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中国哲学发展的六个阶段先秦诸⼦阶段(前770——前221年)⼀、⼀、先秦诸⼦阶段(前(⼀)儒家 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物第⼀是孔⼦,第⼆是孟⼦,第三是荀⼦。
孔⼦被后世尊为⾄圣,孟⼦被后世尊为亚圣,荀⼦是先秦儒家最后⼀位代表⼈物。
先秦之后,后世儒家著名代表⼈物还有董仲舒、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
儒家经典⼀般被称为“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孟⼦》《中庸》《⼤学》。
《中庸》和《⼤学》以前是《礼记》中的两章,后来被独⽴出来,跟《论语》和《孟⼦》并列,变成了四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和《春秋》,《春秋》是孔⼦所做的鲁国历史。
据说,五经原来是六经,其中包括《乐经》。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概把《乐经》烧了,所以《乐经》没有流传下来。
东汉时,五经和《论语》《孝经》⼀起称为“七经”。
到了唐代,“七经”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传》《春秋⾕梁传》和《尔雅》,合称“⼗⼆经”。
到了宋代,《孟⼦》也被列为经,从宋代开始,这些儒家经典统称“⼗三经”。
也就是说,儒家“⼗三经”就是指《诗经》《尚书》《礼经》(记载周礼)《易经》(也称周易)《论语》《孝经》《周礼》《礼记》(西汉戴德、戴圣解释《礼经》的⽂集)《尔雅》《孟⼦》《春秋左传》《春秋公⽺传》《春秋⾕梁传》。
儒家经典⼜有所谓的“经”“传”“记”之分。
其中《易》《诗》《书》《礼》和《春秋》称为“经”,《左传》《公⽺传》和《⾕梁传》是为经书《春秋》⽽作的注释,称为“春秋三传”。
《礼记》《孝经》《论语》和《孟⼦》被称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学学者的训诂之作。
儒家⼀直被各朝各代统治者重⽤,堪称中国传统的官⽅学说。
现在还有⼈管儒家叫儒教。
其实儒家不能称为宗教,儒家的实质是伦理学。
儒家伦理思想很复杂,概括起来就⼋个字:仁、义、礼、廉、耻、爱、忠、孝。
孔⼦死后,“儒分为⼋”,弟⼦们⾃创门派,教授⾃⼰的学说。
其中以孟⼦和荀⼦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
(⼆)墨家 (⼆)墨家 墨家是先秦诸⼦中⼀个⾮常有名的派别。
中国哲学史重点(1)

目录1.谈谈你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的认识。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以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哲学思想及其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整个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过程为研究范围,以揭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基本任务。
首先,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一般哲学史学科的总体特征;其次,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体现着中国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特质。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自然环境,经历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思维方法和表达方式。
这使得中国中国哲学具有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基本范畴、问题意识和思维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同样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哲学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天与人、心与物、道与气(器)、形与神等关系的回答上,其主要内涵是如何获得关于天道和人道的认识以及如何表达这样的认识。
2.你怎样认识中国哲学的精神气质?(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2)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经;(3)“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4)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5)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6)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
(1)有助于提高理论思维能力;(2)有助于提高精神境界;(3)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4.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注重研读哲学经典文本;(3)注重全面学习和理解;(4)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5.为什么说中国先民的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中国哲学的萌芽?宗教信仰是同两种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是灵魂观念;二是万物有灵的观念。
在这两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产生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最后上升到神灵崇拜为核心内容的宗教信仰。
透过先民的宗教信仰和“绝地天通”的两次宗教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于先民的宗教信仰中灵魂与人、灵魂与外部世界,以及神与人、神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目录分析
1.1哲学在中国文明 中的地位
1.2中国哲学的问题 和它的精神
1.3中国哲学家表述 思想的方式
1.4语言的障碍
2.1中华民族的地理 环境
2.2中华民族的经济 背景
2.3 《上农》—— 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6家族制度
2.5对自然的理想 化
2.7入世和出世
2.8中国的艺术与诗 歌
24.1程颢对“仁” 的认识
24.3程颐的“理” 的观念
24.4陶冶感情 的方法
24.5寻孔颜乐 处
25.1朱熹在中 1
国历史上的地 位
2
25.2 “理” 或原理
3
25.3太极
4
25.4 “气”
5
25.5性和心
