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解析

合集下载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引言《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中国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通过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和农业的崇高赞美。

本文将对这篇作品进行赏析,从情节、人物描写、意象等方面进行探讨。

正文1. 情节赏析整个故事以一个农民李白为中心,以农耕生活为背景展开。

李白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农民,每天辛勤地劳作于稻田间,对待自然也充满敬畏之情。

故事中,李白对待稻田宛如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表现出他内心对自然的孤傲和尊敬。

在一天的早晨,李白发现稻田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他毫不犹豫地决定修复这些问题。

在老乡们的诧异眼光中,他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农田管理经验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展示了李白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坚强意志。

在修理过程中,李白面对稻田如同面对大海,他感叹大自然的伟力,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但这并没有让他气馁,相反地,他倍加珍惜这份美丽与辛劳的结合。

整个修理过程中,茅盾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李白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对农田的热爱之情。

2. 人物描写茅盾在小说中对主人公李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

李白是一个勤劳善良、勇于面对困难的农民。

他一生致力于农田建设,对待稻田就如同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

他对待自然充满敬畏,努力维护稻田的完整与稳定。

茅盾通过对李白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劳动的认同和对农业的崇高赞美。

此外,茅盾也通过李白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示了他乐观、坚韧的性格。

当李白修复稻田时,一些老乡对他的做法表示怀疑和无奈,但李白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最终成功修复了稻田,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许。

这种与困难抗争的坚韧品质,使李白成为一个值得敬仰的人物。

3. 意象赏析在《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茅盾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比喻,营造出丰富的意象。

例如,茅盾将稻田比喻成波涛汹涌的大海,通过这样的比喻,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荡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精讲:喜看稻菽千重浪(解析版)

知识精讲:喜看稻菽千重浪(解析版)

4.1 喜看稻菽千重浪知识精讲一知识结构图二.学法指导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袁隆平的经历及成就。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袁隆平高尚品质与精神境界,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5. 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三.知识点贯通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 作者:沈英甲,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期间曾担任多年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等。

2.袁隆平:(1)生平: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贡献: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教第四课行文思路及主旨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教第四课行文思路及主旨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教第四课行文思路及主旨【摘要】《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人教第四课的教材,是一篇关于饮食文化的文章。

文章行文思路清晰,通过描述稻菽美食和浩浩荡荡的车水马龙,引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主题表达方式巧妙,通过对美食和繁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情感表达丰富多彩,既有对美食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热情。

作者用词技巧独特,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生活的感悟和热爱。

文章结构严谨,从美食的描述到生活的向往,再到对生活的感悟,层层推进,引人入胜。

文章主旨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行文对表达主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传递更多美好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引言:《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材背景、文章行文的重要性正文:行文思路、主题表达方式、文章的情感表达、作者用词技巧、文章结构结论:文章主旨、行文对于文章表达的重要性、文章未来发展1. 引言1.1 介绍《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材背景《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人教第四课的一篇散文,是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作品。

该文以描写大自然为主题,通过对水的描绘,展现出水的变化之美,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给人以清新之感,并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该篇散文对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对学生的心灵和语言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1.2 讨论文章行文的重要性文章行文在文章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文章行文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吸引人,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行文精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和观点。

文章行文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文章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一个好的行文可以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赞赏。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特点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特点

喜看稻菽千重浪人物特点《喜看稻菽千重浪》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稻田和菽庄,展现了浪人的特点和生活状态。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通过对稻菽千重浪的描绘,反映了浪人的孤独、无依无靠以及逐浪求荣的生活态度。

浪人的特点之一是孤独无依。

诗中的稻菽千重浪,形容了江南水乡稻田和菽庄连绵起伏的景象。

稻田和菽庄是农田的代表,而浪人则是离乡背井的人,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经常在各地漂泊,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

杜牧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浪人生活的孤独和无依无靠的境遇。

浪人的特点之二是逐浪求荣。

诗中的浪人在稻菽千重浪中“笑看”、“逐浪”,表现出他们追求名利和荣誉的心理。

稻菽千重浪象征着浩渺的江湖,浪人们在其中穿行,不断追逐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奋斗的精神,不畏艰难困苦,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浪人的特点之三是追求自由和独立。

诗中的浪人在稻菽千重浪中“喜看”,表现出他们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

稻菽千重浪是浩渺的江湖,浪人们在其中畅游,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们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追求与世无争的境界。

浪人的特点之四是追求个性和独特。

诗中的浪人在稻菽千重浪中“喜看”,表现出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独特个性的表达。

稻菽千重浪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浪人们欣赏其中的美景,从中汲取灵感,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魅力。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对江南水乡的稻田和菽庄的描绘,展现了浪人的特点和生活状态。

浪人孤独无依,逐浪求荣,追求自由和独立,追求个性和独特。

他们是一群追求梦想和追求自由的人,他们在稻菽千重浪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人生价值。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诠释了浪人的特点和生活态度。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意思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意思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意思“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意思是高兴地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原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⑴,故园三十二年前⑵。

红旗卷起农奴戟⑶,黑手高悬霸主鞭⑷。

为有牺牲多壮志⑸,敢教日月换新天⑹。

喜看稻菽千重浪⑺,遍地英雄下夕烟⑻。

【注释】⑴别梦:指离别之后,不能忘怀,家乡与故人常出现在梦中。

张泌《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

”依稀:仿佛、隐约,不很分明。

咒:诅咒、痛恨,这里只是恨的意思。

逝川:流去的水,比喻流逝的光阴。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一:“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⑵故园:故乡,指韶山。

⑶红旗:革命的旗帜,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农奴:本指封建时代隶属于农奴主、没有人身自由的农业劳动者,此处借指旧中国受奴役的贫苦农民。

