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难点)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一、知识梳理1.什么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2.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
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种:各行各业的人物。
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都是由人物通讯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
这样的人物通讯,社会影响最为广泛、深远。
第二种:人们普遍关心的。
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演员等。
这样的通讯在报刊上常占有相当多的数量,有些报刊甚至可以通过报道这样的人物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第三种: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
第四种: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3.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1)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3)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二、问题探究1.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2.这篇以袁隆平为主要对象的人物通讯,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3.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4.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5.第三部分“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6.第四部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7.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喜看稻菽千重浪》较好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梳理人物主要事迹,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高尚品质。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获奖者之一袁隆平的颁奖词。
袁隆平为什么能够获此殊荣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人物通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袁隆平这个人物的。
二、走近文本(一)课文写了袁隆平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体现了袁隆平作为一名科学家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并请结合文本四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在下列横线上填出合适的内容。
第一问:四个小标题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第二问:袁隆平的品质1、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2、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学术品格;3、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4、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理想志向。
第三问: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二)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动,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不必求全)概括典型事例一般方法(要素归纳法: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事(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核心要素即可)典型事例1:袁隆平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导语】本文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介绍了袁隆平对水稻育种的贡献及其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经历,旨在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作用以及科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帮助学生培养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章正文】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
在这美好的早晨,你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是班主任发来的消息:“同学们,今天语文老师请你们写一篇用《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为主题的文章,请在一小时内完成。
”以下是我的一篇作品,供大家借鉴。
袁隆平的贡献袁隆平,生于1930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他开创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使得全球的水稻产量大增,被誉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第一人”。
在中国,每年有五亿亩稻田在使用他的技术,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袁隆平博士几乎是从事水稻研究的一生。
在他的眼中,水稻不仅仅是一种作物,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水稻之王”发挥出它最大的生产潜力。
为此,他攀登悬崖峭壁,到处寻找水稻的纯种,不断地进行了千百次的试验。
1964年,袁隆平发现了一种叫做WA354的纯种杂交水稻,它有着与传统水稻不同的优点:更加抗逆性强、不容易倒伏以及产量高。
之后,袁博士开始了一系列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探索实验,并率先在广西实现田间试验。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探索,袁隆平终于攻克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技术难关,使其前所未有地提高了世界水稻产量。
他的成果也为国家探索出走出一条“压实地力、提高单产,走富民路”的农业发展方向。
获奖背后的努力2019年1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成就为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的获奖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文章“困难+解决”的结构。
难点:抓住文章典型事件及其人物精神。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二)作者简介: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
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
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
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第三部分: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1.3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简介袁隆平及其事迹。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讲解生字词,解释词义。
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重要信息。
总结讨论成果,梳理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精神品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4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写一篇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二章:导学案2.1 学习目标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学习内容课文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生字词学习:稻菽、科技奖、育种等2.3 学习步骤课前预习,自主学习生字词。
课堂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课后复习,总结学习收获。
2.4 学习评价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课后作业:关于袁隆平事迹的短文。
第三章:习题合集3.1 选择题1. 下列关于袁隆平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A.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B. 水稻育种专家C. 稻菽种植专家D. 科技界领军人物2. 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是:(B)A. 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B. 他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巨大贡献C. 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D. 他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3. 下列词语中,与“稻菽”意思相近的一项是:(B)A. 麦田B. 稻田C. 草原D. 玉米地3.2 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请阐述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原因。
统编版语文高中必修上册《4.1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研导学案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1.了解袁隆平的经历及成就。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4.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5.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1.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文章脉络,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2.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
3.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一、走近作者: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二、掌握文体知识:(1)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
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2)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也是实用文写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
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3)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
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
