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理论与规划结构(1)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形态课件

小学规划布置
❖ 是居住小区公建中占地与建筑面积最大的项目。 ❖ 入学人数占居住区人口比例:小学10%
小学选址
❖ 为便于就近上学 ,服务半径小学 500米。
❖ 不宜紧靠住宅, 以减少对居住的 干扰。
❖ 良好的日照与通 风,并远离铁路 、城市交通干道 。
小学设计要求
❖ 教学用房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 ❖ 学校主要出入口不宜开向城镇干道。如无法避免,门前应留缓冲地带。 ❖ 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距离不应小于300米。如不能满足,应采取隔
构图(最好用有颜色的笔),并以文字形式试对 小区规划进行简要说明
2、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及结构等级
1)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2)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3)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4)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3、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住宅用地及构成
❖ 包括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 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宅间小路:住宅 建筑之间连接各 住宅入口的道路
住宅类别
住宅层数 1-3层 4-6层 7-9层 10层以上
❖ 容积率 ❖ 建筑密度
分类 低层 多层 中高层 高层
公建用地及构成
❖ 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 地,包括公建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中学设置100米直跑道。 ❖ 球场、田径场长轴以南北向为宜。
幼儿园、托儿所规模
❖ 幼托是居住组团级公建占地最大的项目 ❖ 班级人数
小班20-25人;中班26-30人;大班31-35人。 ❖ 班级数 小型规模3-6班;中型规模6-12班;大型规模12-15班
城市绿地(1)

城市绿地2、绿地类型(按照主要功能作为分类依据,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生态景观绿地。
⑴公共绿地:范围:市、区级综合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滨水带状公园(2)生产绿地范围:苗圃、花圃、草圃等(3)防护绿地范围:主要包括城市防风林带、卫生防护带、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等。
⑷居住区绿地:范围: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区内道路绿地等。
⑸附属绿地:范围: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内的绿地。
(6)城郊生态绿地:范围: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山体、林地等。
第三章公共绿地规划设计一、公共绿地规划范围公共绿地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二、公共绿地定义综合公园: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
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
带状公园:沿城市主次干道、河流、旧城基等的狭长形绿地。
宽度应大于8米。
1、综合公园:市级公园: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
区级公园:为一个行政区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的绿地。
居住区级公园:为一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绿地。
2、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单独设置,供少年儿童游戏及开展科普,文化活动,有安全、完善的设施的绿地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
风景名胜公园:位于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
游乐公园: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其它专类公园: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
如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
3、带状公园①滨河花园带:依据原有城市水系。
居住区规划及相关案例分析课程汇报PPT

住区空间结构模式 片块式 轴向式 向心式 周边式 集约式 自由式 街坊式
(1)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的原则
(2)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3.2.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 合.地下空间.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 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3.2.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3.2.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 服务; 3.2.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3.2.0.1.4 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积,留足雨水 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生态空间。
b.人群特征---人群规模、邻里关系、社会属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 93 》总则,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 规模,应符合表1.0.3:
户数(户) 人口(人)
表1.0.3 居住区分00-16000
3000-5000
然渗透.自然净化; 2.0.5.4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
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2.0.5.5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2.0.5.6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2.0.5.7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2.0.5.8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市场性(非公益性):商业、服务(购物、服务业) c.道路、停车:公共、通行、活动 d.绿化:活动、生态、空间景观
居住区的构成要素和组成内容

