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楹联的故事
对联故事大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每⼀副对联都包含写者的真挚之情,每⼀个字都蕴含着情真的深意。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供⼤家参考。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1宝⽟蒙尘明朝嘉靖年间,宾州镇出了个神童,名叫蒙⼤赉,他⾃⼩读书过⽬不忘,出⼝成章,尤其是诗联,他⾃是来者不拒,对答如流。
当地名⼈墨客,没有⼀个⼈的才情能⽐得上他,后来⼤家送他⼀个“才⼦”的称号。
蒙⼤赉长⼤之后,凭借⾃⼰的⽂采⼊朝为官。
他虽为⽂官,却⽂武兼备,谋事有绩,戍边有功,屡次加官晋爵,颇受皇上重⽤。
话说恰逢皇后⼗⽉怀胎,谁知腹痛三⽇,就是不见⼩孩⼉降⽣。
这可把皇上急坏了,御医也是束⼿⽆策,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不得已,皇帝只得下旨召国师⼊宫为皇后占⼘。
国师掐指⼀算,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皇帝急忙问缘由。
国师⼀躬到地,回答说:“陛下,恕⾂直⾔,皇后迟迟不产太⼦,是因为没有⽂曲星从门前⾛过。
”皇上忙问:“那⽂曲星何在?”国师答:“近在眼前,⽂曲星已下凡,如今就在朝为官。
”皇上⼀听,乐了,既已是⾂下,那⼲脆下旨召齐⽂武百官,让他们⼀⼀⾛过皇后门前就是了。
话说当时蒙⼤赉前⼀晚吃坏了东西,正闹肚⼦,⽂武百官都站成排等着,唯独他跑去茅房拉肚⼦了。
所有的官员都从皇后门前⾛过,仍不见⼩孩⼉降⽣。
正奇怪,蒙⼤赉突然慌慌张张跑过来,当他⼀⾛到皇后门⼝,就听皇后房⾥有⼩孩⼉呱呱坠地的哭声。
顿时,龙颜⼤悦,皇帝⼀⾼兴,当即就拜蒙⼤赉为“国舅”,⾃此更是加以重⽤。
蒙⼤赉被封为国舅以后,⾃然与皇后以兄妹相称。
皇后感激蒙⼤赉的恩情,因为有他⾃⼰才能母⼦平安,所以就把蒙⼤赉当成了⾃⼰的亲哥哥⼀样看待,平⽇⾥兄妹两个⼈亲密⽆间,举⽌也像家⼈那样随便,谈笑风⽣。
这样⼀来,就有⼈嫉妒蒙⼤赉,说他与皇后举⽌轻浮,尽是流⾔飞语。
这话传到皇帝的⽿朵⾥,皇帝也⾮常怀疑,但苦⽆证据,也只好作罢。
太⼦稍稍长⼤⼀点,会⾛路说话了,蒙⼤赉常常抱太⼦到⾃⼰的住所玩耍。
有⼀次,他在蒙⼤赉的房⾥看见床上有⼀把美丽的纸扇,⾮常喜欢,就偷偷把扇⼦藏在⾐服⾥带回了皇宫。
楹联的小故事三分钟讲述

楹联的小故事三分钟讲述导语:楹联又俗称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宝藏,下面小编整理的楹联的小故事三分钟讲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哟!要说起我和楹联的故事,还得从我上小学一年级说起。
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生活是在江苏省扬州仪征市度过的。
当时,爸爸在教高中语文,而我在他们学校旁边的仪征市真州小学上学。
爸爸因为工作太辛苦,每天中午都要躺在他办公室的椅子上睡一会觉。
每天他睡觉时,都会叫我背一点东西,等睡醒后检查我的背诵情况。
三年时间里,在爸爸的一点一点要求下,我渐渐会背了《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一些少儿国学内容。
当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又开始让我背诵了一些绝句与律诗。
等到了三年级时,他又一点一点的教我背诵他所教的高中课本上的一些唐诗宋词。
即使是《春江花月夜》和《滕王阁序》这样的长篇他也没有放过我。
当时我嫌太长,有畏难情绪,但爸爸说会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于是一咬牙,我把它们都给背了下来。
到了要上四年级的时候,又因为爸爸工作的关系,我又要转回老家襄阳来上学。
在选择学校时,爸爸得知我们学校是以楹联为特色教学时,就对我说,就是它了,你进去以后学习我教你背的东西都能用的上。
当时我还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回想起爸爸当初的话语,觉得他说的真对。
刚进学校,我就发现学校有“每日一联”和“每周一联”的征联活动。
当时不知道怎么对,只好每天把对联抄回去请爸爸帮忙对。
可是爸爸每次总是不直接给我对好,他总是把对联拆成一个两个的字和词,叫我说出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有时他又会叫我背诵曾经背过的诗词,然后告诉我答案就在我所背诵的诗句中。
慢慢的,我就学会了先把对联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对出它们的近义词和反义词,然后再组合在一起修改对出上下联的方法。
生活中,爸爸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叫我对对联。
下象棋时,他告诉我楚河汉界,然后告诉我楚汉相对的意思,紧接着就会出一个上联:汉水。
我根据他说的很快就对出了下联:楚山。
楹联故事文档 (2)

