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0321 -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及第一章样本)
王宁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件
第二节
第三节
失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变
第三节
的演进
第四节
第五节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生产经济文化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文化
第三节中国的民族科技文化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中国社会传统的礼俗规约
第五章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二节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
第三节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
第四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第五节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第二节
第三节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文化事象
第七章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一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第二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第三节
规范
第四节
绪论
“文化”名称的来源。
(1)关于“文”的解释:
①“文”的本义是“错画”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
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引申为“文治教化”,
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关于“化”的解释:
“造化”
和“分化”。
(3)“文化”合起来的解释:
在的总和。
(广义的“文化”
000
200
10“
鲁。
明
1400到“方志
、。
人民大2024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版)PPT第一章

周代经济
• 周代初期实行土地分封制。土地占有者主要是奴 隶主贵族或封建领主,社会经济单位仍为奴隶主 贵族庄园或封建领主庄园。与商代不同的是,周 代的农奴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庐舍、妻子儿女,用 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庄园主耕种土地。农奴与贵族 庄园主或封建领主之间保持着人身隶属关系。
周文王造像
周武王造像
周代后期由于人口的增加,生产力的发展 等原因,公田即井田之外的土地被大量开 垦,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公田逐 步为私人所占有,土地买卖出现,封建领 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农奴转化为佃农,并 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随着这种“转化”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农业和小 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形成并得到发 展。
• 这说明人类逐渐结束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现成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时代,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物质的生产 和再生产活动”。从母系氏族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 父系氏族时期到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 的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夏代经济
• 据古文献记载,我国在夏代种植业已处 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制定了适合农业 生产的农历即“夏小正”。从母系氏族 时期原始农业产生起经父系氏族时期到 我国夏朝禹在位时止,农业生产活动的 经济单位是原始氏族公社。
董仲舒
魏晋隋唐时期
•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除皇位仍为嫡长子继承 外,在民间,宗法意识、宗族生活已渗透进每个人的思想意识。此时期 宗法观念、宗族势力昌盛的原因如下:一是连年战乱,弱肉强食,人们 需要聚族而居;二是人们南北迁徙,因语言上、风俗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及政治上的原因,也必须同族而居;三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强了血 缘宗法关系,血缘宗法关系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使人们 易于结成以血缘、地缘联合的比较稳定的宗族群体;四是此时重门第之 风盛行,由此形成了若干有名的大姓家族和许多无名的小家族。有名的 如东吴时的吴姓大族,东晋时的乔姓大族,唐代的李姓大族等。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我爱你”本就是一种西方式的表达
• 英语:I love you.
中国式的表达
“ 你 这 个 冤 家 ! ”
“文化” v.s. “Culture” · 归纳
西方文化
重视对个人的培养 注重学科分类 注重分析、理性 重视公德 重视法治 关注个人与外界的关系
中国文化
重视对民族的教化 注重融会贯通 注重综合、情感 重视私德 重视人治 关注社会的和谐
(一)广义文化
• 《大英百科全书》: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 • 《苏联大百科全书》: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 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 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 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说: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 公共人生。
简而言之,广义的文化是物 质财富(文明)和精神财富 (文明)的总称。
中西家族称谓比较
• grandfather/grandmother —— 祖父、祖母、外祖父、外 祖母 • uncle —— 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夫 • aunt —— 伯母、婶婶、舅母、姑姑、姨妈 • 此外还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侄子、外甥、 嫂子、弟妹、姐夫、妹夫、妯娌、连襟、姑奶奶、姨奶奶 等等。 • 宗亲、外亲、妻亲三族;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第一章 简论
• 一、文化的含义 •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 四、中国文化的未来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什么是文化?
• • • • • •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茶文化、酒文化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世博文化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 然而什么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