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拥有着独特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以其优美的艺术形式、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价值观念而闻名于世。

通过感受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美。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1 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包含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演进的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

1.2 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历史的悠久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1.2.2 艺术的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包括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魅力。

1.2.3 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著称。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4 价值观念的丰富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价值观念。

包括孝道、仁爱、忠诚、诚信、勤劳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2.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美学魅力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无论是在艺术形式还是在思想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都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2.1 传统艺术的美感传统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如中国画追求的是意境的美,书法追求的是字体的丰富变化和墨色的浓淡之美,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和旋律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舞蹈和戏剧则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传达着中国的审美观念。

1、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1、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孔子
麻烦请插入 哲学思想视 频文件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小辩论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勤劳勇敢、开拓创新、改革开 放、自由平等、竞争、兼容、科学理性、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 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民主、法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国 家兴亡,匹夫有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 勇于牺牲、艰苦创业、勤俭节约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文化经典
特点
春 西周礼乐制度开始瓦解,
秋 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形
战 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
国 局面。
先秦 先秦动荡时局,两汉
至 两汉
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老子》《论语》 《孟子》《庄子》 《墨子》《荀子》
《尚书》《春秋》 《左传》《史记》 《汉书》
儒道

互补

春秋 史 笔法 学
两汉 隋唐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 、《春秋左
氏传》、《战国策》 、《周礼》、《考信录》 崔述著、《资治通 鉴》、《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廿二史 札记》 赵翼著、《圣武记》 魏源著、《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史通》 刘知几著 、《中国历史 研究法》 梁启超著。 丙、韵文书类
戊、随意涉览书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世说新语》 、《水经注》 郦道元撰 ,戴震校、 《文心雕龙》 刘勰撰、《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 立撰、《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沈括、《困学纪闻》 王 应麟撰,阎若璩注 《通艺录》 程瑶田撰、《癸巳类稿》 俞正燮 撰《、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庸盦笔记》 薛福成、《张太岳 集》 张居正、《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 清代 傅山、金农、吴昌硕、邓石如、蒲华 、黄慎、郑簠、石涛、 赵之谦、吴熙载、姚鼐、何绍基、宋曹、查士标、杨守敬、 万经、巴慰祖、翁同和 沈曾植、吴大征、 汪士慎、李鳝 、 梁巘、莫友芝、刘墉、黄易、钱沣、徐三庚、翁方纲、伊秉 绶、俞樾、张裕钊、 郑燮、周亮工、高凤翰、张船山、包世 臣、张照、铁保、王文治、陈鸿寿龚贤、丁敬、曾国藩、梁 启超、康有为、李瑞清 近代与现当代 李叔同、毛泽东、郭沫若、于右任、朱明(朱哲)、沈尹默、 舒同、林散之、 赵朴初、沙孟海、启功、李铎、朱宣咸、沈 鸿根、庞中华、傅伯庚、刘炳森、张海、沈鹏、马永安 、欧 阳中石、邢飞、尤中会、钟致帅、黄学江、聂成华、张荣庆、 宁兰智、邹德忠 、李振凯、王镛、吕伟涛 、张四平、 范强、 吴轼夫、钟小平、马兰生、张东金、杨成、陈沫吾、鲁艺 、 吕金光 、刘宗卫、高峰超、刘孟伉、陈无垢、陈启元、戴跃 马华林、朱关田、大漠 、王颂余、 聂磊 、苏园 、刘雅楼、 张景岳、何俊田、何应辉、田旭中、侯开嘉、邹文正、向 明、 张光兴、刘奇晋、言恭达、尉天池、任学之、旭宇、 李斌权
•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 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 “柳少师”,是唐朝最后一位著名书法家。 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 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 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 模。柳公权一生书碑特多,主要代表作《金 刚经刻石》、《李晟碑》、《玄秘塔碑》。
• 先秦 甲骨文金文郭店楚墓竹简大盂鼎 毛公鼎虢 季子白盘 攻吴王夫差鉴 侯马盟书散氏盘 墙 盘 石鼓文 青川木牍大克鼎陈曼簠战国越王 剑铭 秦汉 李斯张芝篆书 汉隶 草书 楷书 行书 皇象蔡 邕 石门颂 乙锳碑 曹全碑张迁碑鲜于璜碑秦 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 曹操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王献之钟繇索靖王珣陆机羊欣 薄绍 之泰山经石峪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敦煌书 法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危机中。

