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孟子部分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孟子尽心上 第十三

?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孟子尽心上第十三??《尽心》与《告子》的关系:显然,《告子》中所言“人之本质必然为善”(性)的论断最后给出的是心如其自身那样思而抉择/选择,因此,人之为人的性或本质,最后就基于心的实现。
心的实现自身,就是心尽其自身。
心之尽其自身,一个基本的关系就是心会在自我完满实现(尽)的过程遇到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
在在我者与在外者的区分基础上,真正属于人之本质与权能的规定得到更为确切的彰显。
人只有而且必须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实现出来,人才能获得并实现自己的本质。
这就有一个性命之辩的问题,而性命之辩的前提和基础则是人的属己能力的尽量实现(即尽心)。
[参见《注疏》P349孟子何以以“尽心”随《告子》以及作为结尾,大意都是牵强附会]??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章??朱熹关于心、性、天三者的“理学”解释:“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
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
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者,必其能穷乎理而无不知者也。
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不外是矣。
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谓也。
”[《集注》P349],关键点是引入“理”字,并以此为基础,将“尽心知性知天”的关系理解为两个层次:先是逻辑设定三者先天一致;然后将人的现实存在过程视为对三者关系的实现(亦即以先天的逻辑关系来担保三者的现实关系)。
理的引入以及将三者关系加以先天的逻辑设定,违背了孟子心之思而抉择的现实性品质。
而且,将“尽心”解为“穷理”,尤为偏颇。
因为在孟子“尽心”本身自足的源动者,而穷理则突兀地加入了一个心自身之外的客体,从而尽心根本就不能得理。
《注疏》伪疏理解心、性/天的关系则说:“以其天之赋性,而性者人所以得于天也,然而心者又生于性,性则湛然自得,而心者又得以主之也。
”(P351)这个解释,既受到了理学化解释的影响,又在其基础上更加颠倒、扭曲了孟子的心、性关系。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是孔子说的,讲得是做人的道理和方法。
全句为: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
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境地,要及时离开。
二、《孟子·尽心》中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天命(决定),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
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注释】①岩墙:就要倾塌的墙。
②桎梏:拘禁犯人的刑具。
彩云国物语第一季21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横渠四句”简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安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此四句为“横渠四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我中华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横渠四句是北宋张载所作。
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冯友兰:横渠四句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
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
其实,并不费解。
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
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
”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
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摘要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
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
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修身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
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
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
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韩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
《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2、性善论的思想渊源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
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
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
”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中国哲学史(第六讲)

• 值得注意的是,在子思看来,“尊德性” 与“道问学”是统一的,但后来的儒家人 物则各有侧重。如孟子侧重前者,荀子侧 重后者。宋明时期的心学和理学更对此展 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
• 《中庸》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献, 涉及很多内容。它所提出的天命与人性的 问题,人性与物性的问题,精神“未发”、 “已发”的问题。道德的“慎独”的问题, 以及参赞化育问题与“合内外之道”等, 大大拓展了儒家哲学的视野,而具有承前 启后的作用。
• (二)“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 •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孟子又提 出了一个命题:“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 离娄上》)所谓“由仁义行”,是指自觉 自愿地按照道德自由意志去作做合乎道德规范的 事情;而“行仁义”则是指按照某种外在的道德 规范去做事。前者强调道德的自觉自律,后者则 着眼于行动的后果。 • 视孟子主张“由仁义行”而反对“行仁义”,说 明孟子是将道德的自由意志作为判定行为是否道 德的根据。从这一方面看,孟子是伦理学上的动 机论者,他与其说是重视伦理道德的规范性,不 如说是重伦理道德的主体性。
三、性善论:
• (一)仁与义 • 仁、义是孟子思想中最常见、也最重要的 两个伦理范畴。这两个范畴贯穿于孟子思 想的各个方面,在人性论中,它根源于人 的良心本心,在仁政论中是治国平天下的 基本原则,在伦理学中又是人之为人之道 的必由之路。
• 一日,孟子见梁惠王。惠王梦寐以求地想 扩大自己的地盘,成为天下共主。他见了 孟子,第一句话就说:“臾,不远千里而来, 何以利吾国乎?”孟子胸有成竹地说:“王! 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在孟子看 来,仁义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有了这个法 宝,什么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放弃仁义 而言利,只能适得其反。因为一个国家如 果把“利”放在仁义道德之上,那么大夫 就会向国王要利,士庶便会向大夫要利, 而“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7.1人性善
• 我们已经知道,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对"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 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 该成为的 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 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 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 回答的过程中,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 学说。性善的学说使孟子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由于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换句话说, 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墨子》里有段 话说明了这个分歧,有 个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 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 亲。"(《墨子·耕柱》)
•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稠了。各家还要养鸡养猪, 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送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还要"谨庠序之教,中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 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7.3政治哲学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 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孟子说:"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 人之 政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思想中。"不忍 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我们已经知道,照儒 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 之心又 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只 不过是"善推其所为",也就是行忠恕元前371?一前289?年)是邹(今山东 省南部)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当时的 齐国(也在今山东 省)是个大国,有几代齐王很爱好学术。他 们在齐国首都西门--稷门附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名叫"稷下"。 稷下学者"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 大屋,尊宠之。 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史记·孟子荀卿列 传》)
中国哲学史主要人物及著作

