原因(精馏设备、物料的储存和输送、必要的检测手段、操作中的调节和重要参数的控制、热能利用) 第四章精馏塔的设计计算 1.物料衡算 2.回流比的确定 3.板块数的确定 4.汽液负荷计算(将结果进行列表) 5.精馏塔工艺尺寸计算(塔高塔径溢流装置塔板布置及浮阀数目与排列) 6.塔板流动性能校核(液沫夹带量校核、塔板阻力校核、降液管液泛校核、液体在降液管中停留时间校核以及严重漏液校核) 7.塔板负荷性能图 8.主要工艺接管尺寸的计算和选取(进料管、回流管、釜液出口管、塔顶蒸汽管、塔底蒸汽管、人孔等) 9.塔顶冷凝器/冷却器的热负荷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换热器)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 一、设计题目: 设计一台换热器 二、操作条件: 1.苯:入口温度80℃,出口温度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35℃。 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k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三、设备型式: 管壳式换热器 四、处理能力: 1. 99000吨/年苯 五、设计要求: 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2.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 3.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结果一览表。 4.设备简图。(要求按比例画出主要结构及尺寸) 5.对本设计的评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和工艺流程 1.选定管壳式换热器的种类 管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化工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传热设备。与其他种类的换热器相比,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具有的传热面积较大以及传热效果较好;此外,结构简单,制造的材料范围较广,操作弹性也较大等。因此在高压高温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管壳式换热器。 管壳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若两流体的温度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根据热补偿方法的不同,管壳式换热器有下面几种形式。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的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但管外不能机械清洗。此种换热器管束连接在管板上,管板分别焊在外壳两端,并在其上连接有顶盖,顶盖和壳体装有流体进出口接管。通常在管外装置一些列垂直于管束的挡板。同时管子和管板与外壳的连接都是刚性的,而管内管外是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因此,当管壁与壳壁温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致管子扭弯或是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换热器应有温差补偿装置。但补偿装置(膨胀节)只能用在壳壁与管壁温差低于60-70℃和壳程流体压强不高的情况下。一般壳程压强超过0.6MPa时,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作用,就要考虑其他结构。其结果如下图所示: (2)浮头式换热器 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连接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称为浮头式换热器。其优点是: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受壳体约束,因此当两种换热器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其缺点是结构复杂,造价高。其结构如下: (3) U型管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只有一个管板,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抽出清洗,管子可以自由膨胀。其缺点是管子内壁清洗困难,管子更换困难,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4)填料函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廉。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一易挥发、易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其结构如下: 由设计书的要求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设计时冷却水两端温度差可取为5℃~10℃。缺水地区选用较大的温度差,水资源丰富地区选用较小的温度差。青海是“中华水塔”,水资源 相对丰富,故选择冷却水较小的温度差6℃,即冷却水的出口温度为31℃。T m -t m =80+4025+31 -=32 22 ℃<50℃,且允许压强降不大于50kPa,可选择固定管板式换 热器。 2.工艺流程图 主要说明: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所以选定循环水走管程,苯走壳程。如图所示,苯经泵抽上来,经加水器加热后,再经管道从接管C进入换热器壳程;冷却水则由泵抽上来经管道从接管A进入换热器管程。两物质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苯从80℃被冷却至40℃之后,由接管D流出;循环冷却水则从25℃变为31℃,由接管B流出。 二、管壳式换热器的工艺计算和主要工艺尺寸的设计 1.估算传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 (1)基本物理性质数据的查取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换热器的设计

中南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化工0802 学号: 1505080802 姓名: ****** 指导教师:邱运仁 时间:2010年9月

目录 §一.任务书 (2) 1.1.题目 1.2.任务及操作条件 1.3.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 §二.概述 (3) 2.1.换热器概述 2.2.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3.设计背景及设计要求 §三.热量设计 (5) 3.1.初选换热器的类型 3.2.管程安排(流动空间的选择)及流速确定 3.3.确定物性数据 3.4.计算总传热系数 3.5.计算传热面积 §四. 机械结构设计 (9) 4.1.管径和管内流速 4.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4.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4.4.壳程内径及换热管选型汇总 4.4.折流板 4.6.接管 4.7.壁厚的确定、封头 4.8.管板 4.9.换热管 4.10.分程隔板 4.11拉杆 4.12.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4.13.防冲板或导流筒的选择、鞍式支座的示意图(BI型) 4.14.膨胀节的设定讨论 §五.换热器核算 (21) 5.1.热量核算 5.2.压力降核算 §六.管束振动 (25) 6.1.换热器的振动 6.2.流体诱发换热器管束振动机理 6.3.换热器管束振动的计算 6.4.振动的防止与有效利用 §七. 设计结果表汇 (28) §八.参考文献 (29) §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之心得体会 (30)

