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活板》
沈括《活板》原文、注释及译文

沈括《活板》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活板》宋·沈括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③。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⑤。
庆历中⑥,有布衣毕昇⑦,又为⑧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
每字为一印⑩,火烧令(11)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15)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1),更互(22)用之,瞬息(23)可就(24)。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25),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6)。
有奇字(27)素(28)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30)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32),用讫(33)再火(34)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5)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6)所得,至今保藏。
【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就是活字版。
板,通“版”。
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发展到使用可以装拆的活字版,是很大的进步。
活字版最初使用瓦字,以后改用木字、铜字,现在一般用铅字。
②〔板印〕用整块木板雕刻印刷。
③〔尚未盛为之〕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
之,指“板印书籍”。
我国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发明雕板印刷术,但那时板印书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
④〔已〕通“以”。
⑤〔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⑥〔庆历中〕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
庆历,宋仁宗年号。
⑦〔布衣毕昇〕平民毕昇。
古代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多年,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卓越贡献。
活板文言文翻译加修辞

原文:
活板,古之巧匠也。
其制精巧,工力独步,天下莫能及。
板之上,缀以铜丝,密如蛛网。
其下,则木为之,中空,可容指。
板之两旁,有槽,槽中置铁钉,钉之上下,有机关,机关一动,则板上下移动,如流水之不容缓。
翻译:
活板,乃古代技艺高超的工匠。
其制作之精巧,技艺之独到,世间无人能比。
在活板的上方,镶嵌着铜丝,密集得如同蜘蛛网一般。
下方则用木材制成,中间是空的,足以容纳手指。
活板的两侧设有槽,槽中安放铁钉,铁钉的上下设有机关。
机关一动,活板便上下移动,宛如流水一般,不容稍有迟缓。
修辞:
1. 比喻:以“蜘蛛网”比喻铜丝的密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活板上的铜丝排列之密。
2. 拟人:将活板比作流水,赋予其人的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活板移动的迅速与流畅。
3. 对比:将活板的制作与天下工匠进行对比,突出了活板制作的精巧与独特。
修辞后的译文:
活板,古之巧匠所制,其技之精巧,独步天下,无人能出其右。
板上铜丝错落有致,犹如蛛网般绵密。
下方以木为基,中空如掌,可纳指掌。
两旁设槽,槽中钉铁,上下机关巧妙,一触即动,活板犹如流水般上下翻腾,不容片刻之缓。
此活板之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铜丝之密,如同织女之巧;流水之速,似神仙之术。
活板之巧,世间罕见,堪称匠心独运之典范。
今人若得此活板,当珍惜之,视为传家之宝。
《活板》原文及翻译

《活板》原文及翻译《活板》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活板》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文言文活板及翻译

活板,盖宋仁宗时毕昇之所创也。
昇,蜀人也,善为文章,尤工于制字。
时朝廷需书册繁多,而手工制字之工颇费时日,昇思所以速成之。
一日,偶得枯木,观其纹理,忽生一念,遂创制活板。
昇取木板一块,其大可容数十字。
乃刻其面,分为若干区,每区可刻一字。
又以铁为细针,密布其上,使字迹清晰。
然后以胶泥为字,按针眼而施之。
字成,即以火烧之,胶泥固而字不毁。
如是者,一日可成数百字。
复以一板印之,又可印数百字。
如是,朝廷之书册皆可速成。
自活板出,天下皆称便。
士人得之以助文章,工匠得之以速制字,朝臣得之以速印书。
然昇制活板,非独利一时之需,实为后世之利。
盖活板之法,简便易行,可传诸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昔者,手工制字,工师疲于刀凿,学者困于笔砚。
今则不然,工师可省力,学者可专志。
自活板行,字学大兴,文学之盛,盖由此也。
昇之创制活板,功莫大焉。
【翻译】活板,是宋仁宗时期毕昇所发明。
毕昇,蜀地之人,擅长写文章,尤其精通制字。
当时朝廷需要大量的书籍和文书,而手工制字的工作非常耗时,毕昇思考着如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
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一块枯木,观察其纹理,突然有了灵感,于是开始创造活板。
毕昇取来一块木板,其大小可以容纳数十个字。
他在木板上刻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刻一个字。
然后他用铁制成细针,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木板上,使得字迹清晰可见。
接着,他用胶泥制成字,按照针眼放置。
字制成后,就用火烧,胶泥固化,字迹不会损坏。
这样,一天可以完成数百字的制作。
再用另一块板印刷,又可以印刷数百字。
如此,朝廷的书籍和文书都可以快速完成。
自从活板问世以来,天下人都认为它非常方便。
士人可以用它来辅助写作,工匠可以用它来快速制字,朝臣可以用它来快速印刷书籍。
然而,毕昇创造活板,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更是为了后世的利益。
因为活板的方法,简便易行,可以传承给后世,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过去,手工制字,工匠们疲于刀凿,学者们困于笔砚。
而现在则不然,工匠们可以省力,学者们可以专心致志。
《活板》的文言文翻译

