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庄子部分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发表于战国时期。
庄子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齐物”的道理。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上下各有差别,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是我对庄子齐物论的一些见解。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物皆平等”和“物无善恶”等观点,对于人们的做事方式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些事物进行二元比较——好坏、高低、优劣。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万物的平等性。
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事物,不要盲目地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
抛弃过度的分析和批判,借鉴自然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积极的生活意义。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也提出了“无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当“舍我而后能,否则不成器”。
这个“我”既指个人的私欲,也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的私欲,才能真正与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更容易接纳、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庄子还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境界,他认为,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灵魂的升华与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庄子的“大道无门”。
他认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无私无欲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不是可以人为获得的。
在自然界中,万物复苏,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复苏实在是孕育了人们对自然的借鉴。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启示,这便是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道。
不拘泥于特定的思想体系,虚空着天地,尚无可言,这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齐物论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
这些思想启示着人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和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们需要摆脱浮躁的心态和只求利益的思想,接下来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自然之道,摸索出我们的“精神根源”,才能开创出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这才是庄子齐物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

从“小大之辩”看庄子“逍遥游”精神境界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或许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道家思想。
其中,他所倡导的“逍遥游”精神境界更是闻名于世,因为它被认为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和人生观。
而“小大之辩”作为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其“逍遥游”思想息息相关的。
今天我们从“小大之辩”这一方面来分析庄子的“逍遥游”精神境界。
“小大之辩”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之中。
庄子的哲学思想认为:“小大”已经渗透至宇宙万物之中,万物彼此之间的大小并无高下之分,整个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
这就是庄子哲学中的“比比皆是”思想。
而这种“比比皆是”的思想,必定会引发人们思考,即那些“小”是否真的比那些“大”更加重要。
在庄子看来,大和小的价值无所谓的,只不过它们各有不同的存在意义罢了。
因此,当人们不再把事物划分成“大”“小”,不再进行评判、比较时,他们就可以摆脱生死之苦,获得真正的自由与逍遥。
而这也是庄子所倡导的“逍遥游”精神境界,他认为“逍遥游”不仅仅是要突破万物之间的大小区别,还要透彻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由不拘束地拥抱生命。
在庄子看来,“逍遥游”的基本要素是放弃世俗五蕴之扰,而培养一个超越生死之苦和乐的自在心态,从而得到一种自由、无拘束和超越自我的赞美,最终获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同时,“逍遥游”的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
在庄子看来,人们必须摆脱自我的束缚,接受真正的现实和生活,才能理解自己的真正意义。
这也是“小大之辩”思想在“逍遥游”中的重要作用。
在庄子看来,许多人在平日里总是渴望更多的荣华富贵,努力去追寻更大的目标和更高的境界。
而这正是他不同于其他哲学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点,因为他认为这种“大”的追求是错误的,会让人们陷入其中难以挣脱。
因此,他强调人们要学会放弃这些虚幻的成就和追求,而要像他所说的那样,“小有所成,大则不能”。
总而言之,“小大之辩”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而它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庄子所倡导的“逍遥游”精神境界。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的齐物论原文与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道家的代表。
其中,庄子的《庄子》一书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齐物论》更是其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对庄子中的《齐物论》进行原文引述和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中的原文如下:大哉易也!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众人皆曰善之,而不知其所以然;有天下者,亦弗知也。
此句是整篇《齐物论》的开篇,庄子以“大哉易也”来形容天地万物的无穷奥妙和无所不在的普遍性。
他认为“巧之至也,天下皆知之”,即人们普遍了解万物的瑰丽与精妙。
然而,庄子接着说:“未之有也,天下皆察之”,指出人们对万物背后的真实性质缺乏深入的了解。
众人虽然称赞万物之巧妙,但却不了解其中的原理。
即使是世界的君王,也无法完全领悟万物的奥秘。
是故寄蜉蝣于天地之间,渺沧海之一粟。
乘风而上,知天之骄,知地之愚;其出没也,亦若是夫!归脊之宇宙也,乃适其性。
这段原文中,庄子以蜉蝣为例,来比喻人类在天地间的渺小和无知。
他说蜉蝣飞上天空,看到了天的广阔和骄傲,看到了地的狭小和愚昧。
蜉蝣在天地间的行动,就如同人类在世界中的徘徊一般。
而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归宿于自己的本性,即顺应自然,不追求虚名和功利。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
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
