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机械研究生导师简介
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

韩捷,男,博士,教授,1957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
指导研究生30 余名。
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
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
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
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励仁介绍

说明:郑大考研尚研教育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了解所选导师的基本情况,特整理了一下郑大研究生导师的基本信息,以供参考。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张励仁张励仁,女,博士,副教授,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育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性别文化与女性教育、性别意识与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讲授课程:为本科生开设:《德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性别理论与教育发展》;为硕士生开设:《德育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专题研究》等电子邮箱:zhanglre@学习经历:1986.6.郑州大学本科获哲学学士学位2002.7.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2013.6.郑州大学博士研究生获法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6年留校,曾在思想政治教育系、教育学院、教育系等单位任教。
任职及社会兼职:1、教育系工会主席2、河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3、郑州大学社会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活动:1、2005年8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0周年纪念大会。
2、2006年6月参加在香港召开的“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
3、2006年8月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世界女性主义生命伦理学大会。
4、2007年11月参加在上海东华大学举行的全国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
5、2014年1月参加在重庆西南大学召开的2013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
获奖情况:1、2000年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两课”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一等奖2006、2008年分别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两课”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二等奖2、1999年、2006年分别荣获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3、2000年荣获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两课”讲课比赛二等奖4、2005年荣获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二等奖5、2005年荣获郑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6、1999年荣获郑州大学工会活动积极分子7、2011年荣获郑州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8、2011年获郑州大学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三等奖9、论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2011年10月获省教育厅“我把青春献给党”师德教育主题征文一等奖10、论文:《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2012年1月获“2011年省工会理论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暨调研报告”二等奖主要论文:1、《当代大学生性别平等意识状况及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6期,(CSSC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大学生“三观”教育系统建构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3、《公正与平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向度----基于性别和谐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CSSCI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9月获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4、《论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核心与动力》,《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研究综述》,《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1.6、《<论语>中的教育方法及其对公民教育方法的启示》,《新乡学院学报》2011.3.7、《河南省农村贫困女性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38、《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11.2.9、《以性别差异为视角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与社会》2010.9.10、《性别公正与贫困地区女性健康促进》,《农业考古》2008.3.(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促进性别平等建设和谐社会》,《中国女性文化》第9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2、《性别和谐:男女平等新视角》,《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2.13、《21世纪公民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必然性》、《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14、《大学生“三观”教育的系统建构》、《高校德育热点问题探索》,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2007年11月获“第12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奖2008年1月获“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郑州机械研究所夏慧勇简介资料

郑州机械研究所夏慧勇简介资料
摘要:
1.郑州机械研究所简介
2.夏慧勇个人简介
3.夏慧勇在郑州机械研究所的工作及成就
正文:
【1.郑州机械研究所简介】
郑州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58 年,是我国机械行业的重要科研机构之一,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研究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现有职工近500 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占40% 以上,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多年来,郑州机械研究所在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夏慧勇个人简介】
夏慧勇,男,汉族,1971 年生,江苏苏州人。
1992 年毕业于郑州机械研究所,获学士学位;2000 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硕士学位。
夏慧勇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曾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3.夏慧勇在郑州机械研究所的工作及成就】
夏慧勇自1992 年起一直在郑州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等职务。
在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他曾主持或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高档数
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面向制造业的机器人技术”等。
作为郑州机械研究所的一名优秀科研人员,夏慧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 余篇,取得专利10 余项。
在主动测量中的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补调值预测

在主动测量中的基于灰色支持向量机的补调值预测职占新,郑鹏,刘安(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来稿日期:2019-12-3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775515);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2300410251);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5GGJS-147)作者简介:职占新,(1994-),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精密工程、数字化仪器与技术;郑鹏,(1976-),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感检测技术、GPS 及其应用技术1引言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人们对精密零器件加工过程的控制与检测的高精度、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
磨加工主动测量仪[1]是一种能够实时检测工件尺寸,广泛应用于自动、半自动磨床的仪器,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降低废品率[2-3]。
然而在实际的加工过程中,在主动测量仪控制下的工件尺寸往往由于测量仪的系统误差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随机误差产生偏差值。
目前,生产现场针对此类偏差多采用通过小批量工件测量尺寸得出偏差值,然后对主动量仪磨削控制系统信号点进行补调设置,手动输入补调量。
此种补调方式是滞后于磨削加工进程,且随意性大,且主要依赖操作者的经验,因此在不同批次、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过程中依然无法满足自动化的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灰色关联系统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的补调值预测模型,灰色关联系统通过分析比对关联系数筛选出影响程度大的影响因子,并将其对应的加工参数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以此训练出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同时利用交叉验证对预测模型进行参数寻优,在保证模型的准确率的同时,提升模型的泛化程度。
通过实验分析出了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能够完成工程上对补调值预测的需求。
2灰色关联支持向量机模型2.1灰色关联分析灰色系统即为无法获得所有的信息的系统,介于信息完全公开与信息完全不公开之间[5]。
通过挖掘已知信息的规律,来发现内部蕴含的规律。
郑州大学计算机研究生导师信息

