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教育功能论文

合集下载

论佤族民间舞蹈的功能

论佤族民间舞蹈的功能
自己 的位 置 。简单 而 饶 有趣 味 的健 身 动作 激 发 了人 们 锻 炼 热 潮 ,使 人们 在 这些 集体 活 动 中实 现 了锻 炼 与 自
我 调适 。 感 受到 生活 的美 好 。
佤族 , 是一 个古 老 的民族 。早 在唐 、 明代 就有 望 蛮 、
哈瓦 、 古刺 、 哈刺 、 哈杜 等 记 载 , 这些 均 为佤 族 祖 先 的不 同称 呼 。 自古 以 来 , 佤族 就繁衍 、 生 息 在 祖 国 西 南 边 疆 的 阿佤 山 区。佤 族人 民在 漫长 的历史 长河 中 , 在 长 期 的 劳
家 的家 神 而 受 到 人 们 的 崇敬 。 佤 族 民 间节 日与祭 祀 活 动 相 互融通 , 每逢年节 、 祭祀 , 人们身着盛装 , 杀猪宰牛 , 泡 滤 水 酒、 蒸 糯 米 饭 以示 庆 祝 , 热 闹非 凡 。 其 中最 为 盛 大 的要 算 是 每 年农历十 二月 , 即佤 历 “ 格瑞 月” 所 举行 的“ 拉木祭 祀 ” 该祭 祀活动不 但仪式 隆重 、 场面 宏大 , 而且 由巫 师“ 魔巴” 率领 下 的佤 族 传 统 《 木鼓舞 》 , 贯穿于祭祀始终 、更重 要 的 是, 届时“ 木依 吉 ” 大神 , 将 亲临盛会接 受人们 对他的崇拜 和敬奉 。“ 木鼓 ” 是 佤 族 人 民祖 辈 相 传 族 传 说 中 曾记 载 : 开 天 辟 地 之 初
禾 楼 舞 进 行 了 艺 术 化 的 加 工 并 积 极 参 加 国 内外 的各 种 文 化 交 流 活 动 ,取 得 了 不 俗 的 成 绩 。 如 2 0 0 2 , 2 0 0 B 年 参 加广 东 民 间艺术 大 赛 均获 银 奖 , 2 0 0 5获 首 届 岭 南 民 间 艺 术 汇 演 比 赛 金 奖 ,参 与 2 0 1 0年 上 海 世 博 会 巡

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美学特征

佤族民间舞蹈的风格与美学特征
佤 族 是一 个 神秘 而 古 老 的 民族 ,人 们 “ 每 事 必歌 ,每 歌必 执 杵 棒 相 互 对 击 。舞 者 在 杵 棒 与竹 竿 分 和 的 空 隙 中跳 跃 起 舞 ,
舞 ” ,能 歌善 舞 , 以歌舞 的 形式 表达 内心 的 世界 ,具 有 极其 丰 富 伴 随着 铿 锵 有 力 的 节 奏 敲 击 声 , 或 转 身 、 或跨 步 ,不 断反 复而 多 彩 的舞 蹈 文 化 资 源 。 佤 族歌 舞 热 情 奔 放 、古 朴 粗 狂 、 刚 健 豪 舞 ”。所 有 的祭 祀歌 舞 都是 为 了让 灵魂 得 到 归属 , 因为 ,佤 族人 爽 、 韧 性 悠 长 , 形成 了其 独 特 的舞 蹈 风 格 。 人 们 之所 以认 识佤 认 为 灵魂 是永 远 存在 的 ,他 们利 用现 实 社会 的一切 资源 让 灵 魂得
大 的外 来 资源 ,积 极 为苗 绣 走 出去找 到 更大 的市 场 , 引进更 多先 苗绣 流通 领 域更 广 。黔 东南 苗族 刺 绣 定会 绽放 异 彩 ,走 出 中国
进 的科 技 ,发展 好黔 东南 地 区的苗 绣 。 走 向世界 。
但 是 ,快 捷 交通 工 具带 来便 利 的 同时 , 同样 也 冲击 这 苗绣 的 发 展 。如 :外 来 技术 手段 虽 然 能提 高生 产效 率 ,但 是 ,能不 能保 护 好苗 绣 的精 华 ,能 不 能传 达苗 绣所 独 有 的魅力 ,同样 是 一种 考