这段原文中,庄子强调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和对生死的体验。
他说“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表达了人们在经历了一番困苦之后,才开始怀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者,而后乃今将欣然”,则指出人们常常在追求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快乐。
最后,庄子提到“若存若亡者,而后乃今将可知也”,强调了人们对存在与虚无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
盖闻天地之数数也,其若夭桃之云,若白驹之飞。
甲子东,乙丑西,丙寅南,丁卯北。
撄其华,无不用心者;捃其藏,无不为力者。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齐物论》) 然而,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还有开始; 有无之前,还有没有有无的 无。这样下去,哪里还有穷尽呢?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 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 谓乎? 其果无谓乎? ( 《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和有,真的存在吗? 我现在真的说了这些话吗? 《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 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以罕见的反思品质,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 《齐物论》) 天地万物与个体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在本体上一体。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 总体实在性: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 论》) “一”就是道。道不 仅 是 事 物 存 在 的 根 源,也 是 万 物 的 总 体。它 既 超 越 万 物,也 存 在 于 万 物 之 中。[4] 《庄子》内篇挖掘出产生错误命题的方法论根源: “夫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 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人的语言与是非标准,产生 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 有是非判断,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如同处于大梦中,是不能认识道 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 《齐物论》) 《庄 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了总结: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派,他在本体论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存在是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涉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提倡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体论思想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庄子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自然、人、无为而治、自我认知、物我一体、影响、现代意义、思考、总结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庄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观点上,更体现在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庄子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视野,引领着人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达到心灵的安宁。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透彻洞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庄子哲学的重要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1.2 本体论思想的定义本体论思想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本体论思想要解答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在庄子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探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观点,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联系,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本体论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圣才出品】

第10章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庄子与楚人精神1.庄子庄子为宋人,然庄子之思想,实与楚人为近。
楚词,皆想像丰富,情思飘逸。
《庄子》书中,思想文体,皆极超旷。
2.庄子思想庄学对于传统的思想制度,皆持反对态度。
“剽剥儒墨”,而独推尊老聃。
《庄子·天下篇》虽不以老聃与庄周同派,而对于老聃则极致推崇。
盖宋与楚近,庄子一方面受楚人思想之影响,一方面受辩者思想之影响。
故能以辩者之辩论,述超旷恍惚之思,而自成一系统焉。
二、道、德、天1.道(1)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有物即有道,故道“无所不在”也。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故“自本自根”,无始无终而永存,天地万物皆依之生生不已也。
(3)道之作用,亦系自然的。
(4)道即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此原理即表现于万物之中。
(5)道非事物,故可称之为“无”。
泰初有“无”,无即道也。
2.德(1)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
由此而言,则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即名曰道;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即名曰德。
(2)惟因道德同是物之所以生之原理,所以老、庄书中,道德二字,并称列举。
三、变之哲学物之形体,非一成不变者。
依庄学所见,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中。
庄学亦变之哲学。
四、幸福1.幸福不须外求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
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2.外求不为幸福政治上社会上各种制度,由庄学之观点观之,均只足以予人以痛苦。
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
物之不齐,宜即听其不齐,所谓以不齐齐之也。
一切政治上社会上之制度,皆定一好以为行为之标准,使人从之,此是强不齐以使之齐,爱之适所以害之也。
五、自由与平等1.庄子的社会政治哲学庄学中之社会政治哲学,主张绝对的自由,盖惟人皆有绝对的自由,乃可皆顺其自然之性而得幸福也。
主张绝对的自由者,必主张绝对的平等,盖若承认人与人、物与物间,有若何彼善于此,或此善于彼者,则善者应改造不善者使归于善,而即亦不能主张凡物皆应有绝对的自由矣。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06第六章庄子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 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德充符》)