1. 导师姓名:范明科研方向:数据库197k年郑州大学毕业,后在美国、加拿大进修及合作研究,教授,硕士生导师。
省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的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AD与计算机图形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计算机学会软件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和研究。
曾参与南京大学徐洁磬教授合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多项。
近年在《科学通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参加了《数据库综合大辞典》等多部著作的编写,1992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获得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2.导师姓名:王世卿科研方向:软件开发环境与开发技术199k年获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被北京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现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郑州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郑州市科协常务委员、郑州市政府领导联系专家等职。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2部,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开发项目5项。
曾获省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先进个人,郑州市科技先进个人和郑州市科技拔尖人才等称号。
3. 导师姓名:周清雷科研方向:自动机理论及模型验证、信息安全、操作系统1983年郑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1987年黄河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毕业,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河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河南省计算机安全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
主讲的课程有《操作系统》、《UNIX系统》、《计算理论》、《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等。
主要研究方向: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模型验证、信息安全、操作系统。
近年来主要完成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省科技攻关项目研究。
承担了政府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企业MIS系统及电子商务系统等10余项横向项目的开发。
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西方经济学专业孙新雷,男,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导。
研究方向主要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主讲《西方经济学》,《国外经济学名著选读》等课程,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和参与编写学术性著作15部,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10多项。
孙学敏,男,教授,博士,硕导。
西方经济学学科带头人,郑州大学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西方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西方企业理论、西方经济学流派、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和中小企业管理研究。
曾在《经济日报》、《中国物价》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开放架构下的中小企业管理论丛》(1-6卷)、《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等学术著作20余部,主持“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后的管理问题研究”、“河南省骨干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河南省科技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企业竞争方式研究”、“豫商发展史与豫商案例研究”、“农村企业家的生成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改变”等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20余项,获省级科研奖励8次,获郑州大学及郑州大学商学院科研及教学奖励15次。
其主讲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荣获郑州大学“2004年精品课程”。
孙学敏教授是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工作者,教学优秀奖二等奖获得者,“郑州大学最满意授课教师”称号获得者,郑州大学科研奖获得者,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国民经济学专业杜书云,女,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
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
河南省经济学会副会长,郑州市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郑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房地产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先后获得郑州大学“三育人”、郑州市“三育人”、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多年致力于土地制度、地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开发问题的研究,主编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学术著作;在《经济地理》、《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房地产报》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土地农转非规律及其应用研究"(1997)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视角分析"(2005),主持省级和厅级项目7项;成果获省级奖励多项,2000年获郑州大学“科研优秀奖”,因辅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论文竞赛本人获得国家“园丁奖”。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刘俊仁介绍

说明:郑大考研尚研教育为了更好的帮助考生了解所选导师的基本情况,特整理了一下郑大研究生导师的基本信息,以供参考。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刘俊仁刘俊仁,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教育法学、教育基本理论、职业发展教育讲授课程:承担《基础教育改革专题》、《劳动法》等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电子邮箱:liujunren@学习经历:1999年9月—2003年7月,于湖南大学法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2005年9月—2008年7月,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2008年9月—2011年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习,获博士学位工作经历:2003年7月—2005年9月,河南省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2011年7月至今,郑州大学教育系工作社会任职:全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会副秘书长获奖情况:2014年,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淮阳县优秀教师2004年,淮阳县师德标兵主要项目:参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多项。
主要有: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项目: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2009年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社会与经济地位研究,2008年3、教育部委托项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教育法制建设,2009年4、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校园伤害事故中相关法律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2007年5、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法律地位研究,2013年6、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无师范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2015年学术成果:参编:《教育政策与法律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论文:1﹒《教育公平视域下“超级中学”现象探析》,《教育探索》,2015,22﹒《美国农村地区校车运行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13,12 3﹒《普通高中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后的问题研究》,《教学与管理》,2012,8 4﹒《义务教育学校校车免费的应然与实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5;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2012,10期全文转载5﹒《义务教育公立学校自治的法理基础及制度设计》,《中国教育法制评论》,2011,96﹒《教师职业专业化视角下教师职业标准的构建》,《中国教师》,2011,1 7﹒《义务教育学校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法理分析》,《中国教师》,2009,23;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2010,3期全文转载8﹒《发达国家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归责及赔偿主体之共同点》,《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教授-郑州大学