民族 民 间文 化 研 究 . 大 众 文 艺
佤 族 民间舞蹈的风格 与美学特征
张志华 ( 云南 曲靖 师范 学院教 师教 育 学院 6 5 5 0 1 1 )
摘 要 : 佤 族 人 能 歌 善 舞 ,歌 舞 与 佤 族 人 朝 夕 相 伴 , 基 本 上 是 所 理 解 的一 切 自然现 象 都有 灵魂 ,这 是佤 族先 民的观 念所 在 。 因

佤族舞蹈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

佤族舞蹈的教学实践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佤族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佤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佤族舞蹈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门项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佤族舞蹈,我们组织了一次佤族舞蹈的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将详细阐述此次教学实践的过程、成果和体会。

二、教学实践过程1.前期准备在开展佤族舞蹈教学实践之前,我们首先对佤族舞蹈进行了深入了解,包括舞蹈的历史、特点、动作技巧等。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佤族舞蹈专家进行指导,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教学实施(1)舞蹈基本动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入手,包括步伐、手势、身段等。

通过示范、分解、反复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动作。

(2)舞蹈组合教学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进行舞蹈组合的教学。

舞蹈组合是将基本动作进行组合,形成具有一定故事性和表现力的舞蹈段落。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舞蹈音乐与节奏教学佤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音乐和节奏,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熟悉佤族舞蹈的音乐特点,掌握舞蹈的节奏感。

同时,通过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教学成果展示在教学实践结束后,我们组织了一次佤族舞蹈成果展示活动。

学生们的表演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教学成果。

三、教学实践体会1.佤族舞蹈教学的意义佤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对其进行教学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佤族舞蹈教学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佤族舞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最后,佤族舞蹈教学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2.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论文浅析西盟佤族传统舞蹈

论文浅析西盟佤族传统舞蹈

艺术论坛我国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西盟、澜沧、耿马、永德、昌宁、孟连、镇康、景东、腾冲、普洱等县,即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拉祜、傈僳、哈尼等民族交错居住。

西盟佤族是最早世居于阿佤中心区的民族,与沧源佤族自治县共同成为我国佤族总人口数占据最多的地区。

西盟佤族人以“瓦”、“安瓦”、“勒佤”、“布饶克”等自称,“瓦”“安瓦”、“布饶克”意为位石山上的人,“勒佤”为看守大门的人。

1963年,本着民族平等的原则,根据本民族意愿,报经国务批准,正式定名为佤族。

由于阿佤山区路途遥远且交通不发达,长时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受外界先进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冲击的程度不同,佤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记载:“至1949年前,佤族社会经济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西盟为主,包括澜沧沧源部分佤族的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阿瓦山中心区;二是以沧源大部分佤族以及耿马、双江、澜沧一部分和孟连、西双版纳等地佤族组成的具有封建领主经济特征的佤山边缘区;三是已进入地主经济的镇康、凤庆佤族地区。

”①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各村寨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由于佤族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靠口耳相传,所以“司岗里”出来以前的历史文化在佤族群众的记忆中是模糊不清的,而“司岗里”出来以后年龄较大的老人、巴猜、窝朗等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曾经居住的地理特征、民族历史、迁徙路线等,这些重要的家庭口头传承文化,为进一步研究、分析西盟佤族社会经济历史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

由于西盟山区的阿佤人与拉祜族、傣族交错居住,在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中相互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里山岭重叠,平坝较少,其房屋建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两层的楼房,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房顶均以茅草遮盖并垂落于房檐。

