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摘抄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摘抄以下是《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的部分摘抄:1.故凡学须知道为学之方,读书之法,及种种应对进退之道。
若此者皆属于惨养之科。
非学问之事也。
故学者必兼习之,然后其学乃完。
2.凡物不生则不亡,有生则有死。
言物之死者,或死其形,或死其神。
人之生也,以形为本。
故人所以生,以神为间,有神斯有形,有形斯有神。
此至言也。
3.凡所谓理者,或谓天理,或谓人事。
或谓人事而本乎天,或谓天理而原乎人。
其实非有二也,皆人事也。
4.凡物皆有至理。
凡物皆有定理。
理至也,物固有之,非人伦所造也。
然有定理而无至理者,三纲五常是也。
定理至理,何如彼其截然而不相蒙也?何哉?盖天下之事有定理而无至理者多矣。
5.凡所谓至理者,即天理也。
天理者,即天道也。
天道者,即万物之所以生也。
天道生万物,固有至矣。
而所谓人事者,亦天道之所生也。
6.故理在物先,事在理后。
物生而后有事。
事成而后有理。
此所谓至理也。
然有理斯有事,有事斯有理。
7.故圣人之道,自明德始;学者之学,自格物始;格物者,穷理之事也;致知者,致此理于事事物物之中也诚意者,谨此心于应事接物之际也:致良知者,知此理此心之在万事万物之中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由此矣。
故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
以上摘抄均来自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它们反映了胡适对于中国哲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见解。
这些摘抄对于理解胡适的中国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觉 的、 反理 智 的 , 直 觉 能使 吾 人 得 到 一 个 经 验 , “ 而 不 能使 吾人 成 立 一 个 道理 。… …各 种学 说 之 目的 , 皆不在 叙述 经验 , 而在 成 立 道 理 , 其方 法 , 为 逻 故 必 辑 的 , 学 的。 _ 在 这 里 , 先 生 不 仅 肯 定 了每 种 科 ”2 冯 思 想 的表达 都有 自己的方 法 , 且 肯 定 了每种 方 法 并 都 可算 是科 学 的 方法 。然 而 , 方法 与 方 法 论毕 竞 不 同 , 法可 以是 在表述 过程 中无 意 的体现 , 方 也可 以是
青海 民族 大学 学报 ( 育科 学版 ) 教
J R L oF QI GHAI T oN I m SUN V I I Y oU NA N NA I AL T IEt T S
( d ct nS i c dt n E u a o c n eE io ) i e i 21 0 0年 第 4期
义 … 。 由 胡适 的 哲 学 史 方 法 论 可 引发 出对 方 法 论 问 题 多 元 化 的 思 考 。 关 键 词 : 法 论 ; 名 ; 学 史 方 正 哲 中 图 分 类 号 :2 3 5 B 2 . 文献标识码 : A
对 于胡适 的哲 学 史 , 术 界 向来 颇有 争议 。重 学 真伪 、 讲考 据者 以考 证之 学 为实 , 为胡适 开 新一 代 认 史 学 之风 气 ; 重思 想 、 义理者 则认 为胡 适 不能 够 而 尊
采 用 的方法 与往 常 学 者 的不 同 , 而是 在 于 他对 方 法
论 的 自觉 。
这种 主观 的意 义论 争 。本 文试 图从 胡 适 的 《 国哲 中 学 史 大明 他 ( 着 从
胡 适 在 写作 过 程 中对方 法 的 自觉 运 用 , 是建 立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浅议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这部哲学史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也处处体现出作者五四新文化时期的时代精神。
不过同时,由于该书的一些疏漏,引起了学术界尤其是梁启超的一些批评与争论。
时隔近一个世纪重读这本著作,应该能引起我们对当下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评价与争论中图分类号:b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52-02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写作背景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
1902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
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批留学生,出国留学。
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著名的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攻哲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其哲学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基础。
胡适的《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大量学者认同此书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哲学”一词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很多人在哲学一词传入我国后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但不成体系,没有章法,材料极为杂乱,把经学、史学、文学材料一锅煮。
当时人分不清楚哲学和哲学史的分别,对于哲学的认知也是较为模糊的。
当时梁启超的《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对胡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
胡适自传中说:“这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学术史’的见解。
”但梁启超在论其中的“全盛时代”时,把诸家学说的本论并没有详细阐述,因此胡适想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缺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这便是胡适著《大纲》的初衷。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读书笔记思想政治教育周马刚10101110223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被推翻,历史取得非常巨大的进步。
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的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
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成书于这个时期。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共分为12篇,主要阐述的是道家、儒家和墨家这三家的学说。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及别墨一派等。
