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最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最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教学目的和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应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其最终的目的是:开发智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和谐的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心理发展机制、特点及规律,掌握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与方法,提高自身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顺利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努力推进学生健康成才,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授课、心理测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人类健康新理念、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青年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防治等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理解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状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品德修养等个体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学生时代学习心理的促进、人际关系调试、青春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的维护以及挫折应对方式等适应方面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三、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模块一说说心理健康(4个课时)任务一认识心理健康任务二认识心理咨询任务三认识心理资讯室模块二成长的秘密活动一青春期的困惑(2个课时)任务一我是谁任务二悦纳自我任务三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活动二认识青春期(2个课时)任务一青春期我们的心理变化任务二认识我们的青春期心理活动三花开的声音(2个课时)任务一认识我们的性心理任务二正确面对性心理模块三人际在线活动一人际交往(2个课时)任务一认识人际交往任务二做受人欢迎的中职生活动二同学和我们(2个课时)任务一认识同学交往原则任务二与异性交往之道活动三老师、父母和我们(2个课时)任务一与老师相处任务二感恩父母模块四我要做朵向阳花(一)活动一调适情绪(2个课时)任务一认识情绪任务二认识几种常见的情绪活动二树立积极理念(2个课时)任务一理性情绪调节法任务二做情绪的主人(管理我们的情绪)模块五我要做朵向阳花(二)活动一成功管理(2个课时)任务一改善不良行为任务二管理时间、任务三管理金钱任务四正确使用网络活动二珍爱我们的生命(2个课时)任务一反对校园暴力任务二爱护我们的生命模块六提升自身促就业活动一爱学习(2个课时)任务一了解学校任务二了解职校任务三终身学习活动二职业综合素质的养成(2个课时)任务一认识职业综合素质任务二中职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活动三中职生职业素质养成训练(2个课时)任务一认识团队任务二呼唤诚信任务三承担责任任务四职业礼仪附录心理健康教育测试表系列(4个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心灵导航》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建议学时: 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高职学生一、前言作为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二、教学对象适用于全院各专业大一高职学生三、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院结合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工程而开设的一门集理论知识教学、个体咨询、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宣传教育活动等为一体的必修和任选相结合的课程。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现实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整体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主体体验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模块,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性,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目的,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五、能力要求:1.自我认知能力要求: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要求: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要求: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型: A类课课程属性:公共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分/学时: 2学分/ 32学时适用对象:大学一年级一、制订依据本标准依据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国发〔2019〕4号文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等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和课程教学。

二、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之一。

课程共计32学时,2学分。

(二)课程作用为了培养身心健康、信念坚定、德技并修,能胜任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课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学生通用能力、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本课程通过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培养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岗位需要的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抗压与应对挫折等能力。

三、课程目标四、课程教学单元(项目)及学时安排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其中,理论教学24学时,活动实践8学时。

活动实践课主要针对重点章节在理论讲述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进五、课程教学实施条件(一)师资要求教师专业背景与能力要求:主讲教师应为心理学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团体辅导与心理咨询经验,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职业教学方法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二)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七、课程考核。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 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寻求第三方帮助
了解在必要时如何寻求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 的帮助,以妥善处理复杂的人际冲突。
05
压力应对与挫折承受能力 提升
压力来源及影响分析
学业压力
来自课程学习、考试、论文等方面的压力。
经济压力
由于经济困难或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的 压力。
焦虑症
表现为过度担忧、紧 张、害怕,常常无法 控制自己的担忧情绪。
抑郁症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 去兴趣、疲劳、睡眠 障碍、食欲改变等。
强迫症
反复出现强迫性的思 维或行为,导致显著 的不适或困扰。
社交恐惧症
对社交场合感到强烈 的恐惧或焦虑,担心 被他人评价或嘲笑。
精神分裂症
出现幻觉、妄想等症 状,导致思维、情感、 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THANKS
感谢观看
有效沟通技巧
非语言沟通
了解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如面部表情、肢 体语言等,以增强沟通效果。
情绪管理
学会识别、理解和适当表达情绪,以促进更 有效的沟通。
尊重与包容
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容纳差异、求 同存异的态度。
处理人际冲突策略
协商与妥协
掌握协商技巧和妥协策略,寻求双方都能接 受的解决方案。
分析冲突来源
情绪识别
01
03 02
情绪识别与表达技巧
01
情绪表达技巧
02
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03
使用“我”语句,避免指责和攻击。
04
注意非言语表达,如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
情绪调节策略及方法
认知重构
改变对情绪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注意力转移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本课程通过系统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关心理学知识与参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学会和掌握心理调解的方法,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适应、学习方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1.自我认知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宣传活动和团体训练,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运用标准正确衡量自己,能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特征、行为能力等客观地评价;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肯定自己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与生活质量;同时,探索适合自己的生活型态,作为未来职业选择的参考。

