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摘要:区域规划是国家大政方针的操作化维度,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同时又与地方在执行层面上直接关联,对地方的发展建设实践起到提纲挈领的引导作用。

所以,本文对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未来展望一、我国沿海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1、产业规划时期(1949年-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以产业布局,更准确地说是工业布局为主导逻辑,一切为国家的工业化服务,规划层次以国家总体规划为主。

具体来讲,这个时期又可细分为3个阶段:1949-1957年为“仿苏阶段”,这一阶段的沿海区域规划主要参考苏联经验,因城建厂,围绕厂、围绕城、围绕工业布局来开展规划部署。

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当时的中央一直维持着备战的预估,将我国的沿海地区作为战时的战略缓冲带来考虑。

当时,虽然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凭借其工业基础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总体看来,沿海地区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中处于附属地位。

1958-1963年为“冒进阶段”,在“大跃进”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全国经济进行整体调整,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基本没有实质性的部署工作,只是跟随产业布局,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尝试修补城市化冒进带来的后遗症。

1964-1977年为“三线建设阶段”,此时中国面临着较大的战争风险,所以全国上下推进“山、散、洞”的三线建设运动,中国沿海城市的工业部署被抽离出来移向内陆。

为了抵御核打击,也为了缓解粮食紧缺,逆向城市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人口被尽量分散地“平铺”在沿海地区,整个中国沿海地区发展趋于停滞,已基本无区域规划可言。

再加上接下来的“十年动乱”,当时国家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活动近乎停顿。

总体来讲,在产业规划时期,我国的沿海区域规划围绕重工业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点状铺开。

在战争风险的威胁之下,沿海地区时常陷入“弃作纵深”的窘境,在全国整体规划中处于边缘地位。

区域规划_第三章__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规划_第三章__区域发展战略
Your site here
LOGO
3、战略目标:是指预期区域在特定时期内应 达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可分近期(5年)、 中期(10年)、远期(20年)。
4、战略重点(实现战略目标的主攻方向和突 破口,特别是重点产业与重点地区)的制定 要考虑的因素:
竟争中的优势领域, 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 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
使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特征:一般具有二元结构,一部分是传统
的,一部分现代的,依靠本地廉价劳动办与 发达国家技术、资金发展出口产品。(既有 劳动密集型的又有技术密集型的)。 例子:巴西、亚洲“四小龙” 问题:出口有依附性,工业门类不齐,效 率低。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LOGO
3、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是一种低层次的发展模式,是
经济起飞困难和一般地区的发展战 略模式。 以廉价劳动办开发农、矿、特 产品——换取外汇——进口制成品 (不等价)
Your site here
LOGO
4、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用国内生产去替过去依靠进口 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6、信息化发展战略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特征有: A、经济上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化; B、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发生变化,专业的技术
劳动者占突出位; C、理论知识在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科学技
术居于社会的轴; D、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科
学技术的贡献大; E、通过智力技术,对各项政策作出决策。
第三章 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战略概念与内容 二、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三、我国20C80年代至90年代重要的区域空间发展 战略模式 四、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新进展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

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区域发展与规划。

区域发展与规划涉及到对不同地区的特性、发展趋势和规划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知识点。

一、区域发展的概念与特征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条件,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区域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空间特征:区域发展是基于具体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2. 综合性:区域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领域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影响和相互关系。

3. 动态性: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的发展状况和重点会发生变化。

二、区域规划的目标与内容区域规划是指根据特定地域的需求和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和政策,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空间布局,包括城市建设、农田利用和生态保护等。

2. 产业结构规划:确定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调整方向,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3. 城市规划:制定城市的发展规划,包括城市建设、交通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4. 社会发展规划:关注人口增长、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问题,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影响因素区域发展与规划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主要因素:1. 自然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经济条件:经济基础设施、资本投资、技术创新等经济因素影响着地区的发展。

3. 社会因素:人口结构、教育水平、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对地区的发展和规划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政策与规划:国家政策和地方规划对区域发展和规划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一、引言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包括定义、目标、内容、方法和协调等方面。

二、区域规划的定义与目标区域规划是指对一个相对较大的地理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进行综合性规划的过程。

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居民生活质量。

三、城市规划的定义与目标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的过程,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达性。