江苏大学
二、“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 二、“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
•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这个概念。庄 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有所发挥,他说: “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 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已固存;神鬼 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 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大宗师》)
主义理论。
江苏大学
三、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
1.齐万物 • “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齐物
论》) •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
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逍遥游》)
江苏大学
•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 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 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 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 也?”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第六章:庄子
The Philosophy of Chuang Tzu
江苏大学
一、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 一、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 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 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 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为“老庄哲学”。
中国哲学史-老子后学庄子等

• 禽子出,语孟孙阳。孟孙阳曰:「子不达夫子之 心,吾请言之。有侵苦肌肤获万金者,若为之 夫?」曰:「为之。」孟孙阳曰:「有断若一节 得一国,子为之乎?」禽子默然有间。孟孙阳曰: 「一毛微于肌肤,肌肤微于一节,省矣。然则积 一毛以成肌肤,积肌肤以成一节。一毛固一体万 分中之一物,奈何轻之乎?」禽子曰:「吾不能 所以答子。然则以子之言问老聃、关尹,则子言 当矣;以吾言问大禹、墨翟,则吾言当矣。」孟 孙阳因顾与其徒说他事。(《列子·杨朱》)
• 十八、举天下之名无有法者,与天下之明 王、明君、明士,甬有求而不虑?【13】
第二节 杨朱学派
•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 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 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 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 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
子·尽心上》)
•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 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 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 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问杨朱曰: 「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不汝为之 乎?」杨子曰:「世因非一毛之所济。」 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 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空(窒),蹈火不热, 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 曰:「是纯气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鱼 语女。凡有貌像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 远也?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则物之造乎 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夫得是而穷之者,焉得为 正焉?彼将处乎不深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 乎万物之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含其德,以 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 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 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 也,坠亦弗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 遌(遇)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 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列子·黄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参考文献:《庄子集释》郭庆藩《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有时候不准)《庄子哲学》王博《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刘笑敢推荐,写论文很好《庄子评传》颜世安《齐物论》及其影响陈少明《庄子新探》张恒寿(做学问)《庄学研究》崔大华(做学问)王中江、王博、郑开、刘笑敢写的很好。
道家分为老庄派:关注人的精神修养;黄老派:关注政治,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反对法家、儒家。
推荐《中国思想家评传》庄子其人其书1.庄子简介庄子,战国中期人,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东北)。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即与孟子同时代。
庄子者,蒙文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夫、盗跖(zhi二声)、胠箧(qu一声qie四声),以抵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秋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
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物》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秋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hu一声)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jiao四声)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齑(ji一声)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列御寇》2.庄子与隐者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jue二声或jiao四声)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
