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

合集下载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特点
青岛地域性建筑以欧式建筑为主,同时融合了中式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其特点包括建筑形式多样、注重细节装饰、色彩丰富、材料质感独特等。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青岛地域性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国建 筑师在青岛进行了大量的建筑设计和建造。此后,青岛地域 性建筑在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各种建筑风格和技术的过程中逐 渐发展成熟。
02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风格
德国风情
青岛的许多建筑都带有明显的德 国风格,如哥特式、巴洛克式和 罗马式等,这些建筑风格在青岛
的老城区尤为常见。
中西合璧
青岛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中国传 统的建筑元素,又有西方的建筑技 术,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
海洋元素
作为海滨城市,青岛的建筑也融入 了海洋元素,如贝壳、海浪等造型 ,体现了海滨城市的特色。
04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文化价值与 社会意义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文化价值
历史传承
青岛地域性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 史文化信息,体现了不同历史时 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艺术特色 ,是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多元文化融合
青岛地域性建筑展现了多元文化 交融的特点,既有中国传统建筑 元素,又吸收了西方建筑风格, 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貌。
青岛地域性建筑的特色
红瓦绿树
青岛的建筑以红瓦为顶,配以绿色的 树木和植被,形成了独特的“红瓦绿 树”的城市景观。
坡屋顶
石材运用
青岛的建筑大量使用石材,尤其是花 岗岩和石灰石等,这些石材不仅坚固 耐用,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质感和色 彩。
青岛的建筑多采用坡屋顶设计,有利 于排水和通风,同时也增加了建筑的 立体感和层次感。

地域化城市印象研究——以青岛为例看特色城市印象

地域化城市印象研究——以青岛为例看特色城市印象
J OI J R NA I . O F B E I J I N G C r r Y U NI V E R S I TY
( T o t a I N o . 1 1 8 )
2 o 1 3年 第 6期 ( 总第 1 1 8期 )
地域化城市 印象研 究

以青 岛 为例 看特 色城 市印 象
三以青岛为例看特色城市印象设计青岛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曾是德租界并两次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还被美国接收过因此青岛的大街小巷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多个国家多种风格的烙印素有万国建筑博览城的之称
2 0 1 3 N o . 6
北京城 市学 院学报
因素 ,对 于传 承 一个 城 市 的精 神 风 貌 ,并 不 可 化 ,导 致对 城 市 景 观 设 计 基 本 上 存 在 设 计 周 期
忽视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建筑风格 的相互融合 、 短促 ,前期深入调查不 彻底等 问题。在城市建
和谐 ,并 赋 予 文 化 特 色 ,从 而 促 进 城 市建 设 全 设 改造过 程 中,对 历史 建筑 往 往采取 “ 一 刀切 ” 面 发展 。城 市 印象 也 可 以说 是 一个 城 市 的 “ 名 的毁灭性拆迁 ,对原有优秀传统建筑 的缺失保
的多元文化、传统风格 、现代元素 、建筑特色 、

城市色彩等 内涵 。在现代城市建设 中,所有 的 这些因素都需要城市规划管理者能够认真对待 ,

当前城市 印象建 立的问题 和误 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前 ,我 国城 市 建 设 发展 迅 速 ,大 多 数 城
它是建立起人们对一个 城市的 良好印象 的根本 市加 速 了城 市 建 设 面 积 扩 大 化 、建 筑 工 程 快 速

历史文化名城青岛

历史文化名城青岛

历史⽂化名城青岛历史⽂化名城青岛⼀、青岛历史⽂化名城的特点青岛与其他历史⽂化名城相⽐,有着显著不同的特点。

综观青岛历史⽂化的脉络,悠久的齐鲁⽂化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开放的西⽅⽂明注⼊了浓郁的欧陆风情。

