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课程讲义001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讲义1

中国哲学讲义1

中国哲学讲义1推荐书目: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大19962《哲学大词典中国哲学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惊讶闲暇(精神)自由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讨论中国思想史还是中国哲学史?1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而非哲学1)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2)中国哲学的任务是将对立命题化为合命题3)中国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4)多用名言、警语,比喻论证。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中国哲学的历史: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清代朴学:乾嘉学派(哲学观念上仍是理学思想占优)3中国哲学史的历史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1916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1919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此著有四个特点: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1928-1934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1937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1963-79其他《中国思想史》钱穆1980 《中国思想史纲》侯外庐1980《中国思想发展史》何兆武1980中国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形成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出现了百家争鸣一先秦主要哲学观念①天道观。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

《中国哲学简史》前三章讲义开场白大家好!我是《中国哲学简史》课程讲师马薷薷,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穿越这门课程。

(马薷薷是生长于陕西渭北地区的一种灌木,结红色小果,味淡甜可食,枝干有刺,生命力极强)需要说明的是,在刚接受这门课的授课任务时,我是有两方面的困惑的:其一是到底讲“中国哲学史”,还是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目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写作范式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在解放前后变化也是较大的。

其二,中国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哲学人物众多,仅冯先生这本《简史》涉及的人物便有数十个,如何取舍以达到梳理的目标?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只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不涉及其它论者对本书的评价,不涉及其它中国哲学观或者中国哲学史观,不涉及冯友兰的哲学史观的变化。

这可称之为复杂问题简单化,或者举重若轻的原则。

同时,对书中符合冯先生这一时期思想但书中本身处理过于简单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材料,这可称之为举轻若重的原则。

对第二个问题我考虑的结果是:不增加,不扩展教材内容,只讲这本书中的“哲学问题”,即以作者对中国哲学史提出的问题(当然也是中国哲学史本身的问题)为问题,以中国哲学的范畴流变为核心来组织讲授结构,围绕这些问题和范畴来决定教材内容的取舍。

这可称为“因事设论”的原则。

好了我们正式开始上课。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有无哲学”。

请大家先阅读下面的内容:主题贴:“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应该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前提性问题,是中国哲学史目前仍然绕不过去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之前三章集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虽然前三章没有这个题目)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逐步递进的问题组成的:其一,“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到底是如何引起的?这个问题仅仅为一个哲学问题,还是一个更广泛意义的文化问题、或者发展问题?(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进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西方中心主义”)其二,到底什么是哲学? 哲学定义到底应该是多元的,还是唯一的,普遍的?从“哲学是什么”出发讨论“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逻辑上是否成立?如果有一种能被中西方文化共同接受的哲学“定义”,那么,能否以这样的哲学定义去套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是否符合这样的哲学定义?其三,哲学与科学有何不同?哲学的最本质功能是什么?中国哲学是否具有这样的功能? 其四,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什么?(中国哲学家主要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西方哲学家是否回答过同样的问题?这样的主题是不是哲学问题?(附带一个问题,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为何不收《孙子》?)其五,中西哲学到底有何异同?同大于异?还是异大于同?到底是以这些共同点来判断“中国有无哲学?”,还是以中西哲学的不同点为依据另找一套标准(范畴、概念)来证明“中国有哲学”?以当代的哲学形态或借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术语表述的中国哲学是否还是中国哲学呢?其六,中国哲学到底有怎样的特点,以至于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其七,中国哲学的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说导致中国哲学的“中国特点”的因素是什么?(中国哲学的经济、地理背景)冯友兰先生用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及受地理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家族制度(宗法制度)来解释中西哲学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其八,中国哲学的雏形是怎样发端的?(冯友兰先生为何要讨论诸子起源问题?)其九,“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将来还存在不存在?(中国哲学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哲学自身的现代化问题,或者说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让西方思想家来讨论“西方有没有中国的什么学,如儒学”?讨论一:现在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先读下面的材料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不自觉的前提,从古至今。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