如今,西盟新县城在政府的支持下,楼房建筑全然换上“新装”,在浅褐色的外墙上,以红、黑色等佤族传统颜色绘制的具有浓厚佤山风情的房檐,并以铝制的“铝茅草”覆盖在屋顶,别有一番民族风味。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

122李 娟: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论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探讨李 娟(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作者简介:李 娟(1980-),女,陕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舞蹈艺术、舞蹈教育。

【摘 要】我国的佤族舞蹈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艺术珍宝,深受我国各地区人们的喜爱和认可,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主要是因其历史悠久,具备大量多元的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功能,族内成员常用舞蹈祭奠先人,表达内心情感等。

本文将主要围绕佤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展开分析和探究。

【关键字】佤族舞蹈;多元文化;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122-01佤族是一个在生活中载歌载舞的传统民族,具备大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素材,其舞蹈风格不仅简朴豪放、大方稳健,并且热情洋溢、坚韧刚强。

自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相关人员开发编排的《甩发舞》等舞蹈,在各个地区表演后,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从而促使更多人基于舞蹈之上了解了佤族。

一、佤族舞蹈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分析(一)佤族舞蹈和佤族渊源的历史相融合,具备朴素的初始风采因佤族生活的地理区域比较偏远封闭,再加上历史的不断沉淀,使佤族舞蹈保持了简朴的原始风采。

比如,佤族创造的木鼓舞,就是一种保留原始历史的宗教祭奠舞蹈。

佤族的先人在肃穆的宗教祭奠环节中,为敬奉祖先,为躲避灾难取得神灵的保佑往往是跳这种舞蹈。

在跳舞过程中,常常以铓锣、木鼓为核心的演奏器材,用鼓声、呐喊声、锣声等有效配合为主要节奏,韵律带感又非常融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煽动性。

跳舞时,所有人均赤足,男生头绑红带,着短裤,女生则头绑白带,长发飘飘,手带镯子,着裙子,两手十分自然地在空中挥动。

木鼓两侧分别布置1-2名男生鼓手,手里拿着竹片与鼓锤,周围围着大量跳舞人员。

随着演唱者的歌声、鼓声等穿插口号而翩翩起舞。

到舞蹈尽兴时舞步豪放,气壮山河,扣人心弦,真实再现原始时期佤族族人和自然对抗的悲戚场景和奋发向上的协作奋战的民族意念,而且也显现出其对女人的尊敬和称赞。

佤族舞蹈资源对沧源艺术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佤族舞蹈资源对沧源艺术职业教育的推动作用
“ 木 鼓 ” “ 木 鼓 ” “ 木 鼓 ” “ 木 鼓 ”等 一 系 列 过 程 作 为 做 、拉 、敲 、祭 舞蹈 场 景 表 现 出来 , “ 鼓 舞 ” 是 为 了祈 求 人 丁 兴 旺 、 跳 木 就 驱
个 民族 时 , 往 会 首 先 想 起 这 些 载 体 。 比 如 我 们 想 起 丽 往
江, 就想 起 活 生 生 的 东 巴 文 字 , 会 想 起 来 源 于 民 间 自娱 乐 ” “ 巴 乐 舞 ” 起 《 象 丽 江 》 这 纳 、东 想 印 ,
些 都 是 丽 江 独有 的文 化 , 因为 独 有 , 具 备 了竞 争力 , 化 之 就 文

