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合集下载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相传,在唐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就是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孙思邈。

孙思邈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他对医药学的研究成果甚多,对世人的医疗造福甚众,因此被世人尊为“医圣”。

孙思邈出生在一个医药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医,他的父亲是一位以治疗疑难疾病而著称的名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各种疾病和药物都有一种天然的感觉,仿佛与医药学天生就有一种奇妙的联系。

孙思邈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对医学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将父亲传授的医术发扬光大。

他勤奋好学,对医学研究如痴如醉,不断钻研医书,深入研究医理,探索医术。

在当时,中医医学已经相当发达,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些疾病无法有效治疗。

孙思邈决心改进医学,研究出更多更有效的药物治疗疾病。

他终日忙碌于临床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亲自检验处方。

在他的精心研究下,他发现了许多新的药物,例如秦皮、木通等,这些药物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对很多顽疾有显著的疗效,使得患者们获益匪浅。

孙思邈还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当时最知名的名医。

药王孙思邈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世人不修庙堂,甘当医者奴的精神。

他常常深入民间,为不幸身患重病的百姓治疗,以医术造福民间。

他常说:“医者,为天下百姓而医,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他从不因一些名贵的药物而提价,而是给患者们用十分低廉的价格。

由此,他深得人心,被尊为仁医圣手。

有一次,他去一村庄,村里爆发了一种怪病,患者们无一例外的发高热,奇痒难耐,形成疫症。

孙思邈仔细观察后,立即调制出了特效治疗的良方,并亲自为村里的患者们一一治疗。

不久,疫症得到了控制,并且有很多患者康复,世人由此对他更加尊重和感激。

除了在医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和仁心仁术,药王孙思邈还有许多奇迹般的传说。

有一次,有位宰相因病缠身,绝望之下,听说了孙思邈的名声,出百金寻访,期望他能为自己治病。

孙思邈知道宰相家境殷实,但他仍以最常见的胡麻油治疗,数月后,宰相果然痊愈。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

孙思邈的故事1. 赐封为药王孙思邈采用悬丝诊脉,用针灸治好了长孙皇后的难产病后,唐太宗非常高兴,便请他到金銮殿相见,赏赐他金银财宝不要,又给他封官也不做。

唐太宗说:你金银不贪,赐官不做,莫非想要为王吗? 孙思邈说:臣愿听圣明封赠。

唐太宗说:我就封你为药中之王吧。

并赐予他冲天翅的王冠和赭黄色的王袍,孙思邈谢主龙恩。

最后唐太宗亲自送他出了京城。

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听到消息后大为不悦,心想自己为唐朝打天下,屡立战功,也没有封王,孙思邈进京才几天,竟得到如此殊荣。

他要追赶孙思邈,夺回王袍王冠。

孙思邈预知有人要来夺王袍,就把冲天翅扳成顺天翅,把黄袍翻穿成红袍。

敬德领兵追到灞桥时,见孙思邈却是身穿红袍,头戴顺天翅,在柳荫之下恭候。

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说:我专程赶来,想讨些灵丹妙药。

孙思邈送给他灵丹十八丸,保他东征胜利。

后来敬德后悔自己不该妒忌,便击掌发誓,愿在孙思邈成圣后站班助威,听凭调用。

此事流传民间,至今成为美谈。

2. 锯末治腹痛孙思邈刚开始行医时,就在故乡孙家原村。

有一次,邻里的一对中年夫妇抱着小孩,急急忙忙地找他看病。

小孩呕吐不止,手捂腹部喊痛,父母慌得不知所措。

孙思邈仔细诊断后,认为是受寒而得。

这时看到旁边有一堆锯末,他忽然有所醒悟:檀香木理气止痛,其锯末也有同样效果。

于是他抓了一把锯末,让父亲加点生姜作为引子,当即熬药服下。

夫妇半信半疑地回到家,照他说的方法煎药,孩子喝了后,果然呕停痛止,病很快就好了。

夫妇俩高兴的逢人就说,是孙思邈医术高明,救了小孩的命。

从此他在乡里声名大振,得到周围村庄乡亲们的信任,一有病便纷纷前来就医。

以上所用方法中,檀香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性味辛温;功能理气止痛,温中和胃;主治恶心呕吐,脘腹胀痛。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鲜品,性味辛温;功能散寒解表,温中止呕;主治畏寒呕吐,风寒表证等。

