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

合集下载

文化的变迁和影响

文化的变迁和影响

其他文化的变迁案例
传统节日文化的衰落与新兴节日文化的兴起 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的保留与改造 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文化变迁的未来 展望和发展趋势
未来文化变迁的趋势和方向
数字化和互联网 的发展,使文化 交流更加便捷, 也推动文化的全 球化。
文化的交融和融 合是未来文化变 迁的重要趋势, 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融合将更 加频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文化的变迁和影响
汇报人:
目录
壹 类文
型化 变 迁 的 概 念 和
贰 过文
程化 变 迁 的 原 因 和
叁 结文
果化 变 迁 的 影 响 和
肆 析文
化 变 迁 的 案 例 分
伍 望文
和化 发变 展迁 趋的 势未
来 展
陆 展文
的化 关变 系迁 和与 作人 用类

文化变迁的概念 和类型
未来文化变迁将 更加注重人的内 心和精神需求, 注重文化和艺术 的结合,推动文 化向更高层次发 展。
未来文化变迁将 更加注重文化的 创新和发展,推 动文化的多样性 和包容性,促进 文化的可持续发 展。
未来文化变迁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与文化交融 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 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变迁与人类发 展的关系和作用
文化变迁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文化变迁的概念和分类
文化变迁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文化变迁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文化变迁的未来趋势和挑战
文化变迁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促进社会进步:文化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文化的进步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繁荣 也能推动文化的创新。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
• 有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引起的文化变迁,例如迁徙、民族间的接 触与交往、政治制度的改变等
文化变迁的机制
• 创新:包括发明和发现 • 传播/借用:文化要素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或 多个社会转移 1.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 2.传播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 3.文化传播的范围或借用的程度起决于两个 民族之间接触的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 4.相似文化的群体容易相互适应和借用 5.重新解释
文化变迁
• 文化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还是一种流变的 过程?
• 文化变迁就是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 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 群文化的改变。
• 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发展变化,体现民族特 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 •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 化的永存现象。
文化变迁的动因
• 由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的文化变迁,例如 新的发明和发现等。
•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 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 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 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现代化 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 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 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 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的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 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 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 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 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 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 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 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 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 全球化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 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 家带来贫困、战争、民族冲突甚至文化灭绝。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变迁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变迁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变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变迁,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迎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思想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革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

一、远古时代的文化形成远古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起源时期,人类社会从狩猎采集时代进入到农业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人们开始掌握农耕技术,形成了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使得人类开始居住在固定的聚落,并发展了文字、礼仪、宗教等方面的文化。

古代神话和传说也开始传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二、夏商周时期的宗法文化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也是封建社会的初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夏朝时期,封建制度初步形成,宗法制度开始发展。

商朝时期,礼仪制度逐渐完善,出现了著名的《周礼》。

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度得到推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制度。

三、战国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也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

诸子百家思想的兴起开启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黄金时期。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相继兴起,它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标准,古代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四、隋唐宋元时期的文化繁荣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化交融最为活跃的时期。

隋朝的大规模工程建设和文化推广,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唐朝,诗歌成为了最为流行的文学形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

宋朝时期,科技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化繁荣达到了顶峰。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统治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开放的态势。

五、明清时期的文化转型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转型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晚期。

明朝时期,永乐大典的编纂、世界地理知识的扩展为中国历史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

第二节文化变迁一、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马林诺夫斯基给文化变迁的定义:“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它的组织、信仰和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发生迅速改变的过程。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文化变迁具体原因和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绝对不可能是单纯的或整齐划一的。

二、文化变迁的原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三、文化变迁的种类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无意识的变迁:是指变迁的过程是不自觉的发动和参与这一变迁的人往往是迫于某种压力而仅满足眼前的利益,并不知道所采取或实施的措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这种变迁也成为自然变迁,它强调的是变迁的主体的不自觉性和无计划性。

例如,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从未想过他的这个发现会导致这个大陆的旧文明的毁灭和新文明的诞生。

