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波《一座村庄的消失》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7.1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考融合】高二下学期语文同步练习(统编版选修下册)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7.1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考融合练习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雨季是山上最( )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
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
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我们望着对面山上那些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或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的人们。
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眼前的世界。
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
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 )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4含答案

上学期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04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谥号/ 自缢沤肥/ 老妪湍急/ 逸兴遄飞B.宫阙 / 商榷饯别/ 鉴戒孤鹜 / 好高骛远C.品茗 / 南溟刊载 / 载体悱侧/ 成绩斐然D.箴言/ 缄默畸形/ 菜畦隐晦 / 不容置喙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饭千金的“豪爽”也是应该唾弃的.B.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国让世界看到了最高领导人的殚精竭虑和13亿国人的众志成城.C.由于大幅扩张,各大型的零售商的资金链都相当吃紧,而一旦有哪家挺不住,必然降价出货来变现,而由此必然推倒多米诺骨牌,引发某个区域甚至多个区域的整体放水。
D.珠海市IT产业招商会角色分配不同以往,市长跑龙套,专家当主角,按国际化运作,卓有成效.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今天晚上指挥演唱《黄河大合唱》,他着装潇洒,神态从容;眼光、手势配合和谐-—好一派指挥家的风度.B.对李清照的诗词,比之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倒是更喜欢她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C.文学工作者应培养起自己对语言的敏感,才能利于遣词用字,写出的作品明确、清晰、生动、鲜明、节奏和谐、音调优美。
D.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
老妈已到北京去了。
小红上了高中。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北京春季人才市场的“外国企业人才招聘会”,首日便出现“爆棚”,但由于招聘用人的门槛过高,应届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B.《永不磨灭的番号》收视率稳居全国第一,但观众不满女主角赛貂蝉死得太早,期待其复活,据说导演或许会东山再起,再续荧屏精彩。
C.自古以来,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狗尾续貂”就鲜有成功的范例。
经典名著《红楼梦》的各种续本曾经层出不穷,但无一获得读者认同.D.《人民日报》评论认为,日本排放核废水,不能独断专行,应该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切莫以邻为壑,对其他国家造成损害。
云南省陆良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云南省陆良县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横线处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B . 讲话也好,写文章也罢,绝不能自恃聪明,居高临下,口若悬河,但就是缺少老百姓的语言,缺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
C . 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先写他们的不期而遇,通过叙述揭示了故事的原委;后写他们各自的处境,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D . 沉浮IT行业八年之久,筚路蓝缕,终于换来了今日的辉煌,他的公司如今已经具备了让别人追赶的实力。
2. (2分) (2016高二上·荣成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是、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 . 从2011年10月开始,全国工商系统为期9个月开展了打击侵权假冒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侵权和假冒伪劣突出问题,立案查处侵权假冒案件9.07万件。
B . 深圳南山区前海学校在每班特设两个心理情报员,搜集同学的心理,定期向老师汇报,以便老师及时掌控学生心理动态。
C .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觉到,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的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才会有。
D . 统计中心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储蓄在2012年前三季度中,用于住房与教育的比例高达65.7%,远高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
3. (2分)某人收到一个学术讨论会的通知,但他因病不能出席,写信向大会秘书处说明,措辞最得体的一项是()A . 本人身体欠安,不能光临,深感遗憾。
B . 因病不能到会,失去学习机会,十分遗憾。
C . 因病不能到会,有负众望,深感不安。
D . 因不能到会,不能对会议作出应有贡献,特致歉意。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8分)4. (8分) (2017高一上·遵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第15课 第2课时

10.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今生今世的证据” 10.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谈谈“今生今世的证据” 的意义是什么。(9分 的意义是什么。(9分) ①“今生今世的证据 表面上看是“ 今生今世的证据” 答案 ①“今生今世的证据”表面上看是“物” 的证据,实际上也有精神层面的。 的证据,实际上也有精神层面的。它使我们在 对“物”、对具体“家园”留恋的同时,也看 对具体“家园”留恋的同时, 到了过去的生活,获得精神的寄托,它也是精 到了过去的生活,获得精神的寄托, 神的最终归宿。 神的最终归宿。②人活在世上是需要对象来证 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 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 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 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 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 命的痕迹。 同时, 命的痕迹。③同时,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
是为后文的记叙描写定下了一个忧伤的调子, 是为后文的记叙描写定下了一个忧伤的调子, 从内容上看是和后文的疑问保持一致。 从内容上看是和后文的疑问保持一致。 ②后文的连续发问展现了一个个特定的生活情 境,表面上还是肯定自己有过这么一段生活, 表面上还是肯定自己有过这么一段生活, 表达的依然是那难以舍弃的乡情乡愁。 表达的依然是那难以舍弃的乡情乡愁。
