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七篇解读
《孟子》解读(新)

• (《公孙丑》下三)章旨:孟子说明君子 辞受取予,皆以合于义为依归。 • (《离娄》下二十九)章旨:孟子说明圣 贤遭遇,或有所异,但用行舍藏之心,无 有不同,皆合于义而已。 • (《离娄》下二十三)章旨:孟子教导世 人权衡两可的方法,以免过犹不及之失。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 《尽心上40》章旨:孟子说明君子教人的五 种方法。 • 《告子下16》章旨:孟子指出不屑之教诲, 使其反省自反,也是一种教导人的方法。 • 《告子上9》章旨:孟子主张为学要专心致志, 才可有成。 • 《尽心下21 》章旨:孟子训勉高子学贵有恒, 不可间断。 • 《公孙丑上8》章旨:孟子赞美禹舜善与人同, 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孟子》导读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自动自发 确立标准 环境移人 民贵君轻 论政治 因先尊贤 仁者无敌
人性本善
论性善 存养善性 存理克欲 行止务本 论行为
涵养操持
孟子思想
论教育
善 1.人性本善
•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 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 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 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 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 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下24)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

《孟子》原文详细翻译与解读《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为儒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该书主要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本文档将为您提供《孟子》原文的详细翻译与解读,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之作。
目录1. 孟子简介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3.2 公孙丑上3.3 滕文公上3.4 离娄上3.5 万章上3.6 告子上3.7 尽心上3.8 告子下3.9 尽心上3.10 滕文公下3.11 离娄下3.12 万章下3.13 告在下1.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爱民,倡导王道政治,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孟子》主要内容概述《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认为人们应当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道德品质。
2. 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爱民,认为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和谐稳定。
3. 哲学思想: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自我完善。
4. 教育观念:孟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启发式教育,提倡“不言之教”和“存心养性”。
3. 原文翻译与解读3.1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解读:孟子在此段中批评了梁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做法。
孟子解读

• 第四,教民就是要明人伦,德化民俗。 •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 • 故要在富民的同时,“谨庠(xiang)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民去恶从善, 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有秩序,人 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寿福。
• 于是孟子提出五伦之教: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
• 二是施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认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政 是获得民心的最好办法,能行仁政者才能 得道,并获得多助,他还认为仁者无敌, 推行仁政才能实现天下“定于一”的政治 理想。
• 三是仁义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和社会秩序的 保证。“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 后其君者也”,在孟子看来,若能以仁义 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会有犯上作乱的事 情发生,从而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第一,顺民指重视民情民意,无论是用人 还是断案,都要广泛征求国人的意见。
• 第二,安民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 足食。 •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这就是“耕者有其田”的思想。 •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 者无恒心”。一定要使民众有稳定的产业, 在当时主要是拥有稳定的土地,民众才会 有稳定的思想情绪,易于为善难于为恶, 社会也才能获得稳定。
4.以德服人:论王道
• 孟子见梁襄王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 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孰能与之?’对曰:
• ‘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 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则苗襃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 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 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能御之?’”
第六单元 第二十三课 《孟子》三章-【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千古江山,人杰辈出。
他们或睿智善辩,阐述人生理想;或忠于职守,勇担护国重任;或淡泊名利,追求诗意人生。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聆听古人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胸襟。
单元概览阅读23《孟子》三章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富贵不能淫》题目的意思是富贵不能使其迷惑。
这是大丈夫所应具备的品质。
以此为题,意蕴丰富,富有气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的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有点明中心的作用。
2.知识链接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
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简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其文气势磅磚,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基础知识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粥”,辅佐) 2.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形容词,有利)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三里之城.(名词,内城)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然而.不胜者(连词,表转折,但是)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连词,表顺承)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寡助之.至(动词,到)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戒之.日(代词,指出嫁的女子)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行拂.乱其所为(动词,违背)拂人则无法家拂.士(动词,同“弼”,辅佐)目了解孟子及《孟子》,积累文言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背诵课文。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孟子名篇解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文言文孟子名篇解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也涵盖了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其中包括了孟子的部分作品。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深刻而博大,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解读人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孟子名篇,探讨如何通过学习文言文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第一篇:《尽心》《尽心》是孟子的一篇名篇,从中可以感受到孟子对于人生道德规范的强调。
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到:“不斥善,不远暖,不逐远恶。
赏善罚恶。
”这句话寓意着我们应该认识到善良的重要性,并对善行加以奖赏,对恶行给予惩罚。
通过学习这篇名篇,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正确的行为准则,明白做一个善良的人是多么的重要。
第二篇:《生死》在《生死》这篇名篇中,孟子谈及了生命的宝贵与死亡的无常。
他说:“子墨补拾名断,不可以致死。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并善待自己的生命。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我们要明白保护自己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通过学习这篇名篇,学生们可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懂得珍惜生活,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第三篇:《性善》《性善》是孟子的一篇代表作,该篇中强调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他说:“人之性也善,如水之于下也。
”这句话向我们传递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篇名篇,可以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良的,同时也要学会更好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善良品质。
通过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性,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孟子的名篇,学生们能够感悟到古代哲学家的智慧,学会正确看待人生和价值。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欣赏、解读和讨论这些名篇,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名篇的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和讨论。
《国学经典孟子》课件