30年代的⽂⼈荟萃,更为这座城市增添了⽆限光彩。

加之青岛独特的⽂化特⾊、别具⼀格的城市风貌、迥异的建筑群体以及驰名中外的旅游资源,构成了青岛这座历史⽂化名城的鲜明风格和独特⽂化内涵。

(⼀)青岛年轻⽽⼜古⽼。

青岛建置虽不过百余年,但其所辖地区的历史却源远流长,她们都载荷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并拥有许多⽂化遗迹。

6000年以前这⾥即已有了⼈类的⽣存和繁衍,⽣活在这⾥的中华民族重要族源之⼀的东夷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汶⼝⽂化、龙⼭⽂化和东岳⽯⽂化。

东周时期属齐国管辖,并建⽴了当时⼭东地区第⼆⼤城市——即墨。

秦始皇统⼀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胶南市的琅琊台。

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起航东渡⽇本。

汉代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祈神⼈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姑⼭祭天拜祖设⽴明堂9所。

唐、宋、元、明、清各时期,青岛崂⼭遍布道院、道庵,太清宫成为当时全真派道教第⼆丛林。

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个繁华市镇。

1891年6⽉14⽇,清政府调登州(今胶东地区)总兵章⾼元率兵移驻青岛,这标志着青岛建置开始。

⾃1897年德国侵占开始,这座城市的变迁堪称近现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缩影。

由于青岛市区地理位置优越,尤其是青岛港⼝的修筑和胶济铁路的通达,在较短的时间⾥,便从⼗⼏个⼩村镇发展成为⼀座城市,此后曾数次遭受殖民主义的统治,留下了不同于其他历史⽂化名城所具有的⽂化积淀。

(⼆)青岛名胜古迹众多。

较为著名的有三⾥河遗址、东岳⽯⽂化遗址、琅琊台、⽥横五百义⼠墓、崂⼭、天后宫、北朝⽯造像、前海栈桥、⼩青岛、⼋⼤关等。

三⾥河⽂化遗址,在今胶州市三⾥河村。

此⽂化遗址的发现,将青岛历史上溯到新⽯器时代。

所发现的原始⽒族墓地中有⼤汶⼝⽂化类墓葬60余座,距今6000多年,并出⼟⼤量⽂物。

地域文化与青岛沿海景观的营建

地域文化与青岛沿海景观的营建
第3 4卷 第 3 0期 200 8年 10 月
山 西 建 筑
S Ⅸ I ARCHI HA TECTURE
V0 4 No 3 l3 O
Oc 2 0 t 08 30 10 —8 5 2 0 )00 5 .2
7 结 语
6 景观设计
本方案设计鼎力创造一个适合现代都市人生活的高尚社 区, 面对两 面邻路的现状情况 , 我们决定最大限度 的利用 内部 和 同时 又 能 照 顾 到北 京 的 历 史 文 化 , 景 观 到 建 筑 , 道 路 到 社 区 从 从 外部的景观资源 , 营造出 自然温馨 的家园氛围。 配套 , 从公共空问到物业 服务 , 望能 为各 个阶层 的人提供他们 期
左右 两 大块 。 在 景 观 主 轴 周 围 , 有 住 宅 组 团 围 合 成 的 组 团 绿 则
小 区的景观系统 由折形的景观主轴统领 , 自然地将小 区分为 想要的生活 , 为生活建设 了无限 的发 展空问 , 成为都 市沙漠里 的 片青泽绿洲。