青少年儿童只有亲近中国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文化,从现在做起,才有可能传承文化传统,化解危机。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重视青少年儿童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

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王大磊据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报道说:英国的教育家不但提出了儿童在四岁时就该读莎士比亚,而且有的幼儿园从小班已开始尝试,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有关人士说,如果等儿童到十四岁时再叫他们读莎士比亚,那就太晚了。

他们提出孩子在四岁时还不会被语言所吓住,他们在那时候就接受莎剧,反而获得了崭新的语言境界。

英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伟大代表作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崇敬和骄傲的精神心理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1]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人安身立命的典册。

其实,早在1998年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就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将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活动推向高潮。

青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不管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经典”的涵义什么是“经典”?《文心雕龙》中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

《博物志》中说圣人贤者的著述叫经典。

老子《道德经》中说立德、立功之后立言为经典。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经典”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在中国文化中,譬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道家的《老子》与《庄子》,墨家的《墨子》,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以及楚辞、唐诗、宋词,等等,这些都属于经典著作。

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王余光等人于20世纪末,推荐出了十本经典著作:《诗经》、《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

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结晶。

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评价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审视,包括哲学、道德、艺术、科技、民俗等方面。

首先,从哲学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为代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儒家学说强调仁爱、忠诚、孝顺、礼仪等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无为而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法家主张法治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人类和平共处。

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次,从道德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此外,忠诚、诚信、仁爱、礼仪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传播和深远的影响。

再次,从艺术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多种形式。

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戏曲方面,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多种地方戏曲。

音乐方面,有古筝、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演奏。

舞蹈方面,有龙舞、狮舞、剑舞等民间舞蹈。

绘画和雕塑方面,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高度成就。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科技方面也有着辉煌的成就。

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冶金等领域的突破和创新。

这些科技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最后,从民俗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和习惯。

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

这些民俗活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观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建功立业",为历代儒客尊崇;而且道家文化主张"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张"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目的是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社会主义新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文化根基,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普世价值,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第一、独特性:中国的文字艺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第二、地域性: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各有特色又互相交融。

第三、民族性: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除了它的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外,还得益于中化文化我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以,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10篇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10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会(精选篇1)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生活中随处可见,用的文房四宝,喝的中药,吃饭用的筷子,过节庆祝的鞭炮,皆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噼里啪啦的响声,带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特色。

鞭炮本是驱魔辟邪的,在没有火药的时代,人们用火烧竹子,使之发出声音,以驱逐瘟神,这反映了古代人民渴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小时候,逢年过节,爷爷总要放长长一串鞭炮,那时候我总害怕,只远远地躲在大人后面,再悄悄探出头看看鞭炮,现在,我知道,鞭炮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平安的渴求,是从千年前传下来的美好祝愿,那有什么好害怕的呢?手指与筷子的灵活配合,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前邀请别人到自己家里吃饭,别人拒绝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听到大人说:“多个人多双筷子而已”,每当我看到外国人惊讶于筷子,认为用筷子是件很困难的事的时候,我的心里便有一股自豪感,这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骄傲。

在我刚学用筷子的时候,总是对会对自己发脾气,觉得用筷子太难了,不如勺子方便,爷爷就会说:"你是中国人,中国人就应该会用筷子。

”当时的我理解不到这种感情,而前段时间的杜嘉班纳辱华事件让我有了深深的感触,在视频中他们称筷子是小棍子形状的餐具,该视频激起国人愤怒,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被歧视,华人纷纷抵制该品牌,这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华人的影响,我们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早就习惯了这些的存在,又怎能让别人随意戏弄呢?唐诗宋词,颂的是我泱泱大国。

从小时候便摇头晃脑的三字经,到后面令人惊叹的诗词曲,都满载我们的回忆,当我们读到一首诗,往往会惊异于其中的一个字或-句,可就这么一个字一句诗,语人又会琢磨思索多久呢?从前诗人作诗来记住眼前美景,加今我们用一张照片代替。