楹联故事1、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2、哑联兴味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3、老地主袭改旧楹联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楹联故事(六篇)

楹联故事(六篇)楹联故事 1苏轼愧添门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奠定了豪放派的地位,对后代影响深远。
他的诗文、书法,皆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
8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
11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
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
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让他写一副对联。
他乘兴写了: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并把这幅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他手持小书一本,说道:“特来向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
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
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
”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他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楹联故事 2同名巧对李梦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
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
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
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
”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
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
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一个饶有趣味的楹联故事

一个饶有趣味的楹联故事
10多年前,看了一本楹联故事,其中一篇“自作多情的老师”,读后令人捧腹,久久难忘,现述于后:
故事讲述古代有一户书香门第,家生一男一女,男孩刚入私塾,女已二八年华,正待出嫁,幼时曾从师,略懂《诗》、《书》、《礼》。
有一天,教男孩的老师要出外办事,便给小男孩出一上联曰:“有客登堂,惊醒万里春梦”。
然后出门去了,不想,小男孩左想右想无有下联相对,便找其姐对,他姐没多想紧扣上联对曰:“无人共枕,枉费一片痴心”。
老师回,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心下思忖,这怎么能是小男孩对的呢,便严加问讯,小男孩实答是其姐对之。
老师听后顿生多情,于是又立即书一上联:“六尺彩绫,三尺系腰三尺垂”(这是古代结婚时必装扮的),女又没多思考对曰:“一床锦被,半幅遮身半幅空”。
老师兴奋心想一定是小姐对他有意了,又速书一上联:“风紧林密,问樵夫何处下手”(意指如何见面),这时大小姐才有所警觉,忙问弟弟,我对对联的事你告诉老师了吗,弟答是,于是立书:“船高水深,劝鱼翁及早回头”(说明要老师甭多想了),可老师不高兴了,书“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意指是你先有情,我后有意),女对:“藕虽有孔,心中不染半点污垢”,但老师不死心,又出联:“桃梅李杏,这些花何时开放”(意指你春心何时为我开放),这时
小姐生气了,对曰:“稻黍稷菽,此杂种是何先生”(意指你是什么先生)。
不久小姐出嫁,第二年生双胞胎,孩子满月,老师也去祝贺,又想占便宜问小姐两孩子那个是先生的(双重意思:一是那个是先生下来的,另一个是我对你有意一场,那一个是我的),女答:不论先生还是后生,都是我的儿子。
我与楹联作文

我与楹联作文
“哎呀,这春联可真好看呀!”我站在街头,看着那一幅幅红彤彤的楹联,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过年啦,大街上热闹非凡,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出来逛,就是为了挑选几幅漂亮的楹联。
“宝贝,你看这幅怎么样?”妈妈指着一幅春联问我。
“嗯……还行吧,但我觉得那幅更好看!”我指向旁边的另一幅。
“哈哈,你这小家伙还挺有眼光呢!”爸爸笑着说。
我们一家人在众多的楹联中挑来挑去,终于选好了心仪的春联。
回到家,爸爸就开始忙着贴春联了。
“爸爸,我来帮你!”我兴奋地跑过去。
“好呀,那你帮爸爸拿拿胶带什么的。
”爸爸说。
我一边帮爸爸递东西,一边看着他认真地贴春联,心里充满了好奇。
“爸爸,为什么过年要贴春联呀?”我忍不住问道。
爸爸笑了笑,说:“贴春联可是咱们的传统习俗呀,它代表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呢。
就像这红红的春联,多喜庆呀!”
“哦,原来是这样啊!”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贴好春联后,我站在门口,仔细地看着那鲜艳的红色,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温暖和喜悦。
这小小的楹联,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符号,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不禁想到,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就像这楹联一样,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意义。
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地生活着,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也像这楹联一样,充满色彩和美好吗?
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生活,努力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精彩而有意义!这就是我与楹联的故事,一个充满温暖和感动的故事。
楹联故事

