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述
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述培训材料

休闲设施
如公园、绿地、健身设施等,为居民 提供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
配套设施完善策略探讨
A
需求分析
深入了解居民需求,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收入水 平的居民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
合理规划
根据小区规模、人口密度等因素,合理规 划各类设施的数量和布局。
B
C
政策引导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吸引优质的教育、 医疗等资源进入小区。
包括住宅小区的定义、分类、功能等基本概念,以及规划设计的原则、 方法和步骤等。
住宅小区的空间布局与景观设计
重点讲解了住宅小区的空间布局原则、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以及 绿化植被的配置和养护等。
住宅小区的交通规划与停车设施设计
介绍了住宅小区的交通组织原则、道路设计标准、停车设施规划等内 容,强调了交通安全和便利性的重要性。
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 述培训材料
目录
• 住宅小区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 • 住宅小区空间布局与结构优化 • 绿化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营造 • 配套设施完善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 交通组织优化与停车问题解决方案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住宅小区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
住宅小区定义及功能
住宅小区定义
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措施,改善了水体
环境,提升了居住品质。
03
案例三
某山地住宅小区绿化景观设计。该小区充分利用山地地形和植被资源,
通过保护原有植被、种植乡土植物、设置山地步道等措施,打造了具有
山地特色的绿化景观。
配套设施完善与居民生活质量
04
提升
配套设施类型及其作用
教育设施
优先保障公共交通
在小区规划中,应优先考虑公共交通 的便捷性和可达性,合理设置公交站 点和线路。
--住宅小区规划概述

住宅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卫生要求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要满足居民对卫生 方面的要求,即为居民创造有良好的日 照,通风条件,无空气污染、水污染及 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住宅小区内要有 规划设计完善的给水和雨水、污水排放 设施,有煤气及集中供热系统,保证住 宅小区内空气新鲜,水质清洁,无有害 气体及烟尘污染;小区内住宅布局要保 持合理的间距
规划相关知识
线:红线、绿线、蓝线
红线
等高线
经济技术指标
A B C D E F G 总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 容积率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覆盖率 (覆盖率=建筑基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容积率 绿化率 (绿化率=绿化面积/总用地面积) 车位比 (停车位比例=停车位 / 总户数) 日照间距: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住宅小区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的规划是城市政府关于 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我 国城市规划工作阶段分为总体规 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住宅小区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主要研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原 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其任务是根 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 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 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包括居住用地, 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 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 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 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一 般为20年。
住宅小区的类型
按照小区所处位置的不同可分为 城市内的住宅小区和独立的住宅小 区。
住宅小区的类型
按照小区内住宅层数的不同又可 分为低层住宅小区,多层住宅小区, 高层住宅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修建 的住宅小区;
浅谈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

浅谈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进行探讨:一、规划目标1.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规划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2.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住宅小区的建设,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合理规划住宅小区,确保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4.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规划原则1.人性化原则:规划应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关注居民的生活品质,创造宜居的环境。
2.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
3.社会公平原则:确保住宅小区的建设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各类人群的居住需求。
4.生态环境原则: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内容1.用地规划:合理布局住宅、商业、文化、体育等用地,确保各类用地功能的协调。
2.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的外观、功能、结构、材料等因素,提高建筑的质量。
3.景观规划:注重小区内部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
4.交通规划:合理安排小区内的道路和交通设施,确保交通顺畅、安全。
5.公共设施规划: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6.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绿化覆盖率,实现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四、规划实施与监管1.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2.加强政策引导:通过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引导开发商按照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3.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对住宅小区建设的监管,确保规划的落实和质量。
4.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参与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总之,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应遵循人性化、经济性、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等原则,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创造宜居的环境。
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

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住宅小区规划
方案设计理念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小区成为了规划设计者们的重要任务。
首先,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应该以人为本。
小区的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
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在小区规划中,应该设置公共活动区域、休闲娱乐设施等,让居民可以在小区内方便地进行社交活动和休闲娱乐,增进邻里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应
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可以通过绿化、水系、景观等手段,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小区,为居民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景色,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另外,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和安全。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合理设置交通网络,方便居民出行,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应该加强安全设施的设置,保障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总之,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应该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便
利的交通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舒适宜居的小区,让居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
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

