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自燃特性及防治技术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

煤炭自燃机理及防治措施煤炭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化石能源,然而,煤炭在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自燃现象,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介绍煤炭自燃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煤炭自燃机理煤炭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部分,其中有机质主要是碳元素和其他元素,如水素、氧气、氮等,这些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进行反应,产生热量,同时还会放出气体,因此会导致自燃。
而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煤炭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还会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容易发生自燃。
此外,煤炭的自燃还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温度一般来说,煤炭自燃的温度范围在60℃~90℃之间。
当煤堆堆积过高时,会形成小隙缝,空气可以在其中流动,并感受到局部的温度升高,加上环境的高温作用,便会导致自燃。
湿度煤炭的吸湿性很强,当湿度达到35%以上时便会极易发生自燃。
当发生自燃时,煤炭的温度会急剧升高,煤内部的水分也会迅速蒸发,进一步加剧自燃程度。
空气流动性煤堆堆积时容易形成小隙缝,这会让空气在其中形成局部的流动,同时,氧气也会流入其中,加速煤炭的自燃。
可燃性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煤炭还可能会受到接触火源的影响,从而加速自燃,造成事故。
煤炭自燃的防治措施煤炭自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事故,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为了生产安全,预防煤炭自燃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加强煤堆管理在煤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如测温、测湿、通风、密闭、切断氧气供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自燃隐患。
此外,对于不同热值的煤炭,应该根据其自燃特性所采用的管理措施进行区分。
增加生产过程的安全措施煤炭自燃与煤炭的物理性质和环境有关,生产过程中也要注意防范自燃风险。
应加强煤炭的质量控制,减少窝洞掘进和人工堆垛等工艺的使用,减少人员的操作和煤尘污染等,从而降低煤炭自燃的风险。
消防设施的安装和维护煤炭自燃后,如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火势逐渐扩大,严重影响生产和人员安全。
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预案,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煤炭自燃事故。
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

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随着矿业工业的发展,露天矿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常见的采矿方式。
然而,由于露天矿的开采方式特殊,常常会出现煤炭自燃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对矿山开采造成影响,还会给采矿工人的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研究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1. 低温氧化:煤有吸氧能力,在露天矿堆积时可以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低温氧化的现象。
一些煤种在空气中温度达到了40-50度就会开始自发的低温氧化,一旦放任不管,可能会形成自燃。
2. 集肥:露天矿采用挖掘车和掘进机举行装载,运输,煤种在运输中不时会有割裂掉的,煤块所割裂下来的细末由于受到挤压的原因,会产生空气被梳理,这和在室外打开散缩煤堆有相似之处,因此,长时间堆积下来,零头的细末会产生高温,再加上其容易和氧气结合,引发火灾。
3. 窖缝空气热交换:露天堆积煤层中,所干的细小倾角、穿堆停堆、梳子的堆砌等处,都有非常丰富的煤层接触面。
在干时期,空气可以大面积流动,引发空气中热交换,容易引发自燃。
二、露天矿煤炭自燃的防治1. 预防低温氧化:在露天矿中,预防低温氧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因此,在采取装载、运输等要领时必须慎重处理每一段岩石,严禁在生产中过早装载,挑拣煤堆的过渡要做得越简略越好。
此外,还可以利用覆盖物,比如专门的防燃覆盖被布置,在煤的堆积中进行掩护,降低自燃的风险。
2. 加强堆积管理:堆积煤的波动比较大,特别是受雨雪天气影响大,且面积比较大,一些角落不容易管理。
此时就需要设立设施提高管理的水平,比如设置专门的监控系统,每日进行巡查管理,及时散煤,防止大量烟尘和灰尘的堆积。
3. 做好现场消防:露天煤矿堆积贮存,是煤层自燃最容易发生的环节。
因此在现场不能缺少有效的消防设备。
同时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之,为了防范露天矿煤炭自燃的风险,主要还是要预防为主,加强堆积管理,减少煤在露天堆积过程中的低温氧化,加强消防设备等措施,彻底防范煤炭自燃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