戟:古代的一种刺杀武器。

⑷黑手:指封建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及其代表国民党右派等黑暗势力的魔掌,喻反动派。

高悬:高高举起。

霸主鞭:指反革命武装,即蒋介石反动武装。

⑸为有:因为有。

多:增强激励。

⑹敢教:能令、能使。

日月换新天: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⑺喜看:高兴地看到。

菽:豆类的总称。

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

⑻英雄:此指新中国的农民。

下夕烟:从黄昏时的炊烟和暮霭中归来。

【译文】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

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

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

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课文赏析原文呈现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

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③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④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⑤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⑥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⑦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

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

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第二年春天,袁隆平把这些种子播种到试验田里,期待收获有希望的新一代稻种。

可是当秧苗长高之后,袁隆平发现,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蔸的性状超过它们的前代。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赏析
引言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庐山谣》中的一篇,该作品是明代
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

该篇以描绘稻菽成熟的场景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农田劳作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农业劳动的尊重。

本文将从诗歌结构、意象描写和主题表达三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赏析。

诗歌结构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首七绝诗,共分为四句,每句五个字,共计二十字,
整体结构简洁紧凑。

这种诗歌形式使得整首诗在表达内容上更加精炼和独特,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韵律方面,该诗凝练而平和的韵脚使得整首诗气韵流转,读来顺口自然。


过这种韵律上的安排,诗歌的意境和节奏感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意象描写
《喜看稻菽千重浪》通过以稻菽成熟为主线,通过具体的意象描写传递了丰收
和欢乐的情感。

首先,稻菽的成熟是整首诗的核心所在。

诗中通过。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思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思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思
摘要:
一、前言
二、解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意义
三、分析“稻菽”和“英雄”的象征意义
四、探讨“千重浪”和“下夕烟”的意境描绘
五、总结诗句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正文:
【前言】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诗句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寓言》。

此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具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丰收之年对国家和人民繁荣昌盛的欣喜之情。

【解释诗句意义】
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描述了诗人在丰收之年,看到稻田里金黄的稻菽如同层层波浪般翻滚,遍布大地的英雄们在夕阳的余晖中归来的情景。

这里,“稻菽”代表五谷丰收,象征国家富强;“英雄”代表英勇的人民,他们勤劳致富,建设家园;“千重浪”和“下夕烟”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在美好景象中的愉悦之情。

【分析“稻菽”和“英雄”的象征意义】
“稻菽”作为五谷丰收的代表,传达了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

同时,它也象征着勤劳的人民在肥沃的土地上努力耕耘,以期收获丰收。

这里
的“英雄”,代表着英勇无畏、奋发向前的人民,他们在丰收之年付出辛勤努力,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探讨“千重浪”和“下夕烟”的意境描绘】
“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稻田里金黄的稻菽如同层层波浪般翻滚的景象,展示了丰收的富饶与喜悦。

而“下夕烟”则是对夕阳余晖的描绘,它意味着一天辛勤劳作的结束,人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期待,迎接美好的明天。

【总结】
总之,“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句诗句通过具象的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国家和人民繁荣昌盛的欣喜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
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
类,列小标题组织材 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 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线索:课文第2-3行:“这 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 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 “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 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 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①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稻田里工作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写法探究
下列两段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 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 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964年7月5日,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 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 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 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 到了。 是细节描写。形象化、具体化, 是丰富通讯 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 ◎ 楚的重要手段。
大家知道他现在的身价是多少吗?
■袁隆平是个神话。1998年一项无形资产评 估中,“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被估价超 过1000亿元。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 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 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 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 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1995 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 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 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 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 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 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 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 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这是 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 司和股票。 2001 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立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深入探究
1、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2、课文的第一段与后面的四个小标题是什么关系? 是总分关系。(第一段):总述袁隆平研究成果的 重大意义;(第二段-----最后)分述其事迹及表现
复习回顾:
这篇文章是消息还是通讯? 明确:通讯 通讯: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背景资料:
这篇通讯选自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标题采 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副标题交待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 公——袁隆平。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 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 粮食,全世界每年 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 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 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 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 我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 穗长得像扫把一样长,米粒长得像花生米那么大,几 个朋友坐在水稻下面乘凉……
总统农场种上中国杂交稻
获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水稻专家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
获以色列沃尔夫农业奖
袁隆平载誉归来
被 选 为 人 大 代 表
• 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 • 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 东西,是 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 一米六高,六十公 斤重,连骨头卖了都 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 外加院士补助、其它津贴、顾问讲学费、 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 花 了。”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 回韶山》 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 出贡献的赞叹。
阅读思考
1.从四个方面来写袁隆平: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工作态度和方法 学术品格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道德操守 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理想志向

文中具体写了七件事: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大家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1.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2.“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 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 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 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 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 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 “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 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 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 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 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 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 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 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 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 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 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 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 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 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 意义。 文章以记叙为主,适当的插入了议论和抒 ◎ 情,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升华了 文章的主题。
总结全文
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 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 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 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 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 学习!
拓展提高
——都是“中国的脊 梁”。理由是: 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志向高远,开拓奉献, 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品格高尚。在各自的领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 求法的人,……这就是中 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国的脊梁。”你认为本单 在各自的领域里,均具 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 元新闻中的人物,都是 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研读课文,回答: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 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 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整体把握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
成功的启示
我培养灵感有四个字, 这就是“知识+汗水”。
基础识记
1、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稻菽 shū 一蔸 dōu 淤泥 yū 屏气 bǐng 笼罩 lǒng 囚笼 lóng 籼粳 xiānjīng
分蘖 niè(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刻骨铭心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义无反顾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成果与荣誉:
1960 1973 1974 1979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1 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 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1987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 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 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3 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信力了吗》中指出:“我
“中国的脊梁”吗?请说 说理由。(练习三)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