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
吾将为宾乎?鹪鹩(jiao一声liao二声)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其书郭象《庄子注》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这个注本一直传到现在,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庄子》注本。
《汉书·艺文志》记“《庄子》52篇。
”多数学者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著,外杂篇为庄子后学。
(参看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崔大华《庄学研究》)一般认为,《庄子》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已经全部呈现在内偏里了。
一、庄子的道论1.道,无名无形,不可言说。
《齐物论》中这样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
”《知北游》说:“道不可闻,闻而非道也;道不可见(xian/jian),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2.道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无所不在《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封,界线),言未始有常”成玄英疏曰:“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存,有何封城也。
”浑沌凿窍:有了视听食息的混沌就不再是混沌,混沌本身就是无界限、无分别的,正是因为无界限无分别,混沌才可以施恩于万物正如道生万物,但是道却不会包含任何万物的具体形式一样。
混沌就是道(人这一辈子活着难得糊涂)人不必过于分别、界限。
3.道为“物物者”,物物者非物世间万物都来自于道,世间万物都是物,而道就是“物物者”,或者叫“造物者”,尽管它没有任何形态,但它是万物的主宰。
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知北游》道具有普遍性,不具有特殊性。
使物成为具体事物的道是普遍的。
成玄英解释“夫能物于物者,非物邪。
非物则无先后,物出则是物,复不得有先于此物者。
”凡是物,都是有先后的时间关系的,只有非物,才能超越时间先后的关系,这个非物应并也只能理解为道,能够产生物的道一定是在物之前的。
“物物者非物”,就是说能够使物成为物的,不是物。
就是说不能用物来规定物的存在,凡是物都是有名称、形态的,而道是“无”、“无名”“无形”“无声”“无象”的,即老子所谓“无,名天地之始”,道才是“物物者。
”4.物物者与物无际道超越于物,超越于时空,超越于任何具体形态,但是,道何以能够进入有限的、处于时空内的物中的?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bai)”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pi).”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物物者与物无际。
《知北游》在庄子看来,道是超越的,也是周延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存在于任何或者高上、或者低下的东西之中,道在物中。
《知北游》说“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对于事物来说,道是超越的,但道不是外在的,是与物无际的,道就存在于万物之中。
《大宗师》中庄子论道“道,有情有信,无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5.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据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渔夫》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6.道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必读)《大宗师》中的真人,《逍遥游》中的天人、神人、至人、圣人等,都是“道体”的具体化。
因为“道”不仅仅是宇宙万有的终极根源,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的至上境界。
《天下》篇呈送关尹、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因为他们恬淡无欲,与神明同在,体会道体,关尹老聃就是“道”的化身。
二、庄子的“天论”道论是庄子学派思想的形上学部分,而“天论”则是庄子学派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哲学表达。
通过“天论”,天地万物的“自然性”被鲜明的揭示出来。
《庄子》内七篇所说的“天”就是自然地代名词,与人为相对。
“知天地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
”《大宗师》郭象说:“天者,自然之谓。
”庄子指出,要把握“道”的根本精神就必须“照之于天”,就是以天为法则。
庄子对天、人有明确的区分,其所谓“天”就是“自然”。
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
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秋水》庄子所谓的“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天即万有本来应该具有的自然而然的面目,即所谓本来具有的“性”“命”,就是我们说的“天性”的东西。
“人”即“人为”,是人为外在地强加于自然的东西,比如“落马首,穿牛鼻”。
所以说,“天在内,人在外”。
“天”是绝对真实的,“以人灭天”的行为是违反自然的。
在庄子看来,如果能照之于天,万物本来就齐一。
因而,只有明白了万物齐一的道理,才能真正得道和理解“道”的本真意义。
齐物论“齐物”是庄子哲学的重要概念。
《齐物论》是内七篇的第二篇。
专门讲述“齐物”的道理。
齐物论一般来讲有三层含义:一是“齐物-论”(支离疏的故事);二是“齐-物论”(儒墨的是非都是“亏”的,是没有用的,有所亏欠,这些东西应该齐掉,道家的才是最好的。
);三是“齐物我”(人和物之间的界限,庄周与蝴蝶)。
“齐物-论”--万物齐一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丑的一个人)与西施,恢恑憰(jue二声)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齐物论》“道通为一”,是讲万物的“齐一”。
庄子讲“齐物”,并非要消灭事物之间事实上的差异。
“齐物”的基本含义,是要在肯定个体性、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万有价值上的齐一。
“道通为一”,是要经由“不用而寓诸庸”的方式来实现。
就是不加人为的干预,任物个“自用”。
因任万物本来的、自然的面目,则能与物相同。
莛虽小,楹虽巨,厉虽丑,西施虽美、当各尽其用,各成其性,也就达到了“一”,而“一”就是“道”。
庄子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有,在其实存意义上,存在着种种天然的差别。
庄子并不否认这些差别,在他看来,这些差别,正是事物自身所无法改变的“性”或者“命”。
任何存在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还是人或者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天性。
彼正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气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跤;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凫胫(野鸭的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仙鹤的脖子)虽长,断之则悲。
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骈拇》在庄子看来,一个事物的价值或者存在意义,不在于它与其他事物相比的事实意义上的高下,而在于是否符合他那个天然的命、性。
宇宙万有,千差万别,夭寿各异,大小不同,但只要能够充分发挥和实现各自的天然的命、性,其价值就是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