两药配伍,温中止痛,理气降逆,故获良效。

3. 用葱叶导尿孙思邈是唐代名医,其技术精湛,医德高尚。

救虎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

救虎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

救虎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救虎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沈汝青相传“药王”孙思邈有一次进山治病时被一只猛虎挡住了去路。

当时他要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拿起挑草药的扁担搏斗怕又不是猛虎的对手。

可是这只虎并不追扑他,只是俯伏在地上张开大口,眼里露出哀求的神色,并不住地向孙思邈点头。

孙思邈十分惊奇,走近细看,只见老虎喉咙口横着一根白色的东西。

这时老虎继续向他点头,孙思邈再走近仔细地一看,原来是一根很大的兽骨卡住了老虎的喉咙。

他想为老虎掏出兽骨,却又怕虎性发作咬断他的手臂。

忽然他想起药担子上有只铜圈,就取来放进虎口撑住上下颚,叫老虎衔着,自己伸手从铜圈中取出兽骨并为老虎的伤处敷上药物,然后再取出铜圈。

老虎连连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

从此以后,外出行医的郎中纷纷将铜圈改成手摇的响器,一来作为行医的标志,表示自己是能医龙治虎的药王弟子;二来是因为孙思逸用这只铜圈救了老虎而没被吃掉,郎中便把它作为自己行医的护身符了。

药王名叫孙思邈,又叫孙真人,唐代杰出的医学家、道学者。

生于公元581年,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01岁。

陕西省耀县人。

他精通老庄百家之学,以能医学、阴阳、推步。

长期隐居终南山,不幕外使,闭门著述,为人治病,被后人称为“药王”。

他的著作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在我国医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

因此,药王是赐福人间平安幸福、健康长寿的圣人象征,朝拜和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海南定安县文笔峰玉蟾宫的药王殿,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朝山的圣地。

孙思邈少时因多病,为支付药费,几乎耗尽家产。

于是立志学医,誓为百姓救死扶伤,解除病魔。

他勤奋学习,孜孜不倦。

青年时隐居太白山、终南山,取道骆谷,翻越秦岭、巴山,经通江转三台、中江到成都,住在魏家搞都江堰去青城采药,后又顺岷江,出三峡到湖北荆州给汉阳王医水肿。

接着又去湖南、江西、河南,后回陕西。

他在全国旅行,开阔了眼界,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药王追车夫一天黄昏,药王孙思邈的母亲,低着头、弯着腰,双手紧抱着疼痛难忍的肚子,一声紧似一声地呻吟着:“哎哟哟!哎哟哟!疼死我啦!”孙思邈小心翼翼地搀扶着母亲安慰道:“娘呀,娘呀,你忍耐点!让我再翻翻药书,查找查找治这病的药方,扎针的穴位。

”母亲狠狠地斜瞪了他一眼,推开儿子的双手,慢慢地坐在椅子上,指着屋墙上四周高悬贴挂的绸、缎、木匾问:“儿呀!你看匾上写着有求必应、药到病除、神针仙丹,名气不小呀!在外是颗夜明珠,在家还不如个萤火虫!唉,你连我这‘胃疼’病都治不了,我看你在外头给人看病,净是哄人骗人呢!”孙思邈被母亲这么数落着,脸不由得红到耳根,张口结舌地支吾了半天。

他翻着药书一页一页精查细找,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医治胃脘痛的药方叫“千里尘”。

哎!书上却没有写明“千里尘”用啥药配治,啥是“千里尘”呢?孙思邈回想起,多年来,自己走南闯北,不但治好了尘世间凡夫之体的痈疽瘟瘫,还治好了猛虎的骨签扎喉,蛟龙的娱蚣钻鳞之症,却怎么也治不好恩重如山的母亲这“胃脘痛”呢?他想到这儿,深感自己才学疏浅,忙对母亲说:“娘,我到深山老林、平原海边再去寻找天下的高手名医,去求教这‘千里尘’到底是啥神方仙草!”说着就走出了家门。

一天上午,一位四十出头的推小车的车夫,推开孙思邈家的大门,祈求地对孙思邈的母亲说:“大娘,行行好吧!我这阵儿又饥又渴,麻烦你老人家给我一碗开水,一个馍吧。

”老人“胃脘”正疼得难过,她白了车夫一眼,呻吟着说:“哎呀呀,我胃疼得站立不下,连我个人都顾不了,哪有精神给你生火烧水呢。

快去!快去!”车夫一听忙赔着笑脸说:“大娘,我有专治‘胃脘痛’的祖传秘方哩。

”老人一听,忙说:“太好啦!太好啦!”她强忍着疼痛,给车夫做的吃了顿饱饭,就叫车夫给自己看病。

车夫伸出双手,将老人两肋下一摸说:“这儿痛吗?”“嗯!”老人点了点头。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故事一药王孙思邈,隋唐时人。