楹联故事篇一:我与楹联的故事我与楹联的故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触摸楹联的脉搏》在我第一次接触到楹联这个词的时候啊感觉还很陌生,毕竟我们只在对联上见过它,后来有人给我提及它是由5000多年前一个小故事发展而来了,我顿感神奇至今才发现对联,楹联就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也曾经有过介绍,楹联起源于中国,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讲究的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形式相同。
以前就听说过一个对联,更为对仗,“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这也是清代年间某一户人家的家训。
旨在劝诫后人:珍惜衣食并非是为了节俭钱财,更是聚德积福,要想获得名利上的双收就不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拼搏上进“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这是辉煌过商界的一句微商格言。
只在劝诫后人“读书和营商,创业和守业同样重要,”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此联告诫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宽阔豁达的心胸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佳行译言,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
看来这些楹联我仿佛试讲古人的智慧重新翻腾了一遍,那些光辉的思想就如同是翻涌在水中的鱼鳞,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于是我紧握住了楹联的脉搏,试图聆听他更多的倾述。
在他跳动的脉搏声里,我听到了杜甫草堂前的”异代不同时,如问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我听到了武侯祠旁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我听到了岳阳楼前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种比诗歌更加精简凝练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小说更加天马行空的创想,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娇子,那么楹联可以算作是楹联的娇孙了。
关于楹联的小故事

楹联的小故事关于楹联的小故事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我们也应该要传承下去。
楹联的小故事篇一穷秀才妙对夺魁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
但因当时科场上徇私之风盛行,以至于他屡试不中。
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
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
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
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
”于是脱口便说: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
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
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
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非这位联对高手莫属了。
楹联的`小故事篇二联讽洪承畴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皇帝把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并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上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
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
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后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
一时间,京城士人大哗。
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楹联的故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触摸楹联的脉搏》在我第一次接触到楹联这个词的时候啊感觉还很陌生,毕竟我们只在对联上见过它,后来有人给我提及它是由5000多年前一个小故事发展而来了,我顿感神奇至今才发现对联,楹联就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也曾经有过介绍,楹联起源于中国,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讲究的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形式相同。
以前就听说过一个对联,更为对仗,“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这也是清代年间某一户人家的家训。
旨在劝诫后人:珍惜衣食并非是为了节俭钱财,更是聚德积福,要想获得名利上的双收就不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拼搏上进“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这是辉煌过商界的一句微商格言。
只在劝诫后人“读书和营商,创业和守业同样重要,”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此联告诫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宽阔豁达的心胸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佳行译言,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
看来这些楹联我仿佛试讲古人的智慧重新翻腾了一遍,那些光辉的思想就如同是翻涌在水中的鱼鳞,
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于是我紧握住了楹联的脉搏,试图聆听他更多的倾述。
在他跳动的脉搏声里,我听到了杜甫草堂前的”异代不同时,如问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我听到了武侯祠旁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我听到了岳阳楼前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种比诗歌更加精简凝练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小说更加天马行空的创想,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娇子,那么楹联可以算作是楹联的娇孙了。
然而人之垂暮犹如日薄西山,楹联也是如此,众所周知,楹联起源于五代,盛于清朝,事实上清朝出来小说之外,对联在民间也是很流行的,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熟知了很多关于楹联的趣事,解晋讽富豪,唐伯虎巧对神童,纪晓岚奉旨联队等等,无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机智敏捷,不过走到现在,楹联似乎被我们忙碌的生活遗忘了,毕竟现在用的少了,过年也就张贴你把一幅,但真正会想古人一样咀嚼其文,推敲其意的又有多少人呢?于是我有听见了他的叹息,像散烟的火炬,像南雁的哀鸣,我忧虑了,我怕我与楹联的故事的走到这里停止。
到这里我与楹联的故事就结束了,在这里更多的是我是在向大家发出一种呼吁,呼吁大家能了解了解这位老者,从而将它的睿智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