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一个好的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还能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应当以人为本。
小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民
的需求和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绿化和景观,打造宜居的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此外,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也是设计理念的关键点,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
其次,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应当注重生态环保。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注
重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生态保护,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绿地和植被,打造生态友好的小区环境。
此外,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应当注重社区共建共享。
小区规划设计应该
鼓励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为他们提供共享的社区设施和服务。
通过规划设计,可以打造一个和谐、共融的社区氛围,增强居民之间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规划设计也应该鼓励社区参与,让居民参与到小区规划建设中来,共同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间。
综上所述,住宅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理念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
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关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好的规划设计理念,应该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保,鼓励社区共建共享,为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
浅析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浅析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个合理、舒适、便捷的住宅小区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浅析。
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应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
例如,合理规划小区内的交通流线,确保居民出行安全便捷;设置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满足居民的社交和健身需求。
2、生态环保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增加绿化面积,提高小区的生态品质;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
3、功能分区明确住宅小区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如居住区域、公共服务区域、休闲娱乐区域等。
各功能区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避免相互干扰,以保证小区的秩序和安宁。
4、安全性安全是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
包括小区的治安防范、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
设置合理的门禁系统、监控设备,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规划合理的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和救援。
二、住宅小区的道路交通规划1、道路系统小区内的道路系统应分级明确,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
主干道应连接小区的各个出入口,保证交通的顺畅;次干道和支路则应深入到各个居住组团,方便居民出行。
2、停车位规划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停车位的规划成为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应根据小区的规模和居民的需求,合理设置地上和地下停车位,并保证停车位的数量充足、布局合理。
3、步行系统为了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应规划完善的步行系统。
设置人行道、步行街和休闲步道,将小区内的各个功能区连接起来,营造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
三、住宅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1、绿化布局绿化布局应根据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建筑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可以采用集中绿化和分散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化体系。
小区规划概念知多少

居住区、小区及组团城市居住区一般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特指被城市主要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独立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的用地构成,按功能可分为住宅用地、为本区居民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也称公建用地)、公共绿地以及把上述三项用地联成一体的道路用地等四项用地,总称居住区用地。
居住区规划居住区是城市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区域。
居住区规划是对居住区的布局结构、住宅群体布置、道路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各种绿地和游憩场地、市政公用设施和市政管网各个系统等进行综合的具体的安排。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成部分。
居住区类型按居住区主导性能和特征划分居住区类型。
其目的一是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更加突出和明确;二是可针对特定的类型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居住区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三是便于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居住区进行比较和评估。
居住区按性质可分为新建居住区,改建居住区两大类。
新建居住区较易于按照合理的要求进行规划,改建居住区要在现状基础上进行规划,任务比较复杂。
按居住区所处位置可分为市内居住区、近郊居住区、远郊工矿区居住区等。
它们在住宅标准、市政公用设施水平、生活服务设施的项目和数量等方面都有差别。
离市区愈远或独立性愈强的居住区,对市区大型公共设施的利用程度愈低,因而需要有较为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
按居住区布局形式,可分为集中型(规则地划分成小区或街坊)、分散组团型(由组团或邻里单位较为自由地组合)。
按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可分为高层高密度(一般住宅层数在15~20层以上,人口密度在每公顷2000人以上)、低层低密度(一般住宅层数为1~2层,人口密度在每公顷200人以下)、低层高密度三类。
我国当前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层数以5~6层为主,人口密度在每公顷1000人左右。
国外的居住区还有按居民收入水平如低收入、中收入、高收入来分类的。
住宅小区规划理论概述解析