7.“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 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 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几句议论在文中起 什么作用?本段的连续发问有什么作用?(5分 什么作用?本段的连续发问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结构上看是过渡,从表情达意上看 从结构上看是过渡,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 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 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 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 从此以后, 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 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 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 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我静静地走着,像行 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 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 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 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奔向前方矮 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 墙下卧着的大黑狗。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 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 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 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 下嘴巴。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很难想 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 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 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留下这个村庄》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留下这个村庄》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甲)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
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
我们没有办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
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
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
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
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
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
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
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
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时练习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含答案)

第7.1课《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时同步练习班级:姓名:第一部分:课内阅读练习阅读课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完成1-4题1、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文章开头描写的“这座森林”是属于人类以外的去处,近似于世外桃源。
B.文中一棵小小的鼠麴草、一些彩菌都承载了作者丰富的联想,也会引发读者思考与生存意义有关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
C.“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点明作者写作的年代,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D.本文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2、下列对课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运用修辞。
如第7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菌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B.本文虽然是散文,但是风格清新明澈,有诗一般的语言,并饱含着深刻的生命体验。
C.作者引用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表明生命生存的顽强和独立性。
D.本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3、“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请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
4、文章运用了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第二部分:课外阅读提升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村边的野地张蛰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
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
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
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每个人都会消失》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每个人都会消失》含答案(2022·浙江省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会消失刘鸿伏村庄里空掉了许多房子。
那些房子都很荒凉,失了生气,瓦楞上长满野草,门窗紧闭或倒塌。
屋外台阶上长着一些矮小的灌木并爬满藤萝,鸟儿在密匝匝的叶片中筑巢,它们很自在快乐地飞扬啼叫。
屋前的那些路都荒废着,没有人迹;屋内的灶台里还遗留着主人生活的余烬,不过已经板结,凝固了。
有些柴薪还未燃尽,半截塞在灶膛,爬壁虎在上面溜来溜去,千脚虫在残薪下打洞筑巢……村庄里很多人出去了,就没有再回来。
这些再没有回来的人口,时间太长就被注销了户口。
他们成为失踪的人或被死亡的人。
永远不回村庄,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死了,一种是死也不肯再回来。
不过,事情总也有意外。
某个曾经被注销了户口、二十多年不曾回村庄的人,一年秋天忽然出现在稻浪金黄的田埂上。
他说他叫某某,就住村西土地庙边那栋已倒塌的房子。
村里的人被他提醒,恍然大悟似的“噢”了一声,细看,却不像,怀疑他是冒充某人,而某人已注销户口多年,传说中早已死亡。
不过那人却认真,一再说自己就是某人,小时候光腚在溪里玩水,在村里打泥巴仗,和某某、某某从小玩一块的。
而他提到的某某、某某,却是早被报人口失踪了的。
村里人愈加不信,眼神里透着怀疑。
那人急了,扒了自己裤子,露出一个肥白的长满痦子的大屁股,对众人说,瞧见了吧,我左边屁股上长着一粒红痣,右边屁股一块疤,小时候就有的,还记得吧?我就是某某啊。