下面我就各篇的内容做一个阐述。
第一篇导言在导言中作者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并且给哲学做了如下分类:一,研究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研究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的名学。
三,研究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的伦理学。
四,研究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的教育哲学。
五,研究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的政治哲学。
六,研究人生究竟有何归宿的宗教哲学。
但最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即明变、求因及评判。
明变是哲学史的第一要务,即要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求因即寻出这些沿迁变革的原因。
评判即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中国哲学分为三个时代:一,古代哲学。
自老子至韩非。
二,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
三,近世哲学,北宋以后,明代近世哲学完全成立。
第二篇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为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
那时代的学说背景是:一,长期战乱,闹得国中的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二,那时诸侯互相侵略,灭国破家不计其数。
古代封建制度的种种社会阶层都渐渐的消灭了。
三,封建时代的阶级虽然渐渐消灭了,却新添了一种生计上的阶级。
社会渐渐形成了一个贫富很不均的社会。
四,那时候的政治除了几国之外,大概都是很黑暗,很腐败的王朝的政治。
时势生思潮,这一时期的思潮主要体现在《诗经》中。
大概有以下几派:一,忧时派。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

史学的“第二次革命”与中国哲学史写作———从胡适到冯友兰的一条线索王沁凌【摘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代表了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研究趋势,由此促动了第二次史学革命。
顾颉刚的“古史辨”运动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是对胡适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是在胡适开拓的基本研究格局、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人提出的关于古代思想材料的考辨方法下展开的,它贯彻了冯友兰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整体认识和多种创见,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进入新高度。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大纲》;“古史辨”派;傅斯年;《中国哲学史》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0)06-0128-07作者简介:王沁凌,宁夏银川人,哲学博士,(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
中国史学由传统进入现代,经历了纷繁复杂的过程。
王?森将之概括为“三次革命”:以梁启超《新史学》为主的,唤起人们反思“历史是什么”的第一次革命;以胡适整理国故运动和傅斯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工作为主的,探索“如何研究历史”的第二次革命;以“怎样解释历史”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勃兴,为第三次革命①。
其中,胡适的研究促动了“古史辨”派、“史语所”等学术团体的兴起,代表一种求客观、重方法的史学趋势,形成第二次史学革命的中心②。
北京大学废止经科后,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按“现代”方法来研究的学科正亟待成型。
1917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世,打破“从三皇五帝讲起”的旧习,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风气之先。
该书对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产生极大影响,“古史辨”运动、“史语所”的工作从不同方面发挥了胡适的思想方法论③。
可以说,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从其发端之日起,就在方法上与史学的第二次革命密切关联;史学革命在材料、内容和问题等具体方面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错综交织,使得二者的缠绕不断加深。
极简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笔记 (1)

极简中国哲学史首先,哲学是什么呢?胡适先生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
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老子孔子之前的两三百年,战祸连年,百姓痛苦;社会阶级渐渐消灭;生计现象贫富不均;政治黑暗,百姓愁怨。
这时候就出现了几种典型的时代思想:第一,忧时派。
第二,厌世派。
第三,乐天安命派。
第四,纵欲自恣派。
第五,愤世派(激烈派)。
这些思想乍看各有不同,其实都是非常消极的。
大家去看《诗经》的《伐檀》和《硕鼠》两篇,诗人已经渐渐有一点独立的精神了。
这就好比是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发芽了,首先就是老子和孔子俩。
好,今天就讲这些。
附录:《伐檀》《硕鼠》《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教师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7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心得体会根据项目办的课程安排,本周研读了,胡适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此著作较为难懂,第一次接触与哲学有关的书籍,书中的文言文较多,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对于哲学,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抽象,好在学校安排了导读教授,那么在张教授的指引下,对于这本书籍,有了一点点的感想。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胡适的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此书的成就巨大,《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本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的是,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而且还得到了菜元培、梁启超、胡适、冯友兰的高度评价。
