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加工基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合集下载

全县工业专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5.6

全县工业专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5.6

宝应县工业专业园区——规划方案宝应县工业专业园区规划方案说明(讨论稿)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重点推进工业“一主两特”产业快速发展的意见》精神,培强主导产业,培优特色产业,促进重点产业集聚化、链式化、品牌化、高端化,加快企业集聚,推进项目建设,实现赶超发展。

特制定全县工业专业园区规划方案。

一、专业园区的设置目前,“一主两特”三大产业有规模企业近200家,产销近400亿元,占全县规模企业总量的60%以上,其中输变电装备(智能电网)产业产销300亿元,占全县规模企业总量的50%,占据全县工业半壁江山。

三大产业不仅产业基础好、规模总量大,而且将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相融合,符合国家产业规划导向,具有前瞻性、成长性的特点,是推进工业强县的重点所在。

规划通过在三大产业的带动下,进一步拉长工业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形成四大工业专业园区。

规划在全县形成输变电装备(智能电网)产业园、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产业园、有机食品产业园、其他产业园。

其中,森萨塔配套产业园、仁恒工业园、骏升科技园是输变电装备(智能电网)产业园的3个特色分园区。

二、各专业园区用地规模规划1、输变电装备(智能电网)产业园(包括森萨塔、仁恒)用地规模约18000亩;2、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产业园用地规模约4500亩;3、有机食品精加工产业园区3300亩,另外有机食品粗加工及交易市场约5000亩;4、其他产业园约6000亩。

三、专业园区规划布局针对我县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围绕县城总体规划与县城经济圈规划,四大工业专业园区规划布局如下:1、输变电装备(智能电网)产业园(包括森萨塔配套产业园和仁恒工业园):以宝胜电缆城(意大利工业园)为依托,向北延伸至北外环,东至邗沟路,西至宝源路一线,规划用地约12000亩,其中已用地约4000亩,可用规划工业用地约8000亩。

同时利用开发区北区地域及交通优势,在开发区四顷荡排河以北区域设立输变电装备产业园分板块,规划用地约6000亩,其中已用地约400亩,可用规划工业用地5600亩。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情况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科学测试分析仪器、人体诊疗仪器、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传感器、元器件、材料等六大领域,其中工业自动化测控仪器与系统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检测仪表、变送/调节仪表、伺服执行器等,信息计测与电测仪器包括元器件参数测量仪器、通信测试仪器、电能计量仪表等,科学测试分析仪器包括质谱仪、气相色谱仪、热分析仪、振动试验机等,人体诊疗仪器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监护仪、PCR仪、基因测序仪、磁共振成像MRI、螺旋CT等,各类专用检测与测量仪器包括集成电路三维封装量测仪器、全站仪、GNSS接收机等。

精密仪器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人民生活等,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对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 发展现状。

我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已经初步构建了产品门类品种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研发应用能力、以民营企业为主力军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为主的产业布局,涌现出一批上市公司、“小巨人”、“单项冠军”等龙头骨干企业;我省在示波器、监护仪、血细胞分析仪、功率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技术水平。

2019年全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323.99亿元,出口交货值达429.17亿元,专利授权量约53万件,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近20家。

(二) 存在问题与面临挑战。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这可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话题!咱就先从最基础的说起哈。

你想想,咱们平日里吃的那些农产品,比如说小麦、玉米、水果啥的,要是就这么简单地卖出去,能赚几个钱?但是,如果把它们进行一番精深加工,那可就完全不一样啦!就拿小麦来说吧,要是只是把小麦卖出去,价格也就那样。

可要是把小麦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面粉,再做成面包、饼干,那附加值可不就蹭蹭往上涨了嘛!我之前去一个小乡村旅游,那地方盛产苹果。

一开始,果农们就是把苹果摘下来,拉到市场上卖,价格不高,还经常卖不完。

后来啊,村里来了个大学生村官,这村官有想法,他带着大家建了个小型加工厂。

把一部分苹果做成了苹果干,还有一部分榨成了苹果汁。

嘿,您猜怎么着?这加工后的苹果制品,在市场上可受欢迎了,价格也比单纯卖苹果高了不少,果农们的收入那是大大增加。

再说说玉米。

玉米能加工的东西可多了去了,玉米粒可以做成玉米糁、玉米淀粉,玉米秸秆还能做成饲料或者用于生物质发电。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不仅能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还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比如说,加工厂建起来了,得招人吧?这就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而且,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还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像包装、运输等等。