人们实在想不起来,不是很多人屁股上都有痣嘛,这也不是什么特殊记号嘛,一块疤能说明什么呢?农村出来的人谁身上没有伤疤?在山里、地里从小磕磕碰碰长大,受伤留下疤印是常有的事,这也能证明自己就是这村子里的某某?后来那人到底没能在村里住下,被村人轰走了。
这事被传说了许多年,也不知是真是假。
村庄里被注销户口的越来越多,热热闹闹的村子,终于冷冷清清起来。
有人叹气:人都到哪里去了呢?每个人都会消失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只是他们消失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不再回来,谁也没有这么说过。
2021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含解析

7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后篇一起巩固随堂演练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悚.然(sǒng)赭.色(hè)隐.隐约约(yǐn)B.采撷.(xié)开辟.(pì)孑.然一身(jié)C.麂.子(jǐ)孕.育(yùn)风雨如晦.(méi)D.靛蓝(dìng)茸.毛(rónɡ)人迹罕.至(hǎn)答案B解析A项,“赭”应读“zhě”;C项,“晦”应读“huì”;D项,“靛”应读“diàn”。
,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
②即使没有老伴在身边陪伴,孑然一身....也可以幸福,没有生活琐事的负累,随心所欲地享受自由。
③中考后,告别了青梅竹马....的初中同学,来到高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习新知识,感到眼界开阔,前途更光明。
④在当下中国,有些人认为父辈的职业地位决定了子辈的职业地位。
其实,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俯拾皆是....。
⑤努力学习,就能增加才干。
有了知识功底,还要多思,才能形成思想。
多练,能提高写作水平。
,靠的是多学,多思,多练。
出口成章,文不加点....,但多次找我谈心,解开我的思想疙瘩。
我再不努力学习,对得起班主任⑥班主任虽然日理万机....吗?A.①②⑤B.②③⑥D.③④⑥答案D解析①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
②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人。
③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
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
对象用错。
④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所指对象只能是物,此处形容“从农民、工人家庭中走出来并且大有作为的人”多,用错了对象。
⑤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⑥日理万机: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现代文阅读
一座村庄的消失
杨小波
①终于,我再次回到这座村庄,回到曾无数次往返留下我第一个脚印的村庄。
但在我眼中,这座村庄只属于过去,它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种真实而无可挽回的消失。
②当踏上柔软的泥地,一股亲切的气息差一点让我跌倒在地,虽然早已对这次归来有了准备。
沿着开满野花的小路,一步一步走进那绿树掩映的村庄,走进那清清池塘也盛不下的记忆时光。
③田野的风挟裹着青青麦苗和金黄油菜花散发出的浓郁芬芳钻进鼻孔,瞬间涤净了我的五脏六腑。
原谅我的粗心,我还从没有仔细看过这片曾经无比熟悉的土地上的颜色,一大片一大片的碧绿被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整齐地划割。
划割开碧绿与金黄的田埂上,缀满清脆的草和连绵的小野花,间或露出一垄黄褐色的泥土。
碧绿金黄尽头的村庄深藏在青葱森郁的树丛中。
我也第一次发现绿竞有如此丰富的层次与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层层叠叠,间羼杂染,过渡自然,独立鲜明,展现尽你能想像出的每一种差别的绿色。
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④村子里绿树依然蓬勃,可阻挡不住它的衰亡,像一个人那样的衰老死亡。
不见了小时候攀爬、粘过鸣蝉的棠梨树,新生出的刺槐树秧密密匝匝;在墙洞里掏过蜜蜂的泥墙已坍塌倾倒;环绕村庄曾让我整天都泡在清清水里的池塘正裸露出碟子样浅浅胸膛,仿佛一步就能跨过。
那枯死的皂角树,渐被荒草湮埋的塘埂,淤塞欲平的沟渠——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⑤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直至消失。
从此以后,村庄仅仅存活在那些飘落于另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蒲公英的记忆深处。
⑥村子里很静,少见人影,尤其是年轻人,更少见十年内建成的房屋。
我静静走着,像行走在一个荒寂的古庙,偶尔听见一两声鸡呜,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女儿蹦蹦跳跳,
奔向前方矮墙下卧着的大黑狗。
我顿时头皮发紧、双腿软麻!那狗竟懒得睁开眼皮,只是有些无奈地掉转了一下嘴巴。
我简直怀疑它是否就是一只狗。
很难想像,若在十几年前,我们一行人的到来,村里早已是狗叫声连成一片。
⑦迎接我们的大伯热情地端出烟茶瓜子。
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
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
⑧站在村头,穿过层层碧绿和片片金黄,向东望去,紧依公路两侧,一片林立的黄墙红瓦,那是一个繁盛热闹的集镇,一座曾经的村庄,一座城市的童年,正与身后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
转过身,向西望去,是一座隆起的土丘,土丘上密布着一排排黄土堆垒的坟茔,整齐森然,芳草萋萋。
⑨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坚硬平坦的水泥路面覆盖了一个曾经的村庄,其实,消失的只是一个关于村庄的记忆。
或者说,村庄成长为一座城市。
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 (选自《散文》2007年第8期)
82.“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
”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
83.作者说:“我想,一座村庄的消失,是不需要太多的注释与记录的,如果有,也只是在一群人的记忆中。
”请联系全文,概括作者对村庄留存着哪些记忆。
84.文题为“一座村庄的消失”,哪些景象能表现“村庄的消失”?并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
85.对于“村庄的消失”作者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请分析并评价。
【答案】
82.这句话运用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绿的丰富,绿的醉人,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眷念,反衬下文所写的村庄的荒寂。
83.(1)村庄的空气是清新而芬芳的;(2)村庄是童年嬉戏的乐园;(3)村庄里的狗多而
警觉;(4)村庄里的人很热情地招待来客。
84.表现在两个方面:乡村过去的景物正逐渐消失;村民渐趋稀少且少有新建的民居,村庄显得荒寂。
原因: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纷纷离开村庄,年长者又相继谢世;古老的村庄城市化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趋势。
85.作者对消失的村庄及其生活环境和习俗,是充满怀旧情绪的;对于村庄发展为繁盛热闹的集镇或城市,又是充满期待的。
作者能看到城市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因此,对待“村庄的消失”,其态度是客观辩证的。
【解析】试题分析:
82.表达特色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的风格等方面考虑。
作用则需要结合文章主旨来思考。
试题分析:
83.首先要注意确定出哪些段落是写回忆,即确定出答题区间,然后找出描写的人、事、景、物,由此概括。
试题分析:
84.先找到表现“消失”的景象,再分析消失的原因。
应着重扣住两个因素分析:一是年轻人的出走,二是农村城市化的时代发展趋势。
试题分析:
85.注意结合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客观辩证地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