化 , 成 丰 富 的 景 观 园 林 。延 续 燕 顺 路 的 线 性 , 个 小 区 的 景 观 参 考 文 献 : 形 整 由一系列的斜向绿地构成线条组织起来 , 呼应住宅 的横 向折形线 [] 王 爱华 , 1 夏有才 . 市规划新视 角[ . 城 M] 北京 : 中国建筑 工业
型代 表 ( 图 1 。从 植 被 角 度 分 析 , 条 马 路 的绿 化 植 物 品 种 各 见 ) 十
韶 春 正 夏 居 沿海 景 观 设 计 的 地 域 性 从 城 市 的 固有 历 史 、 理 、 市 现 状 异 , 关 路 全 植碧 桃 , 季 开花 , 阳关 路 全 种 紫 薇 , 季盛 开 ; 地 城 以开 展各 种 各 样 的 活 动 , 造 出一 种 “ 路 空 间 ” 充 分 发 挥 出 步 室外 环 境 。 创 道 , 行 系 统 的作 用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城市建设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建筑风格到建筑材料,从公共设施到市民生活空间,都深 受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影响。例如,青岛的欧式建筑风格在城市建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青岛独特的城市名 片。
对青岛市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生活方式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对市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生活在殖民地式建筑和欧式建筑风格的区域内的 市民,他们的生活习俗、社交活动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天津
青岛与天津同为沿海城市,两地建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海滨建筑、殖民地风格等 。然而,两地建筑文化也存在一定差异,如天津的租界区建筑更加多元化,而青岛则更
注重德式风格。
上海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建筑风格更加现代和多元化,与青岛的地域性建筑风格差异 较大。
与其他内陆城市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04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代表作 品与案例分析
八大关建筑群
八大关建筑群是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 价值。
建筑群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
八大关建筑群包括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如日租界的日本式建筑、德租界的德国式 建筑等。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引言 • 青岛地域性建筑风格与特色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影响与
传承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代表作
品与案例分析
目录
•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其他地 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是指在青岛地区 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建筑文 化,它反映了青岛地区的历史、文化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

形式风格之外的青岛建筑地域特色浅析

形式风格之外的青岛建筑地域特色浅析

时可在 婆娑 的树影后看到挺拔 的塔楼 ( 图 1 ; 见 )南广 场的入 1 直 5 1 对塔楼 , 给人以高大雄伟 之感 , 同时还可遥 望道教 堂后 的信号 山
( 图 2 。结合较高 的地势 , 见 ) 教堂塔楼成 为周 围的景观控制点 , 并 与青岛湾的小青岛互成对景 , 塑造 出极 富层 次的室外空 问与步移
景异的场所景观。
1 青 岛建筑 地域 特 色的再 度理解
青岛位 于黄海 之滨 , 山海孕育 、 灵毓 秀。除 了优美 的 自然 钟
景色 , 还有着中西异质文化的 冲突 与交融。 自 19 8 7年 以来 , 岛 青
经历 了德 占 、 日占时期 的大规 模建设 , 留下 了一些 风格多样 的历 史建筑 , 建筑 风格 以德 意志 民族传统 形式 、 折衷 主义为 主。这 既
1 建筑 的总体 布局方 面 , 合 山势确 定建筑 的肌理 与尺度 , 美的岸线景观。如青岛八大关宾馆(9 2年) 其周围是别墅群和 ) 结 16 , 以达到与环境的呼应 。青岛老建筑与 山势协调为 主 , 因山就 势的 苍郁的树林 , 向前不 远即是海 滩 。宾馆 的建筑 面积 约万余 平米 , 建筑轮廓线 可大致反 映出 山的走 向 , 同时也 有局部 的对 比手法 , 为避免体量对环境的破坏 , 建筑师林乐意将其化整 为零 , 以合院来 如山顶常布置体量轻巧的较高建筑 , 以进一步衬托 山势的雄伟 。
图 1 从 西 北 台 阶 看 塔 楼 图 2 从主 入 口广 场 看 教 堂 与信 号 山
如青岛的基督教堂 (9 0年 ) 它建在 岩丘之 上 , 、 、 11 , 东 西 北各
南面是青岛湾。建 筑师罗克格 ( 国) 教堂大厅南 德 将 较为显性 , 更容易为 人们理 解 与接受 , 因此 这种 形式本 位 的地 域 有 三个小 山, 主人 1朝南 , 5 1 形成 了三个小 广场。既满足 了集 散功能 , 主义仍大有市场。虽然它在延续历史 文脉方面有 一定作用 , 但是 北 向布置 , 同时结 合入 口通道 这种形式借用并不能取代对地域文化的本质解读。对来 自于 自然 又为欣赏教堂及周 围环境提供了不 同的视 角 , 西北 台阶高 陡 , 阶而上 拾 环境 的地域特征进行更 多的思考 , 也许会有 助于超越单纯 对建筑 的设置使来访者得 到不 同的空 间感 受 : 形式的模仿 。下面以青 岛为例 , 对当地建筑地域特色 的理解 。 试谈