但是呢,要想把这个产业发展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首先,得有技术。

没有先进的加工技术,产品质量上不去,市场可不买账。

其次,资金也是个大问题。

建厂房、买设备,哪样不需要钱?还有啊,市场开拓也不容易。

得让大家知道你的产品好,愿意买。

那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政府得加大扶持力度,给点政策优惠,提供一些资金支持。

企业自己也得争气,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还可以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搞一些产学研结合的项目,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另外,品牌建设也很重要。

得打造出几个叫得响的品牌,让消费者一看到这个牌子,就觉得放心、靠谱。

比如说,某个地方的辣椒酱特别有名,大家一想到吃辣椒酱,首先就想到这个地方的品牌。

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方案

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方案

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方案早上起来,泡了一杯咖啡,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朦胧的晨光,我开始构思这个六大产业基地规划策划方案。

这个方案对我来说,就像是拼凑一幅复杂的拼图,每一个小块都需要精心打磨,才能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一、产业定位我们要明确产业基地的定位。

这六大产业基地,涵盖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每个基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潜力。

新能源基地将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新材料基地则注重创新和突破,生物医药基地聚焦生命科学和健康产业,智能制造基地追求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信息技术基地主打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现代服务业基地则以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为目标。

二、空间布局我们来谈谈空间布局。

产业基地要实现高效运作,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将基地分为核心区、拓展区和配套区。

核心区主要用于产业研发、孵化、展示和交易平台,拓展区则提供产业配套服务和辅助设施,配套区则包括生活、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

这样既能保证产业基地的运营效率,又能满足员工的生活需求。

三、产业链建设产业链建设是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从源头把控,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新能源基地要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新材料基地要打造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产业化的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基地要形成从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到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智能制造基地要实现从关键零部件生产到整机制造、智能应用的产业链;信息技术基地要构建从硬件制造到软件研发、服务的产业链;现代服务业基地则要打造从服务研发、推广到运营的全产业链。

四、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产业基地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土地供应等。

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宣传,让企业充分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红利。

五、人才引进与培养人才是产业基地发展的关键。

我们要制定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

一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设立人才奖励基金,吸引高层次人才。

东莞产业布局及规划(最新)

东莞产业布局及规划(最新)

一、主要发展产业及目标按照“服务优先、高端带动、适度重化、新兴培育、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突出建设国际重要现代产业制造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大重点,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东莞制造”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传统制造业:重点打造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模具、厚街家具、中堂造纸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石化、船舶制造等行业。

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为核心,建设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五大组团:1.市区组团:发展软件、数字创意、数字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和精密装备制造业等;2.石龙组团,发展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数码办公设备、光学电子、消费电子、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及电脑配件、电子元器件等;3.塘厦组团,发展电源、通讯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产业链,以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4.长安组团,发展移动通讯终端、电脑周边设备等;5.东部组团,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LED节能灯、液晶显示器等。

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车用轴承、车用电机、车身/底盘电子装备、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子导航系统,完善汽配产业配套体系,打造汽车产业集群。

战略新兴产业: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

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民用核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方案探讨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方案探讨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方案探讨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正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许多国家纷纷提出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方案。

本文将探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性、目标和策略,以及如何实施这一规划方案。

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要性1.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制造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的需求。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2.提高就业率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人才流入该地区。

这将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基地建设还将带来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三、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1.建设创新驱动型基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创新驱动型发展。

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2.培育核心竞争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另一个目标是培育核心竞争力。

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企业和人才,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3.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还要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布局,提高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四、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策略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和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支持,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进驻基地。

2.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策略。

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3.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4.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规划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实施规划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原料和资金供应状况的改善、全球化专业分工以及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成本和市场饱和等原因而采取战略转移和重组等策略,我国精细化工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需求等因素影响,我国精细化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与基础化工行业相比,精细化工行业主要生产精细化学品,即在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而制取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用途的系列化工产品,如有机胺类、醇类、酚酮类、增塑剂、中间体、稳定剂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染料、电子材料等。

精细化工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精细度更高,针对性更强,科技含量更大,附加值更高,更注重对技术的更新。

截至目前,全球精细化学品品种已超过10万种。

据数据统计,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2009年底共28120家,到2017年底,全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2486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110亿元,集中化、规模化进程较为显着。

虽然目前我国总体精细化率已提升至45%左右,但与北美、西欧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平均精细化率60-70%相比,我国精细化率的提升仍有很大的空间。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产业结构,是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

国家各部委正针对相关行业出台具体的产业规划,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性政策也会陆续出台。

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行业标准,从精细化工行业流程、产品、工艺、设备、研发、资质、资金等各方面引导精细化工企业投资高附加精细化工产品,鼓励企业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扩张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行业集中度。

