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四第7课《声声慢》说课稿

人教必修四第7课《声声慢》说课稿

勃利高级中学语文组刘春红

一、说教材

【纵览全局】黑龙江剩从2007年9月正式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起,至今以近一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共5册。今天我所说的《声声慢》是第四册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的最后一篇,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李清照,和本单元选取的词人柳永同属于婉约派,本单元同时选取了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因此,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分析学情】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在课堂上能帮助每一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啊。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知人论世,吟咏诵读,推敲炼字,品味意象,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

其中,教学重点是:知人论世,吟咏诵读,体验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推敲炼字,品味意象,发现美在何处,评点之,比较之,共赏之。

二、说教法

首先是诵读法。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要对诵读给予充分的重视,那种先讲解再诵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让学生明白背诵的重要性。总之,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诵读训练,从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就可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一半,决不能等闲视之。

同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既有法可循,又不可拘泥,贵在创新。教学目标的另一半我尝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的阅读法——评点法来完成,主要采用比较评点法品味意象,发现美在何处。

“评点法”的突出特点是“意随文生”,评点随文本生成。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信手拈来,议论纵横,忽东忽西,把林林总总的阅读所得、所感、所疑都评点在书眉页侧,与正文相映成趣,“在只言片语中立论”。

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充分参与每位学生的评点过程,既作为读者、教者,又作为每位学生评点过程的欣赏者、鼓励者。作为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作为教者,时时指导、点拨学生,把每位学生都放在心里;作为欣赏者与鼓励者,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研读评点过程,学生是一篇作品的真正的再创造者,大胆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哪怕只是瞬息感触,也请学生大胆地写出来。当然,“诗无达诂”,学生的解读评点也必然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教师不应轻率地为学生的评点设“界”,切记,学生参与、体验评点的过程重于所获得的结论。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法上我希望自己能把学生学习宋词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学生个个喜欢宋词,个个迷恋宋词,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基础之上,熟读成诵,学法大之】习得“评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最终使学生达到“不待老师教,自能读书”的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这首词我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在多媒体教室上课。

第一步课前预习。教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声声慢》的写作背景资料,做好课件,知人论世,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词人的距离。还要求学生有感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尽量能熟读成诵。

第二步导入新课。教师检查预习作业,让一位学生上台展示准备好的课件。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计划用2分钟)

第三步诵读感知。播放朗读Mp3,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在书本上划分朗读的节奏和轻重音。再听一遍录音,小声跟读。然后全班齐读,读出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计划用8

分钟)

第四步研读评点。李清照这首词得到世人极高的评价。有人誉之为“千古绝唱凄苦情”;也有人誉之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评价的焦点在于两个词,一为“凄苦”,一为“创格”。前者是就情感意蕴而言,后者是就艺术创新而言。相信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自选鉴赏角度在页眉书侧研读评点,发现美在何处,为什么美。(计划用8分钟)第五步交流碰撞。交流,才能取长补短,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碰撞,才能不断产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中的每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最独特的评点在课堂上交流,老师进行引导、分析、归纳。(计划用20分钟)

教师归纳时除了肯定学生精彩独特评点外,还要抓住几个点,也就是世代词论家发现的美点,佳妙之处。

1、词人在开头创造性地连用14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2、品味比较经典意象。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情感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秋雨梧桐叶落时”李后主“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3、从词人人生经历、意象比较较阅读〈醉〉、〈声〉两种不同愁情:闺中思愁,国破、家亡、夫死后的愁绝。小愁与大愁。出示幻灯片19:图表

第六步配乐同诵,总结归纳,布置作业。(计划用7分钟)

(三道题任选一题来做,要求形成500字以上的文字。)

1、找出李清照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词进行比较,加深对李清照词风的认识。

2、将柳永与李清照的词进行比较,感悟婉约词风特色。

3、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一堂课在配乐师生同诵中结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