25.6政治哲学
25.7修心养性 的方法
26.1陆九渊关于 “心”的概念
26.2王守仁的“宇 宙”概念
17.6历史哲学
17.8社会进步的三 个阶段
18.1思想的统一
18.2孔子在汉代思 想界的地位
18.3古文经学与今 文经学的分歧
18.4扬雄和王充
18.5道家与佛 家
18.6政治和社 会背景
19.1名家再次引起 人们的兴趣
19.2对孔子的重新 诠释
19.3向秀和郭象 19.4道是“无”
01
19.5万物 的“独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其实我是先从涂又光先生翻译的版本看起来的,说实话前面部分,对于我一个古文功底不够扎实的人来说, 着实有点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富有思考逻辑的古文引用,几乎都不太读得懂,得一点一点的搜索翻译,一点一 点的扒拉开来看。
不论你在什么搜索引擎里问:想学中哲应该看那本书?冯老的中哲简史一定是那个最多人所推崇的版本,其 专业与精炼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赘述。常读常新!。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传统。
在中国哲学史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碰撞和融合。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属《周易》、《老子》、《庄子》、《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了今天,依旧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二、好句摘抄1. 老子《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道德的独特理解,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2. 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身,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3. 庄子《逍遥游》:“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将知识分为大知和小知,表达了对于真知的追求和对于琐碎知识的嘲讽。
4. 墨子《兼爱》:“兼爱非攻,是谓以德报怨。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化解仇怨,倡导爱与和平。
5. 孟子《尽心》:“知止、万物齐焉;知止、天地悟。
”孟子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与天地相应。
三、感悟中国哲学的精髓在于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每一句经典的好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这些好句中汲取智慧,助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宝藏。
在我看来,这些好句摘抄不仅仅是抽象的言论,更是蕴含着对人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通过认真阅读和体会这些好句,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进而指导我们更好地修身养性,塑造优秀的品格。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家们对于人生、社会、世界等问题的思考和探寻。
这些思想传承千年,至今仍然发光,对于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内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内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杨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杨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 贵族政治之崩坏。
2. 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萌发原创期。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哲学从多元走向一元,又从一元走向多元的时期,即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走向儒术独尊,又从儒术独尊走向儒释道三足鼎立。
三、宋至清中叶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释道的理学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国近代哲学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五、宗教信仰的核心问题是人神关系,宗教信仰发展到传说中的五帝时发生了异常。
绝地天通的宗教革命确立了君权神授。
六、新天人观(神→物质)七、“天六地五”: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八、春秋时期民为神之主,民本思想得到伸张,宗教观念被淡化。
崇尚道德成为人生与社会的最高价值。
九、“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才是真正的不朽十、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十一、孔子“仁”《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的认识论主张应该根据客观事实的实际给予事物相应的名称。
实决定名,而不是名决定实。
判断言论是非利害的标准“三表法”:一是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标准,二是以众人的实践生活经验为标准,三是应用于刑政,以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取得实际的功效为标准。
十四、孟子提出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十五、《易传》中“继善成性”人性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知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十六、惠施的著作后来全部失传了,现在比较集中记载惠施学说的只剩下《庄子·天下》篇所载会是历物之意的十个命题。
十七、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人必须依循如此的本然天道,才能有合理且积极的作为“化性起伪”:要使礼义发挥社会作用,就必须使其被多数人所接受。
“虚壹而静”“虚”:虚心。
壹:专一。
静:静心.指虚心专一而冷静的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十八、韩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参验:遵循名实相符的原则,以参考验证来判断是非真伪的方法。