惠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粤教必修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4、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二、学习方法:讨论法三、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四、预习题【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淤.泥籼.稻分蘖.贬.斥2、解释下面词义刻骨铭心:义无反顾:贬斥:籼稻:分蘖:力排众议: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4、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的关注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理解和分析。
(2)写作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写作练习的完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及其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回答课文后的思考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教师解释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第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能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和农业发展的关注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李敏珠审核人:肖春艳使用人:陈陆英上课时间:2015.10.5--2015.10.9 课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型:新课课时:2课时《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教师版)知识技能 :1、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3、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1、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
2、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自主预习篇:七律•到韶山一九五九年六月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赏析>这首诗写得大喜大悲,气势宏大豪放。
全诗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
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
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同时运用了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如时间上的昔与今对比,色彩上红与黑对比,感情上咒与喜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在总体格调上形成了从灰暗凝重到明朗欢快的旋律,使诗的境界大为开阔。
1.走近作者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字形:淤yū泥籼xiān稻分蘖niè贬biǎn斥2、词义: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
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斥:贬低斥责籼稻: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分蘖: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了解有关人物通讯的知识。
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1.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0.5*365=182.5斤 600/182.5=3人2.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0.5*365=182.5斤 182.5*13亿=2372.5亿斤 2372.5/2.3=1000斤3.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二、检查预习。
三、课文研讨。
1.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
那么,文章写了袁隆平的哪几件事?明确:四件:1.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2.题目中的“喜”字,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袁隆平抱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3.文章所写的几件事分别体现袁隆平哪方面的品质呢?明确:实践是他发现趔的途径——(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的态度——(坚持事实实事求是)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目标远大不断进取)4.人物通讯有“两条线”,一是“过程线”,一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或者说是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那么这篇文章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明确: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2、能概括地选取典型事例。
3、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一、具体理解:1、人物通讯需要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才能让人感到,给人激励,给人启迪。
本文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的事例呢?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例子1. 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战胜饥饿。
(对国家的责任感)例子2.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寻找天然雄性不充株。
(不畏艰难困苦,为科学献身)例子3袁隆平没有申请杂交水稻专利,把专利无私的贡献给国家。
(淡泊名利)2.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
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是什么?从中可以表现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如:1.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2.他跨过水渠,迈步、、、、、、走下稻田。
作用:精彩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袁隆平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二、全文小结。
1、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提示: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2、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提示:不是。
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五、【名师引领探索】进一步了解袁隆平: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8年3月,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
在这次大会上,袁隆平真正读懂了“知识分子”的意义,读懂了“科学家”的含义,读懂了人生的价值。
他想,人生犹如一本书,他参加的这次科学大会则是他生命中最壮美的一页。
由于袁隆平科学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杂交制种技术已从科技人员的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水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湖南省有位农民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生产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在国外,人们则把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
不久,袁隆平正式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领导亲自找到他谈话,说:“组织上考虑到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考虑到你对国家和人民的重大贡献,经研究,想让你担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
”袁隆平不假思索地回答组织部的这位领导:“我这个人不适宜当官,在我看来,当官有很大的局限性。
别的不说,在搞科研攻关这一点上,它就没有我现在自由、自在、自如、自得。
倘若当上官,整天文山会海,哪里还有搞科研的自由。
”自1979年以来,按照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安排,袁隆平不断出访世界各国,帮助不同肤色的民族培育水稻。
他多次赴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指导当地科学技术人员培育杂交水稻;赴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登台讲学,传授技术,培训农业技术专家。
1982年的初秋季节,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水稻界的又一次盛会在这里举行。
会议开始后,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将袁隆平引向主席台。
不久,投影机在字幕上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头像下方,显示出一行特大号的黑体英文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报告大厅里立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一次,袁隆平身着中山装,在旧金山唐人街与当地《华侨日报》一记者相遇。
开头,记者认为他是来美国学习先进技术的,当得知袁隆平是来美国传授杂交稻制种技术时,记者大为惊讶,立即跟踪采访,并邀请袁隆平到旧金山华侨商会座谈。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是一位具有平民意识的科学家,他以全部的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实践。
但他并不鄙视金钱,他想拥有一笔财富,但他绝不以拥有财富为目的,只不过是希望经济搭台,科研唱戏。
1999年6月,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法人股东,共同出资筹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袁隆平领导的国家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有25%的股份。
2000年12月11日,我国第一家以农业科学家的名字冠名的上市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袁隆平院士作为该公司的股东,拥有250万股。
“隆平高科”股票发行价为12.98元,当日开盘价为27.89元,收盘价为40.37元。
当有人戏称他为亿万富翁时,他不无幽默地说:“我只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我只不过是账面上的亿万富翁。
”刚刚跨入21世纪的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以他在杂交水稻科研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说,这是他此生的最高礼遇,是他荣誉的巅峰,然而,他却领悟到,一个人的最恒久的境界,依旧是拼搏和奉献。
【类文欣赏】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一九六六年一月。
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披着冰甲。
周恩来总理刚在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座谈。
当头裹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
”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
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