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背景介绍露天矿是一种采矿方式,通常用于开采煤炭、铁矿石等矿物。
在露天矿中,煤炭暴露在大气中,容易受到氧气和水分的影响,进而引起自燃。
煤炭自燃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矿区环境和人员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露天矿煤炭自燃的原因及防治,对于保障矿区的安全运营、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煤炭自燃的原因煤质因素煤质是煤炭自燃的重要因素之一。
煤炭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粉煤灰含量、挥发分含量等指标均会对煤炭自燃的程度产生影响。
例如,煤中的硫化物含量高会促进煤炭自燃,而高粉煤灰含量则能够加速自燃的速度。
氧气因素露天矿开采时,煤炭暴露在大气中,与氧气发生反应,从而引起自燃。
煤炭自燃需要的氧气浓度非常低,只要空气中氧气浓度高于10%,就可能引发自燃。
因此,在采矿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煤炭接触空气的时间,减少氧气的供应,从而减少自燃的可能性。
水分因素水分是露天矿煤炭自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水分能够促进煤炭中的化学反应和微生物生长。
当煤炭中的水分达到一定的含量时,微生物会繁殖并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引起自燃。
因此,在采矿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煤炭的干燥,避免煤炭中水分的过高含量。
煤炭自燃的预防和控制传统防治方法传统的防治露天矿煤炭自燃的方法主要有:加水浇灭、松筛降火、人工排烟等。
这些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是操作复杂,效率低下,有时会造成二次自燃。
现代防治方法现代的防治露天矿煤炭自燃的方法主要有:远程监测、气体抽放、抑制剂喷洒等。
这些方法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防治效率,减轻人工负担,有效防止自燃的发生。
例如,远程监测系统可以通过监测煤堆温度、氧气浓度等指标,及时掌握煤炭自燃的风险等级;气体抽放可以通过抽走煤堆中的氧气,控制自燃的扩散;抑制剂喷洒则可以通过喷洒抑制剂,控制自燃的发生。
结论露天矿煤炭自燃是一种常见的事故,会给矿区环境和人员的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煤质、氧气、水分等因素是自燃的主要原因,远程监测、气体抽放、抑制剂喷洒等现代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自燃的发生。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煤层自燃发火是煤矿安全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事故,对矿井和人员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防止和控制煤层自燃发火事故的发生,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煤层自燃发火的安全技术措施:1.预防控制措施(a)定期加强煤层自燃发火的监测,包括地下和地表的气体、温度、湿度等数据的收集和记录。
(b)对煤层近距离探测仪器进行随时安装和调试,加强对煤层自燃发火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维护。
(c)建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通过送风和排风控制,降低煤层自燃发火的概率。
(d)实施合理的瓦斯抽放和瓦斯抽放管线的管控,减少瓦斯对煤层自燃发火的影响。
(e)加强对井下巷道的管理,定期巡检和清理煤矿巷道。
2.监测与检测技术(a)建立煤层自燃发火的监控系统,包括温度、气体、烟雾和火焰的监测。
(b)采用红外线热像仪、红外线测温仪等设备进行矿井自燃的实时监测和测量。
(c)利用煤层自燃发火的可燃气体特性和产物的分析,通过氧、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变化的检测,进行自燃发火的预警和判断。
3.消防技术措施(a)建立完善的矿井消防系统,包括消防器材、矿井防火门、矿井防火墙等的设置。
(b)加强消防培训,提高矿工的消防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
(c)建立矿井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d)加强仓库储煤的灭火设备和管理,减少自燃发火的可能性。
4.防止火源接触(a)严禁在易自燃的煤矿区域内使用明火和电火源,限制设备和工作人员进入自燃区域。
(b)对高温设备和工具进行防护和限制使用,减少高温对煤层的刺激。
(c)加强对煤矸石、废渣堆放区的管理,定期清理煤矸石和废渣,避免自燃发火。
5.技术创新与科技支持(a)加强煤层自燃发火的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的煤层自燃预警技术和防治措施。
(b)引进新技术和设备,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进行煤层自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c)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提升煤层自燃发火的防治技术水平。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措施

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措施煤矿是一种常见的矿产资源,然而,由于煤的固有特性,使其具有易燃、易自燃的特点。
一旦煤层发生自燃,将很容易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