§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1.1.题目 煤油冷却器的设计 1.2.任务及操作条件 1.2.1处理能力:40t/h 煤油 1.2.2.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 1.2.3.操作条件 (1).煤油:入口温度160℃,出口温度60℃ (2).冷却介质:循环水,入口温度17℃,出口温度30℃ (3).允许压强降:管程不大于0.1MPa,壳程不大于40KPa (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ρ=825kg/m3,黏度7.15×10-4Pa.s,比热容2.2kJ/(kg.℃),导热系数0.14W/(m.℃) 1.3.列管式换热器的选择与核算 1.3.1.传热计算 1.3. 2.管、壳程流体阻力计算 1.3.3.管板厚度计算 1.3.4.膨胀节计算 1.3.5.管束振动 1.3.6.管壳式换热器零部件结构 §二.概述 2.1.换热器概述 换热器是化工、炼油工业中普遍应用的典型的工艺设备。在化工厂,换热器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10%~20%,在炼油厂约占总费用35%~40%。换热器在其他部门如动力、原子能、冶金、食品、交通、环保、家电等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设计和选择得到使用、高效的换热器对降低设备的造价和操作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温度的流体间传递热能的装置称为热交换器,即简称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 换热器的类型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其中间壁式换热器应用最广泛,如表2-1所示。 表2-1 传热器的结构分类

天津大学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真空蒸发制盐系统卤水分效预热器设计 学院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化工流体传热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姓名学号(编号) (一)设计题目:真空蒸发制盐系统卤水分效预热器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条件 1、蒸发系统流程及有关条件见附图。 2、系统生产能力:40 万吨/年。 3、有效生产时间:300天/年。 4、设计内容:Ⅱ效预热器(组)第 3 台预热器的设计。 5、卤水分效预热器采用单管程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器,试根据附图中卤水预热的温度要求对预热器(组)进行设计。 6、卤水为易结垢工质,卤水流速不得低于0.5m/s。 7、换热管直径选为Φ38×3mm。 (三)设计项目 1、由物料衡算确定卤水流量。 2、假设K计算传热面积。 3、确定预热器的台数及工艺结构尺寸。 4、核算总传热系数。 5、核算压降。 6、确定预热器附件。 7、设计评述。 (四)设计要求 1、根据设计任务要求编制详细设计说明书。 2、按机械制图标准和规范,绘制预热器的工艺条件图(2#),注意工艺尺寸和结构的清晰表达。

设计说明书的编制 按下列条目编制并装订:(统一采用A4纸,左装订) (1)标题页,参阅文献1附录一。 (2)设计任务书。 (3)目录。 (4)说明书正文 设计简介:设计背景,目的,意义。 由物料衡算确定卤水流量。 假设K计算传热面积。 确定预热器的台数及工艺结构尺寸。 核算总传热系数。 核算压降。 确定预热器附件。 设计结果概要或设计一览表。 设计评述。 (5)主要符号说明。 (6)参考文献。 (7)预热器设计条件图。 主要参考文献 1. 贾绍义,柴诚敬.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2. 柴诚敬,张国亮. 化工流体流动和传热.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 3. 黄璐,王保国. 化工设计.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4. 机械制图 自学内容: 参考文献1,第一章、第三章及附录一、三; 参考文献2,第五~七章; 参考文献3,第1、3、4、5、11部分。

化工设计课程学习总结范文三篇

化工设计课程学习总结范文三篇 化工设计课程学习总结范文三篇 本学期顺利完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共100名同学的化工原 理课程设计,总体来看学生的工艺计算、过程设计及绘图等专业能力得到了真正有效的提高,可以较好地把理论学习中的分散知识点和实际生产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得到较为合理的设计成果,达到了课程综合训练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者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过程缺乏工程意识。 学生在做课程设计时所设计的结果没有与生产实际需要作参考,只是为了纯粹计算为设计,缺乏对问题的工程概念的解决方法。 2.学生对单元设备概念不强。 对化工制图、设备元件、材料与标准不熟悉,依葫芦画瓢的不 在少数,没有达到课程设计与实际结合、强化“工程”概念的目的。