活板,制之精巧,而用之便捷。
以木为之,取材于木,故曰活板。
其制,先以刀削木为板,厚薄不等,宽窄亦异。
然后以墨绘其面,使板面有文,以便书刻。
板成,以灰涂之,候干,则板坚如石。
以此板印书,其字画不失真,而刻板之工省,故能印之多,且能随所欲而变。
吾尝见一人,以一板印书,一日可印数百本,而工不疲。
此活板之妙也。
夫活板之用,莫大于印书。
印书之利,莫大于活板。
盖活板可以印书,而书不必刻板,故刻板之工省,书之成本减。
且活板之印,其字画工整,不若刻板之粗率。
是以今之印书,皆用活板,而刻板之技,几废矣。
活板之制,始于宋,盛于元。
宋时,板刻之工,既多且贵,故有活板之兴。
元时,活板之制更为精巧,印书之利大增。
然活板之用,非止于印书,亦可用以印图、印信、印符等。
是以活板之用,遍于朝野,无所不至。
活板之作,其法有三:一曰雕板,二曰活板,三曰活字。
雕板,以刀雕刻木板,使之成文;活板,以木为之,可随意更换;活字,以字模铸成,可随意拼凑。
三者相较,活板最为便捷。
活板之作,其工甚难。
制板者,须精心设计,刀法要准,否则板不成形。
印板者,须熟练掌握印刷技术,否则字迹不清。
然而,活板之妙,在于其灵活性。
可以随时更改内容,不必重刻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昔者,板刻之工,虽多且贵,然书之流传不广。
自活板兴,书之印数大增,流传亦广。
是以活板之作,功莫大焉。
今之人,若欲广传知识,必用活板。
然活板之作,非一日之功,需技艺精湛,方能造出精巧之活板。
译为文言文:活板,制作精巧,使用便捷。
以木材制成,取材于木,故称活板。
其制作方法,先以刀削木为板,厚薄不等,宽窄各异。
然后以墨绘其面,使板面有文字,以便于书刻。
板制成后,以灰涂抹,待干后,板坚硬如石。
以此板印书,其字画不失真,而刻板之工省,故能印之多,且能随所欲而变。
我曾见一人,用一块活板印书,一日可印数百本,而工匠不感到疲倦。
这就是活板的妙处。
活板之用,最大莫过于印书。
印书之利,最大莫过于活板。
因为活板可以印书,而书不必刻板,所以刻板之工省,书之成本减。
活板文言文翻译简洁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持一平板在铁范上,一一贴字,乃复以一平板压其上,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复.fire铁板之旁,设一孔,以针拨之,则热气腾,以一纸覆其上,则字妩然皆上浮。
若止存字,则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字悉灭,乃复可印。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庆历年间,有一位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其制作方法如下:用胶泥雕刻文字,厚度如铜钱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活字。
经过火烧,使其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涂有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印刷时,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密密麻麻地排列好活字,一框活字即为一块印版。
然后,用一块平板压在铁框上,一个个贴上活字,再覆盖另一块平板,使得字面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二三本,这样的方法并不简便。
于是,在铁板的旁边开设一个孔,用针拨动,热气上升。
然后将一张纸覆盖在上面,字迹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如果只是为了保留字样,当印刷完毕后,再加热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拂去,字迹就会消失,印版又可以重新使用。
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这种方法就极为迅速高效。
《活板》翻译:在庆历年间,有一个名叫毕昇的平民,他发明了一种活字印刷术。
这种印刷术的制作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雕刻成文字,厚度和铜钱边缘相似,每个字都制成一个独立的活字。
经过火烧,使其变得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涂有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需要印刷时,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密密麻麻地排列好活字,一框活字就形成了一块印版。
接着,用一块平板压在铁框上,逐个贴上活字,然后再覆盖另一块平板,使得字面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二三本,这样的方法并不简便。
于是,在铁板的旁边开设一个孔,用针拨动,热气上升。
然后将一张纸覆盖在上面,字迹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
如果只是为了保留字样,当印刷完毕后,再加热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拂去,字迹就会消失,印版又可以重新使用。
《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

