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语文五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文明印迹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文明印迹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设计说明“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教学的主题,主要围绕说明文展开练笔。

此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的典范,桥梁专家茅以昇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更有文化底蕴和审美高度,从苏州一百多处园林中提炼出其共有的特点,并围绕这一特点娓娓而谈,用质朴而简洁的文字,一一解说。

所以此单元的练笔,将以教材为基点,链接师生的生活,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学会写说明文。

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事物特征,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结合课文、赏析例文,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2.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猜一猜:有一种动物,毛茸茸的,两只眼睛,四条腿,有很多人喜欢。

你猜猜,它是什么动物?(小猫、小狗……)为什么我们无法根据这个描述猜出最准确的动物呢? 因为在说明事物时,没有抓住主要的特征。

有一种动物,毛茸茸的,两只眼睛,四条腿,身上的毛是黑白两种颜色,喜欢吃竹子,有很多人喜欢。

你猜猜,它是什么动物?(熊猫)所以说主要特征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很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写作时如何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四、过程性评价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物品。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五、课堂小结只要用心,抓住特征,安排得体的说明顺序,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就能写出“思想”,写出“生活”,写出“文采”,让事物在我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六、布置作业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

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五单元:《作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学习目标1.学会观察和比较事物特征。

2.恰当引用资料,说清事物的特征。

3.运用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写作指导写作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将其独特之处介绍明白,给读者以准确无误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首先,欲看究竟,留心观察,发现特征。

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征。

在观察时,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概貌,又要观察局部细节。

要做到观察细致,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角度,抓住要说明的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味道和质地等;二要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进行——或从早到晚,或从春夏到秋冬,或由近及远,或由低到高,或由外而内等。

其次,善于比较,明察秋毫,明确特征。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通过比较鉴别,把握所要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效果。

比较,可以同类相比或异类相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

如法布尔的《蝉》,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说明了蝉的洞口“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的原因,可谓明察秋毫。

再次,恰当引用,使文章丰富翔实,说清特征。

事物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外在特征,也有发展历史、原理功能和文化意义等内在特征。

内在特征有时候需要通过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的引用分析才能被发现。

恰当引用资料,既能使文章丰富翔实,也有利于准确、具体地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最后,巧用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修辞好比文章的华衣锦衫。

在说明文中,巧妙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既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又能避免说明文的枯燥乏味,让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平添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作文教学,学生明确什么是事物的特征;2.用多维观察的方法,发现事物的显性特征;通过查找资料,提炼事物的隐性特征;3.根据读者特点选择说明的内容,用恰当的方法多维介绍事物的特征;4.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学会观察生活,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运用恰当的方法多维度说明事物的特征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地抓住事物独有的特征教学过程情境设置这两天,在做“浙里问学”教师志愿者时,王老师接到了一位名叫小宇的同学的求助语音,他的语文老师刚刚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一篇说明文。

这可难倒了小宇,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吧!任务一:理解特征活动1:猜一猜,识特征你能猜出小宇老师要他说明的是哪种动物吗?全身覆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小结:事物的特征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是其独有的标志。

活动2:辨一辨,明特征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理由。

柏拉图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

”请你根据写作锦囊为小宇确定这篇作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任务二:抓住“特征”小宇:谢谢王老师和各位同学,说明时要紧扣事物独有的特征,根据说明对象的类型选择介绍的重点,但是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啊,具体有哪些方法呢?活动1:观察、比较抓显性特征(1)这里有一个兔子模型,请你说说这个兔子有哪些特征。

(2)你说出了这个兔子的典型特征了吗?把它和小猫比较比较。

(3)刚才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抓住这个兔子的外部特征的?活动2:查找、实验抓隐性特征思考:你还想介绍兔子哪些方面的特征?可以用什么办法去获取这些信息?回忆本单元学习过的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归纳在资料中获取事物特征的方法。

小结:说明文中可以恰当引用资料,如数据、图表、文献、资料等,注意根据写作需要提取信息。

有一些自己想要介绍的内容没有权威资料时,也可以通过实验深入探究,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举例:在描述一种动物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研究,抓住其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征,如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等,然后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进行详细描述。难点在于如何筛选和突出关键特征,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有机地融入文章结构中。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理解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和特点,明确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重要性。
2.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如定义、分类、比较、举例等,对事物进行具体、准确的描述。
3.分析本单元课文《背影》、《白杨礼赞》等文章中,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描述事物时难以抓住关键特征的情况?”(如描述一个熟悉的朋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如何准确抓住事物特征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说明方法和抓住事物特征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说明事物特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描述学校的一处景物。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和抓住事物特征的重要性。说明文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认识某一事物,而抓住特征是使其描述更具说服力和生动性的关键。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特征、使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

以《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为例,分析说明文是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

(一)《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的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思路:先由石拱桥说起,接着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然后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最后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发展情况。