十九、董仲舒的人性论【性分三品】既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论,也异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把“性”区分为三品,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中国哲学史(选修课)

二、《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系辞上》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新之谓盛
德” ,“生生之谓易。”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
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
“太和”
附:《周易》筮法
合计数为一根则是乾卦,为两根时兑 卦,三根是离卦,四根时震卦,五根 是巽卦,六根是坎卦,七根是艮卦, 八根是坤卦。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
“有生于无”,“玄之又玄”,“无 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法思想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者,道之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节 老子
一、老子生平 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人。春秋末周守藏史,道家始祖。 《道德经》:精深的道家哲学体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
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
利”
二、哲学思想
(一)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51年~前479年,是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人(今 山东曲阜)。其父叔梁纥。 有教无类,六经 颜子、曾子、子夏 二、哲学思想 (一)仁学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亲亲、尊尊、爱有差等 (二)中庸之道 适中不偏 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三、义利观 君子谋道不谋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先秦及其他一、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论总结:1、孟子性善论p552、荀子性恶论p933、董仲舒性三品说p1274、王充人性论p150(次重点)5、韩愈性三品说p2316、李翱性善情恶说p2357、王安石人性论p259(次重点)8、二程、张载、朱熹等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P270/280/2949、王廷相人性论p344(次重点)10、王夫之人性论p380二、宇宙观比较:老子p28,周易p87三、墨子宗教观:p46四、公孙龙:离坚白说p75指物论p76白马非马p77五、惠施:合同异p72十命题p73六、中国哲学史上的名实关系总结:1、孔子正名思想p162、墨子取实予名p45,后期墨家以名举实p823、惠施与公孙龙p72/754、荀子正名p99/1005、董仲舒正名p126七、韩非子法家思想p102八、《周易》相关的问题:1、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宇宙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中事物,构成一种宇宙图式或框架。
2、十翼: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
十篇注释周易古经的文章,相传乃孔子所作,实际乃孔子及其弟子而为。
(注意区分周易古经和易传)3、周易的宇宙论p874、周易的辩证法p885、一阴一阳之谓道6、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程朱与戴震p395解释不同)九、荀子对先秦思想的总结历史观、人性论、自然观、认识论p91十、庄子:p661、齐物论:a、齐同物论b、齐物之论2、齐是非3、道通为一4、心斋、坐忘、吾忘我5、逍遥游6、有待、有己、无待、无己7、道论(对老子之继承)十一、老子韩非道论比较p28/108、庄子老子道论继承p28/70、老子易传宇宙论p28/87、辩证法p29/88比较十二、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论总结:天人合一,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
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道家: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
”天人本是合一的。
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以庄子为例说明之)儒家: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
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
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诸儒说明之)佛家: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
”“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以慧能说明之)魏晋玄学一、魏晋玄学之有无之辨总结:1、王弼贵无、以无为本p1562、裴頠崇有论p1623、郭象以自生、独化论有无p167二、魏晋玄学之言意之辨总结:1、王弼得意忘象p1582、欧阳建言尽意论p164三、魏晋玄学之名教自然之辨总结:1、王弼名教本于无为p1552、郭象名教即是自然p1753、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四、魏晋玄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不急,问问王老师再说。