为了有效防治煤层自燃发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开展煤层自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煤层自燃监测系统,对煤层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和预测。
常用的监测手段包括温度监测、氧气浓度监测、甲烷含量监测等。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判断煤层自燃的危险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其次,需要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
通风是防止煤层自燃发火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合理调整通风系统,保持合适的通风流量和风速,可以降低煤层的温度,减少氧气供应,从而有效防止煤层自燃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冷风吹灭、封闭风脉等措施,消除煤层的自燃点火源。
此外,需要加强煤层润湿措施。
湿法治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煤层的温度和氧气浓度,阻止自燃的发生。
常用的润湿措施包括喷水、喷雾降温、喷水降尘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煤层的温度,减少氧气供应,从而有效地防止煤层自燃的发生。
另外,还需要加强粉尘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
煤矿中存在大量的煤尘,煤尘是煤矿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湿法喷淋、覆盖、喷雾等,将煤尘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同时,也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技术手段来防治煤层自燃发火。
例如,使用阻尼材料进行覆盖,减少煤层的氧气供应,阻止煤层自燃的发生。
另外,可以利用火险源自动报警系统,如红外线检测、气体检测等,及时发现自燃火险源。
综上所述,防治煤层自燃发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煤层自燃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合理调整通风系统、加强煤层润湿措施、加强粉尘治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一系列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防止煤层自燃的发生,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3篇

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3篇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篇一煤大体上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主要可燃元素是碳(约占65%~95%),其次是氢(约占1%~2%),并含少量氧(约占3%~5%,有时高达25%)、硫(约占10%),上述元素一起构成可燃化合物,称为煤的可燃质。
除此之外,煤中还含有一些不可燃的矿物质灰分(5%~15%,也有高达50%)和水分(一般在2%~20%之间变化),这些物质称为煤的惰性质。
煤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是煤自燃的根本原因。
煤中的碳、氢等元素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反应,生成可燃物co、ch4及其他烷烃物质。
煤的氧化又是放热反应,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掉,将使煤的堆积温度升高,反过来又加速煤的氧化,放出更多的可燃质和热量。
当热量聚集,温度上升到一定值时,即会引起可燃物质燃烧而自燃。
煤堆发生自燃要同时具备以下4个条件:(1)具有自燃倾向性。
煤的自燃倾向性是煤的一种自然属性,反映了煤的变质程度,水分、灰分、含硫量、粒度、孔隙度、导热性,是煤自燃的基本条件。
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挥发分的含量,挥发分含量越高,自燃倾向性越强,而且自燃时间也会相应缩短。
根据煤的氧化程度与着火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原煤样的着火点和氧化煤样的着火点的差值Δt 来推测煤的自燃倾向。
一般,原煤样着火点低,而且Δt大的煤容易自燃;Δt40℃的煤为易自燃煤;Δt20℃的煤(褐煤和长焰煤除外)是不易自燃煤。
从表1可看出,从褐煤到无烟煤,其着火点越来越高,自燃倾向性越来越弱。
(2)供氧条件。
煤堆暴露于空气中,表面与空气充分接触,而且空气通过煤块之间的间隙渗透到煤堆内部,给煤堆内部氧化创造了条件。
煤的块度越大,煤块之间的间隙越大,其供氧条件越好。
(3)氧化时间。
煤从氧化发展到自燃有一个过程,氧化时间达到自燃发火期才能自燃。
如长焰煤的自然发火期为1~3个月,气煤为4~6个月。
(4)储热条件。
煤在氧化的过程中放出热量,只有当放出的热量大于散发掉的热量时,才能使热量聚集,温度上升,达到煤的着火点就会自燃。
2024版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

煤堆自燃原因及预防措施•煤堆自燃现象概述•煤堆自燃原因分析•煤堆自燃预防措施探讨•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煤堆自燃现象概述01自燃定义与特点自燃定义煤堆自燃是指煤炭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内部物理化学反应导致温度逐渐升高,最终达到煤的着火点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自燃特点煤堆自燃往往发生在煤堆内部,初期不易察觉,一旦自燃发展起来,火源位置难以确定,灭火难度大。