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引用、打比方(二)《苏州园林》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说明的思路:先从“四个讲究”分写苏州园林的特征,再从“三个细节”之处表现苏州园林的热证。

说明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引用、摹状貌、列数字。

(三)两文的写作共同之处。

1、说明对象清楚明确。

2、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4、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5、说明的思路要清晰。

(四)说明语言。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梦回繁华》采用的是平时的说明语言。

《蝉》采用的是生动的说明的语言,二、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

(一)细致观察。

(二)查阅资料。

(三)学会比较。

(四)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五)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

(六)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七)采用恰当的说明语言。

三、本次作文指导(一)文题展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

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部编版)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部编版)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有一些想法想要记录下来。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抓住事物特征这个概念上,理解的还是不错的。他们在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能够尝试运用我们课堂上所讲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并表达事物的特点。尤其是案例分析环节,他们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写作实践中,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如何运用准确的词语和句式来描绘事物的特征,以及如何将观察到的特点进行有序的组织。这说明我们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词汇积累和表达技巧的训练。
-举例:对于动物的特征描述,难点在于如何运用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描绘其动态;在描述自然现象时,难点在于如何用科学、生动的语言解释其成因。
针对以上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通过观察、体验,培养对事物的敏感度。
-设计思维训练活动,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
2.写作指导:教授学生如何在实际写作中抓住事物的特征,包括观察、思考、表达等环节。
3.写作实践:结合本单元所学,进行以下主题的写作练习:
a.描述一种动物,突出其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
b.描述一种植物,突出,突出其特征、成因等。
4.互评与修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以提高写作质量。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抓住事物特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作文,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3.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正确使用各种说明方法,努力提高写作说明文的水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特征。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一个事物时,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

那怎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呢【写作指导】【思维导图】【文题展示】【一】利用下面的材料(材料见教材),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

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思维导图】【片段展示】沙漠中的“血脉”(片段)吐鲁番气候极为干旱,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大片绿洲。

原来,吐鲁番盆地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般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的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

盆地虽然酷热少雨,但临近雪山,每到春夏时节,大量冰雪融水便会渗到戈壁滩下,形成地下积水,可以为生产、生活所用。

吐鲁番人民勤劳聪明,他们利用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坡度大等特点,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坎儿井,把雪山融水从地下引到村庄和农田。

坎儿井的主要渠道都修建在地下,水分不会因为炎热、狂风而大量蒸发,所以坎儿井能一直保持流量稳定。

可以说,遍布盆地的坎儿井群就是沙漠中的“血脉”。

点评这一段重点讲了坎儿井水源的来源和吐鲁番人民的勤劳聪明,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说明了坎儿井水源丰富和流量稳定的特征。

片段选点少,笔力集中,条理清晰地为读者介绍了坎儿井,让读者对坎儿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吐鲁番的宝井——“坎儿井”(片段)坎儿井,《史记》中称其为“井渠”,遍布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新疆维吾尔语称之为“坎儿孜”。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猜一猜课件中描述的是什么动物。

全身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哺乳动物,有嘴,有鼻子,有眼睛,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嘴巴是三瓣的,一双眼睛又红又亮,两只耳朵很长。

通过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写作的学习。

新知探究一、活动与探究1.学以致用。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结合课前猜谜活动思考事物特征的概念,并根据特征的概念归纳事物的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课文,说说这五篇课文的说明对象各有怎样的特征。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表现的说明对象的特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特征的概念,认识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回顾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突出表现说明对象的方法,为下面学习如何突出表现事物的特征做铺垫。

(二)写作指导【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写一篇说明文,你将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教师提示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方法,思考如何表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设计意图】以课文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引导学生掌握突出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二、写作实践【活动内容】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写作实践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

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预设文章,带领学生共同赏析,学习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一篇说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上语文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进一步观察大家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十根手指,每根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可以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我们写说明文介绍某个事物时,要让人印象深刻,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

(板书: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说明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各有各的特点,突出了事物特征的重要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快速进入课堂。

二、链课文,知特征师: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几篇说明文,作者都抓住了对象的特征,并以此为核心展开说明。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四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各有怎样的特征?(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分享相关内容)课件出示:师小结: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

一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特征也是多层面的,一般表现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

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也才能给人以准确、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课文,让他们初步了解说明文必须学会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道理,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促使他们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三、作比较,明特征师:为什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材料,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则材料抓住了特征,把事物说明得准确而全面呢?课件出示:材料一:小白兔全身覆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材料二:小白兔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两只耳朵很长,一双眼睛又红又亮,嘴巴是三瓣的。

材料三: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

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

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微微眯起。

耳朵很长,有时直竖,有时抿在颈后,还会微微颤动。

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

师生评议:预设“材料三”抓住小白兔的外形特征,进行了准确而全面地介绍。

而“材料一”是泛泛的介绍,“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便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看不出“小白兔”的特征;“材料二”的介绍能扣住“小白兔”的特征,但却是静态的,也不够全面。