精细化工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基础化工产品。

我国化学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化工产业体系,化工产品品种齐全,一些重要原材料具备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基数,并有十余种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化工行业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使得我国精细化工行业在国内可以得到充足、价格低廉的原料供给、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力要素成本,使得我国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

精密机械加工行业政策

精密机械加工行业政策

精密机械加工行业政策简介精密机械加工行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高技术、高精度以及高质量的产品制造。

政府对于该行业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推动行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将对精密机械加工行业政策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重要性精密机械加工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对于提高制造业水平、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可以为企业提供有力支持,推动行业发展。

政策导向1.促进技术创新:政府支持精密机械加工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鼓励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引导产业升级: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3.扩大市场开放: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额和出口额。

4.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发展。

扶持政策1.税收优惠:对于精密机械加工企业,政府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减轻企业负担。

2.财政资金支持: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精密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方面。

3.人才培养支持: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精密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人才。

4.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企业的创新成果和市场竞争力。

5.国际合作支持:政府鼓励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开展技术交流合作,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

具体政策措施技术创新支持1.设立科研项目资金:政府设立精密机械加工行业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支持企业进行前沿技术研发。

2.建立技术创新平台:政府投资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实验设备、试验场地等资源支持。

3.加强科研人才培养:设立科研人才奖励计划,培养精密机械加工行业的高级技术人才。

市场开拓支持1.出口退税政策:政府对精密机械加工产品的出口给予一定的退税优惠,提升企业竞争力。

2.改善营商环境:政府持续改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提高市场开拓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密加工基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录页码一、总论 (2)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 (2)(一)、现状 (2)(二)、我国加工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4)三、行业分析 (6)(一)、机械工业 (6)(二)、通用机械行业 (11)(三)、通用零部件行业 (12)(四)、精密加工 (14)四、自身分析 (16)(一)、现状 (16)(二)、优势 (17)(三)、劣势 (17)五、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一)、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8)(二)、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18)(三)、制造业的跨国转移趋势与特点 (19)(四)、跨国公司的调整战略 (20)(五)、中国制造业的选择 (22)六、精密加工产业发展战略 (25)(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二)、国际化战略、(三)、专业化品牌发展战略、(四)、多元化发展战略、(五)、由成本型生产模式向技术型生产模式转变、(六)、技术改造、(七)、虚拟制造(八)、人才战略(九)、管理战略七、目标与计划 (26)(一)、精密加工产业发展目标、(二)、经营目标、(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四)、人才目标、(五)、加工设备改造、(六)、工艺改进、(七)、质量控制一、总论机械加工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

远东仪表精密加工基地是2004年初公司为进一步提高为跨国公司提供零部件配套产品的能力,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公司的精密加工水平而成立的。

以发展首都精密加工现代制造业、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零、部件或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是精密加工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过不断的工作改进,成为国一流的精密加工制造企业。

逐步成长为世界级制造商。

面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面临我国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制造业的重要地位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成为永远的产业,机遇与挑战同样充满了巨大的力量,困难重重的挑战,充满诱惑的机遇,精密加工产业任重而道远。

只要我们满怀坚定的信心,深入研究产业和市场的导向,勇于参与国际化竞争,精心经营、精耕细作、精益求精,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就一定能够成为国际一流企业。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一)、现状我国通过几十年的发奋努力,已造就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

其显著标志体现为:1、过去50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证明,制造业始终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1952一1980年为14.4%,1980—1988年为12.65%;与之相应的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6.2%,1980~1998年为9.94%。

制造业的增长率高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约3—8个百分点。

2、提供重大装备的能力不断提高如为磁悬浮列车项目提供了由8台数控落地镗铣床组成的轨道深加工线:年产1~2千万吨级不同开采工艺的露天矿采掘和年产500万吨级井下矿采掘成套设备;大线重载列车装备:3.5万吨级浅吃水和1.2万吨级超浅吃水运煤船:洲坝枢纽工程170兆瓦、转轮直径11.3米轴流式水电机组;岩滩电站302兆瓦、转轮直径8米混流式水电机组;300兆瓦山核电站成套设备:500千伏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宝钢三期工程250吨氧气转炉、1450毫米板坯连铸机、1420毫米冷连轧板机和1550毫米冷连轧板机;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年产50万吨腈纶大型化工成套设备;6000米电驱动沙漠钻机;水下机器人;激光照排设备;正负电子对撞机;先进程控交换机;曙光、银河、神威、联想巨型计算机;主战坦克;新舟60新一代支线客机;飞豹轰炸机;神舟号无人实验飞船:核动力潜艇;“两弹一星”等等。

3、制造业总体生产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众多制成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按工业增加值计算,1998年我国制造业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