有《千金方》传世。

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神奇故事不胜枚举。

有一天,孙思邈到远处去出诊,当他经过一个村口时,正巧见几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匆匆地出了村子,后边还跟着几个送葬的人,情景甚是凄凉。

孙思邈见棺材抬过来,便站立在路旁观看,当棺材从他身前过去时,他看到棺缝里还在向外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红的。

孙思邈清楚地看到这种血色后,不由地思考起来,他想:人死了,血为什么还这样的鲜红呢?根据他自己的判断,这个人可能还没有死。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不能再作犹豫,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忽然看见有人来问,便说:“这是我的妻子,半夜里生孩子,头一胎遇到难产,到天明就死了。

孩子也没生下来,还问这干啥!”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不像死人的血,你让棺材停一下,叫我看看情况,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

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没有一点血色,样子显得十分可怕。

孙思邈伸出手来,摸摸她的脉搏,果然不出所料,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

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给她扎了几针,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给她灌进了口里。

这时,大家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等待着……抬棺材的人蹲下吸了一锅烟的工夫,青年妇女就生下了一个胖娃娃。

在婴儿的哭声中,产妇也慢慢睁开了眼睛,苏醒过来了。

大家看到孙思邈根据对血色的判断,救活了两条性命,都感到十分惊奇,说他是神医下凡,非常佩服他。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等皆以中医为基础发展。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药王——孙思邈个人简介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学医路程孙思邈出生后,父亲便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进入仕途,做大官完成自己曾经的梦想。

孙家并不富裕,孙思邈少时体弱多病,常常寻医问药。

因此家中生活十分拮据。

孙思邈从小便很懂事,觉得花费了家中不少钱财,十分对不起父母。

后来他发现村庄中经常会有村民因无钱看病而去世,于是便萌生了学医的念头。

孙思邈不敢忤逆父亲,只能自己悄悄研读医书,有时候会帮邻居看一些小病,效果良好。

渐渐地村庄的村民们都会来找他看病。

于是他立志钻研医学,经常进山采药,自己配制药方,有时还以身试药。

一天,孙思邈的父亲干完农活回家时,突然倒地不起,面色青紫,无法言语,孙思邈看见后立刻写了一个药方,让母亲去抓药。

一服药喝下,父亲的脸色渐渐恢复正常,他也发现了孙思邈的医学天赋,于是便同意他学医。

轶事典故孙思邈一边钻研医书,一边实践医术,渐渐的成为了十里八方有名的“神医”,因此,来找他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让他真正成名的还是因为他治好了长孙皇后。

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怀胎十几月,却未分娩,且终日卧床不起。

群臣遍访名医,在大臣的建议下,孙思邈入宫为长孙皇后诊治。

当时太医们都觉得孙思邈一介草民怎能为皇后医治,便想尽办法刁难他。

于是孙思邈提出“悬丝诊脉”,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便给出了治法。

长孙皇后不久便痊愈了。

太宗建议他留在太医院为皇室服务,但他拒绝了。

此后他依然一边学习医术,一边治病救人。

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

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

孙思邈的故事有哪些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民间流传着她很多的传说故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孙思邈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思邈用衣服与牧童交换救下了一条小蛇,然后医治好蛇的创口后就将它放生了。

结果一天一个白衣少年见到孙思邈后就下跪拜谢,并将孙思邈带到了龙宫,少年时龙王的儿子,龙王设宴宽带了孙思邈,并将龙宫药方交给了孙思邈,孙思邈写成了《海上方》。

孙思邈是第一个发现夜盲症的人,因为古代的时候人们很穷,缺乏营养。

许多山里的百姓在百姓视力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晚上就看不清楚,孙思邈就让这些来找他医治的人吃动物的肝脏,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夜盲症患者的病症减轻了不少。

同时也有家里富贵的人找他看病,夫人很多都有脚气病,孙思邈认为脚气病是和饮食有关,所以经常让那些人吃米糠麸子,不过这些富人的高血压都治好了,后来他发现杏仁、茱萸可以治好脚气病,这些富人的脚气病也逐个被治好。