南大中国哲学史第一讲

• 冯友兰三十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 国哲学史》,则进一步明确了宇宙 论、人生论、知识论三分的架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成功之处 正是在于,他较之胡适更彻底地仿 效西方哲学的模式来建立中国哲学 的系统。这个模式绝不只是外在的 形式,因为它关涉到内容的取舍和 诠释的向度。冯友兰说:“哲学本 一西洋名词。今欲讲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 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 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 “诺亚方舟”是上帝为拯救他的子民因应惩罚的 洪水所准备的,而当今人类面临的却是一个基本 的现代性问题:就是尼采在十九世纪提出的“上 帝已死”,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神的退 隐”,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彼岸世界的真理” 之“消逝”。这也是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为世界 “祛魅”之后的最大成果。科学、工具理性成为 现代社会人类构筑“诺亚方舟”的最重要的、甚 至是唯一的途径,世界没有救世主,人类必须自 己做主。那么,该由谁来保证人类自己不会犯错? 谁又能确保人类不会自取灭亡?科学和工具理性 是否具有不可辩驳的正当性、合法性?
• 为什么要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1)对于现在中国哲学史论述方式需要反 思,保持警惕;
• (2)对于中国没有哲学的论调不应妄自菲 薄;
• (3)担当意识:中国哲学的世界话语权要 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特别需要面对现实问 题——文史哲皆然。
•三、普遍性问题:

•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所谓 “全球化” 的时代,随着交通、通讯手段的突飞猛进的 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越来越紧密,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日益 成为一个“地球村”,人类也似乎日益绑定 在一个不可逆转向前急进的历史洪流中的 “诺亚方舟”之上。
• 然而,中国哲学史学科领域内这种“汉话 胡说”的模式,虽然取得了看似辉煌的学 术成就,却导致了一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尴尬后果:中国哲学史被诠释为新实在论、 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意志主义、唯物史 观、现象学,直至后现代主义,惟独成为 不了“中国哲学”的历史。国人对于中国 传统不是更易于理解和更加亲近了,而是 更加不解、更加疏远了。到目前为止的中 国哲学史研究实践,只是使这门学科成为 “哲学在中国”,而始终无央大学哲学系, 创立于1920年(南高师)。

《中国哲学史》教学课件:01秦汉

《中国哲学史》教学课件:01秦汉


1.3
• • • •
(惑所之夫 《者以性水 本多養壽之 生以性,性 》性也物清 )養,者,
物非抇土 ,所之者 則以,抇 不性故之 知養不, 輕也得故 重。壽不 也今。得 。世物清
之也。 人者人
( 《 盡 數 》 )
長 也 者 , 非 短










(始 《生 本之 生者 》, )天
也 ; 養 成 之 者 , 人 也 。
知則濕則怒鹹害也焉以害化 本生、生、,?。。便。, 則害大害大五大畢長生聖萬

1.4

– •
的心小態外何
看關《“
心理,。即謂 聲 來重呂和
和 理 狀 恰 就 外 適 出 , 要 氏 ”
欲少多 威重而之使 不天惡有 生春
》者者 》為非情其 可也,欲 的秋
),, )任不,民 易,人, ,》
其其 而從煩, 。人弗人 所看
可可 罰,為不 (不得弗 以來
得得 不巨教論 《得不得 也,
用用 勝為而人 大興辟不 是人
亦亦 。危過之 樂焉。求 不的
少多
而不性 》,欲; 可欲
。;
罪識, )不與天 改望
每 览 有 文 章 篇 , 其 中 《 有 始 览 》
篇 , 另 有 《 序 意 》 一 篇 , 共 篇 。
季 又 分 孟 、 仲 、 季 三 紀 , 每 紀 有
。 十 二 紀 分 春 、 夏 、 秋 、 冬 四 季 ,
氏 春 秋 》 全 書 分 為 十 二 紀 、 八 覽 、

