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1)
【新部编版】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2)李仕才小说阅读训练(二)环境描写[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洗礼[法]莫泊桑男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在农庄门前等候。
五月的太阳把它明亮的光辉倾泻在开着花的苹果树上。
苹果树周围,不断有雪片似的小花瓣撒下来,落入深深的草丛,草丛中蒲公英盛开如火,虞美人好像点点血滴。
一只乳房饱满的大肚子母猪睡在厩肥堆边;一大群小猪在它周围转来转去,它们的尾巴像绳子似的卷曲着。
突然间,在那些庄院的大树后面,响起了教堂的钟声,当当当,这微弱而又遥远的召唤在欢乐的天空里播送着。
燕子像箭一样地掠过蓝色天空。
牛圈的气味掺杂着苹果树甜蜜蜜的气息不时飘过。
那些男人中间的一个转身对着房子喊道:“快点,快点,梅利娜,打钟啦!”他大约三十岁光景,是个魁梧的庄稼汉。
他的父亲,一个老头儿,像橡树的躯干那样虬劲盘结,说道:“女人家总不肯早点准备好。
”老头儿的另外两个儿子笑了,其中一个对刚才高声叫喊的大哥说:“去催催吧,波利特。
不然到了中午也出不来。
”那年轻人走进房子去了。
这当儿,保姆在门口出现了,裹在白襁褓里的两个月的婴儿睡在她的肚子上。
随后,那母亲也挽着丈夫的胳膊出来了。
她长得高大壮实,才十八岁,气色红润,面带笑容。
亲属都跟在后面出发了。
保姆抱着怀里的小生命,小心地避开路上的水洼。
老人们规规矩矩地走着。
年轻人却想跳舞了,他们望着路边那些来看热闹的姑娘们。
婴儿的父亲和母亲一本正经地跟在孩子后面,这孩子日后要在人世上代替他们,要继续他们的姓氏,当蒂这个姓氏在全区是有名的。
现在可以望见有尖顶钟楼的教堂了,那钟声在召唤新生的婴儿第一次到天主的家里来。
一条狗跟着他们。
有人扔给它几颗糖杏仁,它就围着人欢蹦乱跳。
教堂的门敞开着。
神父正在祭坛前面等候。
他是个高个子、红头发的年轻人,瘦而结实,也姓当蒂,是孩子的叔叔,孩子父亲的另外一个兄弟。
他按照仪式给他的侄子施了洗礼。
洗礼完毕,这一家人在门口等着神父脱掉祭披又上路了。
现在大家走得很快,因为心里惦记着那顿饭。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专题通关练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传记阅读1-5-3

153[传记的评价与探究]一、(2017·广东肇庆市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为神州惜大儒潘剑冰陈寅恪,相信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号,惊叹他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其记忆力之强、知识面之广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陈寅恪的记忆力,经过口口相传,难免带上一点传奇色彩,有人说他会背唐诗十万首,又有人说他会背《十三经》。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陈寅恪堪称神人了。
与陈寅恪的记忆力配套的,则是他的学问。
陈寅恪的学问不仅让凡夫俗子敬畏,就连与他比肩而立的大师都为之倾倒,其挚友吴宓称赞他为“全中国最为博学之人”,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的学问,光语言一项就足以让人震惊。
其弟子季羡林在研究老师早年留学德国所作的64本学习笔记本时,发现其中“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大得可观。
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算是工具语言。
梵文、巴利、印度古代俗语、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新疆现代语言、新疆古代语言、伊朗古代语言、古希伯来语等等,算是研究对象语言。
陈先生对于这些语言都下过深浅不同的功夫。
还有一些语言,他也涉猎过,或至少注意到了,比如印地语、尼泊尔语等等”。
季羡林只能以“泛滥无涯”来形容老师的语言水平。
陈寅恪的学识不仅名震国内,甚至扬威国外,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现象。
前苏联学者在蒙古发掘出了三个突厥碑文,各国学者加以研究,竟无人能解读。
陈寅恪翻译解释之后,各国学者毫无异词,同声叹服。
在日本史学界“被捧得如太阳”的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疑难之处,写信向柏林大学某教授求救,对方复信说应请教中国的陈寅恪教授,白鸟转向陈氏,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白鸟库吉感叹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帮助,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至死不解。
令人惊异的是,陈寅恪在外留学十六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都转了一圈,且成就斐然,人人折服。
然而最终他不仅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就连学士学位都没有。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卷I)预测卷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H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文学与书法艺术存有密切的关系,是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
文学是通过语言以形象化的方式反映思想的艺术。
《毛诗序》就曾强调,“诗”是“志之所之”的产物。
而文字的产生真正拓展了思想交流的维度。
千百年来,即使汉字出现了多种生成方式,但其社会功能主要还是通过书写来实现的。
为了追求汉字使用的准确、便利和美观,人们开始研究汉字书写的表现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的“书法”。
至汉晋之间,书法探索逐渐趋于艺术的自觉,王羲之是成功的探索者,他依托深刻的艺术见地,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铸就了《兰亭集序》的经典地位。
书法艺术即使并非单为文学而生,却必须以有意义的文辞为表现内容。
除了“太极殿” “同仁堂”等纯粹实用的匾额、题字或标语,文学作为思想对客观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鲜活土壤。
书法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往往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能够列举出《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
较之一般的文学创作,书法作品有详细的用途,所以在选择合适的文辞内容时,创作者要全方位地体察社会,深刻地体验人生,精准地判断情势。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的某一角落,有翠竹数竿、奇石一尊。
当是之时,常有一二学子坐立其间,或琅琅读书,或默坐静思。
书法家启功在石上题字“奇峰高节”,“奇峰”描述奇石耸立向上之势,“高节”指向竹子的高洁虚心,四个字皆指向详细环境中的景物,同时以拟人的手法指向人的节操、情感和旨趣。
题字即使寥寥数语,却与相关的人、事、物、地、时、情相合,这表现了作者书法艺术的高深造诣,更显示了作者文学思维的精确。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1)(含解析)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 三 散文要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最新-2019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 精品