深入剖析孟子的思想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让读者更好 地掌握孟子的理论
互动环节设计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小组讨论环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孟子等角色,深入理解经典内容 知识竞赛环节:通过竞赛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建议
孟子思想
孟子著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作品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立身处世之道、伦理 道德思想及教育思想等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 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了解《国 学经典孟子》的基 本内容和思想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孟子的思想内涵和 价值观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思维能力,提 高文化素养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 统文化的兴趣和热 爱,增强文化自信
适用人群
大学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中学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国学爱好者
课件特点
内容丰富:涵盖了《国学经典孟子》的主要内容,包括孟子的思想、政治主张、教育理 念等。
学习目标设定
掌握《国学经典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 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 了解孟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学习方法建议
精读原文,理解文意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 反复阅读,加深印象 总结归纳,巩固所学
学习时间安排
每天至少学习30分钟 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时间 合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学习进度
(完整版)《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

《孟子》中教育思想的解读引言孟子创立了孟学,流传下来了《孟子》,不仅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和地域,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当时以及前代的儒家学说,同时,还因为孟子的家世、家教以及身世,共同促进了孟子的思想的诞生和发展。
其中,孟子的家世、思想和家教以及由此使得孟子形成的一种独特个性,并且对孟子学说产生了独特德尔影响。
《孟子》这一思想巨著主要阐述孟子所倡导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理论,整个《孟子》都散露孟子的教育思想,虽说很多学者都尝试对孟子思想进行归纳分析,但笔者认为还有太多值得去研究。
一、孟轲和《孟子》《孟子》记录着孟子以及他的学生的言行。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中期的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与孔子的故乡曲阜较近。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政治家,并且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宋孝宗年间,朱熹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由此开始,《孟子》被放置在了最高的位置。
元、明两朝代后,《孟子》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于是,成为每一位读书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与当年的孔子相同,孟子也曾经带着学生周游魏、齐、鲁、宋、薛以及滕等国,此外,还被齐宣王请为客卿,无独有偶,孟子与孔子一样,政治主张都被排斥,所以便选择返回家乡开设学堂自己讲学。
《孟子》一书,汇编了战国时候孟子的言论,记录了孟子和其他诸家思想的争鸣、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以及出访游说诸国等,据说由孟子和弟子万章等共同完成.本书记录孟子的治国及政治观点,提倡仁政、王霸之辩、民本、格君心之非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此外,孟子对于气节也看得非常的重要。
认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对于嗟来之食,孟子认为应该不屑一顾,由此可以认为其相当看重气节.本书完本于战国中期,属于儒家经典之作。
在朱熹认定的“四书”中,《孟子》所占的比例最大,约为三万五千字,直至清末,“四书"都是科举备考。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篇《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1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者也。
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的`国君,就能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得住呢?’”《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2出处或:《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者也。
如有不嗜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3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七篇解读一、重民(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治理国家)不要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会吃不完的了;不用细密的鱼网到池塘里去捕鱼,那鱼类水产就会吃不完的了;到山上去砍伐木材注意季节,那么木材也就用不完了。
如果粮食和鱼类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人民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什么顾虑了。
做到了供养家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那么这就是仁政的起点。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猪肉,您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马匹,可是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到处有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您领着野兽来吃您的人民呀。
野兽相互残杀,人们尚且憎恶这种行为,而作为执掌人民政务的父母官,却不能避免率领野兽来吃人,那您怎么能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
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译文] (孟子说:)尊敬自己的父母,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父母身上,爱护自己的儿女,并且将这种感情推及到别人的儿女身上,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向在手掌上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关系人民的事情不能够拖延。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暴君夏桀、商纣之所以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民心。