绘图能力欠缺,如:带控制点工艺流程图图幅设置、比例及线型选取、文字、尺寸标注以及设备、仪表、管件表示等绘制不规范。 3.物性参数选择以及计算。 在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物性参数选择以及 计算,然而学生该开始并不清楚需要计算哪些物性参数以及如何计算。这对这些问题,指导老师应在开课之初给学生讲一下每个单元操作所需的物性参数,每个物性参数查取方法以及混合物系物性参数的计算方法,还有如何确定体系的定性温度。 二、解决措施 1.加强工程意识。 设计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做深层次思考,综合考虑经济性、实用性、安全可靠性和先进性,强化学生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和复习有关教科书,学会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提出以下措施:一是在化工原理课程讲述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让同学明确什么是工程概念,比如:理论上的正确性,技术上的可行性,操作上的安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了解工程问题的计算方法。比如试差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范例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黔化升061 姓名:唐尚奎 指导教师:王瑾老师 设计时间: 2007年1月 前言 在化学工业和石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诸如吸收、解吸、精馏、萃取等单元操作中,气液传质设备必不可少。塔设备就是使气液成两相通过精密接触达到相际传质和传热目的的气液传质设备之一。 塔设备一般分为级间接触式和连续接触式两大类。前者的代表是板式塔,后者的代表则为填料塔,在各种塔型中,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筛板塔与浮阀塔。 筛板塔在十九世纪初已应用与工业装置上,但由于对筛板的流体力学研究很少,被认为操作不易掌握,没有被广泛采用。五十年代来,由于工业生产实践,对筛板塔作了较充分的研究并且经过了大量的工业生产实践,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筛板塔和泡罩塔相比较具有下列特点:生产能力大于10.5%,板效率提高产量15%左右;而压降可降低30%左右;另外筛板塔结构简单,消耗金属少,塔板的造价可减少40%左右;安装容易,也便于清理检修。本次设计就是针对水乙醇体系,而进行的常压二元筛板精馏塔的设计及其辅助设备的选型。由于此次设计时间紧张,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遗漏谬误之处,恳切希望各位老师指出,以便订正。 目录 一、设计任务 二、方案选定 三、总体设计计算-------------------------------05 3.1气液平衡数据------------------------------ 05 3.2物料衡算------------------------------------- 05 3.3操作线及塔板计算------------------------- 06 3.4全塔Et%和Np的计算----------------------06 四、混合参数计算--------------------------------07 4.1混合参数计算--------------------------------07 4.2塔径计算--------------------------------------08 4.3塔板详细计算-------------------------------10 4.4校核-------------------------------------------12 4.5负荷性能图----------------------------------14 五、筛板塔数据汇总-----------------------------16 5.1全塔数据-------------------------------------16 5.2精馏段和提馏段的数据-------------------17 六、讨论与优化-----------------------------------18 6.1讨论-------------------------------------------18 6.2优化--------------------------------------------1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总结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总结 摘要: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化工原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指引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实践;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205-02 《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理论课之后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实践教学环节――《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我们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计划也如此。《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化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解决常规化工设计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其出发点是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计算机辅助绘图、分析与思考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等能力。笔者从事了3届的课程设计教学,从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教学效果。现将笔者的教学体会作一介绍。 一、课程设计题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一般为二周时间。课程设计基本要求是通过这一设计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使将来在不同岗位就业的学生都能受益,都能解决这类工程的实际问题,并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课程设计的选题需要我们指导老师慎重,尽量选择化工行业中最普遍且最具代表性的单元操作进行设计。根据以往的教学的经验,题目的选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课程设计题目尽可能接近实际生产,截取现有的某化工项目中的某一操作单元为设计模型,比如某合成氨厂的传热单元的设计,流体输送过程中离心泵的设计,管壳式换热器等等。这样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有参照体系,不至于出现不合理的偏差。 2.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围绕着常见的化工操作单元进行展开,比如我们都知道在讲授《化工原理》理论知识时其中的单元操作有流体输送、传热、精馏、吸收、萃取等等。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应该包括2~3个常见的单元操作,从而实现某一简单的化工任务。 3.课程设计题目中涉及的物质尽可能常见易得。因为完成虚拟的生产任务过程中需要这些物质的物性参数进行核算,常见易得的物质能够降低学生在查阅参数方面的工作量。比如,如果我们设计分离任务尽量选择苯-甲苯,或甲醇-水等这样的体系,因为这些混合体系的参数大部分工具