四、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1. 相互依存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区域规划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宏观的背景和指导,而城市规划则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目标一致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保护,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 内容衔接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内容相互衔接,都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区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的需求,而城市规划则需要符合区域规划的整体要求。

4. 方法协同性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方法是相互协同的,都需要运用空间分析、经济评估、环境评价等方法进行科学决策。

区域规划提供了城市规划的依据和支持,而城市规划则为区域规划的实施提供具体的操作手段。

五、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机制为了实现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具体措施包括:1. 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包括区域规划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2. 制定统一的规划标准和指南,确保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3. 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规划决策,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1.4 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趋势展望

1.4  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趋势展望

区域分析与规划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主讲鲁迪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概念第二节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萌芽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三、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四、区域规划的趋势发展区域规划至今已有约百年历史,是工业化促进的结果,与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然而,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的古代社会。

1.《禹贡》(公元前300年左右):分九州,并论述了各个区域的水、土、物产,体现出古代以农业为核心的朴素的区域性发展意图。

2.《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思想:“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城镇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田园阡陌的成、城邦国家的构想。

3.《管子》(春秋战国):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出发,分析城镇密度,即多少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宜设多少城镇。

“上地方八十里”、“中地方百里”“下地方百二十里”。

4.《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因素出发,考察了地区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颇有见地的论述。

5.国外工业革命前:古罗马引水自80公里以外;伦敦14世纪的煤是靠432公里以外的煤田供应的;17世纪伦敦用水从56公里以外引来。

这些现象说明,如果事先没有规划,这样的工程建设是不可能的。

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西方区域规划源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1898年的“田园城市”理论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自此,西方区域规划经历了一百多年跌宕沉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1.兴起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欧洲产业革命以后,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 年),提出了卫星城的理论和“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

盖迪斯《演变中的城市》(1915 年),进一步发展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个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全面规划,涉及到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

城市规划则是对一个城市的规划,包括城市的布局、建设、发展等方面。

1. 定义和目标:区域规划是对一个特定地区的发展进行综合规划,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布局和发展进行规划,目标是实现城市的有序、高效和宜居发展。

2. 范围和内容:区域规划的范围通常较广,涉及到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包括城市、乡村、农田、工业区等。

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

城市规划的范围较窄,主要关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包括城市布局、用地规划、建造设计等。

3. 目标人群和需求:区域规划主要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旨在促进整个地区的发展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政府,旨在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

4. 规划层次和关系:区域规划通常是在国家、省级或者地方政府层面进行的,涉及到多个城市和区域的规划。

城市规划则是在城市层面进行的,与区域规划相互关联,需要与区域规划相协调。

5. 规划过程和方法:区域规划的制定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和评估,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预和商议。

城市规划的制定通常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过程,但更加关注城市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6. 相互影响和协调: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相互影响,区域规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的需求和要求,而城市规划的制定也需要考虑到区域规划的整体发展方向。

因此,在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需要进行相互协调和统一规划。

总结起来,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相互关联且互相影响的概念。

区域规划是对一个地区的全面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个城市的规划。

它们在定义、范围、目标人群、规划层次、规划过程和相互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协调的关系,需要在制定规划时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在⼀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程设施进⾏全⾯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络更加合理,各项⼯程建设能够有序进⾏,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

简⾔之,区域规划是在⼀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总体的战略部署。

(2)区域规划特征:是⼀项具有⾼度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作。

(3)区域规划的任务:就是促使⽣产⼒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①全⾯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针;
②搞好区域⼯农业⽣产的合理布局;
③拟定区域⼈⼝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
④统⼀规划区域性公⽤基础设施;
⑤重视环境保护,建⽴区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⑥统⼀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的社会经济发展。

(4)区域规划的类型
①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为:城市地区的区域规划、⼯矿地区的区域规划、农业地区的区域规划、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的区域规划、河流综合开发利⽤的区域规划。

②按各级⾏政管理的区域划分为: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区域规划是20世纪20~30年代在城市规划与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自50年代中起,结合新工业基地和新工业城市的规划建设,广泛开展此项工作。
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区域规划受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重视。(本文已被浏览132次)
区域规划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作者:出处:更新时间:2009年02月11日
域规划 regional planning
区域规划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工作具有3个基本特性,即战略性、地域性和综合性。
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