孙思邈起死回生的传说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还有一件人尽皆是的小故事,说是孙思邈到长安一带行医,在途中遇到丧礼,却见棺材中不停的滴着血,孙思邈过去一问,原来是孕妇难产,一尸两命。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

【民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被尊称为“药王”。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小聪明好学,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据传说,孙思邈小时候身体就不太好,常常生病,但他对医学的热爱使他产生了学习医术的欲望。

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研读各种医学书籍,广泛涉猎医学知识。

不久,他发现了一味药材可以治疗自己身患疾病的母亲,他不禁对医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孙思邈年轻时,曾经赴京城学习医术,师从当时最有声望的医学家。

他勤奋刻苦,深入研究医学理论,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因此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医生。

孙思邈在医学上的造诣非常高,不仅能准确地判断病情,还能提出对症下药的治疗方案。

他的临床治疗效果非常显著,许多患者都因他的医术而得到了康复。

他的名声渐渐传开,被人们称为“药王”。

孙思邈治病不仅依靠药物,还善于运用针灸、按摩等方法来帮助病人康复。

他治疗病人的时候,总是非常细心地倾听他们的抱怨和痛苦,用心地了解他们的病情。

他经常用一些幽默的方式鼓励病人,为他们带来了欢乐和希望。

孙思邈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学技能,他还亲自采集草药,炼制药物。

他对药材的认识非常深入,能够准确地判断它们的品质和功效,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进行调配。

他还研究药物的炼制方法,不断改进制剂的工艺和用药方式。

据说,孙思邈还亲自炼制了一种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丹药,这引起了无数人的向往。

孙思邈却宣布不会将这种药物公之于众,因为他认为人生就应该有生老病死的过程,长生不老只是一种妄想。

他更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能够远离病痛,健康快乐地生活。

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世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具有非常高超的医术,还注重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患者为中心。

他提出“敦敦与人为善,而不忍丧其性命者,谓之善医”之说,表示医生治病除病之外,还应该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

后来,孙思邈逝世后,被人们敬仰为“药王”,他的医术和医德一直被后人所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传说故事-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 (58l—682)陕西华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村人)。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

因为少时患疾,改学医道。

当时,正是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

还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代替徭役。

这样,农民就可以有较多的时间从事生产。

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

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

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

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

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

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

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种滋味 ?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孙思邈二十岁时(601),医道学成。

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

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

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

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

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

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

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

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

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

”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

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

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后来,他还发现用杏仁、吴茱萸等几味中药也能治好脚气病。

孙思邈又是世界上导尿术的发明者。

据记载: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撒不出尿来。

孙思邈看到病人憋得难受的样子,他想:“吃药来不及了。

如果想办法用根管子插进尿道,尿或许会流出来。

”他看见邻居的孩子拿一根葱管在吹着玩儿,葱管尖尖的,又细又软,孙思邈决定用葱管来试一试,于是他挑选出一根适宜的葱管,在火上轻轻烧了烧,切去尖的一头,然后小心翼翼地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果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

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病也就好了。

后来,孙思邈肩挎药包,翻山越岭到长安一带行医,进行途中,突然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往墓地走。

他看见有些颜色鲜红的血液从棺材缝隙里滴出来,他看到这一情景,心中一动,赶忙追上去询问跟在棺材后面哭得很伤心的老妈妈。

老妈妈告诉他说,她的女儿因为生孩子难产,死有大半天了。

孙思邈听了这段话,又仔细察看了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水。

他断定这个产妇是由于难产窒息而假死。

他想:如果这个产妇真正死了,又经过半天多的时间,就不可能再流出鲜红的血液来,于是他判断产妇没有真死,忙叫开棺抢救。

老妈妈一听,半信半疑地让人把棺材盖打开了。

棺材打开,孙思邈连忙上前察看。

只见那妇女脸色蜡黄,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

孙思邈仔细摸脉,发觉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就赶紧选好穴位,扎下一根金针,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产妇完全苏醒过来了,并生下一个胖娃娃。

大家见孙思邈把行将入土的人都救活了,而且是一针救活了两条人命,都情不自禁地赞颂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孙思邈医术高明的声誉传遍都城长安,隋文帝请他出任“国子博士”,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给王侯公卿的子弟教书的官职,孙思邈不慕高官厚禄,假托有病谢绝,继续隐居埋名,钻研医学,为山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

