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解析

合集下载

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版本

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版本

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版本引言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了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而制定的,1993年版本是其重要的里程碑。

该法规定了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以及相应的违法行为和处罚措施。

本文将从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法律的主要内容、法律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不正当竞争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用与商业道德和公平竞争原则相违背的手段和方法,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业秘密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行为。

1993年版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如虚假宣传、恶意诋毁他人、贬低他人商品或服务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1993年版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章总则该章节对不正当竞争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释,并明确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的是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

第二章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该章节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如虚假宣传、恶意比较、贬低他人等。

明确了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2.1 虚假宣传虚假宣传是指企业在宣传广告中使用虚假信息或误导性陈述,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虚假宣传的违法情形,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2.2 恶意比较恶意比较是指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对比自己与他人的商品或服务,进行不公平的、有误导性的比较,损害他人商业信誉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了恶意比较的违法情形,对违法行为予以惩罚。

第三章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理该章节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处理程序,包括投诉、调查取证、责令改正、行政处罚等。

3.1 投诉被侵权人可以向相关主管部门提出投诉,说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情况,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

3.2 调查取证主管部门在收到投诉后,会对投诉内容进行调查取证,以确定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

3.3 责令改正如果确认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部门会责令侵权人停止该行为,并要求其改正。

3.4 行政处罚对于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管部门有权对侵权人予以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反不当竞争法知识点总结

反不当竞争法知识点总结

反不当竞争法知识点总结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概念1. 不正当竞争的定义《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不正当竞争是指企业在生产和流通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有悖于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准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有欺诈、胁迫、恶意诋毁、不正当评比、虚假宣传等。

2. 不正当竞争的主体《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

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采取不正当手段,实施损害其他经营者的行为。

个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以不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 不正当竞争的认定标准《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需符合以下标准:第一,行为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第二,行为违背了社会公共利益或侵犯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第三,行为有悖于商业道德准则。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禁止行为1. 虚假宣传《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虚假宣传是一种严重的不当竞争行为。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成分、性能、效果、价格等方面,明知不实就散布、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

2. 抹黑竞争对手抹黑竞争对手是指企业为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或声誉,在宣传、广告等方面,对竞争对手进行不实宣传、诽谤、抹黑等手段。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抹黑竞争对手是一种不当竞争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平竞争环境。

3.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企业通过拥有垄断地位,利用技术、资金、渠道等优势,对市场进行独占或排斥竞争对手的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垄断市场是一种不当竞争行为,严重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

4. 恶意诋毁竞争对手恶意诋毁竞争对手是指企业为了达到竞争目的,通过虚假诋毁、贬低竞争对手,损害竞争对手的商誉和信誉。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恶意诋毁竞争对手是一种不当竞争行为,严重侵犯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5. 不正当评比不正当评比是指企业通过支付财物或其他手段,获取虚假的荣誉或评比结果,误导消费者,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理与制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理与制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理与制度不正当竞争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行为,违反了正常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各国纷纷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秩序的正常进行。

本文将探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理和制度。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以保护市场公平、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的,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平竞争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公平竞争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各方公平地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自由选择市场竞争方式,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活动,并遵守市场规则进行竞争。

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规定禁止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和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的秩序。

2. 知识产权保护原则知识产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产权之一,也是创新经济的重要支撑。

反不正当竞争法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对伪造、抄袭他人的商业秘密,滥用他人的商标、著作权等行为进行制裁,维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

3. 诚实信用原则反不正当竞争法倡导诚实信用,禁止虚假宣传、网络谣言传播、不当比较广告等行为。

诚信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建立可靠商业关系的前提。

通过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维护了商业信用的正常发展。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度为了落实反不正当竞争法原理和保障市场经济的秩序,各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度。

下面将从立法、行政监管和司法救济三个方面介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度。

1. 立法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包括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

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标准,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

2. 行政监管制度反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和处理。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违法行为者进行处罚,并恢复市场秩序。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

经济法学名词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1.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规制市场主体在市场公平竞争中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

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一种特殊法律规范,旨在防止垄断、限制竞争和其他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确保市场经济秩序的公平、公正和有序发展。

2.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虚假宣传行为:包括虚假广告、虚假宣传、欺骗性标示等。

2) 不正当斗争行为:包括不正当与竞争对手的价格、服务、信誉等斗争行为。

3) 不正当贸易秩序行为:包括采用垄断、限制竞争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扰乱市场秩序和破坏市场竞争等。

3.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意义与价值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与价值。

它既是对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日益凸显。

它不仅保护了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监管和执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的法律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的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监管和执行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与公平竞争的环境。

以上就是我为您撰写的《经济法学名词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操作中,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监管和执行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法律的界定和适用。

由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形式多样化、变化迅速,导致法律规定可能滞后于市场实践,使得不正当竞争行为难以明确界定和适用。