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化工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心得 小结;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历时两周,是学习化工原理以来第一次独立的工业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化工设计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我们初步掌握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学会各种手册的使用方法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查找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种结果的校核,能画出工艺流程、塔板结构等图形;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利用编程使计算效率提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理论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生产上的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在短短的两周里,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同学讨论,再进行整个流程的计算,再到对工业材料上的选取论证和后期的程序的编写以及流程图的绘制等过

程的培养,我真切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的种种困难,也体会到了利用所学的有限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各种问题的不易。 我们从中也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在我们所查找到的很多参考书中,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我们对事物的了解还仅限于皮毛,所学的知识结构还很不完善,我们对设计对象的理解还仅限于书本上,对实际当中事物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成本方面上考虑的还很不够。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我还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将所得结果总结,以致在后面的计算中不停地来回翻查数据,这会浪费了大量时间。由此,我在每章节后及时地列出数据表,方便自己计算也方便读者查找。在一些应用问 题上,我直接套用了书上的公式或过程,并没有彻底了解各个公式的出处及用途,对于一些工业数据的选取,也只是根据范围自己选择的,并不一定符

合现实应用。因此,一些计算数据有时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只是拥有一个正确的范围及趋势,而并没有更细地追究下去,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影响后面具体设备的选型。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我想可以进一步再完善一下的。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的训练,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加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对我们的继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向,我们了解了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了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使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更尤为重要。 我还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教导与帮助,感谢同学们的相互支持。限于我们的水平,设计中难免有不足和谬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计算示例

化工原理壳程设计计算示例 一浮阀塔工艺设计计算示例 拟设计一生产酒精的板式精馏塔。来自原料工段的乙醇-水溶液的处理量为48000吨/年,乙醇含量为35%(质量分率)原料温度为45℃。 设计要求:塔顶产品的乙醇含量不小于90%(质量分率),塔底料液的乙醇含量不大于0.5%。 一、塔形选择及操作条件的确定 1.塔形:选用浮阀塔 2.操作条件: 操作压力:常压;其中塔顶:1.013×105Pa 塔底:[1.013×105+N(265~530)Pa] 进料状态:饱和液体进料 加热方式:用直接水蒸气加热 热能利用:拟采用釜残液加热原料液 二、工艺流程

三、有关工艺计算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将各组成要求由质量分率转换为摩尔分率,其后由 2 3971.1/H O kg m ρ=,3735/kg m ρ=乙醇 参考资料(一),查出相应泡点温度及计算平均分子量。 同理求得0.779D x = 0.0002 W x = (1)0.17646(10.176)1822.3/f f f M x M x M kg kmol =+-=?+-?=乙醇水 同理求得:39.81/D M kg kmol =,18.1/D M kg kmol = 1. 最小回流比及操作回流比的确定 由于是泡点进料,x q =x f =0.174过点e(0.174,0.174)作x=0.174直线与平衡线交与点d ,由点d 可以读得y q =0.516,因此, min(1)0.7790.516 0.7690.5160.174 D q q q x y R y x --= = =-- 又过点a (0.779,0.779)作平衡线的切线,可得切点g 由切点g 可读得' 0.55q x =,' 0.678q y =,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第四组)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壁温的测量方法 2、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3、体会计算机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 4、学会给热系数的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α1 2、测定加入静态混合器后空气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α1’ 3、回归α1和α1’联式4 .0Pr Re ??=a A Nu 中的参数A 、a *4、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 二、实验原理 间壁式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由于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机理不清楚,所以采用量纲分析法来确定给热系数。 1)寻找影响因素 物性:ρ,μ ,λ,c p 设备特征尺寸:l 操作:u ,βgΔT 则:α=f (ρ,μ,λ,c p ,l ,u ,βgΔT ) 2)量纲分析 ρ[ML -3],μ[ML -1 T -1],λ[ML T -3 Q -1],c p [L 2 T -2 Q -1],l [L] ,u [LT -1], βg ΔT [L T -2], α[MT -3 Q -1]] 3)选基本变量(独立,含M ,L ,T ,Q-热力学温度) ρ,l ,μ, λ 4)无量纲化非基本变量 α:Nu =αl/λ u: Re =ρlu/μ c p : Pr =c p μ/λ βgΔT : Gr =βgΔT l 3ρ2/μ2 5)原函数无量纲化 ??? ? ???=223,,μρβλμμρλαtl g c lu F l p 6)实验 Nu =ARe a Pr b Gr c 强制对流圆管内表面加热:Nu =ARe a 圆管传热基本方程: m t A K t T t T t T t T A K Q ???=-----?=111 22112211 1ln ) ()( 热量衡算方程: )()(12322111t t c q T T c q Q p m p m -=-= 圆管传热牛顿冷却定律: 2 2112211 22211221121 1ln ) ()(ln )()(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t t t t t t t t A Q -----?=-----?=αα 圆筒壁传导热流量:)] /()ln[)()()/ln(11221122121 2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A A A Q -----?-?=δλ 空气流量由孔板流量测量:54 .02.26P q v ??= [m 3h -1,kPa] 空气的定性温度:t=(t 1+t 2)/2 [℃]