煤堆自燃会造成大量煤炭资源的浪费,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安全隐患自燃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生活。
自燃可能引发煤堆爆炸、坍塌等事故,威胁人员和设备安全。
030201煤堆自燃危害程度国内外煤堆自燃现状国内现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堆自燃现象也较为普遍,尤其在露天煤矿和煤炭储运场所。
近年来,随着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煤堆自燃问题日益突出。
国外现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煤堆自燃的问题。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管理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煤堆自燃的发生率。
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煤堆自燃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煤堆自燃原因分析02煤的化学成分煤中含有硫、磷等易燃元素,这些元素在适宜的条件下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并引发自燃。
煤的氧化反应煤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后,会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释放热量。
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煤堆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自燃。
煤的粒度细粒煤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与空气接触更充分,氧化反应速度更快,因此更容易发生自燃。
高温环境会加速煤的氧化反应速度,增加自燃风险。
环境温度良好的通风条件为煤堆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供应,但同时也加速了煤的氧化反应过程,增加了自燃的可能性。
通风条件煤堆储存时间过长,热量积累越多,自燃风险越高。
储存时间煤堆附近的明火、电焊等作业产生的火花以及雷电等自然因素都可能引发煤堆自燃。
综合预防煤层自燃发火安全技术措施

综合预防煤层自燃发火安全技术措施•预防煤层自燃发火概述•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分析•综合预防煤层自燃发火的技术措施•综合预防煤层自燃发火的工程实践•结论与展望目录预防煤层自燃发火概述CATALOGUE01煤层自燃发火煤层自燃发火的概念煤层自燃发火的危害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
引起瓦斯爆炸等重大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
破坏煤炭资源和设备,影响矿井正常生产。
预防煤层自燃发火的重要性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财产损失。
维护矿井正常生产和安全稳定。
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煤层自燃发火事故的发生。
煤层自燃发火的原因分析CATALOGUE02煤层地质条件的影响030201采煤方法的影响生产工艺的影响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的影响风量不足或分配不均如果通风系统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局部区域风量不足,无法有效散热,进而导致自燃。
封闭区域封闭或半封闭的采空区、巷道等区域可能会积聚热量,增加自燃风险。
通风管理不善的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瓦斯涌出瓦斯涌出可能会带走热量,影响煤层的自燃。
水文条件地下水流动可能会影响煤层的温度和湿度,进而影响其自燃倾向性。
综合预防煤层自燃发火的技术措施CATALOGUE03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和生产工艺总结词详细描述合理配置通风设施、控制风速、减少漏风。
详细描述加强通风管理和维护,合理配置通风设施,确保通风系统稳定可靠;控制风速,避免因风速过大而加剧煤层氧化,导致自燃发火;减少漏风,防止外界空气进入煤层,促进煤层氧化。
总结词加强通风管理和控制风流VS实施均压防灭火技术总结词详细描述喷洒阻化剂防止煤层自燃总结词详细描述使用新型防火材料、提高防火性能、降低安全隐患。
总结词积极引进和研发新型防火材料和技术,如新型防火涂料、防火泡沫等,提高防火性能,降低火灾风险,保障作业安全。
同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新型防火材料和技术的正确使用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自燃影响因素
内在因素:
煤的变质程度 煤的水分 煤岩成分 煤的含硫量 煤的粒度、孔隙度
煤自燃影响因素
煤炭自燃倾向性取决于煤在常温下的氧化能力,是煤 层发生自燃的基本条件。然而在生产中,一个煤层或矿井 的自然发火危险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煤的自燃倾向性,还 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外在因素:
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采掘技术因素 通风管理因素
➢ 我国煤矿现广泛采用大采高与放顶煤技术和瓦斯抽采技术后,以造成采空 区遗煤多和漏风大,使得自然发火严重。
➢ 矿井自燃火灾常诱发瓦斯、煤尘爆炸事故,进一步扩大其灾难性
煤田火灾
✓ 我国新疆、宁夏、内蒙古还存在大面积的煤 田火灾燃烧面积达720 km2,其中新疆现有 火区35个,火区面积达826万m2;宁夏现有 火区37个,火区面积394.5万m2;内蒙古现有火区116 个,火区面积 1903 万m2。