浅议建设青岛特色的城市文化

浅议建设青岛特色的城市文化

海 洋赋 予我 们 的 , 海洋 文化 的精 神 。“ 是 海洋 文化
中崇 尚力量 的品格 , 尚 自由的天 性 , 崇 其强烈 的个
体 自觉 意识 , 强烈 的竞 争意 识和 开创 意识 , 比 其 都 内陆文 化更 富有 开放 性 、 向性 、 容性 、 外 兼 冒险性 、
神秘 性 、 开拓 性 、 原创性 和 进取 精神 。 l摒 弃 一些 ”3 ] 盲 目的优越感 , 发扬 真正 博大 包容 的海 洋文 化 , 在
张 静 静
( 岛职 业技 术 学院 研 究所 , 东 青 岛 2 6 5 ) 青 山 6 5 5
摘要 : 市文化 是 一 个城 市 区别 于其 他城 市的 主要特 征 , 城 也是 城 市魅 力的 不竭 源泉 。城 市文化 的 形
成, 与其 自然 地理 环境 和人 文历 史环境 息 息相 关 , 又反过 来影 响城 市的发展 方 向和路 径 。建 设青 岛特 色 的城 市文化 , 以从 以下几 个方 面入 手 : 、 挥 自然地 理 优 势 , 设 独 具 海 洋 特 色的 文化 ; 、 可 一 发 建 二 正视 历 史, 传承传 统 文化精 神 ; 、 眼 当下 , 造人 文 环境 ; 加快 文化 产 业发展 , 大 文化设 施 建设 力度 。 三 着 打 四、 加 关 键词 : 岛; 市文化 ; 文环境 ; 青 城 人 影视 文化
确 , 济发展 和 自然地 理环 境 只是 城市 的血 肉 , 经 一 个 城市 真正 的灵 魂 , 文 化 。城 市 文 化 是 一 个 城 是

