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2017.9)(附答案)
2018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2.(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D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2017·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高三生物高考复习专题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浓度的磷元素下的生长速率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知能定位】本题以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影响为话题,以曲线的形式,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题关键】通过审图,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并在特定条件下,如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准确预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答案解析】D 由甲图可知,微藻A对较低浓度的磷元素环境比微藻B强;由图B知,微藻A在磷元素浓度较高时的生长速率较快。
【易错点击】审题、审图不细致,未明确甲、乙两图的形成条件。
2.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知能定位】本题通过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考查“S”型和“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及其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种间关系、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答案解析】C 由图可知:a种群的数量达到K时,b的数量为0,与捕食关系相悖;若两种群为竞争关系,后期a种群的竞争加强是导致b种群灭亡的原因;a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自身增长而导致的食物、空间等因素的影响;b种群数量的变化是在有限条件下进行的,不是“J”型增长。
【易错点击】不能准确获取图文信息及其对能力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的理解不够是导致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
3.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若此图表示酵母菌生长曲线,则次级代谢产物在ab时期大量积累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知能定位】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及其意义。
高考生物第九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习题及答案

课时达标第29讲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A解析稳定型种群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量适宜,而不是绝对相等,只要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其年龄组成就属于稳定型,B项错误;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C项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D项错误。
2.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C解析种群密度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故图中①~④分别为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C项正确;春节前后,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B项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项错误。
3.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子代的性别比例C.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D.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答案C4.甲和乙是两个种群的生物,它们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
下图显示的是它们在增长过程中Ⅰ、Ⅱ两个时期的自然增长率的值(a>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的值小于或等于1B.时期Ⅰ甲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于乙C.时期Ⅱ甲种群增长的个体数大于乙种群D.种群迁入后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D解析自然增长率有可能大于1,A项错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根据图中时期Ⅰ两个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还不能推知甲、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相等,B项错误;不同种群每个时期实际增加的个体数与自然增长率不成正比,所以不能简单根据甲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乙种群来判断两个种群实际的增加数量,C 项错误;一个种群侵入某相对稳定且气候没有剧烈变化的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之后,总是在最开始一段时期内增长率最大,之后因为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增长率会逐渐减小,所以图中甲、乙种群由于在时期Ⅱ比时期Ⅰ的增长率大,种群迁入后应先经历时期Ⅱ再经历时期Ⅰ,D项正确。
2017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强化作业28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课时强化作业二十八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2016届长沙模拟)右图表示甲、乙两种群先后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指数增长B .在t 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0C .在t 3时刻,乙种群迁入,与甲种群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甲种群数量减少D .如果乙种群突然灭绝,则甲种群数量会增加,最后会超过K 值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甲种群迁入某生态系统的最初阶段,空间、食物资源都比较充足,其数量近似于指数增长,A 选项正确;在t 2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并非为0,B 选项错误;乙种群和甲种群为捕食关系,C 选项错误;如果乙种群灭绝,甲种群数量会增加,但不会超过环境容纳量K 值,D 选项错误。
答案:A2.(2016届浙江省六校联考)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 .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 错误;环境容纳量(K 值)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第5年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处于K 2处,种群数量为200只,则K 值为400只,B 正确;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虽然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C错误;防治鼠害时要在200只之前进行,200只左右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会出现鼠患,D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2.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课后练习(含新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训练28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D.种群特征包括遗传特征、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解析: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蚜虫、跳蝻由于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而它们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种群除具有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外,还具有遗传特征,即每个种群都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
答案:A2.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J”型和“S”型曲线都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J”型所示增长取决于种群的内在因素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解析:“J”型和“S”型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曲线图,A项正确;“J”型所示增长取决于种群的生殖潜力等内在因素,B项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项错误;“S”型曲线受环境阻力的影响,若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则环境阻力减小,可使K值提高,D项正确。
答案:C3.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 1.5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D.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解析:A项说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说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C项不属于种群的范围;D 项说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答案:C4.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不同种群生物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
下列调查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上的瓢虫种群→标志重捕法B.调查草原中的斑马种群→样方法C.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D.调查池塘中的鲢鱼种群→样方法解析:植物和活动范围比较小的动物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体积相对较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专题训练(含答案)所示。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解析:本题通过坐标图分析,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以及种间关系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由图知,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松针的长度,没改变落叶松的种类。
答案:B3.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期间()A.增长率大于零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种群密度最大答案:D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答案:B5.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6.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据图可知,不同月份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同,其中4至10月份,个体逐渐发育到性成熟,12月份没有未成熟个体,表明在10月份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C两项正确;天敌迁入后,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的密度产生影响。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讲义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调查方法 a.样方法:Ⅰ.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选取样方取样关键:随机取样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 及其顶点上的个体位于样方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 ↓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b.标志重捕法:Ⅰ.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重捕,计数为n ,其中被标记个体为m ↓密度估算公式如下:N (种群数量)=重捕中标记数重捕个体数×M (标记数)(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①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年龄组成①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如图)a b cⅠ.写出上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Ⅱ.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判断有关种群特征叙述的正误。