久住山区的人很容易得大脖子病,脖子前面长出一个大瘤子来。

孙思邈想:人们常说,吃心补心,吃肝补肝。

能不能用羊靥治疗大脖子病呢?他试治了几个病人,果然都治好了。

一天,一个患腿疼的病人来就诊,孙思邈便给他针灸。

他按照医书上的穴位,扎了几针,都未能止疼。

他想,难道除了古人发现的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之外,再没有别的穴位了吗?他仔细地认真地寻找新的穴位,一面用大拇指轻轻按掐,一面问病人按掐的部位是不是疼,病人一直摇头。

最后,当孙思邈的手指按掐住一点时,病人立即感到腿疼的症状减轻了好多。

孙思邈就在这一点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立刻不痛了。

这种随疼点而定的穴位,叫做“阿是穴”又名天应穴、不定穴。

这是孙思邈对我国针灸学的一大贡献。

隋文帝去世,隋炀帝继位。

隋炀帝奢侈腐化、在国内役使二百万人营造宫殿,对外发动了侵略高丽的战争。

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全国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规模较大的即达几十处之多。

隋炀帝被困扬州,隋朝的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乘机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但不久,山西北部刘武周的一股军队又夺取了太原,并向南进军。

唐高祖李渊命儿子李世民率兵回师北上,在晋南一带迎击刘武周的军队。

据山西省洪洞县城南南安乐坂街的孙真人庙正殿的碑文记载:李世民在洪洞南坂一带与刘武周的骁将尉迟恭进行了一场决战。

战斗中李世民和好多将士负伤。

据说当时李世民伤势相当严重,但经孙思邈治疗,痊愈康复,得以继续北上消灭了刘武周的军队。

为了表彰孙思邈的功绩,唐太宗曾赐他爵位,唐高宗也封他为“谏议大夫”,他都未接受,继续在民间行医。

孙思邈行医中始终坚持做医生的道德品质,他告诫跟他学医的人们,一要热爱祖国的医学。

他认为祖国医学是宝贵的,不愿为穷苦人治病的人切勿教他,不是热爱祖国医学的人切勿传授,正如他在《索问·金匮真言论》中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二要医术精益求精,他告诫从事医学技术的人,不能道听途说,必须勤学苦练,博览群书,对医术精益求精,他认为:“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他又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乃为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三要视病人如亲人,他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皆如至亲之想。

”四要不为名利行医。

他说:“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五要不畏艰险赴救。

他说;“凡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六要加强责任感,诊治无差错,他说:“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异。

”七要求医生和病家不要谈与诊治病无关的话,也勿多语,影响病人的治疗和身心健康。

他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

”八要对患者一视同仁,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和穷富,不论长老年幼和美丑,不论亲戚和朋友,不分民族和愚智,看病都同等对待。

他说:“若有病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九要切勿骄傲,不要因偶然治愈一病,就自高自大,骄傲起来,这是医生最危险的隐患。

他说:“偶然治瘥一病,即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膏育也。

”十要团结同道,他指出: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毀诸医,自矜己德”。

他在医疗实践中,经过不断努力,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亲自采集药物分析药性,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在他七十全书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门,方论五千三百余首,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书之规模之大,在唐代以前的医书中是罕见的。

其书倡立脏病二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对妇儿科方面,也有许多独创。

孙思邈认为:胎儿初生,必须“先以棉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对“落地不作声的假死儿”也提出了许多急救之法。

这部医书的问世,突破了长期以来,医必《黄帝内经》和药必《神农本草》的旧框框。

这部被后世誉为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精要而丰富,包括了做一名医生必须具备的各种医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孙思邈从七十一岁到整整一百岁 (681)时,他又把后三十年所积累的验方编成第二部医书《千金翼方》为《备急千金要方》作了补充。

除这两部医学专著外,还著有《摄生论》、《福寿论》等医书。

孙思邈于唐永淳元年(682)病逝,相传葬于洪洞县淹底乡孙张村。

孙思邈的医学著作是集七世纪以前中国医学之大成,充实和扩大了我国的医学宝库,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的高尚医德永垂青史。

一千多年来,世人为了纪念他在祖国医学上的丰功伟绩,奉他为药王,在全国大部地区,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药王庙,而山西洪洞南安乐坂之孙真人庙,无论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历史之悠久,影响之深远,在全国众多的药王庙中,可谓首屈一指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