居住区规划理论及其发展: 居住是城市三大中心功能之一, 也是人类生 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居住区作为具有 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是构成城市的主要 有机组成部分, 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 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 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 骤,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 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 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 人们 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争创‚ 雅居小区‛成为 我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同时也对居住区规 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 经历了从 ‚ 花园城市’,’‘ 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 1、花园城市的理想 ①:新和谐公社理论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 合作新村‛的 设想欧文把住区构想成由住宅围合而成的中 央大院, 院中央设食堂、学校等公共建筑, 大院外围是耕地 新和谐公社构想强调住区环境中居民的社会性和家庭的私 密性。
到近现代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制 度的变革和文化的趋同化,城市居住形态较传统形态相比 有了质的变化。其演进特征可归纳 为: 城市居住形态由松散型——紧凑型——密集型发展; 城市居住格局由街坊式——邻里单位——居住小 区——新街坊发展; 居住模式由传统家族合院式——公寓式住宅发展; 住宅高度不断提高由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 层住宅——超高层住宅不断提高; 家庭结构关系不断简化,由家庭化(同族系)—— 直系化(祖、儿、孙系)——核心化(夫妻、孩)
②:花园城市理论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 花园城市‛的 构想霍华德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 围绕的城乡结合体, 城市结构为同公园放射状结构 花园城市能使‚ 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美同乡村的美 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 花园城市的理论对以后的城 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起到启蒙作用。 ③:工业城理论 1917年戛涅发表了工业城的规划方案该理论抛弃了 周边式的规划框框, 开创性地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 ④:光辉城理论 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他的名作《明日的 城市》中提出‚ 现代城市‛的设想, 主张城市按功 能分区, 以方格网加放射形道路系统代替同心园式 布局, 用高层建筑和多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水 平式花园城市, 以便留出空间和绿地使居民获得阳 光和空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新和谐公社理论
19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了“ 合作新村”的 设想欧文把住区构想成由住宅围合而成的中
央大院, 院中央设食堂、学校等公共建筑, 大院外围是耕地 新和谐公社构想强调住区环境中居民的社会性和家庭的私 密性。
②:花园城市理论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 花园城市”的 构想霍华德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 围绕的城乡结合体, 城市结构为同公园放射状结构 花园城市能使“ 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美同乡村的美 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 花园城市的理论对以后的城 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起到启蒙作用。
城市居住区规划:指专门针对城市居住用 地所进行的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与设计 为城市居民、经济合理创造个社会物质和 文化需求的舒适、卫生、安全、安静和优美 的环境。
居住区规划理论及其发展:
居住是城市三大中心功能之一, 也是人类生 存生活的四大基本需求之一居住区作为具有 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 是构成城市的主要 有机组成部分, 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 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 规划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 骤,居住区规划的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 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 满足 人们对居住的需求。
3、小区规划理论
小区规划理论从英国的新村理论和原苏联的小区 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吸收了邻里单位的基本原 则
和优点, 以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为小区小 区
的特点是结合地形, 自由布置住宅成组成团公共 建筑分级布置, 小区内部配置学校、商业中心、 文化福利中心小区内不得引入城市交通, 道路人 车分流, 互不干扰绿地点、线、面相结合, 相互沟 通。
二、邻里单位的理论和实践: 邻里单位理论探索 美国建筑师佩里于1929年扩大原有较小的住宅街坊, 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 规模的 1、邻里单位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包围,城市 道路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 穿越。一般应采取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来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 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为5000人左右(4)邻 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服务设施一起设置在中心公共 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65公顷】,每英亩10户, 保证儿童上学的距离不超过半英里【800米】(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 应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佩里邻里单位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1)突破传统习俗的束缚,体 现时代发展的脉络(2)居住区规划设计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3)遵 循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客观发展规律(4)突出环境意识和 环境设计在居住形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雷德明规划方案”汽车时代的城镇 邻里单位实践应用——魏林比卫星城