(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不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提示】行道树灌木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6)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9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考点规范练29 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基础达标1.(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下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呈“J”型增长的种群中死亡率和迁出率都为0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3.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时,应选择个体分布较为均匀的区域进行取样B.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不能采用该种方法进行C.对于个体较大、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D.若重捕时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数值比实际数值偏大4.(2018江苏卷)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右上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6.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实线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练习题2017.91.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 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 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下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 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C. 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 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3.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的是A. 带标记的个体警惕性提高而不易被再次捕获B. 初捕和重捕间隔的时间长短C. 重捕时,捕获的带标记个体受伤死亡D. 初捕和重捕的范围是否一致4.田鼠是稻田中最常见的害鼠.为了调查稻田某区域内田鼠的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目测估算法 D. 记名计算法5.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
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
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A.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迁入增多B.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C.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D. 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也是出生率增大6.某同学调査正方形样地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用五点取样法取样,下表为各样方的植株数量,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该同学需要改进的是A. 适当增大样方面积B. 适当减少样方数目C. 改用等距取样法取样D. 改变计数方法7.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 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 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C. 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D. 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8.下列属于种群的是A. 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B. 一个森林中全部的鸟C.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大熊猫D. 一片山坡上的全部蛇9.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 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C. 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10.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A、B 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B. D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C. a 的含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D. 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是其空间特征11.我国已全面实施二胎政策,从种群特怔来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A. 种群密度B. 性别比例C. 出生率D. 年龄组成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如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 性别比例发生变化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13.下列叙述中,不是种群空间特征的是( )A. 鄱阳湖湖面上的一群群野鸭B. 盛有5mL培养液的试管培养草履虫64只C. 校园花坛中的狗尾巴草杂乱分布D. 悬铃木在人民公园每隔8米种植一棵1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 由于田鼠在被捕捉一次后很难再次捕捉,会使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D. 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那么统计结果就是不准确的1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不可能为零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16.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5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査。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对该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A. 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B. 两次捕获期间,若有较多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则统计数据就不准确C.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D.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17.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图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 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开始C.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D. 若此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18.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示种群数量的变化模型与DNA双螺旋模型的类型相同B. 图中K值反映的是环境容纳量,该K值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C. 图示反映甲种群不存在环境阻力,而乙种群始终存在环境阻力D. 图中C点时乙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而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为定值19.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①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②B点:出生率>死亡率,C点:出生率=死亡率③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可进行大量捕捞,持续获得高产量④化学防治病虫害本质上是降低了其K值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①④20.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衍的基本单位B. 种群密度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依据C. 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D. 种群的繁殖能力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21.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t时防治效果最佳B. t3~t5期间,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C. t1~t2期间,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 t4时,乙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值2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B.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C. 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D.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23.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D. 曲线b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在B点时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2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 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 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D.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25.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B. 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D. “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26.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经济鱼类)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 该种群呈“S”型增长,图中a点对应种群数量约为K/2B. 为了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图中a-e中d点最适合捕捞C. 该种群的增长模式有K值,并且环境阻力始终存在D. 图中t1—t2,该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27.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 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A. 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 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C. 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 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28.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 与b点相比,e点的环境容纳量不变29.不考虑其他因素,如图中字母表示的时刻,种群数量不为K值的是()A. B. C. D.30.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叙述,正确的是A. “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31.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第五天后大草履虫种群数量维持稳定,K值是375个。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实验需设罝重复实验,减小误差B. 该实验中大草腫虫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 培养液种类或体积的改变可导致K值发生改变D. 如在培养过程中加入3个双小核草履虫,K值保持不变32.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 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 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 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 (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33.如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数量为5千只,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 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始终呈“J”型增长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量最大约为10000只C. 因为天敌、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第6年种群数量开始减少D. 若该物种为害虫,将其数量控制在5千只左右可有效防虫34.下列有关种群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B. 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C. 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D.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35.对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在第1〜8年期间的种群增长速率进行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