《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第一篇:《活板》文言文翻译推荐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
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板》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地。
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
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活板翻译文言文翻译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
乃持一板已印者,向火炕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更互用之,可不再凿一印,所用胶泥,不必封印,旋受于字中,随模取字,不若雕刻之工,用为速且工。
《活板》翻译:庆历年间,有一个平民叫做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和铜钱的边缘一样薄,每个字制成一个活字,经过火烧使其坚固。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然后在上面涂上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需要印刷时,先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在铁框中密密麻麻地放置活字,满一个铁框就是一个印刷板。
然后拿着已经印刷好的板,靠近火烤,药物稍微融化,再用一块平板按在字的表面上,这样字就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还算不上简便,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那就非常快速了。
通常制作两个铁板,一个用于印刷,一个已经布置好活字,这样第一个印刷完毕,第二个铁板已经准备好了。
交替使用,可以不再刻制新的活字,所用的胶泥,也不需要封存,可以随时从字模中取出,不像雕刻工人那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率更高。
《活板》文言文翻译:庆历之岁,有布衣之士名毕昇,创制活板印刷之术。
其法:以胶泥为字,薄若钱缘,每字制成一活字,以火灼之使坚。
初设铁板一枚,其上涂以松脂、蜡及纸灰之合剂。
欲印书,则以铁范置于板上,密布活字,满一范为一板。
持已印之板,近火烤之,药物渐熔,以平板按其面,字即平如磨刀石。
若仅印数本,尚称简易;若印数十、数百、数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备二铁板,一板用于印刷,一板已布置活字,如此,第一板印刷毕,第二板已备好。
交替使用,无需再刻新字,所用胶泥,无需封存,随时可从字模中取出,远胜于雕刻工匠,既快又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译文
用雕版印刷,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
它的办法是:用粘土来刻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成一个字模,刻好以后,拿到火上去烘烤,让它变得坚硬、牢固。
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着。
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
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
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保存着,到现在依然珍贵地收藏。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印刷。
板,同“版。
2.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盛,大规模。
为,做。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始,才。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6.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3.以:用。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
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16.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17.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
那样平。
18.止:只。
19.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0.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1.自:别自,另外。
22.具:准备好。
23.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4.以:用来。
25.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
做标记。
帖,用标签标出。
26.每韵为一帖(tiě),木格贮(zhù)
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
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韵,指
韵部。
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
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
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27.奇(qí)字:写法特殊,或生
僻、不常用的字。
28.旋:随即,很快地。
29.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
字的原因。
30.文理:纹理,质地。
31.兼:又。
32.不可取:拿不下来。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33.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燔:烧。
34.讫(qì):终了,完毕。
35.拂(fú):擦拭,掸去。
35.殊不:一点也不。
37.群从(zòng):堂兄弟及侄子辈。
通假字
1.活板“板”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 以后3.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
4. 文理有疏密“文”同“纹”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2.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3.“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木格”4.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5.则以纸帖之“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一词多义
1.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2)皆为板本动词,是
(3)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4)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6)未为简易动词,算是
(7)极为神速动词,算是
(8)每韵为一帖动词,做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被动用法
2.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3)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3.其
(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
4.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5.帖
(1)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
(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6.就
(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2)瞬息可就完成
7.若
(1)不若燔土如,像
(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8.火
(1)以草火烧名词作状语,用火烧
(2)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9.印
(1)每字为一印名词,字模
(2)欲印动词,印刷
10.自
(1)已自布字另外
(2)其印自落自己
11.已
(1)已自布字已经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1.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省略“之”,代指字模
(2)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省略“于”,指在(3)持(之)就火炀之省略“之”,代铁板2.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所……”表被动的句式殊不沾污:没有标志的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