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
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信任了。
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希望的东西应给他们并帮他们聚积,讨厌的就不要加给他们,如此而已。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
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用使人民安逸的原则来役使人民,人民虽然劳累也不会怨恨。
用使人民生存的原则诛杀暴民,被杀者虽死也不会怨恨杀他的人。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管理好耕地,减轻税收赋敛,就可以使人民富足了。
饮食按一定的时间,费用按一定礼仪,财富就会使用不完了。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还在其最次。
二、德治(梁襄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梁惠王上)[译文] (梁襄王)突然向我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得到安定?’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够统一天下呢?’我回答说:‘不喜欢虐杀人民的国君,就能够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谁会来归服他呢?’我回答说:‘普天之下的人民没有不会归服的。
’(孟子)曰:“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说)如果取得方圆百里的土地,并且(由他们来)统治这里,他们都能够使各国诸侯来朝见、统一天下;要他们去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而换取天下,他们都不会去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说:)采用强力去压服别人的,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力量不够而已;运用仁德去使别人自愿归顺的,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
三里见方的内城,七里见方的外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但不能取得胜利。
但是仍然包围并攻打它,那一定是得到了合乎天时的战机;如果仍然不能战胜的话,那就是这个战机不及地形更为有利。
城墙并不是不高大,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盔甲并不是不坚硬锋利,备用的军粮也不是不充足;守军弃城逃走,那是因为地形虽有利但不如人心一致更有力呀。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也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朋友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民都会归顺他。
用天下人民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朋友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打仗,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各种货物质量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甚至万倍。
您硬要卖相同的价钱,这是要搅乱天下啊。
让粗糙的鞋子和精美的鞋子卖相同的价钱,人家怎么会做这种蠢事呢?按照许先生的道理,那等于是带着大家都去做虚伪的人呀,还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孟子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这不算国家的灾难;田野土地不开发,货物财产聚敛不多,这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国君不讲礼义,人民缺少教育,盗贼乱民多起来,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君主用人有不当不必于指责,君主行政有不当也不必过于非议;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
君主如果讲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如果讲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没有不端正的。
国君一旦端正国家也就会安定了。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滥杀士人,那么卿大夫就可离开这个国家;君主无辜地杀害人民,那么士人就可以移居别处。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拿自己的德行去制服别人,这就不可能使别人心服;拿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别人,这就能使天下人民信服。
天下人民内心不服而能够统一天下的事,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大禹不喜欢饮美酒却喜欢听人家有益的话。
商汤坚持中庸之道,但举荐贤能却不拘常规。
周文王看待人民,好象他们受了伤一样关心,按道理在做却向没看见一样还要努力。
周武王不侮慢身边的臣属,也不忘怀派到外地的臣属。
周公旦希望同时学习夏、商、周的君王,用以实践禹、汤、文、武四位君主的事业;遇到和他们做法不相符的地方,就抬着头认真思考,日夜不停地推敲;偶然之间想通了,(唯恐忘记)就坐着等待天亮去实行。
”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大禹觉得天下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人,就向是自己推他们下水去的;稷觉得天下那些挨饿的人,就向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对拯救人民如此急迫。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仁厚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人民敬畏它;良好的教育,人民喜爱它。
良好的政治获得人民的财产,良好的教育获得人民的心。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平时注意积累财富的人到荒年就不会窘迫,平时注意修养道德的人到乱世也不会感到迷惑。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诸侯应珍视的三件宝贝是:土地,人民,国家政务。
如果去重视珍珠宝玉,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三、仁政(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
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
(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
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
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
’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告子上)[译文] (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
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