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

合集下载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

关于杨善洲的事迹关于杨善洲的事迹(一)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淡泊名利,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永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从担任县领导到地委书记,杨善洲从20多岁起就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

他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很少呆在地委机关。

保山有5个县,XXX个乡,每一个乡都留下了杨善洲的脚印。

龙陵县木城乡不通公路,是最远的一个乡。

他上任不久,便徒步4天进入木城乡。

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

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沿用这个方法。

他还推动了“坡地改梯田”、“改条田”、改籼稻为粳稻等各种试验田。

1978年至1981年,杨善洲事迹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工作35年来,杨善洲始终艰苦朴素,两袖清风,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他下乡,总像一个三人战斗小组,司机、秘书,一辆212吉普,其他随员一个不要。

上路,直奔田头。

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绝无例外。

走到哪里,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哪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

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1988年X月,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为实践“帮家乡办点实事”和“只要生命不结束,杨善洲事迹简介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婉拒到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施甸县义务植树造林。

他把建林场与造福群众结合起来,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他常常替困难群众买粮食、种子、衣被,先后向省外灾区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捐款20多万元。

艰苦创业20余年,使XX.X万亩昔日山秃水枯的大亮山重披绿装,活立木蓄积量经济价值超过了3亿元,同时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改革先锋”杨善洲人物事迹(推荐5篇)

“改革先锋”杨善洲人物事迹(推荐5篇)

“改革先锋”杨善洲人物事迹(推荐5篇)“改革先锋”杨善洲人物事迹篇1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一生坚守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高尚情怀,一辈子淡泊名利、公而忘私、廉洁奉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高尚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敬仰和学习。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以他为镜,明辨是非曲直,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宗旨,简单做人,踏实做事,在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建功立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无比坚定和深信自己的信仰,无比敬仰革命时期那些英勇的革命先烈,也常被和平年代涌现出来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人物的事迹所感动。

这段时光,我一向被杨善洲老书记深深地感动着,并通过各类报刊、电视、广播的宣传报道,试着去走进老人家的内心世界,试着去体会老人家的那种淡然心境。

老书记一心为民、爱民,却从来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谋取过任何私利,为官多年,却从来没有为家人安置过任何工作,甚至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退休后更是婉言谢绝了组织上的关心,没有到省城享清福,而是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到贫瘠荒凉的大亮山上植树造林,没有树苗,就自己掏钱买,资金不足,就到街上捡各种果核自己育苗,甚至将自己心爱的盆景都移植到了山上,他头顶竹叶帽,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用锄头挖,用手培植,在大亮山一干就是20几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着周围的人。

以前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树木参天,满目葱郁,山变绿了,水长流了,珍稀动物出现了,各种林下经济作物多起来了,周边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经济收入也越来越高了。

以前矮小精致的盆景现如今已经长成了挺拔的大树,一棵棵小树苗也变成了一片片绿洲,老书记的头发也由青灰变成了飘雪,耄耋之年的老书记干不动了,他二话不说,将已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林无偿转让给了国家。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

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

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

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

“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

”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

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和先进事迹材料第一篇: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同志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27—20XX年),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

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XX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XX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XX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XX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XX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

第二篇: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材料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1927—20XX年),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简介杨善洲,男,汉族,1966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中共党员,现任保定市第一中学校长。

他拥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直致力于办好一所有人热爱、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优质中学。

一、扎实基层工作,热爱教育事业杨善洲是一名优秀的基层工作干部,曾担任过教导主任、政教处主任等职务。

由于他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热爱,他自己也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信任和认可。

二、勇担责任,勇于创新杨善洲在任职校长期间,勤勉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勇担责任,始终不断地为学生和教师们创新工作,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他积极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成功实现了“学校规模化化、品牌化、现代化”的目标,成为全市知名的重点中学之一。

三、锐意进取,不断超越杨善洲是一位一直保持着事业初心和追求卓越的教育家,始终认为教育是自己的事业,是要一辈子做的事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他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超越自己,努力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为全体学生带来更好的教育成果。

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一批一批优秀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支持。

四、为人师表,树立良好形象杨善洲是一位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直坚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成为时代之师、楷模之人。

他具有很高的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以“诚实、勤奋、责任、高效”为使命感,不断培养和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加自信和独立,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全社会口径中,杨善洲的先进事迹是一个优秀的例子,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学习的优秀榜样。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坚持底蕴满足、追求卓越的基本方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及先进事迹材料 精品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及先进事迹材料 精品