现 了岁 时 节 日民俗 与人 生 仪 礼 ; 而舞 蹈 的 服 装 和 特 定 用 具 又 和 相 关 的 特殊 制 作 加工 工 艺 技 术 密 切 相 关 。所 以 , 族 的 原 佤 生 态 舞蹈 无 疑 是 一 种 非 常 稀 有 的 艺 术 形 式 。 这 种 舞 蹈 是 舞
者 世 世 代 代从 先 祖 那 里 继 承 下 来 的 , 有 生 命 的 活 力 , 可 具 是 以 不 断 发展 的活 态 文化 艺 术 品 。 I ”1 ] “ 木鼓 舞 ” 完艇 的 体 现 了 佤 族 对 神 器 “ 鼓 ”的 崇 拜 , 木 把
的舞 蹈 , 佤 族 史 前 民 间 舞 蹈 的 典 型代 表 , 难 能 可 贵 的 原 是 是 始 舞 蹈 遗存 , 是佤 族传 统 歌 舞 艺 术 的源 泉 ; 佤 族 历 史 文 化 是 的 象 征 , 佤 文化 的代 表 。2 0 是 0 6年 5月《 源佤 族 木 鼓 舞 》 沧 被 国务 院公 布 为 第 一 批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名 录 [ 。 2 ] “ 发舞” 甩 是佤 族 妇 女 自娱 性 舞 蹈 , 为佤 族 独 创 和 独 有 ,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佤族甩发舞蹈是中国佤族民间舞蹈的一种传统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舞蹈学专业的学生,我对这一独特的佤族舞蹈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进行舞蹈组合的编创实践。

本篇报告将详细介绍我在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中的过程、方法和成果。

首先,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佤族甩发舞蹈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我阅读了相关舞蹈学专业的研究资料,参观了佤族聚居的地方,观看了佤族民间表演,并与当地的佤族艺术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通过这些调研和考察,我深入了解了佤族甩发舞蹈的背景和艺术特点,并确定了编创的方向和主题。

在编创实践的过程中,我首先进行了舞蹈动作的梳理和整理。

佤族甩发舞蹈以头发摆动为主要特色,我对各种头发摆动的形式和动作进行了分析和提炼。

我运用舞蹈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佤族甩发舞蹈的风格特点,创造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舞蹈动作。

这些动作既保留了佤族甩发舞蹈的原貌,又体现了我个人对这一舞蹈形式的理解和诠释。

接下来,我开始进行舞蹈组合的编排。

根据舞蹈动作的节奏和情感表达,我将编创的舞蹈动作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衔接。

在舞蹈组合的过程中,我注重节奏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力求使整个舞蹈具有流畅、自然的美感。

我还结合佤族甩发舞蹈的音乐和装饰风格,进行了舞台设计和服装设计,使整个舞蹈组合呈现出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完善舞蹈组合的效果,我进行了反复排练和修改。

在排练过程中,我不断调整舞蹈动作的细节,注重舞者的身体控制和表演技巧的培养。

同时,我也要求舞者充分理解佤族甩发舞蹈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以便更好地展现舞蹈的艺术魅力。

我反复与舞蹈组合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舞蹈组合的表现效果。

最后,我将编创的舞蹈组合进行了一次正式演出。

演出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他们对舞蹈组合的创意和表现给予了高度赞扬。

我也从这次演出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对自己的舞蹈编创能力和艺术实践水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

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

20XX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佤族甩发舞蹈组合》编创实践报告院-系:音乐舞蹈学院专业:舞蹈学专业年级: XXX学生姓名: XXX学号: XXX导师及职称: XXX(助教)20XX年XX月20XX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The "wa dance combination" is compiled by the practice reportSchool - department: Music dance academyMajor: DanceClass: 2015Student's name: Tian lifangStudent No. : 201501090330Tutor and title:Zou jiabie(teaching assistant)June, 20XX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XX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XXX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小组)成员名单XX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摘要佤族甩发舞蹈是佤族人民不可或缺的民族民间舞蹈,该文章主要是通过实践了解甩发舞,以佤族歌、乐、鼓打节奏,综合表演形式来完成组合的编排,其中组合共有三个,分别是:(1)、佤族动律训练组合;(2)、佤族手位训练组合;(3)、佤族甩发舞表演组合;组合的前两个组合单一且非常重要,通过单一动作训练佤族甩发舞的动律以及基本手位,从而为学习第三个综合性甩发舞组合做铺垫,第三个组合相对于第一、二个组合较难,但也最能直接表现出佤族甩发舞蹈狂野、奔放等特点,使我们了解到佤族甩发舞已经不只是佤族人民娱乐性活动,更多是通过这一舞蹈表达情感、流露性格、描绘风俗习惯,传递出佤族人民热情好客,以情动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舞蹈教育功能论文
摘要:佤族舞蹈具有的教育功能启示我们,将佤族舞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有利于提高佤族地区教育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提高对佤族的关注度,实现佤族的更好更快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佤族以及佤族的文化。