发挥 自然 地理优 势 , 建设 独具 海 洋特 色的
文化
任 何 一种 文化 的形 成 , 都离 不开 人类 的活 动 , 同时 又 与本 地 的 自然地 理环 境有 着 密不 可分 的联 系 。不 同地域 文 化 的 形成 , 与 其不 同 的地 形 地 是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
二 、 域 文 化 的 革 新 问题 地 “ 瓦、 红 绿树 、 碧海 、 蓝天” 是青岛独特 的 自然 人文景 观 ,1世纪的 , 2
中图分类 号: 1 .1 C9 28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1(0 00 — 6 — 2 1 0 — 9 42 1)8 0 7 0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空性概念 ,受 自然地理 、 气 候环境 , 特别是历史发展等特定的条件影响 , 形成不同的特征 , 这种特征 常以地域 文化来概括。山东是 齐鲁文化 的发祥地 , 历史悠 久 、 海陆兼顾 , 山川独秀 , 内卫京畿 , 外人海洋 , 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 色, 传统和习惯上 称之为齐鲁文化 。 这种文化的传承中 , 它又有所变化,凸显 海洋文化 、 “ 融 合周边文化 、 兼容 目韩文化 、 趋同世界文化, 这是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传承 的基本趋 向。 海洋战略将成 为山东半岛发展的主要 战略 。讲到海洋战略 ” 或是海洋文化 , 青岛是 首选 的城市。 不仅是山东半岛的龙头 , 更是我国北 方迈 向海洋的前湾港, 研究青 岛的城市发展和地域 文化变迁意义十分重 大。 但仅从传统的历史角度或单纯 的区域发展角度 , 都是片 面的; 只有进 行多层面的研究 , 才能更好地为发展服务。 历史传 承下 的地域文化 环境造就人 , 自然造就文化。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解析青岛和青岛的 地域文化 , 这是研究的出发点 。早期的青 岛由小渔村发展而来 . 大麦岛 、 汇( ) 前 泉村 等处 曾是渔 民出海捕鱼活动 的汇集地点。 这种朴实的“ 渔耕 ” 文化 , 虽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减少 了, 但它却是“ 诚信 、 博大 、 和谐 、 卓 越” 城市精神 的原始土壤。 它历经曲折 , 多样发展 , 是青岛文化的总概括 。 19 年清政府 为加强海 防在青岛建立兵营 , 始建 制 , 81 开 历经 德国侵 占, 日本独霸, 为我国重要海防 、 后 海洋科研 、 进出 口基地 。 百年青岛, 市的 城 发展现为集旅游 、 教育 、 研为一体的人文基地 , 科 这是青 岛现代文 明的开 端。 青岛是座年轻 的城市 , 充满激情和活力 。10 9 0年德 国侵 占, 规划筹 建东亚的“ 模范殖 民地城 市” 1 3 ;97年 日本再次侵 占, 实施 “ 市计 划” 母 . 侵略者的规划 随未 全部实现 , 但畸形发展 下的青岛 。 成为我 国少 有的实 施“ 西方城区规划理念 ” 的早期城市。 外国独 占的烙 印, 给城 市留下“ 万国 建筑 博览会 ” 的称誉 , 这种异域 文化一 直影响着青 岛的现代 建设。 11 94 年前后青岛市区分为青 岛区、 鲍岛区 , 即为欧人 区和华人 区。 青岛区地处 沿海地带 , 自然环境优越 、 空间布局理想 、 建筑设施 、 城建系统完 备, 是当 时 的欧人区 . 为今 日旅游文化的集 中地带 。 岛区位于现在的胶州路 、 成 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吴衡伦忠胜刊载于2010年8期<经济师>摘要城市建设与其所在的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建设推动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引领城市发展。

以青岛为例,通过研究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形成的紧密关系,避免特色地域文化的流失,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变迁,探索“都市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Abstract:Area whe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closely related, urban construction to pro mote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led urban development. Qingdao, for example, by studying the form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avoid the los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the idea of regional culture change, and explore "urban culture" and new development.关键词:城市建设地域文化都市文化文化变迁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Regional Culture,Urban Culture,Cultural Change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空性概念,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特别是历史发展等特定的条件影响,形成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常以地域文化来概括。

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海陆兼顾,山川独秀,内卫京畿,外入海洋,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传统和习惯上称之为齐鲁文化。

这种文化的传承中,它又有所变化,“凸显海洋文化、融合周边文化、兼容日韩文化、趋同世界文化,这是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传承的基本趋向。

海洋战略将成为山东半岛发展的主要战略”[1] 。

讲到海洋战略或是海洋文化,青岛是首选的城市。

不仅是山东半岛的龙头,更是我国北方迈向海洋的前湾港,研究青岛的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变迁意义十分重大。

但仅从传统的历史角度或单纯的区域发展角度,都是片面的;只有进行多层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得为发展服务。

1.0历史传承下的地域文化环境造就人,自然造就文化。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解析青岛和青岛的地域文化,这是研究的出发点。

早期的青岛由小渔村发展而来,大麦岛、汇(前)泉村等处曾是渔民出海捕鱼活动的汇集地点。

这种朴实的“渔耕”文化,虽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减少了,但它却是“诚信、博大、和谐、卓越”城市精神的原始土壤。

它历经曲折,多样发展,是青岛文化的总概括。

1891年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在青岛建立兵营,开始建制[1],历经德国侵占,日本独霸,后为我国重要海防、海洋科研、进出口基地。

百年青岛,城市的发展现为集旅游、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人文基地,这是青岛现代文明的开端。