隋唐佛学一、僧肇1、不真空论p1832、物不迁论p1853、般若无知论p188二、华严宗1、四法界说p2232、理事无碍、事事无碍p2243、一即一切、一切即一p2254、法界缘起三、慧能1、顿悟成佛说p227(始于道生)2、本性即佛、一阐提人皆得成佛p2283、无念为宗p2294、慧能偈与神秀偈比较p228四、韩愈道统说,仁、义、道、德新解p233(李贽对道统说的批判p355)五、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关系的学说总结:1、天人合一:儒道是三家2、荀子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p95/963、董仲舒天人感应p123(王充对天人感应的批判p144)4、刘禹锡天人交相胜p242宋明理学一、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诚”的学说总结:1、《易传》的诚:至诚如神2、《中庸》的诚:诚者天之道也3、周敦颐的诚p2654、王夫之的诚p374二、周敦颐1、太极动静说p2642、诚说p2653、主静立人极三、二程1、天理论p2662、人性论(二程人性论比较)p2703、格物说p2694、知行观p2705、大程识仁定性说(注意:《识仁篇》《定性书》)四、张载1、气一元论、太虚即气p2732、一物两体p2773、民胞物与(注意:《西铭》)p2814、变化气质p280(颜元的批判p386)五、朱熹1、理一元论:理气关系、理一分殊p283-2882、格物穷理p2883、人心道心p2944、朱熹p285罗钦顺p332理一分殊比较(罗钦顺的心性论p333)六、陆九渊1、心即理、本心p297/2982、易简工夫p2993、宇宙即是吾心p2994、六经注我p299七、朱陆之争p3011、鹅湖之会:陆,尊德性/朱,道问学2、陆,心即理/朱,性即理3、无极太极之辨八、朱陈之争p3041、理气关系之辨2、道德功利之辨3、王霸之辩九、总结1、宋儒工夫论比较、总结:A、周敦颐主静p265B、大程诚敬,小程主敬p271C、朱熹居敬穷理p292D、陆九渊易简工夫、剥落工夫p2992、人心道心说:由二程至朱熹p2943、理欲之辨:A、存天理,去人欲:二程p271、朱熹p293/295、陆九渊p299、王阳明p329B、反对派:王夫之理欲论p380、戴震理存于欲p3994、人性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始于张载p280至二程p270至朱熹p294。
(王廷相的批判p344,颜元的批判p386)5、认识论:德性所知,见闻之知。
始于张载p279至二程p270至朱熹。
6、知行观:二程269/270、朱熹p291、王阳明p326、王廷相p343、王夫之p379、孙中山p4967、格物说:二程p269、朱熹p288、王阳明p326、王艮(淮南格物说)p347、颜元p389十、王阳明1、心外无理、心外无物p3242、致良知p3263、知行合一p327十一、王廷相1、理气说p3382、认识论p342十二、王艮(泰州学派)1、格物说:淮南格物p3472、良知说:复初说p3473、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p346-350A、王艮B、王襞C、王栋D、韩贞十三、李贽1、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p3522、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p3543、童心说p355十四、方以智1、质测与通几p3572、辩证思想p362十五、黄宗羲气外无理、心即是气p370十六、王夫之(重点)1、气者理之依(天下惟器)p373(理气观)2、日新之化(辩证思想)p3753、能必副其所p377,知以行为功p379(认识论)4、性日生日成p380(人性论)5、理势合一p382(历史观)十七、颜元1、理气融为一片p385(理气观)2、颜元对程朱陆王的批判p385-3893、习行格物p389十八、戴震1、气化即道p3952、血气心知p3973、理存于欲p399十九、明代的气本论思想1、罗钦顺理只是气之理p3312、王廷相理在气中p3383、黄宗羲气外无理p3704、王夫之气者理之依p373二十、中国哲学史中的神道设教思想(在网上搜了一点以作参考)神道设教是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
这一观念最早见于易经《彖传》对观卦的解释,其原始含义是圣人的教化之道,十分神妙,达到了“天下服”的境界。
但是,后人对这一观念的诠释可谓五花八门,笔者把它们概括为神妙无形说、自然无为说、至诚如一说、礼乐刑政说、祭祀礼仪说、巫筮鬼神说等六种观点。
从目的和手段以及思想要素的视角分析对神道设教观念的各种诠释,不仅可以梳理出神道设教观念流变的线索,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儒道各家,以及民间社会政治话语言说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深刻地理解不同诠释视角反映出来的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的丰富性。
“神道设教”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彖传》对观卦的解释中,其言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在这里“神”乃是从功能(function)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实体(entity)意义上来说的,它没有超越的意义,不是西方人理解的人格神(personal God)[1]。
也就是说“神道”乃是“神妙之道”的意思。
“圣人以神道设教”不是直接通过或利用“神道”去设置教化,而是说圣人“设教而天下服”的境界,就好象“四时不忒”所体现的“天之神道”一样。
从功用效果上看它们都是神妙伟大的。
这就是“神道设教”的原始含义。
但是,“神道设教”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出现了流变。
其形态笔者概括为“六说”即神妙无形说、自然无为说、至诚如一说,礼乐刑政说、祭祀礼仪说、巫筮鬼神说。
从诠释学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理解恰恰是经典生命力的一个标志。
本文试图要描述这些不同的理解,同时探讨这些不同理解之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神道设教”的内涵。
一、神道设教诸说考历代对神道设教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但总体来说,笔者把它们概括成以下六种说法。
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概括是一种思想的横向分类,而不是思想流变的纵向考察。
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论述策略,一方面是因为思想的纵向流变牵涉思想人物过多,各种思想人物的解读方式差别很大,不可能比较全面的讨论流变的情况,另一方面这种纵向考察的办法隐含了一种“观念演进”的前设,实际上,这种前设本身是很成问题的[2]。
所以,还不如就以“思想”本身为核心,进行横向分类,而不以时代和思想家为中心。
1、神妙无形说这种解释把“神道设教”之“神”理解成神妙莫测,无形无迹。
如“观之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者也。
神,则无形者也。
不见天之使四时,而四时不忒;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3]。
“神道”在这里是一种赞叹,或者是一种描述,它没有超越的意义,不是宇宙的本体。
再如“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者。
此广明其义也,言下之人既观上之道以为法则;而圣人又观天之道以为法则也,神道者,阴阳不测之谓也。
天运至神之道,生育万物,春生夏长秋成冬固,使物皆遂其性,而不可推测其用。
四时之行无或差忒,圣人法之,亦以至神之道,设为仁义之教,以成治天下,使天下之人各安其性,而怀其业,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