佤族,是一个原生态却又神秘美丽的民族,灿烂的佤族文化宛如一颗富有光泽的黑珍珠闪耀在云南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长河中。

随着交通和记录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不断深入美丽原始、自然的阿瓦山中,去寻找关于“司岗里”的创世传说,去发掘佤族尚且未知的文化秘密。

作为佤族深厚历史文化载体之一的佤族舞蹈,在发掘、解释、宣扬佤族文化特色的活动中必不可少,剖析佤族舞蹈的教育功能对于提高佤族地区教育质量、突显佤族地区教育特色、发扬佤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舞蹈主要包括木鼓舞、甩发舞、剽牛舞等几种,以下是几种佤族舞蹈的简介。

木鼓舞,佤族舞蹈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了佤族人们对佤族造物之神木衣吉的崇拜之情,用于表演、祭祀、庆祝等活动。

木鼓舞包括四个部分:拉木鼓、凿制木鼓、围木鼓跳舞、祭祀活动。

其中,拉木鼓是指强壮的佤族汉子在魔巴(佤族巫师)的带领下,择吉日上山砍已经挑选好的一棵树,将这颗树择吉日运回村寨中的活动,此次活动要求全村人民全体出动,砍树时要祭树、念咒,以示对即将成为木鼓
之树的敬畏和感激,以及对木衣吉的崇拜。

拉木鼓之后是凿制木鼓,村民在将木鼓树拉回至木鼓房旁边时,全村男女老少在木鼓树旁跳舞,围木鼓跳舞则是工匠制好木鼓后敲击木鼓,让全村人来跳舞庆祝保佑族人的神器制作成功。

最后一部分是在魔巴的带领下完成对神明的祭祀活动,整个活动族人十分团结,气氛活跃。

甩发舞,因舞蹈时佤族姑娘用力甩头发著称,开始时多属自娱性舞蹈,后逐渐融入木鼓舞,多以表演形式出现,表达了佤族姑娘热爱生活、热情奔放、豪迈的生活态度。

表演时姑娘从不同方向、用不同力道甩动头发,加上四肢明快的节奏和身体的摆动,给人欢快、健康、古朴的视听感受。

剽牛舞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牛在佤族人民生活贫苦的年代里起到了重要作用,遇到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时,佤族人认为把他们最珍贵的牛作为祭品能够得到神明的认可,保佑族人获得丰收、平安稳定。

魔巴带领参加祭祀的人围着一头水牛边唱边跳,唱完后由一名健壮男子将牛刺死,牛肉分给参加祭祀的每个人,剽牛结束后人们围着魔巴载歌载舞,感谢歌颂神明,现场歌声粗犷激扬,野性十足。

加林舞是一种相对其他几种佤族舞蹈较“温柔”的舞蹈,舞蹈时可以对唱,歌唱内容、对象都可以自由选择,由一人领唱多人跟唱,围成一个圈边跳边唱,没有伴奏时甚至可以随时随地想跳就跳。

加林舞表达了佤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扬,体现了他们开朗的性格以及乐于交友的人际观。

舂米舞和甩发舞一样主要是佤族女性表演,舞蹈再现了妇女熟练
舂米的场景,赞扬了妇女勤劳、成熟、自立,舞蹈节奏明快,舞姿刚劲却不失优美。

甩肩舞多由男子表演,模仿了射击、敲击、抬扛、劳动的场景,动作奔放粗犷,展现了佤族男子的健壮力量和雄浑气概,赞扬了劳动和奋斗的良好民族品德,舞蹈给人呈现一种生态、原始的美感。