二.方便
• • • • •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 (三).施工及管理的便利 (四).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便利
.方便意味着生活的便利和舒适。方便在一 定的程度上是舒适要求的一个重要分支。 • .方便的要求,一般而言更注重对人的活动 所考虑。
(一)内外交通的便利
• .内外交通是相对而言的。对居住区或小区 而言,内部交通是区内的交通;外部交通是区 外的居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对住宅 而言,则内部交通是住宅内的廊道和楼梯上的 交通等,外部交通则一般是指小区和居住区的 道路上的交通。这里,我们更多的是指后者。 • .交通的便利首先取决于道路系统的完善, 包括住宅内部的道路、小区和居住区的道路、 和城市道路。
基本要求:
• .所谓的基本要求,就是本质的要求。 • 课本上的分类:使用、卫生、安全、 经济、施工、美观。 • 课堂上的讲述:舒适、方便、安全、 卫生、美观。 • 舒适与使用的含义较一致,而经济的 问题较为复杂,这里不作讨论。
一.舒适
• 舒适的含义比较广泛,广义地说,也 包含了方便、安全、卫生和美观。 • 我们这里的舒适是指在现有的社会、 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居住条件所能达到 的要求。相对而言,是狭义的。 • 以下从内部和外部居住环境来进行分析。
4.住户相互视线的干扰程度
• 指每一家庭住户之间的相互视线干扰, 虽可以通过窗帘等解决,但不是良策。 良好的视线互不干扰,取决于适当的密 度和建筑及组群设计。
5.室外小气候和场地的日照、 通风、防风、防晒、等状况
6.室外环境的噪声级
• 国外一般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城市环境 控制标准对城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控制要求。 一般我国对居住区环境噪声标准建议值如下: • 白天:(上午7:00-下午9:00)4 5-50分贝(A) • 夜晚:(晚上9:00-凌晨7:00)4 1-45分贝(A)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一、理论部分1.人文地理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考虑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
2.生态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采用生态学理论,合理规划绿地、湿地等生态功能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等。
3.社会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健康运动等社交需求,提高居民的社会互动空间。
4.心理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打造愉悦、舒适的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方法部分1.整体规划思路: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从整体规划思路出发,统筹考虑居住区的功能布局、景观特色、社区设施等要素,形成合理的规划蓝图。
2.景观空间布局: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景观空间,包括公共绿地、街头景观、小区景观等,提供各类景观设施,满足居民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3.多样化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采用多样化的景观设计手法,比如景观组合、景观廊道、景观艺术等,提升景观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4.绿色建筑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设节能环保的建筑物,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
5.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包括休闲健身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社交交流设施等,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服务。
6.环境保护和改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采取绿化、减少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等措施,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上应以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方法上应以整体规划思路、景观空间布局、多样化景观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和环境保护和改善为主要手段。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居住区的景观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整理15 沙微第⼀章我国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第⼀节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早在奴⾪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
奴⾪主为便于对奴⾪的统治和征收赋税,实⾏了⼟地划分的“井⽥制”,即将⼟地划分为形如“井”字的棋盘式地块,其中央为公⽥,四周为私⽥和居住聚落,在确⽴⼟地所有关系的同时也由此确⽴了⼟地所有者的居住形式。
殷周时期“⼀井”即为“⼀⾥”,是秦汉“闾⾥”的原型,“井⽥制”的棋盘式和向⼼性的划分形式对我国古代城市的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
到北宋仁宗时,由于商业和⼿⼯业的进⼀步发展,这种单居住性坊⾥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和城市⽣活⽅式的变化,原来的坊⾥组织形式被商业街和坊巷的形式所代替,城市中有很多常设的和定期的集市,坊墙为商店所代替,宵禁被取消,夜市纷列,住宅直接⾯向街巷,多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
明清北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代表城市,虽然城市在总的规划布局、道路分⼯等⽅⾯有了进⼀步的发展和完善,但由于⽣产⼒发展相对缓慢,城市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没有较⼤的变化。
18世纪后叶,西欧⼯业⾰命使以家庭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旧城结构起了变化,随着资本主义⼤⽣产的发展,城市⼈⼝急剧增长,⽆计划地修建⼤量⾼密度廉价住宅,规模较⼤的住宅区多形成联排式布局,居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进⼈20世纪以后,在⼀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积很⼩的居住区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童上学和居民采购⽇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活带来很⼤的不便,同时由于道路交叉⼝过多也⼤⼤影响了车辆的通⾏能⼒和速度。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从⼩到⼤、从简到繁、从低级到⾼级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产和⽣活⽅式的变化⽽变化。
第⼆节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建国以来,我国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事业取得了瞩⽬的成就,尤其是改⾰开放的20年中,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速发展,住宅与居住区规划建设突飞猛进, 1979年⾄1995年间,全国新建城镇住宅⾯积达25.5亿m?,是前30年的4.5倍以上。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
基本的形式有: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住宅及其用地不仅境条件优越的地段。
区(级)道路。
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
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间,又是生活空间,居住区道路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区规划》课程标准

《居住区规划》课程标准专业名称:城镇规划专业代码:560201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课程代码:21B0812所属学习领域: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性质(是否核心课程):是先修课程:城镇道路系统规划、城镇工程规划、城镇园林绿地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后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开设学期:第四学期学分学时数:8学分128学时一、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课程设计理念(一)课程定位城镇规划专业以培养城镇规划设计、绘图与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居住区规划是城镇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综合职业能力学习领域。
这门课程的教学以居住区规划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把居住区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绘图技能,对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形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该课程开设之前,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小型民用建筑方案设计能力、计算机平面绘图表现能力、参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能力。
本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居住区规划方案编制与成果表达能力,为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从事城镇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技术保证。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初步具备居住区规划方案编制能力。
在项目规划编制过程中,学生以独立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并实施,熟悉并正确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定,完成居住区规划工作中基础资料调研、现场踏勘、方案设计、多方案评析比较与选择、方案汇报和方案表达的全过程,掌握居住区规划的内容、方法、程序与要求,提高计算机绘图与编写规划说明书的熟练程度与水平。
在资料调研、现场踏勘、方案设计、讨论汇报、成果表达等过程中,要学会与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协作。
1.知识目标(1)理解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掌握居住区规划编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掌握居住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内容、理论与方法,明确居住区规划的作用、任务、内容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