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点详解、一课一练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86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点详解、一课一练及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86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知识点详解、一课一练及参考答案-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醉翁亭记》同步练习一、虚词注解(一)“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Ⅰ.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三、古今异义词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5.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归(1)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2)云归而岩穴暝:聚拢(3)暮而归:回来2.谓(1)太守谓谁:为,是(2)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2)临溪而渔:靠近4.秀(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2)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1)山水之乐:乐趣(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1)溪深而鱼肥:表并列(2)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3)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讲义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讲义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醉翁亭记》讲义《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醉翁亭记》的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句式结构,理解其表达方式。

3. 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欧阳修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句式结构,理解其表达效果。

(二)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复杂句式。

2. 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滁州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景象。

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滁州的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自然景观会吸引人们的目光?这样的景色在古代文人的笔下会如何被描绘?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可以引用课文中的信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通过这句话,让学生了解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以及他与滁州的深厚情感。

讨论欧阳修被贬至滁州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背景下,欧阳修的心境会是怎样的?他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的?3. 课文初探:朗读课文《醉翁亭记》的开头部分:“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提问学生: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感受到哪些自然景观?作者对这些景观的描写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参考课件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参考课件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蔚然而深秀者
水 声 潺 潺 而 泻 出 于 两 峰 之
“ 间 ”
醉翁亭
“日出而林霏开” 日出而林霏开”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云归而岩穴暝”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野芳发而幽香”源自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苏轼草书) 《醉翁亭记》碑刻(苏轼草书)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碑刻 醉翁亭记》
积累成语: 积累成语
与“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思相近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有哪些? 成语有哪些?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 别有用心 指桑骂槐 含沙射影 打草惊蛇 敲山震虎 心猿意马
醉 翁 亭记
欧阳修
作 者 简 介 :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 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 一居士(意即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 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 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 ),谥号文忠 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忠, 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 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 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 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 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 为北宋文学的 了 。 家, 他是一 文学 的 家, 文、 一家, 文、 、 、 一家, 的 六一 、 欧阳文忠 。 文是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11醉翁亭记教案

之乐也 6、本文点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课后反思C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D 、而不知人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分享学习目标:我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一、初读,读正确,读通顺。

1.听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正音滁(ch。

)壑(h8)蔚(w苞i )琅(I 6 ng)潺(ch d n)酿(n i & ng)辄(zh 6 )暝(m \ ng)晦(hu i )彳区偻(y u I u )佝偻(g d u I 6 u)凛冽(Ii6)山肴(ydo)野簌(s u )觥(g d ng)翳(yi )2、.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集体朗读全文。

二、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语汇1.翻译2.交流质疑3.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难点提示:(1)第1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醉翁亭记》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醉翁亭记》PPT课文课件


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
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课 文 欣 赏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
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醉翁亭记







前 导 读
识 字 识
文 赏 析
堂 学 习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课前导读



BACKGROUND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
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
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

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
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
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
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
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
宋散文八大家”。

前 导 读
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 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醉翁 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
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
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翻译、解释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翻译、解释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散去,云聚拢过来,山里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看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并总结《醉翁亭记》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用自己的话解释每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4.家长辅助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了解醉翁亭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作业进行拓展练习:
a.以醉翁亭为背景,创作一首古体诗或现代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醉翁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醉翁亭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关于醉翁亭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领略那里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4.分析并理解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在《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中,由于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以下几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笔记《醉翁亭记》是明朝文学家陈继所著,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描写人物性格的散文。

本文主要叙述作者游览醉翁亭的经过,以及对醉翁亭的评价和对生活的感悟。

以下是本人在上课时听讲和学习时所做的笔记。

一、文本梳理1.文本主题:自然风光和人物性格的描写2.文章结构:四个段落3.语言表现:运用辞藻华丽的文言风格4.文学特点:描写生动、情感丰富二、文本解读第一段:1.描写了醉翁亭的自然风光,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

2. 描述了醉翁乐道,享受自然美景和闲适生活的态度。

3. 营造出轻松自在的氛围。

第二段:1.描写了作者在醉翁亭的游览经过,欣赏了美景和品尝了当地小吃。

2. 描述了醉翁与游客们的互动,使得气氛更加热烈。

第三段:1. 揭示出醉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深意。

2. 回顾了历史名人入住醉翁亭的事情,并且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派别“道可道非常道”,展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

第四段:1. 作者对于醉翁亭的评价:“悠然见南山,不知心旷神怡,而今之视之,忽然自我觉察,原来昔日之所以然,非独增高彩色,且亦使人悠然自得。

”2. 提出了对于人生的感悟:“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展示出作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认识。

三、语言分析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印象点)2. “黄山之外,有独立于世俗的醉翁亭……咫尺之山,不足挂齿;举世之功,不能至道。

临风而叹,感慨道德;吞咽而醉,发射风流。

”(描写手法)3.“面有酒色,眼蒙蒙,半醒半醉,入木三分。

”(细节描写)4.“我颓然乎休,而不息焉。

惟觉夫如树之落叶,虽多犹不私,而复与土同堕也。

”(思想情感)四、个人感悟1. 醉翁亭是一个以自然美景为背景,表现人文深意的景点,令人心旷神怡。

2. 醉翁亭的价值在于它所代表的自由、悠然自得的精神,以及让人回归本心的人生哲学。

3. 这篇文章语言华丽丰富,描写生动细致,读起来让人情感充沛,启人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教学提示】
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
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

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
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

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

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奏划分思考
“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
者”?
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

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

【教学提示】
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

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翻译示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

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
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

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

【教学提示】
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

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

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

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
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

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

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

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

“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

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
游人之乐的?
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

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

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
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

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虚词“而”的用法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
路线: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山水之乐(醉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
宴游之乐(醉人)
心情:禽鸟乐——人之乐——乐其乐 与民同乐(醉情)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