师小结:“材料三”在说明小白兔时,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对之进行观察,然后抓住各部分的特点,采用准确、翔实的语言加以说明,突出特征,事物也就有了个性。

这就告诉我们,抓不住特征说明,就是缺乏个性的说明。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说明事物须抓住特征的道理。

通过三则材料,让学生明白写特征不仅要写出事物的整体特征,也要抓住其局部特征,而且介绍要细致具体。

进而让学生明确说明的侧重点和写作目的,更好地了解说明文写作的基本特征。

四、得要领,抓特征师:了解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就要掌握怎样去抓事物的特征。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118,我们可以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的基本方法。

1.细致观察,发现特征课件出示:(1)观察须“五官开放”,充分利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长短、规模等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2)观察时,不但要看表面,还要看内部,要逐层剖析,仔细研究。

比如我们写一座公园,就可以从公园的地理位置、空间范围、历史背景、环境布置等方面反复研究,挖掘出其“优美”“有文化气息”等特点。

(3)观察还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以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2.学会比较,找出特征课件出示:(1)同中求异。

利用事物的形态相同,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

(2)异中求同。

就是从错综复杂的不同环境中,排除不相干的因素,找出共同的特征。

(3)横向比较。

对多种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大小、多少、优劣。

(4)纵向比较。

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3.引用资料,丰富特征课件出示:(1)引用丰富翔实的资料,有利于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

(2)引用相关资料,能够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

4.说明方法,突出特征课件出示:(1)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2)作比较:能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

(3)举例子:能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4)分类别:能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5)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列数字: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7)摹状貌:通过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能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学会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完成本次写作的关键。

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分项指导,细化指导,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第2课时【课时目标】1.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巩固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2.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3.通过写作说明文,加深对说明文文体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学生回忆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然后分享)师:理论还需要实践来检验,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写作实践来检验和巩固这些方法。

二、悟方法,理特征1.寻找特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写作实践”第一题,借助资料分析,归纳事物的特征,尝试着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级内分享。

预设这份资料共8段,分别从坎儿井的环境与建造原因、形式与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地位、今昔对比和现状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这种水利工程,体现出坎儿井多方面的特征。

从地理位置来看,坎儿井有适合高温、干旱的山地、盆地的特征;从构造原理来看,坎儿井有井、渠结合的地下人工河的特征;从来源与价值来看,坎儿井有古老而环保的特征。

2.构思写作师:本次实践要求整理出一篇说明文,我们该如何整理?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预设(1)文体要求写成说明文,即表达以说明为主,写作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坎儿井的有关知识。

(2)说明时要想办法突出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这就要运用前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4)说明文一般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恰当的方法向读者介绍清楚就行,而且教材中提供了材料,不需要做过多的补充。

(5)题目可以直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拟写。

(6)材料中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写作时要详略得当,不可面面俱到。

3.快速成文掌握了方法,了解了写作注意事项,请同学们15分钟内快速成文,然后在组内分享,讨论自己写作的得失。

不能确定的内容,提交班级讨论。

(学生15分钟快速整理写作)4.师生点评预设课件出示:地下智慧水利工程——坎儿井在我国新疆地区,坎儿井作为特殊的灌溉系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的出现与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有关。

新疆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水资源特别稀缺和宝贵。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新疆各族劳动人民创造出了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坎儿井创造性地运用井、渠结合的方式:井是用来从地表下取水的装置,渠是人工开凿的水道。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劳动人民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坎儿井的开凿也是需要智慧的。

在开挖线上,每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竖井愈多,其头道竖井就要愈深。

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非常艰苦,总工程量非常大。

而且,并不是付出了力气就能挖成坎儿井,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是学问,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由此,专门从事这份职业的“坎儿匠”深受人们尊重。

他们的手艺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家族性产业。

有了坎儿井,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下地层过滤,井水清澈甘甜,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口,沁人心脾。

这个智慧水利工程,保障了干旱高温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用水,是他们生存的基础。

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但是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及现代引水工程的建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坎儿井面临不断干涸消亡的局面。

近几年来,人们重新认识到坎儿井的独特优势,已全面启动坎儿井抢救工程。

(学生自由点评)预设(1)以“地下智慧水利工程——坎儿井”为题,紧紧抓住“智慧”一词展开,突出坎儿井设计的智慧,特征突出。

(2)文章从教材材料出发,以第①②⑤三段为主,兼及④⑥⑧段,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润色。

(3)第一句概括总说,然后分述,说明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语言准确简明,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情感,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可读性强。

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交流,我们可以获得写作说明文,特别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的一些技巧:(1)必须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灌注情感,是写作的必要条件。

(3)合理安排结构,如采用“总—分—总”式。

(4)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征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5)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写作实践”第一题的写作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同时通过具体的习作范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如何写好一般的说明文,继续为后面的写作做铺垫。

三、辨对象,展特征1.写建筑物师:阅读教材“写作实践”第二题,先审题,探讨一下建筑物类说明文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