中国制造的100多种产品成为“世界第一”,囊括了家电制造、通讯设备、纺织、机械设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家电制造业中,彩电2001年的产量为3936万台,占世界的份额为29%,洗衣机的产量为1443万台,占世界的份额为24%.......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五洲四海,中国品牌开始走向世界。

4、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能够接纳不同层次的从业人员。

2001年我国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8083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90.13%,约占全国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11.1%。

5、制造业同时也是扩大出口的关键产业。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总量及其构成集中体现了它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

2001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创汇239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90%,多年来制造业始终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6、各具特色的制造业聚集地逐渐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家用电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聚集地;东北重大成套设备制造聚集地、川陕国防装备制造聚集地等制造中心正稳定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它各具特色的各类制造基地也正在形成。

以上事实证明,中国制造业已为全球制造和供应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还在迅速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境的制成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的份额迅速增长。

许多的经济学家预测中国将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后的又一个“世界工厂”。

(二)、我国加工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我国制造企业虽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制造人均劳动生产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制造业结构偏轻,装备制造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领队于国外企业的组装业比重大,工业增加值仅为26%,远低于美国的49%、日本的38%、德国的48.5%;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机械、电子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86%、54.45%。

2001年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企业仅有11家上榜,而且没有一家是制造业企业。

中国工业产品产量,但品种上少、档次不高、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的“中国制造”微乎其微,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我国的企业只处于中低端。

2、资料显示,美国98.4%的典型产品技术源于本国研发,而我国只有43%。

制造业新产品贡献率美国达到52%,而我国只有5.9%。

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0%多一点,但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

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车、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左右被进口产品所占领。

中国出口产品中高技术产品的比例较低,知识水平不高。

在我国出口的产品中,知识型制造业(高技术和中高技术产业之和)已经占所有产品的46%左右(2001),但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美国是75%(2001),日本是83%(2001),国是62%,省是68.4%,我国产业的知识化水平还较低。

3、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4亿名产业工人,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人,居世界各国之首。

但是,我国技术工人素质状况不容乐观。

高级工只有245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所占比重相差36.5%。

目前,全国拥有技师100万余人,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4%,约占职工总数0.4%。

而发达国家则分别占20%和10%。

高级技师更加少得可怜,全国只有7万多人,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1%,约占职工总数的0.05%。

也就是说,每1000名工人中,才有4名技师,每10000名工人当中,才有5名高级技师。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平均年龄普遍在52岁以上。

人员少,年龄老化,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新的隐忧。

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左右。

一份资料显示,我国花巨资引进的先进设备,只有极少数技术工人通过培训能够操作。

但由于受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不高的影响,引进设备平均利用率只有70%左右。

有人这样总结我国制造业现状: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有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年,我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增加25%,并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会持续走高。

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至两番。

显然,加快培养一大批既懂现代技术,又具有高水平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4、产业主导技术主要依靠国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

技术能力低的另一类表现是,我国2001年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4%,远低于美国的49%,德国的48.5%;大量先进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以近几年增长很快的高技术产业为例,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还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

原因是,我国的制造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主要是“三来一补”为主,2002年,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所占的比重占89.6%,并逐年呈上升趋势。

可见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加工形式为主,高技术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许多高技术产业产品的关键技术或零部件依赖于进口。

计算机、彩电业是我国两大制造产品,但核心技术基本上都来自于国外的现实,说明了我国在许多产业主导技术依赖于国外。

再以汽车产业为例,我国近几年的汽车产量迅速增长,但我们在汽车产业几乎很少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技术。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应该既表现为占有世界工业品市场的相当份额,也体现在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在工业品制造和交易中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成为世界工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花了100年的时间,在1860年前后,英国达到鼎盛时期,它生产了全世界53%的铁,50%的煤,占有全球制成品贸易的2/5。

日本成为世界工厂也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

二战之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在不到30年的时间,日本在世界制造业生产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从2%—3%上升到约10%,许多产品如照相机、电子产品、摩托车等均领先世界水平。

与英国和日本相比,中国与真正的“世界工厂”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至少要经过20—30年的努力。

三、行业分析(一)、机械工业1、2003年经济运行总体水平发展到新的阶段中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经济主要指标和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工业增加值6200亿元,增长26.05%;工业总产值25309亿元,增长31.90%;产品销售收入24324亿元,增长33.32%;利润总额1531.6亿元,增长48.71%;外贸出口额583.24亿美元,增长48.88%;汽车产量444.37万辆,增长35.20%;其中:轿车201.89万辆,增长83.25%;发电设备产量3700.6万千瓦,增长74.88%;数控机床产量36813台,增长47.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