成秦《 。國呂
丞氏 相春 呂秋 不》 韋, 召也 集稱 門《 客呂 集覽 體》 編, 纂是 而由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1中国哲学的萌芽

《中国哲学史》第一篇先秦哲学课件01中国哲学的萌芽
▪ 能动思想:认为五行是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材料。通过对五行之间关系的把握和认知,可以利 用其为人服务。《洪范》篇就是围绕“五行”为纲, 推衍到人的“五事” (貌言视听思);以及“八政” (即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八种 官职)等。
战国以来对“五行”的认识
▪ 五行生克: 木→ 火 → 土→ 金 → 水 (彼相生,间相克)
2 、天命观念发展为礼制思想
▪ 正是由于周人在天命观念中重视“德” 的意义,周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推行的典 礼制度,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 神即“纳上下于道德”。于是,形成了 一套治理社会的礼制(礼治)。
▪ 德:在殷人甲骨文中作 “ㄔ血”,释为“循”, 引申义为“顺”。可以说殷人“德”的基本含 义是:遵循至上神的旨意而行事。
卡西尔《人论》“一切较成熟的宗教必须完成的最
大奇迹之一,就是要从最原始的概念和最粗俗的迷 信之粗糙素材中提取它们的新品质,提取出它们对 生活的伦理解释和宗教解释”。
二、西周天命观念与礼治思想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神权观念演变为天命观念:
▪ 演变的原因:为了解释周代殷的合理性,否定 “帝立子生商”,西周统治者提出以“天”代 “帝”,重新对“上帝”观念作解释。

: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上卦为悦,下卦为险,险而不失悦。
贞:占问。
有言不信: 有话他人不信;
不崇尚口辩;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 《易经》所代表的形而上的天道变化的思想传统, 对于中国文化哲学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以阴阳范畴为代表的观念,表达了一种宇宙的 秩序与关系,用以说明宇宙的生成与变化。实际上 是远古之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其中包含着古人的 生存智慧。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第一章

14
荀子所谓的性是天赋的,是生而具备的东西。 “性者,本始材朴也” 而伪是后天的行为,是人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 得的 。
15
第三节 仁学的意涵
孔子“仁“学的内容:
1、以爱人为仁 2、克己复礼为仁 3、忠与恕接近于仁 4、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5、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
中国哲学史
主讲教师:赵建杰
1
第二章原始儒学的真精神
第一节 天命论 一、孔子
(一)简介:孔子(前551--前479)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 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 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 六艺:一说 《诗》、《书》、《礼》、 《乐》、《易》、《春秋》。 一说 《礼》、《乐》、 《 射》、 《御》、《书》、《数》。
17
“仁者爱人”还包括“以礼教民”、“有教无 类”。
2、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 (2) 仁的特点
9
(一)孟子性善论
⒈孟子对“性”的界定及判断 ①“人”“禽”之辩——性是“人之所以异于 禽兽者”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 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 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 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 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道德性)。 10
19
4、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1)“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在政治与管理哲学上,反对苛政主张德政。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

这是北大某位老师的中哲课堂笔记,因为太多,不便全贴,请需要的同学加我,可以qq传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史(杨立华版)讲义整理第一章孔子一、以孔子开篇的理由——汉语文明的伟大先知辨别孔老先后的问题在当今学界仍有争议,本课程的先后安排以其思想的重要性为标准。

我们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伟大的存在,有无数伟大的人。

我们只要去读资治通鉴,我们就会发现资治通鉴里面所记录的每一个人都比我们伟大十倍,甚至百倍,哪怕是那里面最大奸大恶之人。

那是何等坚定何等光明的存在,那是一个何等光明的世界。

那么孔子是这群伟大灵魂之中最伟大的灵魂。

孔子对礼坏乐崩时代的拯救(一)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基本思想文化处境——礼坏乐崩孔子生于西周创辟以来的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

在这个时候他想要有所拯救。

孔子所面对的情况叫“礼坏乐崩”。

其实礼坏乐崩几乎是先秦诸子的共同处境。

几乎所有的先秦思想家都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文化处境,就是礼坏乐崩(“礼崩乐坏”是错误读法,因为音乐是具有感染力的,故用“崩”字,以强调其弹性)。