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及先进事迹材料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党员.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2019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9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9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山林场.杨善洲同志于2019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3岁.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3月,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总书记指出,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军委副主席也分别作出指示.李长春指出,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十分感人,代表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流,模范地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领导干部的楷模,要深入报道、大力宣传.强调,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要以总书记重要指示为指导,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3月21日,组织部作出决定,追授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员称号.决定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总书记等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杨善洲同志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觉实践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成立90周年.李林森同志生平简介及先进事迹材料李林森(1969.09—2019.07),男,1969年9月生,汉族,四川宣汉县人,大学文化,1991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入党,曾任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三河乡乡长、东林乡党委书记、五宝镇党委书记,宣汉县副县长,万源市委常委、副市长等职.2019年11月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019年7月被确诊患肝癌晚期后,他仍坚守岗位、忘我工作,2019年7月31日因治疗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李林森同志的感人事迹在媒体上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10月初,组织部、宣传部、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李林森同志学习活动.通知指出,李林森同志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担任五宝镇党委书记期间,他率领干部群众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几次晕倒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保证了受灾群众无一伤亡,被群众称为救命书记.他经常无私资助困难群众,弥留之际仍然牵挂着帮扶对象,而自己治病的钱却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担任组织部长以后,他始终恪守公道正派、选贤任能的政治责任,坚守党的干部工作原则,树立重品行、重实干、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大力推荐使用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干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他注重改革创新,主持推进的四评村官、五议社区党组织班子、千名大学生进万源引才工程等多项工作得到地方党委和上级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他严格要求自己,从没利用手中权力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对跑官要官者更是坚决拒之门外,即使在自己病重靠借钱治疗的时候,也绝不收受别人的一点钱财.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当作生命,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拼命工作,为党的事业燃尽了生命之火.通知强调,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一名员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高度负责、对自己严格要求的高尚品质.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向李林森同志学习,学习他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公道正派的职业操守;学习他勇于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通过组织生活会、中心组学习、座谈交流、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认真组织好向李林森同志学习活动.要把学习活动与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地方换届工作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人物生平1989年9月—1991年9月,西南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学习;1991年9月—1994年1月,四川省宣汉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1994年1月—1999年7月,宣汉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其间: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下派任宣汉县五宝乡九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5月任宣汉县人民检察院起诉科副科长;1994年9月至1996年12月参加四川省委二党校法律本科函授学习毕业);。

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

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

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学习杨善洲事迹材料(一)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继续实践“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无偿担任大亮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

在杨善洲近40年的工作中,他一直两袖清风,杨善洲事迹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创先争优精神实质。

“创先”在于他该安享晚年之时,毅然选择无私奉献国家;“争优”在于他扎根基层始终默默无闻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如果说将党的政策路线认真贯彻视为尽职,那么将当前的创先争优活动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就是一种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质体现,显然杨善洲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做实事固然可喜,但能否将实事一做到底,并且甘愿选择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的余热,则是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验金石”,所以坚持恒久是创先争优活动的最终目的。

每个领导干部都有退休离岗的时候,只有随时抱有杨善洲同志的那种坚持信念,将创先争优活动的本质传承下去,有理由相信社会将会更加和谐富强,因为大家无形中把创先争优这个活动载体,作为自己勤廉履职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观。

“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坚持信念。

杨善洲事迹简介为人民服务一直是党员干部的履职宗旨,其中的含义不仅在于把一件为民的大事做好,更在于将一切涉及人民利益的小事做实。

创先争优贵在持之以恒,哪怕是退休离岗不在其职,也要将服务人民的信念贯彻到底。

所以创先争优不能图短平快,更不能一蹴而就,应该将创先争优视为一种“植树”,短期是不可能见实效的,但长远来看将受益无穷。

由此可以看出,杨善洲同志已经将植树造林联系到创先争优活动中,用坚持的信念将创先争优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国上下掀起空前的开展热潮。

【事迹材料】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一个名字,承载着无尽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他,是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赞歌。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杨善洲毅然决然地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

他心怀信仰,砥砺前行,始终坚守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

他坚信,只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才是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岁月如歌,杨善洲的身影在祖国的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他身先士卒,勇挑重担,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默默付出。

他的事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人们的心中。

在建设祖国的征途中,杨善洲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因此,他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

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

因此,杨善洲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

他坚信,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杨善洲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在他的带领下,无数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为人民服务”,这是杨善洲一生的信仰。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崇高信念。

在他心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高于一切。

正是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让他成为了时代的楷模,人民的贴心人。

岁月流转,杨善洲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事迹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

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永恒的赞歌,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让我们铭记杨善洲的丰功伟绩,传承他的崇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男,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

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同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地委副书记;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6月至2008年11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一、义务植树绿荒山晚年做出新贡献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

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是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

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

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杨善洲选择了大亮山,就是为了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

他说:“我是在兑现许给家乡老百姓的承诺,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回去照顾家乡父老,家乡人找过我多次,叫我帮他们办点事我都没有答应,但我答应退休以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

至于具体做什么,经过考察我认为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实在,这既对全县有利,也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有利。

”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和记木数都不长。

”然而,杨善洲创办林场的设想和决心没有被动摇。

他请地、县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到大亮山上作多次调查研究。

他们带着帐篷,风餐露宿,徒步24天,队姚关、旧城、酒房等地进行了调查。

经过调研,更坚定了杨善洲改变大亮山面貌、“种树扶贫”的决心,并将场址选在施甸县的旧城、酒房、姚关3个乡结合部的大亮山。

当时大亮山周围的山林陡已经承包到户了,怎么办林场呢?杨善洲在深思熟虑之后,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