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与认定需要更加严密和明确,以便加强其监管和执行力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

《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

《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第一条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规定的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

本法的直接目的是反对不正当竞争,与此相对应的是鼓励与支持正当的竞争,因此,本法的立法目的具体说来是:(一)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我国实行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实践和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必须对原来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终选择。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以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是有重大区别的,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主要是:第一,市场和计划所起的调节作用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发挥的是对经济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自行平衡供求,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

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有种种局限性,因此政府计划的调节是必要的,政府是起着高层次的调节作用。

也就是说凡是市场能解决的由市场来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来解决。

计划经济体制则是政府通过计划支配一切,对资源进行直接配置。

但由于政府力量还不够,计划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无漏。

所以还需要市场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

第二,经济运行方式不同。

市场经济的运行是遵循价值规律,在竞争的环境中进行的,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

计划经济的运行是靠行政命令,通过国家下达的计划或配额进行的,因此基本不存在竞争。

第三,微观经济基础不同。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基础是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企业,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经济法之反不正当竞争法

经济法之反不正当竞争法

经济法之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种旨在保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的法律制度。

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法律定义、法律体系、具体行为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法律定义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为了维护正当竞争秩序,限制和禁止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制定的专门法律。

它通过规范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维护真实、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机制,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法律体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属于民事法律。

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规定。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领域的基础法律,对于明确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指的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干扰和损害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以下几类:1. 虚假宣传:指商家在产品或服务的宣传中故意夸大或者虚构产品性能、质量、销量等信息的行为。

例如,虚假宣传产品功效、涉及虚假的推销奖励等都属于虚假宣传范畴。

2. 商业诋毁:指通过不正当手段,对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恶意攻击、诋毁或者抹黑。

以此来获得市场份额或者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 商业侵权:包括商业秘密侵权、商标侵权、专利侵权等。

商业秘密是商家的核心竞争力,该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影响商家的正常经营,对经济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4. 比价欺诈:指在价格比较、营销活动中通过捏造或者故意掩盖真实价格,让消费者产生错觉,最终达到引导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此类行为常见于网络购物平台。

四、应对措施为了有效应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制定具体规定,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建立健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举报与处理机制。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项保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经营者使用不正当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内容、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规范和约束经营者在市场竞争活动中的行为,保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旨在维护公平、诚信、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一)禁止行为的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界定和规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 假冒他人的商业标识、商品包装,误导消费者;2. 虚假宣传、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或者严重侵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3. 损害其他经营者商业信誉或妨碍其正常经营活动;4. 非法获取商业秘密或者利用商业秘密进行不正当竞争行为;5. 违法传销和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二)侵权责任的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侵权责任,对于违法者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包括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

同时,法律还规定了侵权行为的追究和惩罚措施,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一)主体适用范围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于所有在我国境内从事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没有常住地的个体工商户从事的有关经营活动。

(二)地域适用范围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于我国全境的经营活动,无论是在城市、农村还是特殊区域,只要涉及到经济竞争,即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

(三)行为适用范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经济领域的各类市场竞争行为,如商品销售、广告宣传、商标注册等。

同时,该法律还适用于互联网经济和新兴业态的竞争行为,如网络虚假宣传、网络侵权行为等。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和意义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

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法规,旨在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本文将就什么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阐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和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制定的专门法律。

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防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市场秩序和社会利益的伤害。

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公平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哪些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明确法律框架,加强监管力度,可以有效预防、打击和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虚假宣传:虚假宣传是指企业故意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造成误购、欺诈等行为。

这类行为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

2. 商业贿赂:商业贿赂是企业之间为获取利益而采取的非法手段。

包括行贿、受贿、利益输送等行为。

商业贿赂的存在会扭曲市场竞争秩序,导致不公平竞争。

3. 不正当比较广告:不正当比较广告是指企业在广告宣传过程中,通过与竞争对手进行不实、不公正的比较,误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声誉,也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竞争。

4. 商业诽谤:商业诽谤是企业之间通过恶意传播不实信息,诋毁竞争对手的商誉和声誉。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也损害了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5. 不正当契约:不正当契约是指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利用优势地位对弱势方进行不公平待遇、欺骗或限制交易条件的行为。

这种行为严重扭曲了市场竞争秩序,损害了市场公平性。

6. 商业恶意侵权:商业恶意侵权是指企业明知他人的商标权、专利权等合法权益存在,但故意仿冒他人商品、排挤、打击竞争对手等行为。

商业恶意侵权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公平竞争。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和效力为了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了严格的惩罚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花啤酒涉嫌亿元商业贿赂

2005-2006年,华润公司为占领重庆啤酒市场,
与23个区市县的3000多户终端销售商签订合作协议,
通过给付进店入场费、开瓶费(以7分-1元钱回收瓶
盖)、附赠现金或物品,向一级批发商“返点”的形
式,达到销售“雪花”系列啤酒的目的。