单片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单片机课程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 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单片机已经成为当今计算机应用中空前活跃的领域,在生活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来说掌握单片机的开发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 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 氛围。为此英语教师要做到: 其次,精心选择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抽象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概念。草原环境只 是个引子,要想抽象概念,必须要从个体到一般。于是,我选择了菜园里、森林里两个环境,让学生巩固用图例表达食物联系的方法,并学习如何在图片中表达食物联系,为后续 活动打下基础。 回顾起此次单片机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 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 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 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 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 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比如说三极管PNP管脚不懂怎么放置,不懂分得二极管的正负极,对单片机汇编语言掌握得不好……通 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这次单片机课程设计我们历时两个星期,在我们班里算是倒数几组完成的吧,但经过 这两个星期的实践和体验下来,我们又怎么会去在乎那个先后问题呢,因为对我来说学到 的不仅是那些知识,更多的是团队和合作。现在想来,也许学校安排的课程设计有着它更 深层的意义吧,它不仅仅让我们综合那些理论知识来运用到设计和创新,还让我们知道了 一个团队凝聚在一起时所能发挥出的巨大潜能! 为了让我们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高效课堂,教研部还多次带领着我们听一些高效课堂 的讲座,听后真是受益匪浅。要想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循序渐进。这些话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作为新一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这项艰巨的任务,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不断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人才。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模板123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1.1 精馏及精馏流 (1) 1.2 精馏的分类 (2) 1.3精馏操作的特点 (2) 1.3.1沸点升高 (2) 1.3.2物料的工艺特性 (2) 1.3.3节约能源 (2) 1.4 相关符号说明 (4) 1.5相关物性参数 (6) 1.5.1苯和甲苯的物理参数............................... .6 第二章设计任务书. (7) 第三章设计内容 (8) 3.1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工艺流程的说明 (8) 3.2全塔的物料衡算 (8) 3.2.1原料液及塔顶底产品含苯的摩尔分率 (8) 3.2.2原料液及塔顶底产品的平均摩尔质量 (8) 3.2.3料液及塔顶底产品的摩尔流率 (9) 3.3塔板数的确定 (9) 3.3.1平衡曲线的绘制 (9) 3.4塔的精馏段操作工艺条件及计算 (12) 3.4.1平均压强p m (12) 12 3.4.2平均温度t m..................................... M (13) 3.4.3平均分子量 m 3.4.4 液体的平均粘度和液相平均表面张力 (14) 3.5 精馏塔的塔体工艺尺寸计算 (16)

3.5.1塔径的计算 (16) 3.5.2精馏塔有效高度的计算 (18) 3.6塔板工艺结构尺寸的设计与计算 (18) 3.6.1溢流装置计算 (18) 3.6.2塔板布置 (19) 3.6.3气象通过塔板压降的计算 (21) 3.7塔板负荷性能图 ................................ ..23 3.7.1漏液线 (23) 3.7.2 雾沫夹带线 (23) 3.7.3 液相负荷下限线 (24) 3.7.4 液相负荷上限线 (24) 3.7.5液泛线 (25) 第四章附属设备的选型及计算 (27) 4.1接管——进料管 (27) 4.2法兰 (27) 4.3筒体与封头 (27) 4.4 人孔 (28) 4.5热量衡算 (28) 参考文献 (31) 课程设计心得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