2.环境适应能力了解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帮助的资源和途径;认识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并学习使用倾听和共情两个最基本的技巧;要能够准确表述个人想法或意愿,并能以恰当的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增强同学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达到能够适应大学生活的目的。

3. 心理调适能力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学会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掌握简单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能够宣泄自己的困惑,及时调节情绪;能够辨证看待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学会写心理日记。

4. 应对挫折能力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榜样激励和挫折教育情境的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不足,不断完善自我,增强自信心,在积极心态下创造性地生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我,增强自我认知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应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掌握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等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应学会自我评估,制定心理健康计划,通过积极思考、行为调整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基础知识、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与沟通、压力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心理疾病预防与康复等。

三、教学要求与方法1.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2.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测验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应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与评估1. 考核方式:考核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

平时成绩可以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来评定;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操作等形式进行。

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应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度和积极性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师资要求与资源条件1. 师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2. 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保持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介绍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重要性。

2. 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

3. 人际交往与合作:教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有效沟通与合作。

4. 情绪调节与压力应对:介绍情绪调节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压力和挫折。

5. 心理危机干预:介绍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提供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机会。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心理健康知识。

2. 实践训练: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心理测评:利用心理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

4. 讲座与互动: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活动参与度等,占总成绩的30%。

2. 作业:完成心理健康相关作业,占总成绩的20%。

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50%。

六、课程资源1. 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公众号等,供学生自主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3. 实践教学:组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

七、课程设置原则1. 科学性原则:课程内容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准确无误地传达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20190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精神,制订本课程标准。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1课程的性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程是学院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养的主干课程,也是学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课程之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指导,向大学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能初步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能,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升其心理素质。

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形成课内十二个教学。

力求切合学生心理实际,将知识、体验和训练融为一体,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建议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

学时数为32课时,其中课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26学时,其他6学时,2个学分。

2.课程目标2.1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1055)
学分:2
学时:36
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
一课程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集知识讲解、行为训练、心理体验与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活动等内容为一体的大课程。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有针对性的课内专题与课外活动,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将课程的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与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开放性相结合,将课内的学习体验与课外的活动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意识。

旨在提高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高职学生心理成长、潜能开发,增进其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养。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相关活动的体验,使学生能够关注自我及他人的心理健康,树立起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能,能从容地应对生活。

能力目标:
培养高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友谊和爱情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磨砺优良的意志品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

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如: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
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情绪的作用、挫折的意义,人际心理效应,熟悉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预防等心理学基础知识。

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和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能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着“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理念,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学会调适心理困惑,避免心理事故,营造和谐的阳光校园。

1. 在学生心里种下一棵种子——关注心理健康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学会自我分析,培养内省意识,引导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积极主动地塑造自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建设、自我突破。

2. 培育并滋养学生心中的沃土——探寻心理成长的途径
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普遍关注的心理问题为课程的切入点,以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而开展的专题式体验教学,通过课堂当下的问题讨论、知识讲述、案例分析、心理测验及心理游戏为课程支点开展教学,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促进自我心灵的成长。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五、课程实施条件
(一)教师素质要求
本课程需要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教师能够兼顾教学、咨询和指导学生实践,有利于在教学中全方位分析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保证心理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场地、设施要求教学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适合心理活动开展的场地,如体育馆、操场等。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

1. 平时考核(60%)
主要依据学生的课程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表现及完成作业状况综合考虑,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2. 期末考核(40%)
期末考核主要采用开卷形式。

主要考核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程资源
(一)课程教材
1. 选用教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李菁华主
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年8月, 第1版;
该教材由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菁华副教授主编。

该教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而编写,教材内容的选取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及生活需要,并选取了适合于他们的互动话题及活动内容,切实使学生学有所得。

2. 参考书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胡凯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年8 月第1 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左泽文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年8 月第1 版。

(二)数字化教辅资源
1. 视频音频资料
围绕教材内容,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典型案例,《心理访谈》等视频、声频资料作为辅助教学的资源。

今年,我院还为学生购置了内容精彩的在线课程资源。

2. 网站资源我院着手构建了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其中包括腾讯微博、QQ及微信公众平台。

心理教师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发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相关活动通知,不定期地为其关注用户推送高质量的心理健康相关内容。

同时,我们有丰富的网站资源: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网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华夏心理网学生心理在线蓝心网(中国最大的心理学门户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