华润公司在与终端销售商签订的协议中,明确
费者、患者、专家的身份,向受众推荐
商品服务或者介绍商品服务的优点、特
点、性能、效果等,如“我用、我吃、 我喝……”等台词,都属于虚假违法广 告行为。

2007年8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
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
视电话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产 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吴仪出
席会议并讲话。她表示,将禁止和取缔
修车给回扣 司机争上门
• 郑州市金水区是河南省重要的汽配集散地和汽修集中 地。长期以来,郑州市汽修汽配市场价格混乱,表现 之一就是:修车厂给前来修车的司机回扣或馈赠高档 礼品等。在某些汽车修理厂里竟挂着一件件高档西装, 柜台内摆者一块块进口手表。在经三路的一家汽车修 理厂,一位开公车的司机修完车后,获赠了一块价值 2000多元的进口手表和一条1000多元的高级皮带。 这两件东西自然全部开到修车发票里拿到单位报销了。
• [5]用过许多其他商品,只有某某商品才是最 好的;
以公众人物、专家名义证明疗效的药品 广告。
案例
• [1]使用十天即可使人增高十公分的“人体增 高器”;
• [2]只花二十元“资料费”即可使人一年成为 万元户的“技术资料”;
• [3]一次使用即可更换老化皮肤,十次使用即 可使人改变客颜的“换肤霜”;
• [4]声称市场上其他儿童浴皂都有刺激性,唯 有自己的商品没有副作用;
约定有“禁止销售重庆啤酒及其他品牌啤酒”等排他
性内容,在促销活动申报表中也直接提出要“坚决压
制竞争对手” 。

华润公司销售“雪花”、“蓝剑”系列啤酒500
多万件,销售金额达1亿多元。
(三)虚假宣传行为
1、行为主体——生产或服务经营者、广告经营者、其他 经营者(食品安全法中有关代言人规定)
2、行为人主观方面——故意或过失 3、行为人客观方面 (1)对商品与服务做欺骗性、误导性的宣传 (2)利用广告、其他宣传方法
违反法律规定,秘密给付财物 及其他补偿,包括金钱回扣、 赠送昂贵物品、提供免费服务、
给予不正当利益等。
• 回扣 :在商品购销中,暗中向买方退还钱财 及其他报偿,以争取交易机会和交易条件的行 为。
折扣、佣金:《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规定: “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 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 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 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可见, 有没有如实入帐是划分商业贿赂与佣金的标志, 入帐则合法,不入帐则违法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商品、同一 种服务或类似商品、类似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 标相同或相近似的商标 ; 2、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 3、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等。
侵犯知名商品特有权
•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 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 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 《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专 家、医生中,不但有 医学专家,甚至还有各类人士的现身说
法,而且夸大了原有的减肥和调节血脂 的保健功能。

2005年4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等
11个部门联合发布了《虚假广告整治方
案》,明确提出,社会公众人物在保健
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广告中以消
绿色农产品
有机产品
(二)商业贿赂行为
• 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为争取交易机会,特别是为争得相对 于竞争对手的市场优势,通过秘密给付财物或其它有价报偿等不
正当竞争手段收买客户的负责人、雇员、合伙人、代理人和政府 有关部门人员等能影响市场交易的有关人员的行为。
主体
经营者
特征
主观方面 客观方面
故意、自愿
•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 竞争法(Competition Law),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 称,美国称为“反托拉斯法”,欧洲称为“竞争法”, 日本称为“禁止垄断法”。 广义的竞争法是指所有以维护公平竞争为目的、调整 与市场相关的所有行业的结构与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限制性竞争法、反垄断 法等; 狭义的竞争法仅指反不正当竞争法。
• (1)为知名商品 • (2)被仿冒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为知名商品所特有 • (3)经营者的手段必须是擅自做相同或者近似的使用。 • (4)经营者行为能上能引起购买者误认,“造成和他人
知名商品相混淆” •
虚假表示
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 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 解的虚假表示。
• 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垄断,泛指一切与市场竞 争规则相违背的行为。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在 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等商业道德的行 为;
•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从狭义上定义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及构成要件
• 1、概念:经营者违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 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 行为。
• 2、构成要件: • (1)主体要件——经营者及具有特殊地位的非
经营者(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 (2)客观行为要件——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 • (4)客观损害结果——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 (一)欺诈性交易行为 • (二)商业贿赂行为 • (三)虚假宣传行为 • (四)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 (五)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 (六)商誉诋毁行为
(一)欺诈性交易行为
• 经营者对其所销售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采用假冒或模仿 之类不正当手段,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误认的行为。
• 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 2、侵犯知名商品特有名称、 • 包装、装潢。 • 3、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者 • 姓名。 • 4、虚假表示:冒用认证标志、 • 名优标志
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