虽然现代思潮对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居住形态有 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化,但是,中国特有的“天人 合一”居住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恰恰是现代人所 需要的。如当前流行的“国学”,“汉唐风”等, 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国人对现代社会中丢失传统 文化的反思。近年来,将我国传统历史街区和住 宅中得精髓运用于现代住区的规划设计项目开始 出现,并受到居民的欢迎。 案例:位于北京朝阳区的“凤凰之家——中式围 合庭院”居住区,该居住区规划遵循了“根植传 统,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从“群体意识,院 落系统,轴线轴心,形制等级”等中国传统居住 观念中提取元素,模仿了中国传统得造成形态确 定居住区的平面结构,住宅采取中国传统四合院 围合方式,营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城市和居住韵味 得现代居住空间。
到近现代阶段,随着中国城市工业化迅速发展、社会制 度的变革和文化的趋同化,城市居住形态较传统形态相比 有了质的变化。其演进特征可归纳 为:
城市居住形态由松散型——紧凑型——密集型发展;
城市居住格局由街坊式——邻里单位——居住小 区——新街坊发展;
居住模式由传统家族合院式——公寓式住宅发展;
住宅高度不断提高由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 层住宅——超高层住宅不断提高;
③:工业城理论
1917年戛涅发表了工业城的规划方案该理论抛弃了 周边式的规划框框, 开创性地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 ④:光辉城理论
1922年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埃在他的名作《明日的 城市》中提出“ 现代城市”的设想, 主张城市按功 能分区, 以方格网加放射形道路系统代替同心园式 布局, 用高层建筑和多层交通等现代设施来取代水 平式花园城市, 以便留出空间和绿地使居民获得阳 光和空气。
三、社区理论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形成社区四个条件: 1、有一定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 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 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工作 居住 交通 游憩 社区的居住空间与丰富多样的具有网络结构 的邻里生活相适应,向多功能复合的空间回 归。
小结: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和发展(生态社区基本内涵) 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下的智能化社区发展。(智能化居住区特 征) 注重城市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倡导混合型居住区建设。(混合 模式) 注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审慎更新老城居住区(两个方 面) “新城市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新城发展模式。 居住区规划中的社会公正与公众参与(社会公正) 城市居住区文化的国际化与多元化特征 传统居住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国际思潮影响下的时尚居住文化 外来居住文化的渗入与共融 新交通模式影响下的城市居住环境发展(TOD模式、无汽车交 通模式)
2、邻里单位理论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 他认为城市交通对居住环境带来严重干扰, 控制住区内的交通以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 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因 此, 他认为在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 以利于居民共同生活和社会交住, 密切邻里 关系邻里单位理论及佩里制订的邻里单位 六条基本原则对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并在二战后得到广泛的实施应用。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
与时间发展历程
一、西方近现代居住规划理论的发展思潮与探索: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 (一)欧洲以改造城市贫民窟为目标的探索 (二)乌托邦城市 1、新和谐村 英国企业家 罗伯特·欧文 800~1200人 每人耕地0.4公顷总体 布局为方形,住宅沿周边布置,有公共建筑,院内有绿地 2、工业城 工业村规划将工厂、居住、公园一系列结合在一体 3、田园城市理论 英 霍华德《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60年代以来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
居住区规划理论含义及其发展
西方近现代居住理论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城市居住形态的变化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历程
小结
城市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空间类型和重要 组成部分,是指城市居民居住性和日常活动 的区域。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 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 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 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区域(即城 市中具有一定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的居住区 域)。
The end
谢谢!
南极冰站长原创作品
家庭结构关系不断简化,由家庭化(同族系)—— 直系化(祖、儿、孙系)——核心化(夫妻、孩)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不断提高, 人们 对居住区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争创“ 雅居小区”成为 我国城市住宅区建设的主要发展目标, 同时也对居住区规 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 经历了从 “ 花园城市’,’‘ 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
城市应是体现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 美应能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体”
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卫星城 4、卫星城:在大城市周边一定距离范围内建设既与中心城区有密切关系, 又可承担并分散中心城区部分职能的较小城镇,体现着子城与母城的关系 5、现代城市:主张城市应按功能分区,中心地区向高空发展 柯布西耶 “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走向新建筑》主张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 屋 《明天城市》城市按功能分区 方格网+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