青岛是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激情和活力。

入侵德国,1900年规划筹建东亚的“模范殖民地城市”;1937年日本再次侵占,实施“母市计划”,侵略者的规划随未全部实现,但畸形发展下的青岛,成为我国少有的实施“西方城区规划理念”的早期城市。

外国独占的烙印,给城市留下“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称誉,这种异域文化一直影响着青岛的现代建设。

1914年前后青岛市区分为青岛区、鲍岛区,即为欧人区和华人区[2]。

青岛区地处沿海地带,自然环境优越、空间布局理想、建筑设施、城建系统完备,是当时的欧人区,成为今日旅游文化的集中地带。

鲍岛区位于现在的胶州路、辽宁路段,居住人群基本为社会中下阶层。

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处在夹缝中,建筑拥挤,基本为商住两用,生存艰辛。

上世纪20年代日本急于扩张,又开辟了侨居住宅和商业网点,成为重要的商住文化集中区,这构成本土青岛的商住文化。

青岛陆通中原和京畿,海通京卫和东洋,以海港通商开埠,以海洋科技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成为青岛的重要篇章。

从栈桥到五四广场,从清营驻兵到现代海防,再从纱厂罢工到海尔跨国企业,从荒野渔村到帆船之都……,这些文化都带着浓重的奋斗情结,直到解放后才有了全新的发展。

青岛凸显“山-海-岛-港-城”的综合优势,长期发展形成了海港、岛城、街巷、山林等多样的城市文化。

但这种优势曾长期局限在“海泊河—长春路--延安三路—西南海岸线”范围内的半岛地带,城市偏安一隅,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小青岛或半岛都市,文化也称之为“岛城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迅速发展,率先突破原有的格局,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主城区打破了沿海发展的格局,制定“一湾两翼”的发展战略,设立主城和辅城共进发展的新版块。

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新浪潮,岛城文化也开始出现分化,如何传承和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必须引起诸多城市工作者的深思。

2.0地域文化的革新问题“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21世纪的青岛再度面临国际化的新跨度,多样化的发展,地域文化革新已是突出性的城市问题。

国家级开发区和省市级产业园区的兴建,原有诸多的产业链等,发生换代性的革新,青岛的滨海文化已向多样化迈进。

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又形成了冲击国际的新产业文化。

如海尔文化、青岛啤酒文化等以企业品牌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已经走上国际,成为国际上青岛响亮得文化名片。

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体系,以打造永不磨灭的“烙印”品牌城市,推动这座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发展 [3]?这就更需要深入得研究城市地域“多元文化”的变化。

新世纪的青岛,精彩纷呈,奥帆赛、世界海军大阅兵等诸多国际性活动纷踏而至。

如何重新构筑地域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要求。

苏州成为中国园林城市的代表,灰瓦白墙,凝聚现代江南的人文情怀。

那么“蔚蓝海岸、魅力青岛”,能否驶出了中国的港湾,以自己特有的姿态站到世界发展的新起点上,更待深入调研。

以帆船之都为旗帜,借助奥运伙伴的快车,也先后掀起了旧城改造和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全面构筑青岛新时期的地域文化,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

面对地域文化革新的大趋势,如何打破原来单一的“岛城空间”,实现以“山-海-岛-港-城”为产业的均衡发展;这是全方位发展青岛地方特色的根本性问题。

3.0地域文化的环境革新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创新是动力,品牌是引领,环境建设却是后腿,这是影响发展的滞后因素。