中国煤田火区与主要矿井火分布图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小窑自燃灾害日益凸显。
山西某露天矿进入原小窑采空区时出现煤体自然发火。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小窑自燃灾害日益凸显。
我国煤层自燃的防治理论与技术围绕一个目标 和三个问题开展。
一个目标: 防止矿井自燃灾害的灾发生,对于已发生的火灾要防止
其扩大并最大限度地减小火灾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三个问题:
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煤层厚度
➢开采厚煤层的矿井,内因火灾发生次数比开采中厚和薄煤层的矿井多; ➢据统计,有80%的自燃火灾发生在厚煤层开采中 ; ➢国内的鹤岗矿区统计,有86.6%的自燃火灾发生在5m以上的厚煤层中; ➢原苏联库兹涅茨矿区2/3以上的煤炭自燃也发生在5m以上的厚煤层中。
煤层倾角
➢开采急倾斜煤层比开采缓倾斜煤层易自燃 ; ➢原苏联库兹涅茨矿区75%的自燃火灾发生在45°~90°倾角的煤层中; ➢德国鲁尔矿区81.5%的自燃火灾发生在36°~90°倾角的煤层内; 原因: ✓倾角大的煤层受到地质作用影响比较大,使得煤层在开采过程中比较容易破 碎 ✓倾角大的煤层频繁发生自燃还因为急倾斜煤层顶板管理困难,采空区不易充 严,煤柱也不易保留,漏风大
燃烧期
煤温达到着火温度(无烟煤﹥400℃、烟煤320380 ℃ 、褐煤﹤300℃)开始燃烧。
风化冷却
如果煤温根本不能上升到临界温度,或能上升到这 一温度但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更适于热量散发而不是聚 集,煤炭自燃过程自行放慢而进入冷却阶段,继续发展, 便进入风化状态,使煤自燃倾向性能力降低而不易再次 发生自热。
若顶板易于垮落,垮落后能够严密地充填采空区并很快被压实, 火灾就不易形成,即使发生,规模也不会很大。
采掘技术因素
煤自燃自热期
• 经过准备期之后,煤的氧化速度增加,不稳定的氧 化物分解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 碳(CO)。氧化产生的热量使煤温继续升高,超过 煤自热的临界温度(一般为60~80℃),煤温急剧 加速上升,氧化进程加快,开始出现煤的干馏,产 生芳香族的碳氢化合物(CxHy)、氢(H2)、更多 的一氧化碳(CO)等可燃气体,这个阶段为自热期。
一、自燃是如何发生的?其内容主要是研究自燃的产 生原因、条件以及发生过程和特点,这是防灭火的理论基础;
二、如何防止自燃发生?主要为包括预测预报技术和防 火技术;
三、自燃发生后如何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控制和处理。
主要内容
➢煤炭自燃产生的条件、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煤低温氧化特性及标志性气体 ➢煤炭自燃倾向性的测试方法与分类标准 ➢易自燃地点及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的划分 ➢煤炭自燃防治技术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70%
核能 天然气
原油
0.8% 2.4%
煤炭
21%
69.9%
左右,这种主体地位未来几十年不会改变。 水电 5.9%
我国煤矿火灾特别是自燃灾害严重
➢79.93%的煤层有自燃倾向性,可采厚煤层基本存在自然发火; ➢诱发瓦斯、煤尘爆炸,严重危及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 ➢煤田火灾每年烧损煤量达1000万吨,经济损失超过200亿,还严重 破坏生态环境;
一、煤炭自燃产生的条件、过程 及其影响因素
自然发火的条件
➢煤具有自燃倾向性且呈破碎状态堆积 ➢有连续的通风供氧条件 ➢热量易于积聚 (有聚热环境) ➢持续一定的时间
煤自燃过程
温
度
燃
着火点温度
烧
Tc=70℃
T0 0
准备期
冷却 自热期
风化 时间
煤自燃准备期
• 准备期又成为潜伏期,此阶段煤体温度的变化不 明显,煤的氧化进程十分平稳缓慢,煤与氧接触 后煤的重量略有增加、着火点温度降低,氧化性 被活化。在该阶段因环境起始温度低,煤的氧化 速度慢,产生的热量较小,因此需要一个较长的 蓄热过程,它的长短取决于煤的自燃倾向性的强 弱和外部条件。
煤层地质赋存条件
地质构造
自然发火次数要多于煤层层位规则的地方如断层、褶曲发育地带、 岩浆入侵地带 。这是由于煤层受张拉、挤压的作用,裂隙大量发生, 破碎的煤体吸氧条件好,氧化性能高。据四川芙蓉煤矿统计,巷道自 燃火灾52%发生在断层附近。
煤层顶板
煤层顶板坚硬,煤柱易受压碎裂。坚硬顶板的采区空冒落充填不 密实,冒落后有时还会形成与相邻正在回采的采区,甚至地面通的 裂隙,漏风无法杜绝,为自燃提供了条件
✓ 煤田火灾每年烧损的煤量达1360万吨,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 煤田火灾还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和地质条件、地表植被、大气环境的
严重破坏; ✓ 煤田火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许多问题和风险,例如排放有害气体和温室
气体,污染大气和地下水,造成局部土地退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滑坡、坍塌和侵蚀,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和威胁煤矿安全等; ✓ 中央与地方财政每年投入的灭火资金都达数亿元以上。
煤炭自燃
➢ 煤炭自燃火灾是矿井火灾的主要形式,其发生起数约占矿井火灾总数的 90%;
➢ 大中型煤矿中,自然发火危险程度严重或较严重的煤矿占72.9%;国有重 点煤矿中,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47.3%;小煤矿中,具有自然发火 危险的矿井占85.3% ;
➢ 近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每年因火灾而封闭的工作面超过100个,封闭工作 面常使数千万元的综采、综放装备被封闭在火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