2019年新课标卷语文详解篇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及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和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Ⅲ)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道理论证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 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引用论证” 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第 4、5 段谈论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特点,就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作者先指出,外国诗人论 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 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接 着确切” ,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是 正确的说法。作者还认为,这富于暗示, “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 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 结束的” ,比“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 ,例如“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 处是’的公式” ,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作者使用中外论诗的理论来阐述 中国诗的特点,这样就显得有高度、有深度,也有信度。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 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介绍、评价、 推荐几部分。 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 价值、推介书籍的特色等。 三、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作用。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 1 至 5 段,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论 证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第 1、2 段列举《屈原》 《水浒》 《红楼梦》 中炼字的例子,阐述“你这”式、“你是”式、 “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的 不同意味;第 3、4 段列举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的改写,论述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 5 段列举贾岛“推敲”的故事, 表明用字不同导致意境也不同的观点。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情梳理 考点突破
学案1 学案2 整体阅读指导 识陷阱 比对定答 推断作答
学案3 悟内涵
[考纲要求] 2017 年《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 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 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 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论 据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 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 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 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 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 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 题。 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1.论 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 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 “总而言之” “总之” “归根结底”等总结 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 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 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 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使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 干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 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考卷分析]
[备考指导] 1. 抓住重要考点, 盯住新增内容。 从考查内容看, 近年重点考查 《考 试大纲》规定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2017《考试大纲》对论述 类文本的考试内容作了增补和细化,备考时,既要针对重点考查内容反 复训练,做到有的放矢,也要紧盯考情变化,关注新增考试内容,探讨 命题方式,有针对性做好适应性讲练,做到万无一失。 2.掌握读法,胸有成竹。熟练运用整体阅读方法,读解文本是解题 根本。作为高考材料的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说理, 常用的结构模式是总分式,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弄清整体与局部的关 系,论点与论据逻辑性,等等。 3.善于运思,准确解题。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有很多,一般 来说我们常用“读、审、找、比”四步法来解题。随着考情变化,有时 还需运用推断作答。本专题按此思路编写。
二、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1.政论文 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 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 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 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 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2.学术论文 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 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 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论证的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 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 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பைடு நூலகம் 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3.时 评 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 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 性、思想性的特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 4.书 评 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