张兰同志先进事迹张兰,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1年生,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工会主席、安全工程教研室主任。
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郑州市青年科技奖。
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建设分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专家,河南省青年科协常务理事,河南省光学学会理事。
该同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人正派,团结同志,乐于奉献,多年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责任心强,勤奋敬业,全面履行岗位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秀,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高等教育工作,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书育人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根本性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兰同志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己任,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的安全工程概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技术、纳米科技与技术、固体微观结构研究方法、数据库技术等课程的讲授工作。
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条理清楚,内容充实,语言生动。
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始终以教育事业为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
有一段时间,她丈夫因病住院,孩子又恰好发高烧,呕吐;一边是躺在病床上的丈夫和哭闹的孩子,一边是渴望求知的学生,在家庭和教育事业这架天平上,天平倾向了教育事业,没有请一堂课的假,丝毫没有影响任何教学工作,在课堂上依然全身心地投入。
无论是重复课还是新开课,她都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精雕细凿,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晚上常常备课到两三点。
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捷,男,博士,教授,1957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
指导研究生30 余名。
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
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
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
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
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
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黄士涛,教授,男,1946年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
1983年到郑州大学工作至今。
1986年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进修学习。
本人长期研究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
机械故障分析,就是在机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
正在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机械故障分析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马胜钢,教授,男,1954年生,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加工自动化。
国内首创产品"CNC通用感应淬火机床"、"高精粒度检验筛"、"散粮车自卸平台"分别在洛拖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企业和国内近百家大型粮库获得应用,"液控振动筛"、"磨粉机"等项目即将全面推广应用。
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
张明成,教授,男,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
已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有:活塞椭圆车床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活塞群部等截面及变截面成型机构的研究;行星锥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设计;滚动轴承球推式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与制造;磁驱动旋涡泵的研究、设计;W调速离合器的研究等专利2项。
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厅局级、省级优秀论文奖。
科研成果获厅局级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目前主持在研省级攻关项目2项。
华绍杰,教授,男,1944年生,196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
研究方向为润滑理论及轴承技术,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
近年来,在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原机械部六.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6项。
岑少起,教授,男,1946年生,1981年获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0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
从1978年起一直从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80年首次求出偏心率ε≥1 时径向滑动轴承的EHL解;1989年在德国首次得到有限长滑动轴承的完全Navier-Stokes解;1993年和1997年分别提出圆锥浮环和径向-推力联合浮环动静压轴承结构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三维浮环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
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
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
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
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
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吴晓铃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
197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1970-1975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任技术员,1975~2001在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等职;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修;1987~1988年赴美国访问学者;2001年底至今在郑州大学工作。
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STLE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董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学校兼职教授,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CAD/CAM、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SCI,EI,ISTP收录),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齿轮设计手册等;1996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国际会议论文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93年获国家政府津贴,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张恒,教授/博导,男,1946年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复合材料研究。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207万元。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材料。
李凌均,男,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1987 年7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2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95 年6 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诊断、模式识别等的研究工作。
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一项863项目和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
于2003 年11 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03 年11 月到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工作。
目前主要从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在研的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 篇。
张恒教授简介张恒,1946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任洛阳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
1998-现在,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
其间:1976-1977年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1980-198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实验;1982.12 -198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系学习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从事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1989年6月-9月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1992-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教授,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
主持完成过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复合材料发动机、复合材料飞轮和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过复合材料透波盖和复合材料降噪保温垫等八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子项及其它20余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了"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边界单元法工程应用"、"复合材料大全"、"先进复合材料手册"等十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河南省优秀归国人员奖、河南省十年基础研究先进工作者、机械部优秀专家、机械部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近8年年均科研经费110万元。
现任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理事及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民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铃教授简介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STLE会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
是本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 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主编润滑设计手册等。
吴晓铃教授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