当我们看到雪景时,可以用一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作庭院作飞花”,而不是一句好美匆匆带过。

这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需要做的是努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论现在的科技有多么发达,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被取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体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体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渊源悠久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一、道德伦理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视的便是道德伦理。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一直流传着“仁爱、勇毅、忠诚、正义、诚实、谦虚、大公、谨慎”等伦理道德观念。

在这些观念中,“仁”是最为核心的理念,即“仁者爱人”。

二、文学艺术方面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历史悠久,涵盖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戏曲到民间艺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精华。

其中《红楼梦》、《水浒传》等伟大的作品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三、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独具特色。

从孔子的儒家思想到老子的道家思想,从孟子的性善论到墨子的兼爱主义,从荀子的人性恶论到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每一种思想都有着博大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思考方式。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道德和文化,同样对整个亚洲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宗教信仰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也有着浓郁的文化内涵。

道教、佛教、儒教等各种信仰在中国的历史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佛教经过中国的开放和鉴定,催生了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思想,成为世界佛教的重要流派。

五、科技发展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发展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有着独特的思维和方法,例如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等。

这些发明和创造对于世界文明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涉及面广、内容多元、流长不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它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见证和支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危机中。

青少年儿童只有亲近中国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文化,从现在做起,才有可能传承文化传统,化解危机。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重视青少年儿童传统经典著作的阅读。

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王大磊据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报道说:英国的教育家不但提出了儿童在四岁时就该读莎士比亚,而且有的幼儿园从小班已开始尝试,并且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公司有关人士说,如果等儿童到十四岁时再叫他们读莎士比亚,那就太晚了。

他们提出孩子在四岁时还不会被语言所吓住,他们在那时候就接受莎剧,反而获得了崭新的语言境界。

英国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伟大代表作的那种无可比拟的崇敬和骄傲的精神心理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1]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犹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人安身立命的典册。

其实,早在1998年初,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就正式在全国范围展开,将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活动推向高潮。

青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不管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经典”的涵义什么是“经典”?《文心雕龙》中说经典是恒久之至道。

《博物志》中说圣人贤者的著述叫经典。

老子《道德经》中说立德、立功之后立言为经典。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经典”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在中国文化中,譬如说,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道家的《老子》与《庄子》,墨家的《墨子》,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法家的《韩非子》,以及楚辞、唐诗、宋词,等等,这些都属于经典著作。

然而,对于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去了解、选择、阅读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

于是,王余光等人于20世纪末,推荐出了十本经典著作:《诗经》、《史记》、《庄子》、《老子》、《论语》、《孟子》、《韩非子》、《楚辞》、《左传》、《荀子》。

这十种书都是公元前的著作,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读书人的一种珍古典重基础的心理。

长期以来,中国学人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上这些著作,真正是中国学术之源。

[2]根据汪凤炎教授从常见的七种经典文献(《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千》、《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统计的相关信息表明,从思想性标准看,约93%的言论都是合宜言论,约6%的言论是易引起争议的言论,只有约1%的言论是不合宜言论。

可能不同的研究者对上述七部经典的看法不尽相同,导致不同研究者所统计出来的数字可能略有差异。

但只要研究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去看待,得出的这三组数字的差异不会太大。

[3]因此,不能认为经书里所包含的人文社会科学思想的主体都已经过时了,更不能将其精华弃置不用。

经典著作是民族文化和知识的结晶,已经有无数的前人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也必将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书籍自古流传,比如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老庄,印度的吠陀、佛典,西方的圣经等等。

许多世纪以来,经典著作成为创造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力量,是一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

之所以要阅读经典,正如赫钦斯所说:“这些书历经若干世纪,获得了经典性。

经典著作乃是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

例如,苏格拉底对话提出的那些问题,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同柏拉图写这些问题的时候同样紧迫。

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

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

如果我们读牛顿的《原理》,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在活动。

”据2008年4月一项最新哈里斯调查显示,《圣经》是美国最受欢迎的书籍。

青少年学生阅读孔孟学说,以及唐诗宋词等历代佳作与近现代中外文化名篇,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二、青少年儿童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些中华文化经典蕴涵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引虽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让青少年儿童在课余时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1.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重铸民族精神生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要延续中国文脉,恢复近代以来丧失的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都需要重振国学。