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就是无意识变迁。

例如:亚东的歌《向往神鹰》,高科技在雪域高原的发展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有意识变迁:指发动者和参与者按照事先制定的设想和计划来改变某些不适应社会需要了的文化要素的过程。

有意识变迁分主动性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性制变迁三种类型。

——主动性迁:它是变迁主体自觉、自愿、主动发起的。

如我国历史上的“变法”、改革、革命。

——指导性变迁:指的是某一文化的某些人有计划地帮助或促使另一文化的人们发生社会或文化变迁。

——强制性变迁:用强制手段迫使他文化发生变迁。

它常常发生在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征服过程中。

四、文化变迁的基本模式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

创新、传播、涵化、进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

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

什么是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

什么是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

什么是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世界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在时空背景下的演进和变化。

文化变迁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演化过程,它是全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历史上每个文化都经历过变迁的过程。

1. 时空的影响文化变迁与时空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产生出不同的文化现象。

例如,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都是文化变迁的表现。

2. 文化失传文化变迁不仅指文化的扩散和融合,也包括文化的消失和失传。

文化失传是文化变迁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文化的失传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的,例如,人们的习俗、传统、知识等都可能因获得新技术的转移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失去。

二、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将文化从前代传递到后代的过程,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 教育的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是将文化知识和技能传递给下一代的有效方式之一。

教育可以将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并在新的时代中发扬光大。

2. 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民俗、传统技能、文学等。

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和文化习俗。

3. 新文化的创造不断创新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创新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文化传承的新形式。

对文化的包容赋予新文化生命,同时保持着文化传承本身的特色。

结语: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和跨文化交流,构建文化多样性的世界。

文化变迁相关知识

文化变迁相关知识

文化变迁相关知识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进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转变。

2.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基本模式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改变,从而引发新的需要。

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

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

机制结果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

1.创新,通常包括发觉和发现两种。

2.传播。

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径直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

3.涵化。

涵化可能涌现的几种状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全科知识《文化变迁》。

4.文化变迁与进化。

一般进化和非常进化。

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文化的变迁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

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现和发觉、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缘由。

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和自然环境的改变等是变迁的主要缘由。

所谓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的跳跃性进展,或文化的突发性改变。

从总的历史进展趋势来讲,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长程,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汲取。

影响缘由促使文化变迁的缘由,—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改变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改变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转变等而引起。

当环境发生改变,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

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面前的全部东西,对接受一方来说能用的;适应性较强的。

有意义的内容更简单被接受,否那么可能会被拒斥。

文化变迁与社会革新

文化变迁与社会革新

文化变迁与社会革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变迁。

这种文化变迁与社会革新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一、文化变迁的原因和影响文化变迁常常受到历史、经济、科技进步、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为文化变迁提供了基础。

例如,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战后的现代主义思潮、反战文化等新的社会价值观念迅速兴起,带来了社会革新。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变革。

全球化、城市化等现象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人们对于物质享受和个人自由的追求有了明显增加。

科技进步则为文化变迁提供了工具和媒介,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便利,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化变迁为社会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人们对传统观念的思考和质疑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其次,文化的变迁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

社会角色的转变,如性别角色的重定义和家庭结构的改变等,都受到文化变迁的影响。

再次,文化变迁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科技和艺术的发展。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变迁激发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产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

二、社会革新的推动力和成果文化变迁是社会革新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社会革新是指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等因素被重新塑造的过程。

文化的变迁为社会革新提供了新的观念和理念,为社会革新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动力。

社会革新的成果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衡量。

首先,社会革新带来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加速。

其次,社会革新为社会结构的改进和社会制度的转型提供了契机。

例如,工业革命引领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

再次,社会革新激发了人们的个人能力和创造力。

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冲动和渴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

然而,社会革新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什么是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

什么是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

什么是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断演化和发展,而文化传承则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扬。

下面,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为你详述什么是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一、文化变迁的定义及其特点1.1 定义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不断演化和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和发展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不断地消亡、转型和更新。