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前,对于诸子白家的思想脉络和争鸣名家的认识都是零散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下面就对阅读了此书之后,关于老子“无为”的思想谈一谈一些浅薄的认识。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其实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道德经》享誉世界,被世界政要、精英名流、企业领袖所崇拜,被奉为旷世奇书,万经之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以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国,而非人治:人过多的干预社会秩序则乱,法治则井然有序。
“无为而治”对于帝王个人准则而言,即是清心洞察、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才摆在合适的岗位上,具体事情分摊给臣下去做,不必事必躬亲。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知古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与民休戚,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己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的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作者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于1917年完成了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回国后,经过一年的增订、修改,于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全书共分12篇。
第1篇《导言》,第2篇~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
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地应用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
中国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
本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全书共12篇,10余万字。
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轰动一时。
本书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
第二,扼要的手段。
第三,平等的眼光。
第四,系统的方法。
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
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
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梁启超在一场演讲中评此书:“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
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
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
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
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
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
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
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
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
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
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
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
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
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
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
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
”以及搜出的一些八卦例如其活动能力,名望地位,半部先生等等,恶感顿生,感觉是学霸政客一个。
加上“批判”二字搜索,从学术上,此书的恶评不少;从政治上,国共两党对其人似乎都不甚待见。
甚是感慨,不过如此。
仔细查看诸多“学术”批判,分述如下。
章太炎收到胡适送他的《大纲》,简单回信指出其中讲庄子进化论的一段文字训诂有误:“接到《中国哲学史大纲》,尽有见解。
但诸子学术,本不容易了然,总要看他宗旨所在,才得不错。
如但看一句两句好处,定都是断章取义的所为,不尽关系他的本义。
仍望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庄子说的“万物皆种也”你看作《易传》说的“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又说“首出庶物”这是万物一元的话。
后来又说“群龙无首。
天德不可为首也。
”却是无尽缘起的话。
自说自破。
庄子也曾说一元的话,只“万物皆种也”一段。
就说无尽缘起的话。
仿佛佛家由阿赖耶缘起。
如来藏缘起。
转入无尽缘起。
万物一元。
其实尚差。
他不说万物同种。
却说万物皆种。
明是彼此更互为种。
所以下边说“始卒若环。
莫得其伦”。
这就是华严“无尽缘起”的道理。
若万物一元的话。
古今中外。
大概不异。
只是所指的元不同。
却不是庄子的意。
你要细看。
”章太炎把对胡适的不满还淋漓尽致的表现在给柳诒徵的一封信上,他不无掩饰的发泄对《大纲》的不满说:“胡适所说周礼为伪作,本于汉世今文诸师,尚书非信史,取于日本人,尚书史体未备,如尧典首章不详实事,有如碑颂,甘誓发端不记主客之类,是由当时史法未成,不得谓非信史,六籍皆儒家托古,则直窃康长素之唾余,此种议论,但可哗世,本无实证,且古人往矣,其真其伪,不过据于载籍,而载籍之真伪,则由正证反证勘验得之,墨家亦述尧舜,并引诗书,而谓是儒家托古,此但可以欺不读书之人耳,长素之为是说,本以成立孔教;胡适之为是说,则在抹杀历史,推其所至十七史之作者,骸骨亦已朽矣,一切称为伪托,亦奚不可,而儒家孔子究竟有无其人,今亦何从质验,转益充类,虽谓我生以前无一事可信,无一人是真可也,此其流弊,恐更甚于长素矣”。
章太炎此信本是答复柳诒徵《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而作,其意在褒扬柳对自己“旧说”的指摘,但通观全文此信却成了对胡适的“声讨书”。