一般老城区开埠时间早,内部空间狭窄,发展环境的长期桎梏,这是历史的锁定。

但青岛构建和谐城市却起步较早,上世纪年代多是处于街区改造的初级阶段。

从团岛到石老人海域,一条滨海步行道凝聚着岛城传统的旅游文化线。

从中山路到台东,本土居民集中分布的中部旧城区,一种潜在的商住文化伴随城市始终。

这一时期,发展缓慢问题颇多,素有“镶着金边的抹布”的不雅称谓。

要解决南北差距问题和东西发展平衡问题,旧城改造的同时,地域文化的环境革新,应该早日提上日程。

3.1环境革新,文化育人环境优胜,经济支撑,凝聚文化。

青岛荣任奥运伙伴城,正是浓厚的地域人文和长期的市政建设,如综合环境整治、小街小巷改造、老建筑旧街坊翻修等深得人心。

上海凭借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文化成为世博会主办城,但同样也离不开城市环境的革新建设,实际上是通过平改坡、老建筑改造、旧弄堂更新、市政道路改造等一些列综合环境的整治,真正实践了一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文化主题。

这种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主导的多层次的城市环境建设,常因改造难度大、收效低,易被搁置。

但这种看不见的政绩,不仅培育了浓厚的都市街巷文化情结,延续了深层的地域文化,而且还是城市稳定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百年大计。

3.2 发掘自身优势,寻求新突破提到环境更新旧城改造,不免要提到旧城项目开发。

如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的王府井等。

但是中小城市,财力小,机会少是实现。

因此,各地只能因地制宜,避免“拆真府建假庙”的城市败笔。

青岛抓住商业网点小集中大分散,但有互相依存的特点,分解整改难度,集中管理,分批整治,有针对性的拆迁改造。

如辽宁路电子科技街、登州路啤酒特色文化街、昌乐路文化街等依据本街区特有的产业资源,通过环境更新,政策协调,推出整体强的专业项目,形成特色品牌商业街区。

台东商贸区的逐步完善,实施成立特色街管委会、吸收外地商会,建立了长效发展的机制,成为老青岛“商住文化”的集中展示区。

它采用土地、产业、文化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商业网点整合的方式,实现空间发展和突破,从而引导文化商住区的市场化发展。

当前,苏州冠前街、武汉汉正街、重庆沙坪坝步行街等都是依托自身的历史优势,商住区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

3.3 新旧城区的协调发展,寻求新起点更新旧城区的机能,协调区位功能的合理化,是实现城市人居和谐发展的新起点。

包括拆迁、改建、搬迁等。

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动迁改造难度大,但长远发展的收益大。

如上海世博园区,江南造船厂的,浦东场馆的片区建设,演绎主题世博的新生文化。

改造中的城中村、厂区、住宅、生态区和历史区等,突出问题是拆迁安置和历史保护、生态保护问题。

内外协调发展,尤其是旧城区发展新突破,“两条腿走路”是城市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

近年来,青岛从南部风景区的历史性建筑保护到中部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如通过由北海造船厂到奥帆村、李沧监狱到新城市广场等诸多城区改建项目,中心城区正在逐步实现从生产区到生活区合理归位。

借鉴海外城市的案例,通过“山-海-岛-港-城”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实现城市区位空间上新突破,这是探索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崂山到浮山、青岛(炮台)山、贮水山,再到大小珠山;从薛家岛到团岛、小麦岛,再到大小公岛、田横岛;从鳖山港到大港、前湾港,再到胶南董家口的10亿吨级的大港。

青岛城市文化也在发生着多重的变化,从单行道到快速路,再到海底隧道;从田横祭海到天后宫,再到海底世界;从栈桥到五四广场,再到帆船之都……。

此时,扬帆青岛,载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走向世界。

从东到西、从内到外,完全伸开的城市框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推进“城市知名度”的全面发展。

新世纪初青岛已成为继深圳、上海之后最具活力的北方城市。

4.0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发展方向4.1 城市建设中非物质文化的诱导和保护性发展青岛是山城还是岛城,地域文化建设十分复杂。

现在的大都市往往成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4]。

青岛旧城改造建设起步较早,虽多以基础改造为起点,但老城区浓厚的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早已是始终关注的焦点。

各地的旧城改造也多处于商业街等局部改造的初步阶段,能否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是关键。

“结合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探讨休闲空间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根据消费文化的理论及视角,定义休闲空间的概念”[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