1.2 特点文化变迁具有不可逆转性、多样性、跨时空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不可逆转性是指一旦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短期内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多样性是指文化变迁使得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更加明显;跨时空性则是指文化变迁的发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时间很长,而且是全球性的;阶段性是指文化变迁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具有明显的特点和标志性的事件。

二、文化传承的定义及其方式2.1 定义文化传承是指社会群体在历史的进程中,把一个文化传输到另一个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是保持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传统的途径。

2.2 方式文化传承的方式包括口头传统、书面文献、艺术形式等多种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传承的方式不断丰富。

口头传统是文化传承的最原始方式,书面文献则在传承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经典著作如《诗经》、《楚辞》等都是通过书面方式进行的传承。

艺术形式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如传奇、戏曲、音乐等都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的关系3.1 相互关系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如今的文化已经形成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一面,但这些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文化变迁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传承则保护传统文化不被遗忘并使其得到传承。

3.2 作用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变迁通过发展并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使本国文化更加丰富;文化传承则通过传递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使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1.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2.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后者又包括主动变迁、指导性变迁和强制变迁三种类型。

基本模式:一个社会内部和外部的变动都会促使其文化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从而引发新的需要。

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

文化变迁的模式的各个环节之间并非是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一种关系。

机制结果: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为创新、传播和涵化。

1.创新,通常包括发现和发明两种。

2.传播。

对传播的界定;依传播形式的不同而分直接传播、间接传播和刺激传播三类;采借时的选择;文化传播的整合过程。

3.涵化。

涵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接受、适应(同化或融合)、抗拒。

4.文化变迁与进化。

"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

社会人类学家能够亲历和体验的文化变迁结果通常是涵化,而不是属于抽象层次上的或"长时段"的"一般进化"。

文化的变迁是随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

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所谓文化变迁,指的是文化的跳跃性发展,或文化的突发性变化。

从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来讲,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长程,既有对传统的粹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

影响原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

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面前的所有东西,对接受一方来说能用的;适应性较强的。

有意义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否则可能会被拒斥。

由于其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成果的可见性,某些创新可能会比其他创新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否则可能即使不完全阻止、也会延缓人们对创新的接受。

一些人对于创新比其他人可能更迅速一些。

在同一群体中,创新者对外部世界有很强烈的探索欲、喜欢冒险、具有理解新的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创新所需资源;早期采纳者注往是群体中受人尊敬的人。

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过较好的教育,比较创新者能够从创新中获取更大既得利益。

借用是否能够实现及其可能的范围也取决于民族或族群之间的关系,即彼此之间的接触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

不断直接接触者借用更容易发生,而且,借用往往是双向的,有选择的互相接纳对方的特质和丛体,人们也发现,变迁具有连续性。

文化整合较好的系统更难于发生借用。

但那些文化整合程度已经受到动摇的系统则容易发生借用。

文化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迁。

怀特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源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则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

技术变迁会引起一系列的连续变迁;生态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文化变迁。

变迁动力:博厄斯提出应研究文化变迁的动力条件,认为"现存社会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

他在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时,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但在谈社会动力时却不讲社会内部发展的动力。

1954年的涵化备忘录提出,"可以把对价值系统的选择的适应、整合和分化的过程、发展次序的世代、决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作用看作涵化变迁的动力。

"有些人类学家把变迁过程当做动力,有的把变迁的原因当做动力,或者只注意外部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内部的发展。

功能学派把功能、结构看作社会文化系统的核心。

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相关部分组成,它们有自己的功能,作用于整体,一处失调可由其它部分得到调整,因而无论社会文化怎样变迁,社会最终总是趋于均衡、稳定状态。

前述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由于独立进化,这也只是说明社会内部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而没有涉及独立进化的动力问题。

早期进化论者将进化论用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认为文化和社会的进化导致文化和社会的复杂化和进步。

摩尔根提出生存技术的革新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家族、政治和财产制度与之并进。

但总的说来。

进化论者主张进化是渐变的,没有质的飞跃,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现代进化论者则强调技术、经济、人口、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生产方式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决定的作用。

而物质生产本身,又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对矛盾和另外一对矛盾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变迁的动力。