在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支持后,县政府召开了有关乡村干部和部分农户代表参加的会议,把绿化造林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辩证关系,以及林场的性质、范围、办法、利益分配讲清楚,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赞同,然后才开始筹备建场的有关事项。

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

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大家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

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林场成立大亮山造林指挥部,杨善洲亲自担任指挥长。

成立当晚,他们在用树枝围起的简易帐篷里,围着火塘召开了第一次造林会议,把林场职工分宣传动员、整墒、育苗三个小组,要求抢在5、6月份雨季来临前育下能种万亩以上的树苗。

到达大亮山的第二天,杨善洲把大亮山社的社长找来,召开了一个小型会议,把他们到大亮山的目的意义都讲明白了,希望得到大亮山社的支持。

大亮山社的社长李宗清见到老书记身先士卒,早感动得不得了。

他连声说:“老书记你这么大年纪的人,不住城里住山里,为的是给咱老百姓造福,咱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办什么事,就老书记一句话,说什么我们都支持!”杨善洲一方面又带着人在大亮山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调查,进一步摸清了大亮山的低,盘算种什么树、怎样种。

他在山上转了12天,把能造林的地方都走遍了。

回来后,他确定了当年要种1万亩松树林,育20亩苗圃,以后平均每年种一万亩以上松树林。

种树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杨善洲绞尽脑汁。

他每天和职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

他把原来摆放在家里的几十盆雪松、白梅、银杏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

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就发动全场职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

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

林场没有资金扩大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弱,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为林场争取到300多万元资金支持。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拄这拐杖执意爬上了大亮山。

开始办林场那几年困难很大,但是杨善洲艰苦奋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

没有钱盖房子就花7000多元钱盖油毛毡房40多格,一住就是8年,有三个职工住了9年半才出去。

没有钱购买农具,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办公桌、板凳、床铺都是自己动手做的,晚上照明没有电,每人买一盏马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杨善洲同志到大亮山林场要发展壮大,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改变传统单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多种经营。

建场之初,杨善洲主要以种植华山松为主,在党的十四大后,他感到仅仅种植华山松不能在近期内产生效益,林场要以林养林,要提高经济效益。

于是,他们从广东、福建等地引种龙眼树苗,开辟了龙眼水果基地。

施甸县的立体气候十分突出,高海拔地区常年云遮雾罩,是种植茶叶的好地方。

酒房乡供销社茶厂生产的袋装黑山银峰茶,1994年曾荣获省农业厅优质产品称号,供不应求。

他们从中得到启示,也建立了茶叶生产基地,还专门投资建了一个粗茶叶加工厂;另一方面,杨善洲号召林场职工开拓新的生产经营领域,他和林场职工的努力下,大亮山林场没有几年时间,就红火起来了,家业扩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为了搞好多种经营,他们办起了茶叶基地,又建起茶叶精制厂,茶树也长得有半人高了,但正在这时,发生了一场鼠患,一只只肥大的老鼠几夜之间就把三分之二的茶树啃死了,人们辛勤多年的茶园毁于一夜。

面对这挫折,有的人畏缩了,但杨善洲却没有被困难压垮。

他鼓励大家,茶园毁了可以重新种植,人的精神垮了,事业就真正完了。

他要职工振奋精神,重新与大自然搏斗。

初建林场的3年,他们好不容易种活了将近3万亩华山松,有近400亩松树被一种叫紫荆泽兰的毒草侵扰死了,杨善洲又鼓励职工不要泄气,振奋精神重新再干。

在他的鼓舞下,林场职工始终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但他并没有从林场拿钱。

最初的几年里,林场只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了100元。

不仅不要钱,杨善洲还经常要给林场贴钱。

林场在山下办了一个水里基地,招了一些监时工,磁上林场经济困难的时候,杨善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用于发工资。

23年来,他带领林场职工人工造林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左右,修建林区公路26公里,架设高压线路15公里,每年无偿为村民提供林柴,为6个自然村修通了公路,为8个自然村架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为4个行政村1万多人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村民人均产粮由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监近周边4个贫困村100多户贫困户开始脱贫致富。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是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

现在,林场珍稀动物有黑熊、豹子、猕猴、凤头鸟、野鸡等,植物有桫椤、银杉、楠木、白杏、雪松等,山石裸露的现象消失,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修枝打杈就能解决烧柴问题,通过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实现增收。

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2009年4月,杨善洲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二、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60年如一日,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

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

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

”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杨善洲30岁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他在地方党委部门工作的40多年间,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带草帽,空草鞋,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为“草帽书记”。

有一次,杨善洲下乡,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不在。

乡秘书看他的模样,以为是农民,便打发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急不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情况,最后才叫来乡干部,安排具体工作。

在当地委书记期间,他走遍了全市的村社。

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不通公路,他绕道潞西,花四天时间到达木城。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他在报场镇种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亩产量提高三四百斤,广泛推广后,现在当地群众还采用“三岔九垄”式插秧。

他还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种了茶叶、包谷等实验田,效果很好,被群众称为“粮书记”。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因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通知他,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劳动。

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

耀邦同志听说后,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

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