除了以上几种舞蹈外,佤族还有芦笙舞、竹竿舞、圆圈舞等多种舞蹈,不管是哪一种舞蹈,都表达了佤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神明的感激、对自然的感恩,都展现了佤族人健美的舞姿和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态美,在漫长的发展道路中,佤族人民的一曲《阿瓦人民唱新歌》翻山越岭,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别样的原始生态民族文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佤族以及佤族的发展。

二、佤族舞蹈的特点
通过对佤族舞蹈及其文化的了解,可以发现佤族舞蹈是由佤族深厚的历史文化造就和发展起来的,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加入的政治、经济、人口等因素,使得佤族舞蹈种类和形式增多,与其他舞蹈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

佤族舞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神明崇拜,感恩自然,万物有灵。

体现在佤族人每逢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时都要进行舞蹈,舞蹈时魔巴和族人都对造物神木衣吉心存敬意,对被杀被砍的动物、植物都要歌唱赞颂,在取新米、取新水源等活动时都要择吉日,由尊者歌唱、念咒,表达神明和自然的馈赠。

第二,动作刚劲,节奏明快,粗犷健壮。

舞蹈时舞者动作干净利
索,歌声粗犷,节奏分明,男女有不同的力道,变现了舞蹈的自然美、健壮美和动作美。

第三,与时俱进,包容合并,不失自我。

体现在甩发舞和甩肩舞逐渐由自娱性舞蹈变为表演性舞蹈,“人头祭”活动在舞蹈中的抛弃,芦笙舞和“打歌”有同有异,以及佤族表演团队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木鼓舞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改保家族对其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领头作用。

三、佤族舞蹈的教育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视角看待佤族舞蹈可以发现佤族舞除了艺术特点外还具有深刻融入学校教育的空白或薄弱区,这值得力图促进佤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每一个教师、学者为之探索,以下是关于佤族舞蹈教育功能的一些看法。

第一,佤族舞蹈具有文化传承和智力开发功能。

佤族舞蹈是佤族文化在舞蹈形式上的表现,学习舞蹈必然要了解和学习佤族文化,学习舞蹈需要学习者开动脑筋,去理解、记忆、再现、表达自己的理解。

佤族知识、学习者个人情感、学习意志、学习行动过程体现了学习佤族舞蹈中知情意行的结合。

第二,佤族舞蹈具有道德教育功能。

佤族舞蹈蕴涵的尊敬神明、尊敬长者、乐于交友、感恩自然,万物有灵思想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者的道德观念,从而影响自己的交友观、师长观、生态观、宗教观,形成尊敬师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信仰自由的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佤族舞蹈具有强身健体与娱乐功能。

佤族舞蹈需要健壮的身体和快乐愉悦的心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同时多跳佤族舞能够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结交新朋友甚至恋人,因此佤族的原始美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摸你黑”的盛行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佤族舞蹈具有美育功能。

佤族舞蹈需要穿戴独特的佤族服饰,具有服饰美,跳舞时具有形态美和动作美,跳舞的人们具有健美的皮肤和身材,产生了生态美,学习佤族舞能够陶冶情操,使人能够欣赏这些美。

第五,佤族舞蹈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族群发展的社会功能。

佤族舞多以众多人齐舞、领唱加跟唱结合的形式再现了祭祀、拉木鼓、劳动的场景,要求舞者团结一致,步调旋律一致,这能够促进年轻一代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使整个民族团结、富有凝聚力,这属于教育功能中的社会功能。

佤族舞蹈具有的教育功能启示我们,将佤族舞融入中小学教育中,有利于提高佤族地区教育的民族特色,有利于提高对佤族的关注度,实现佤族的更好更快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佤族以及佤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段世琳,佤族历史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左永平,木鼓回归[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