章、柳的这种唱和之作缘起于前述柳诒徵的《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一文。
虽然柳文指摘了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的一些论点,但明眼人不难发现其主要矛头在于胡适的《大纲》,以及作为《大纲》论学框架之一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柳文从《大纲》入手,认为“胡氏论学之大病。
在诬古而武断。
一心以为儒家托古改制。
举古书一概抹杀。
故于《书》则斥为没有信史的价值。
《论近人讲诸子之学者之失》一文还列举了《大纲》中多处自相矛盾之处,如提到胡适认为先秦显学只有儒、墨、道三家,而儒家之书又大多不可信,因此道墨两家才真正是“胡氏所心折也”,矛盾之处在于“胡氏疑古。
而道墨两家,则皆信古”,更甚者“墨子之书,动辄称引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胡适说这是“温故知新,彰往知来”。
柳诒徵于是下结论说“胡氏之说,在皆失其根据矣。
”胡适用进化论来解释庄子思想,不仅中国学界的元老不能接受,实际上连西方哲学家罗素都不认可。
1923年,罗素在评论胡适的《先秦名学史》时说:“胡适博士认为这一时期的某些哲学家已经具有生物进化的观念,但是就他引用的材料来看,似乎并不能证明这一点。
”(《胡适日记全编》第四册)。
1922年3月梁启超在北大讲演《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后收载于其《饮冰室合集文集三十八》中,梁的批评在以下几个方面:1、“把思想的来源抹杀得太过了”。
胡适声言,“大凡一种学说,决不是劈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但《大纲》撇开夏、商、周三代,直接从老子、孔子讲起,不免让人觉得老子、孔子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写时代的背景太不对了”。
《大纲》疑古太过,凡所怀疑的书决不征引,只得拿孔子、老子前二、三百年的《诗经》的资料作唯一的时代背景,这“岂不是拿明末清初的社会来做现在的背景吗”?3、从老子讲起是不对的,因为《老子》这部书的著作年代,是在战国之末。
4、以“知识论”来讲孔子,只是“弃著华而取糟粕”。
因为知识论在孔子哲学上只占得第二、第三的位置。
孔学的根本精神是如何做到“我的思想行为与我的生命融合为一”及“我的生命和宇宙融合为一”,孔子的“学”并非如《大纲》所言“只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授来的学问”,而是“活动”和“体验”。
5、相信孔子杀少正卯这件事,这是厚诬了孔子,是对孔子人格的不敬。
6、以生物进化论来比附庄子哲学,不可取。
庄子和孔子的理想境界都是“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是实现境界的方法不同罢了。
7、总说一句,“这部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如果说梁启超对《大纲》还有称赞的话,中共早期成员,马克思主义学者李季就纯属高级喷子了。
其1930年代出版的三卷本《我的生平》,在第三卷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用“辩证唯物法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把《大纲》从里到外喷了个体无完肤,此书有完整的djvu格式电子书。
后单本发行《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一书,我找到相关的电子书籍并转成了pdf格式,可惜有缺页不全。
兹摘录《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目录如下:一、《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根本缺点;二、春秋战国的时代性及其产业发展的情形;三、对于所谓中国哲学发生时代的时势和思潮的批评;四、介绍梁启超所说的诸子哲学勃兴的原因并加以批评;五、对于《哲学史》所描写的老子杨朱庄子的批评;六、对于《哲学史》所描写的孔子孟子荀子的批评;七、对于《哲学史》所描写的墨子和别墨的批评;八、对于《哲学史》所描写的法家的批评;九、对于《哲学史》所描写的前三世纪思潮的批评;十、对于《哲学史》所描写的古代哲学中绝的批评;十一、对于《哲学史》的总批评。
专业!相当的专业。
要么胡适怎么说“批评我的书,李季写的还比较好”。
可惜这个李季长期消失在官方历史中,如今也仅能找到关于其生平事迹的零星片语。
山东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史家李季》对李季的思想作了评述,其中对涉及李季喷胡适《大纲》的内容有总结:1、质疑胡适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理想方法”胡适著哲学史的“理想方法”主要包括述学、明变与求因、评判。
李季认为述学是“一部书的关键”,胡适的“述学”方法“狭溢浅薄”。
他对胡适提出的“述学”三个步骤逐一进行解剖。
他认为胡适"搜集史料”的范围过狭,史料的内容不仅包括“各哲学家的著作”“古人所作关于哲学家的传记轶事评论学案书目”,还包括考古学所得的材料如殷墟的甲骨文。
胡适在史料方面的缺陷导致他“不明先民自然史和文化史的情形,不懂他们经济结构和阶级形成的状况”“不能探溯哲学的起源”,因此也“不能做出一部正确的哲学史”。
其次李季说,胡适“审定史料”的方法也有问题,尤其指出“旁证仅限于从别书里寻出的证据,这自然是不够的”。
最后,李季批评胡适整理史料的方法太单一,仅限于“校勘”、“训诂”、“贯通”三种方法。
胡适所说的“明变”,主要是“思想前后的传授关系和古代思想演变底前后的顺序”,是一种从思想到思想的方法,根本就找不出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规律来。
因此李季说:“所有思想的变迁与歧异绝非随意形成,有思想本身的原因,也各自有其深刻的背景。
”,胡适的明变犯了“用唯心论作解释的毛病”。
胡适列举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约有三种:个人才性不同;所处的时势不同;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李季批评他“求因不从阶级着眼,偏从个人的才性着眼,是弃其大者而取其小者,不从社会基础的经济入手,偏从空洞的时势入手,是弃其根本而取其枝叶,不从实际生活中去找线索,偏从思想学术中去找线索,是弃其重者而取其轻者”气胡适以效果作为“评判”标准,这些效果是(甲)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乙)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丙)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李季说:这“是实验主义唯心观的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所隶属,断没有超阶级的人。
所以不同阶级的人对于同一种思想或学说的效果的估价是不同的。
对于一阶级的人有效果的东西,对于另一阶级的人未必有效果,也未必有价值。
如庄子的定命主义,自荀子看来是没有用的,对陶渊明,苏东坡看来是有用的。
所谓效果,有用都是主观的,都是随阶级的不同而互异的”。
总之,正如叶青在《胡适批判》中所说:“胡适底中国古代哲学史……在原因方面是错误;在变迁方面是不足,等于没有说到;在叙述方面是任意割裂,断章取义,并未把握着人家底全体系。
而在评价方面,则纯是在实用主义底外观下做实际上的主观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