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4.1 传统文化的继承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1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放鞭炮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很多地方相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中有环保、安全等因素,但很多人觉得不放鞭炮,便没有了年味,传统在被淡化。让春节在新时期下,用新的方式与传统韵味相结合,这样过年才会变得有意义。春节放鞭炮是

A.对传统习俗的继承

B.一种封建迷信活动

C.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D.一种落后的过节方式

【答案】A

【考点】传统习俗

【难度】较易

2.2016年9月上旬,天津博物馆中外志愿者文化沙龙第二期活动详细介绍了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这一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然后通过动手拼接北京四合院模型的方式,让中外志愿者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领略传统建筑的魅力。如果你是其中一位志愿者,你将会了解到传统民居

①在传统文化中享有凝固的艺术的美誉

②作为一种双重遗产应得到保护和传承

③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④优美艺术造型和丰富艺术装饰的魅力

A.②③B.③④C.②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传统民居属于传统建筑,而建筑又被称为凝固的艺术,①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和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独特的魅力,④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既不是双重遗产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②③。

【考点】传统建筑

【难度】较难

3.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给出“京剧”“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等十二个“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通过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对应合理的是

①广场舞——主流文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②京剧——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华美食——饮食文化——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长城——文化遗产——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考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文化遗产

【难度】较难

4.文化大师张岱年指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础,即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可见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性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滞后性

C.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作用,C符合题意。A与题意不符;传统文化中有优秀、积极的部分,B说法不科学;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错误。

【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难度】较易

5.“北有孔子,南有文昌”,文昌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影响深远。2017年2月28日,第三届海峡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开幕式及丁酉年海峡两岸文昌祭祀大典在“文昌故里”四川省梓潼县隆重举行。开展此类文化交流活动

①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②是基于文化是推动两岸发展的精神力量

③能够促使台湾人民热爱和拥护社会主义

④有利于促进两岸人民对祖国统一的认同

A.②④B.②③C.③④D.①④

D

【答案】

【难度】较难

6.9月10日至18日,卡萨米亚2016洛阳首届中秋民俗文化节,在洛阳隋唐百戏城隆重举行。此次中秋民俗文化节安排了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古典乐器等名家现场献艺,给大家展示了具有民俗文化的节日氛围。由此可知,名家在现场所献的技艺

①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包括了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理论观点

④已成为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②④B.①④C.②③D.①②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名家在现场所展现的是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②符合题意。③反映的是传统思想,④反映的是传统建筑,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考点】传统文艺

【难度】较难

7.从江苏镇江宋元粮仓遗址被毁,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被拆,近年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拆毁的痛心事件。毁坏文物的现象之所以令人痛心,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历史文物能直接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③文化遗产是一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

④只有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答案】B

【考点】传统文化的作用、文化遗产

【难度】一般

8.对如何传承、发展、用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套方法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告诉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

①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认为它既是社会财富也是社会包袱

③运用其去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④利用其精华同时也要克服其糟粕

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可知①④符合题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财富,落后的消极的传统文化是社会包袱,不能笼统地说传统文化既是社会财富与社会包袱,也不能笼统地说运用它去促进社会发展,②③表述不科学,排除。

【考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难度】一般

9.“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经过千年传承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①传统习俗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的血脉中涌动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考点】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作用

【难度】较难

10.在反腐败工作中,习近平大量引述中国传统“廉”文化的名言警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公生明,廉生威”……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反腐廉政思想,使之成为新时代的反腐利器。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

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思想仍影响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传统廉政思想对今天的人们还有深刻影响,且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现了①③。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②与题意无关。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④表述不科学。

【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思想的影响

【题型】单选题

11.2017年10月28日是中国的传统重阳节。《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而叫重阳。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因此,每逢重阳佳节,很多单位都要组织敬老活动。这说明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道德伦理

②传统文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重阳节形成于历史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④传统习俗有助于培育现代文明风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

5

【考点】民族节日、传统文化

【难度】一般

12.《三字经》是古人留下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里面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君则敬,臣则忠”等带有强烈封建色彩的句子。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②④B.③④C.①②D.①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②④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选。①是发展大众文化的方针,③是指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1.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如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同时他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说过:“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地是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行已有耻”与“博学于文”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这种德智统一观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1)这种德智统一的教育观属于传统文化的什么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答案】(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教育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古代教育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教育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②对传统教育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③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要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我国的现代教育相结合。④对待传统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点】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文化的继承

【难度】一般

2.“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①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既有促进社会、个人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社会、个人发展的消极因素,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要一分为二地辨证认识。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摒弃。

③我们要反对完全否定传统论、全盘接收传统论的错误倾向,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7

【考点】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难度】较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