民族文化的兴衰,直接决定每一个炎黄儿女的福祉。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滑坡、精神萎靡的现象,很多人不知路在何方。

这是由于受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缺乏鉴别能力的缘故。

因此,需要重新唤起关于民族精神的记忆,找回那已被遗忘的优秀民族文化。

当然,重温经典是为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中华文化,不是复古,而是推进当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开放的时代离不了先进文化的支持。

先进文化既包含了“前现代”的精华,也包含了后现代的成果,先进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就是没有根本、没有生命力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一旦抛弃了自己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经典,就会失去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将会导致我们“借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价值没有了,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灵魂漂泊的民族,一个不能回答‘我们从哪里来’,也不能回答‘我们到哪里去’的民族”。

[4]我们不能将经典古董化,更不能将其中的儒学妖魔化。

在谈到传统文化时,汤一介认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它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

一个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自主性的民族,也就没有能力吸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被全盘同化。

”[5] 2.培养青少年的文化气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

国人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参与国际竞争,首先得有自己的文化气质,这是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根本。

盲目地学习外国人,将永远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

传统经典文化将赋予中国孩子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

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

”[6](1)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熟读经典之作,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对诵读经典的强调实际上是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是真正人文的东西。

这些经典之作有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意境,是真正中国特色的文化,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

这些经典之作更包含了道德的、伦理的、民族的大学问和大奥秘,如国学所蕴涵的“仁、义、礼、智、信”,能让人以健康的心态来适应社会变迁中的不确定因素,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气与豪迈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理想,几千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诸如此类都可以指导孩子生活,涵养孩子的文化气质,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童年记诵的东西肯定会忘记很多,但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它们会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

”[7](2)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青少年儿童的生命发展。

诵读经典重要的是还给人以生命的境界。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

它研究如何将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如何立身。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怕你没有取得一定的位置,重要的是你拿什么去自立。

一个自立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生命。

人的生命是不断超越的过程,知识是自立必不可少的基础,德行是将自我汇人群体的关键,是超越欲望的重要途径。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人应自觉地提升生命境界,要有一种内在超越的欲望。

中国文化的本是仁义礼智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中国文化是自己首先做好自己,自觉地提升生命境界。

(3)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塑造儿童的健全人格。

传统读经教育以人格的养成贯彻始终。

《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做人的准则。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是坚韧不拔、乐观进取,合于社会准则的“君子”,有利于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

墨子“利天下为志”,康有为“博爱平等,文明进化”,孙中山“天下为公,互相服务”,这些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

(4)阅读经典著作,有助于青少年儿童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经典著作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将来博览群书打下基础。

在课余时间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著作,能使青少年学生养成自学的能力。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又能养成从小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此外,由于阅读经典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又是理解力的基础,所以阅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儿童理解能力的培养。

尽管经典著作往往有一定的深度,但青少年儿童通过由易到难的自主学习,在头脑中储备了重要的资料,可供日后随时使用。

这些资料都是集最优秀的文学、史学、哲学为一体的经典,他们对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是有一定帮助的。

关于古典文学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这样说:“那些只读报章和当代作家的代表作的人,依我看来,就像是自己是大近视却又厌恶眼镜。

因为他从不看远一点,听多一点,故此他全为偏见和当下流行的事物所蒙蔽。

一个人无论是多聪明,如果他从不放弃融汇其他人的思想和经验,他只会是枯燥无味。

”[8]3.阅读经典著作的教化意义在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作为奋斗方向的现实当中,经典著作特别是其中的儒家学说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宋代王应麟概括得十分精辟:“儒者之术,教化仁义而已也。

”崇仁义、明教化可以归纳为儒家价值思想的根本特征。

首先,它十分强调仁义礼智是至上价值。

它们作为道德的首要根据是天命,即“天生德于予”。

而人性也是道德价值的重要根据,强调“至善者,性也”,把道德价值提升到先验、普遍、必然和永恒的高度。

其次,从孔子价值思想来看,“君子义以为上”。

历来人们都指出“孔子贵仁”这一基本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