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3第三章孟子

合集下载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第2章 泛论子学时代第3章 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的思想第4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第5章 墨子及前期墨家第6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第7章 战国时之“百家之学”第8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第9章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第10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第11章 《墨经》及后期墨家第12章 荀子及儒家中之荀学第13章 韩非及其他法家第14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第15章 《易传》及《淮南鸿烈》之宇宙论第16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第二部分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第一部分 复习笔记第1章 绪 论一、哲学之内容1哲学(1)分类物理学、伦理学、论理学。

(2)内容①宇宙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世界之道理”。

②人生论:目的在求一“对于人生之道理”。

③知识论:目的在求一“对于知识之道理”。

2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的内容(1)宇宙论①“本体论”,即研究“存在”之本体及“真实”之要素者。

②“宇宙论”,即研究世界之发生及其历史,其归宿者。

(2)人生论①心理学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是什么者。

②伦理学、政治社会哲学等所考究,即研究人究竟应该怎么者。

(3)知识论①知识论,即研究知识之性质者。

②伦理学,即研究知识之规范者。

(4)关系宇宙论与人生论,相即不离,有密切之关系。

哲学之人生论,皆根据于宇宙论。

哲学家中有以知识论证成其宇宙论者,有因研究人之是什么而联带及知识问题者。

二、哲学之方法与论证1哲学之方法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

直觉能使吾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吾人成立一个道理。

一个经验之本身,无所谓真妄;一个道理,是一个判断,判断必合逻辑。

各种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

科学方法,即是哲学方法。

2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哲学包含两部分:即其最终的断案与其所得此断案之根据,即断案之前提。

故哲学乃理智之产物,哲学家欲成立道理,必以论证证明其所成立。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孟子的性善论一、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

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

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

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二)亚圣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

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

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

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

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孟子》三章PPT课件

《孟子》三章PPT课件
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订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七篇包括: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和古奥难懂的《尚书》及铜器铭文显然不同。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艺术特点
例文:
艺术特点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课文解析
《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译文:
课文解析
课文解析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孟子·尽心上》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的人,不可能同他有什么话说;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可能同他有所作为。说话诋毁礼义,这叫自己戕害自己;自认为不能守仁行义,这叫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最安心的归宿,义是人们最正确的道路。空着安全的住所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真可悲啊!”

中国哲学史第三讲 孟子

中国哲学史第三讲 孟子

自孔子卒后,七十字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 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 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 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 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 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 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 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思考题
1、什么是“四端”? 2、孟子对孔子学说的发展?
(3)养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 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 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 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 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 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 也。——《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 间,这样就达到了“大丈夫”、知性、知天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所 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心是人之“大体”,所以尽心能够知性; 此乃“天之所于我者”,故尽心、知性, 则能知天。
2. 求放心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 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 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 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 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 了。
3. 民为贵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 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 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 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 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孟子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只有得到 人民的拥护,才能够得到天下。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哲学史第三章

中国哲学史第三章

8
1,“道法自然”与尊重规律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一是指“道”是以其本来状 态存在的,二是指”道“是因顺其固有态势 运行的。引申开来,前者揭示了事物存在的 客观性,后者揭示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性。 “道法自然”思想的当代价值:启示我们要 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尊重事物的客 观性和规律性,是人类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 关键。
Saturday, August 01, 2015
19
3、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于事物的看法也会 不同。 4、同一认知主体由于主观诉求上的差别也 会引发出认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朝三暮四”
Saturday, August 01, 2015
20
典出《庄子· 齐物论》: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 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 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 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 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国有个人,非常喜爱猴子,就在家养了成群的猴 子。他能了解猴子的想法,猴子也明白他的心思。 这个人宁可节省家人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 不久,家里入不敷出,他也没办法了,打算限制猴 子的食量。但他担心猴子以后不再听他的,就先给 猴子说:“以后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 个,够吃吧?”猴子们听了都愤怒的跳了起来。过 了一会,他又说:“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 样够吃了吧?”猴子们都趴在地上高兴地表示很满 意。
Saturday, August 01, 2015
22
第三节社会政治论
一、文明的负面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 伪。” 老子主张:“绝至弃智,民利百倍;绝仁 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察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中国哲学史》期末考查复习(本课程期末考试方式为考查,拟出四道题,每题25分,每题答300字左右,开卷考试。

复习范围主要掌握下列四个人物的思想:孟子、张载、朱熹、王阳明。

参考内容如下:1、孟子的仁政学说。

2、孟子的性善论。

3、孟子的良知说。

1.孟子的仁政学说(1)孟子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即国家把土地分给各级官僚地主,然后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

这种“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的主张,称之为“制民之产”分配给农民固定的土地,使他们“使徙无出产,固定在土地上。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并把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

(2)在政治上,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颁发,把仁义放在第一位,反对功利。

使人们从思想上自愿地为统治者效力,企图以宗法观念,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

(3)反对墨子的“兼爱”思想和杨朱的“为我”思想,认为,讲“兼爱”会破坏以孝、悌为基础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而讲“为我”则会无视君主,破坏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既不仁,且不义。

(4)在一定程度上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者给人民一定生活上的满足,重视人民。

(5)“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孟子的性善论(1)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或说“恻隐之心”,它是从人天生的本性中发出来的。

除此之外,人生来就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即是说人最基本的四种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这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

这些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并非外部强加于人的。

因此,任性是善的,人而不善,那是由于他舍弃了这些本性。

(2)人要达到这些道德的标准,根本在于“反求诸己”。

注意主观的反省,保存天赋的那四种“心”。

若违背了封建道德,就应闭门思过,努力吧这些“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谓之“求其放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
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韩非子·显学》则说,孔子死
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
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
乐正氏之儒。"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子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 也。”(《孟子 离娄下》)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 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 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十 分推崇孔子,说孔子是“之谓集大成者,自有生 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 孟子得以与孔子比肩齐名,成为奠立儒家思想体系的一代大师,不仅 是因为诸侯的礼遇和后代的推崇,而是具有充分的内在原因。孟子虽称"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但他却能理解孔子以政治理想为最 高境界的精髓。不仅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而且进而以第二个孔子自居, 要做"王者",要"平治天下",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 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近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 乎尔。"孟子具有和孔子相类似的开创意识,和孔子的嫡传弟子子夏子游 等人相比,孟子才最可称为孔门的真正后学。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 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 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 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 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 子也。”遂居于此。
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
核心。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
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
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章句上》)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
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
“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
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
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
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
第三章:孟子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 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 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 旨也始终相配合。《史记》说: “孟子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 孟子比作柏拉图。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孔子死后儒家的发展,据《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就是这种不Βιβλιοθήκη 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 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 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 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 1. “仁政”学说,首先是在经济上要保持小农 生产的相对稳定,孟子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 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 “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 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 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后来封建社会的清官,大多是仁政的忠实提倡者,这个传统就是
从孟子开始的。
江苏大学
二. 仁政学说
•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 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 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 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二家. 仁农政户学有说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 穿自给自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 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 子·滕文公上》
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
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
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
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 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 辨、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 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 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滕文公》下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
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
“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 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 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 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 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的地位逐渐上升。北宋时《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随后孟子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
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
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
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江苏大学
一. 孔孟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