恩格斯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但更强调的是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发展的合力是-个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有纵向的运动和横向运动。

动力系统的纵向运动使人类社会内部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动力系统的横向运动使社会内部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各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

动力系统的横向运动推动着纵向运动,横向运动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化汇入纵向运动所引起的变化之中。

研究社会文化变迁,要研究社会内部的变化即纵向的变化,这是各种合力形成的动力系统的纵向运动所促成的。

文化接触或涵化接受来自外部的影响,文化系统互相接触,文化作用网互相连接,对外来文化特质的选择和适应,整合和分化,群体之间的涵化,这些都是横向运动的动力。

由于各种合力的情况不同,所引起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接触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发展历程:从人类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讲社会文化变迁。

早期进化学派用文化进化理论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人类文化普遍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进化,形成一个发展顺序。

涉及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文化变迁,当然重建人类的过去也是为了了解如今的情况,但他们不大重视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以及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过程。

传播学派侧重于进化论所忽视的文化的地理、空间和地方性变异,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认为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文化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

但是,他们忽视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对文化变迁的过程或传播时间顺序的解释就缺乏说服力。

功能学派虽着重于社会文化的功能、结构的研究,讲文化现象的变化着重讲它的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调查中所发现的文化变迁。

拉德克利夫一布朗论述了文化接触产生的相互作用,认为研究文化变迁的过程,共时性研究优于历时性研究,但同时也必须进行历时性研究,才能发现文化变迁的规律。

马林诺夫斯基写了《文化变迁的动力》,对文化变迁作了具体的论述。

美国历史学家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

这既考虑到独立发明,也考虑到传播的作用。

他们强调传播,也反对极端传播论。

早在1920年博厄斯便指出美国学者开始对文化变迁的动态现象感兴趣,1932年在《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一文中说,"人类学必须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依赖,必须通过对现存社会的研究取得资料","我们不仅要知道现存社会的动力,还要知道它们如何变成这样",他认为应研究不同文化接触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文化的涵化,只研究文化分布不研究社会文化变迁则不完全,"总之,我们试图开展的方法建立在现时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动态变化的研究上。

他强调要作详尽的描述性的民族学调查,虽因其忽视理论的倾向而受到批评,但细致的调查可以使研究者从中观察到文化变迁的过程。

赫斯科维茨等从30年代开始便把文化变迁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

美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赫斯科维茨说文化的变迁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历史学派。

与此同时,英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殖民地土著居民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

二次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人类学家更多地研究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热门课题。

巴尼特(H.G.Barnett)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1953年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变迁的基本著作。

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的结论,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

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表现形式。

"。

创新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或借用。

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

进化是社会内部发展引起的,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

文化的进化自然地引起文化变迁,进化的过程就是变迁的过程。

发现是使某些已存在的过去不为人所了解的事物变得为人所知。

发明是对先前的材料、条件进行新的综合,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

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古人发现用火烧陶土可使之坚硬从而发明制陶;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有意识的革新,如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

当社会接受了发现和发明并有规律地加以运用时就引起文化变迁,比如欧洲工业革命、当代的科技革命。

发现和发明可以在-个社会内部产生,也可以在外部产生而被-个社会所接受。

传播是文化变迁过程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普遍形式。

早期进化论者不仅强调发明和发现。

也指出了传播的作用,摩尔根说"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泰勒也讲"文化的传播法则"。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由于独立进化,不同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变迁则由于传播。

他甚至把借用看作与其他的文化创新形式一样具有创造性。

传播和借用有几个特点:1.传播是一选择的过程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被接受或抗拒,视其对接受-方的效用和适应性而异。

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A.M.罗杰斯等认为,对某一特定的创新所采用的速度,决定于创新在接受一方文化中的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可鉴性。

即新的文化特质与旧特质相比的优越程度,与现存的价值观念、经验和需要的适应程度,被理解和应用的难易程度,能够进行试验的范围大小,其结果的可见程度等。

2、传播是互相的、双向进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触,文化的传播一般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他们选择地互相采纳对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