中国哲学史主要人物及著作
重要性:有括号为只需要了解;无括号黑字为需要掌握;无括号红字为重点掌握。
一、先秦:
春秋:
孔子《论语》
老子《道德经》
墨子《墨子》
(孙子《孙子兵法》)
战国:
孟子《孟子》
(告子(出现在《孟子》中))
庄子《庄子》
(惠施(出现在《庄子》中))
(公孙龙《公孙龙子》)
《易传》
荀子《荀子》
韩非子《韩非子》
《大学》
《中庸》
二、两汉
(《淮南子》)
(陆贾《新语》)
(贾谊《新书》)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贤良对策)》
(扬雄《太玄》《法言》)
(《白虎通》)
(王充《论衡》)
三、魏晋
王弼(《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微旨略例》《论语释疑》)
(裴頠《崇有论》)
郭象《庄子注》
(范缜《神灭论》)
四、隋唐
韩愈《原道》《原性》《谏迎佛骨表》
李翱《复性书》
五、宋明
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
邵雍《皇极经世》
程颐、程颢《二程全书》
张载《正蒙》《西铭》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
陆九渊《陆象山集》
王守仁《传习录》
(王艮《王心斋先生全集》)
(李贽《焚书》《续焚书》)
(黄宗羲)《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六、清
王夫之
颜元
戴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性善论一、孟子生平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如家的代表人物。
《世纪·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后世称孟子与子思的思想为“思孟学派”。
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
研究孟子生平事迹最早最可靠的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以及《孟子》这部著作。
现存《孟子》仅有后汉赵岐《孟子章句》一种。
赵岐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删定为七篇,即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母三迁《三字经》说:“昔孟母,择邻处”(二)亚圣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氦氦份教莓寄逢犀抚篓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的《原道》提出了儒家道统说,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系。
在这一系列的关于儒家学说的传授系统中,孟子仅次于孔子,被认为是儒家正统性的象征。
南宋朱熹、陆九渊极力尊孟。
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括《孟子集注》《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儒家《四书》,并被立为官学。
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科举考试恢复以明经试士,并规定以程朱注释的四书五经为主。
朱熹的《孟子集注》成为士子科考的必读之书。
孟子的“亚圣”称号也被官方特准。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决定亚圣孟子与颜子、曾子、子思为孔子四配。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子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杨朱:一毛不拔的典故“自生民以来,未有胜于孔子者。
”(《孟子·公孙丑》)“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万章下》)二、良心的发现所谓良心的发现,就是说,孟子认识到人心具有良善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
“良心”以此,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虽存乎人者,其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放其良心:放:流放、放逐、丢失、遗忘可见,良心即仁义之心,他是存乎人者,但是会因为外在的原因而遗忘或者流放。
孟子认为,人心是以仁义为其内容的:孟子曰:“仁,人心也……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的说法的意义在于,把儒家所追求的核心价值直接地规定为仁爱之心。
而此仁爱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本质。
在这意义上,以仁义为主要内容的良心又被称为本心。
孟子认为,仁爱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本质。
这个心不仅为圣贤所有,也为任何人所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恻隐人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名词解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经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wu)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用“端”这个词来描述和仁义礼智的关系,在这一意义上,四心被称作四端。
它意味着良心仅仅是个泉源,还不是放之四海者。
此作为端的良心需要扩充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三、性善论简答(一)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滕文公上》)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尽心上》)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的自然生理本能就是人的本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这就是人的本性。
人都喜欢美食、美色,这是人的本性。
可见,告子主张自然人性论,他的人性论中不掺杂任何道德成分。
孟子强调“人禽之辨”“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人有道德心,这种道德心是能够将人与他类存在着区分开来的人的本质属性。
人是有良心的,人是有善性的,这是孟子批评告子的最主要理由。
(二)人人皆可为尧舜孟子继孔子之后第一个系统地阐发了人性善恶的问题,他从道德的角度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观念,强调人禽之辨,把仁义礼智归结为内在于人的实存的本质属性,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建构了理想道德的指向。
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人通过内心反省、领悟善端、发挥善性,就能认识自身的本质并实现人的本性,从而体认天命与天道,最终与天融为一体。
(三)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四)从其大体为大人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从其小体之人是小人,是饮食之人。
从其大体之人,为大人,此大人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中国,到底还有没有用,有没有必要在弘扬,无论是对于研究学习传统文化或者是当代道德建设问题,都是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
合而言之,道也。
”(《尽心下》)四、性善论的道德反思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大丈夫精神一、仁政学说(简答)早期儒家最核心的关注仍然在政治的领域,建立起一个道德的政治原则是其最基本的方向。
孔子对此方向的描述是“道(dao三声)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具体的措施表现为富之教之。
孟子的一大贡献是明确的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儒家道德政治的理想由此变得更为清晰。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ou四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政治、法律、经济、教育)(一)爱民保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贵、轻是指重要程度)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离娄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上》)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yue)乐(le),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上》仁政乃是一个从心(不忍人之心)出发的政治。
它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良心,尤其是君主的良心。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公孙丑上》仁政不仅要唤起君主的良心,也要唤起百姓的良心。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矣,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二)制民之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人伦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
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
”(《孟子·滕文公上》)实物教学。
人伦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准则。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
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xie四声)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四)尊王黜霸王政的核心在于对民心的征服。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