在当时礼坏乐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

周礼,曾经被伟大的精神,曾经被伟大的真实性所充实和照亮的周礼,曾经在人的具体生活中有着那么鲜活显现的周礼,到了孔子所生活的时代,突然,或者说逐渐地变得不再鲜活,不再真实,不再真诚。

有两种人,一种人人欲横流,活得很真实,但很没有道德;另一种人活得很道德,但活得很不真实。

这样的结果恰恰在于,礼乐文化的形式化,渐渐地流于形式。

(二)孔子的拯救之路——复古与开新在这样一个礼乐文化衰颓破碎之际,孔子的拯救的途径第一是复古,第二是开新。

而孔子的复古和开新,其实恰恰是一体的两面。

孔子的复古,不是要简单地回归和原原本本地复原周礼的每一个细节。

孔子的精神恰恰是要回到周公致礼作乐的那个伟大的精神实质本身。

孔子一定是在一个现实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告诉人们如何建构精神生活,如何建构精神实质,并且把这精神实质变成有根源的有传统的一种精神,与古代的传统有着内在的精神同一性。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稿李元光西南民族大学社科部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第二章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第一节殷周春秋哲学思想的萌芽第二节《周易》的哲学思想第三节老于哲学第四节孔子哲学第五节春秋后期的《孙子兵法》第六节墨于哲学第三章战国的百家争鸣第一节战国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庄子哲学第三节孟子哲学第四节名家惠施和公孙龙第五节先秦子学总结家荀子第六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第四章两汉经学第一节两汉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经学大师董仲舒第三节扬雄、桓谭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无神论哲学家王充第六章隋唐的儒道佛第一节隋唐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韩愈的哲学思想第三节慧能的禅宗哲学,第四节柳宗元和刘禹杨的哲学思想第七章宋明的理学和心学第一节宋明社会状况和哲学思想概述第二节张载的哲学思想第三节理学大师朱熹第四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第五节心学家王守仁参考书目:《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冯友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肖萋父、李锦全,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中国哲学史教学背资料选辑》(上下册)中化书局,1981年第一章绪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饱含着十分丰富的哲学遗产。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中国传统哲学既独特又博大,既平易又高深。

它的核心是人生观而不是宇宙观,它的侧重点是社会观而不是自然观。

它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人”。

中国哲人辈出,诸子纷立。

中国哲学典籍浩繁,是思想宝库中的珍品。

第一节中国哲学史是中华民族的认识史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史?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自然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社会历史观;人们对自身思维的产生、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叫做逻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传系辞》
(2).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 大纲》 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 六个特点: 六个特点: ),合知行 (1),合知行 ),一天人 (2),一天人 ),同真善 (3),同真善 ),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 ),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 ),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 依附宗教
3.冯友兰 3.冯友兰《中国哲学 冯友兰《 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 窃查此书,取材谨严, 持论精确, 持论精确,允宜列入 清华丛书, 清华丛书,以贡献于 学界. 学界.
——陈寅恪 ——陈寅恪
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 哲学就是哲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 谢无量《 学史》 学史》
第一部中国人写的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Have A Break! Break!
2. 胡适《中国哲学 胡适《 史大纲》 史大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 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 系统的研究
Next Time:孔子 Time:
提前阅读重点文献 阅读参考书目的相关 部分
The En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中国哲学的历史: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两汉经学: 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 哲学史》 哲学史》
5. 任继愈《中国哲 任继愈《 学史》 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 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 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 生需要三个条件: 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 闲暇 精神) (精神)自由
2. 中国哲学的特点
(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 人文关怀 忧患意识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 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于 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
The Introduction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历史
1. 哲学
哲学这一门科学的任务是探讨存在 者之所以为存在者以及存在者作为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存在者所具有的各种属性.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黑格尔 ——黑格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