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存在与时间》_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时间的探索,引发了我对存在的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时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意义。
首先,作者通过对时间的解析,揭示了时间对于人类生命的限制和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被时间所束缚,无法逃离时间的流逝。
时间的流逝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有限,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去面对和经历各种事物。
这种有限性让我对生命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起了我对时间的珍惜之情。
其次,作者探讨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时间不仅仅是一种流逝的现象,它也与我们的存在密切相关。
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背景下发生的,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存在的条件。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时间对于存在的意义,时间的存在让我们有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它使得我们能够回顾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
这种对时间与存在的探讨让我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开始思考自己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和意义。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时间对于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时间的流逝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也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时间的紧迫感和有限性让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和决策,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
这种对时间的感知让我更加珍惜时间,也更加注重时间管理和决策的效率。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它限制了我们的生命和存在。
然而,正是因为时间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存在的意义。
时间的流逝和有限性让我们更加注重时间的珍贵和效率,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存在和行为。
总结起来,《存在与时间》这本书通过对时间的探索,引发了我对存在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它让我认识到时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时间并注重时间管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引导我们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指南。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读后感1《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一部极具深度和开创性的哲学著作,它宛如一座晦涩但充满魅力的思想迷宫,引领我们踏上对存在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探索之旅,同时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时间与人类存在的紧密关联。
海德格尔在书中开篇便提出了“存在问题的优先地位”。
他认为,长期以来,哲学遗忘了存在的意义问题,而将目光过多地投向了存在者。
这种观点如同一记警钟,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日常思考中往往忽略了事物最本质的存在层面。
例如,当我们研究一个物体时,我们通常关注它的属性、功能等具体的存在者层面的内容,却很少去追问这个物体存在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存在。
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促使我们跳出传统思维的局限,尝试从更基础、更根源的角度去理解世界。
在对“此在”的分析中,海德格尔为我们打开了理解人类存在的新视角。
“此在”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它的本质就是去存在。
这意味着人类不是像其他物体那样具有固定的、预先定义好的本质,而是在不断地自我塑造和自我理解中展现其存在。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在定义着自己。
比如,一个人选择成为艺术家,他并不是生来就是艺术家,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创作实践、对艺术的思考等行为来使自己成为艺术家。
这种对人类存在的动态理解打破了传统的本质主义观念,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都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持续变化的过程。
时间在《存在与时间》中具有核心地位。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理解存在的视域。
他提出了本真时间与非本真时间的概念。
本真时间是与“此在”的存在紧密相连的,它不是简单的物理时间的流逝,而是一种具有绽出性的、与人类的生存体验相关的时间结构。
例如,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某个重要经历时,这个回忆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再现,它还蕴含着我们当下对自身存在的理解和反思。
我们在回忆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和成长,这种时间性的体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存在方式。
而非本真时间则是我们在日常沉沦状态下所遵循的时间观念,如按照日程表机械地生活,这种时间观念往往使我们忽略了自身存在的本真性。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著作。
该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思量和讨论。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示,对于存在和时间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性”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在世界中,而是具有主观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体验来实现的。
同时,时间也是存在的一部份,它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存在密切相关的。
海德格尔通过对时间的探索,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向前推进的过程,我们通过与时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自己的存在。
时间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它是我们存在的一部份,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在阅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我对时间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以往我认为时间只是一个线性的概念,是一种浪费或者限制,但通过海德格尔的思量,我意识到时间是我们存在的一部份,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变化的。
时间并非我们要去对抗或者逃避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去接纳和利用的。
此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类存在的世界性。
他认为,我们的存在是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共同构成的。
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我们才干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还提出了“死亡”的概念。
他认为,死亡是存在的一部份,它是我们存在的极限和终结。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干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存在的意义。
死亡不是我们要去胆怯或者逃避的,而是我们要去面对和接受的。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于人类存在和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的存在是与时间密切相连的,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存在和意义密切相关的。
同时,我们的存在也是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我们才干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时间对于人类生活和思维的重要性。
在阅读完《存在与时间》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即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他强调了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自由性,认为人类存在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
这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具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存在于时间之中,而是可以主动地与时间进行对话和交互。
其次,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主观体验。
时间的流逝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逆转的,每个瞬间都是独特且不可重复的。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和有限性,要珍惜每一刻,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此外,在书中,海德格尔还对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现代社会过于注重功利和效率,忽视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和真实的存在。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尊重。
最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前提”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存在的基础是对于自己存在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存在的思考,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这使我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总的来说,阅读《存在与时间》让我对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海德格尔的思想启发了我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时间,重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生活和思维的启示录。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于人类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引言概述:《存在与时间》是法国哲学家西蒙·德·波伏娃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时间对我们的存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时间本身的思量。
一、时间的本质1.1 时间的流动性时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流动过程,它不停地向前推进,无法回到过去。
我们的存在与时间密切相连,我们的经历、记忆和成长都是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
1.2 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投入到一项有趣的活动中时,时间似乎会飞快地过去;而当我们感到无聊或者痛苦时,时间又会变得异常缓慢。
1.3 时间的无形性时间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无法被触摸或者感知。
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时间的存在,只能通过事物的变化和经历的积累来间接感知时间的流逝。
二、时间的挑战2.1 时间的限制时间对我们的存在施加了一定的限制,我们每一个人都惟独有限的时间来生活、工作和追求梦想。
我们需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2.2 时间的压力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效率要求往往让我们感到时间的压力。
我们时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忙于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往往忽略了时间的珍贵性。
2.3 时间的流逝时间的流逝使我们面临着生老病死的现实,它不可逆转地将我们推向未知的未来。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充实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时间的塑造3.1 时间的记录人类通过各种方式记录时间,例如历法、钟表等。
这些工具和标志物匡助我们感知时间的流逝,匡助我们规划生活和工作。
3.2 时间的浪费我们往往在琐事和消遣中浪费时间,没有充分利用时间的价值。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避免时间的浪费,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3.3 时间的创造时间并非单纯地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时间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通过学习、思量和行动,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成就。
四、时间的哲学思量4.1 时间的无常性时间的流逝使我们感受到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一切都是瞬息万变的。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探讨时间哲学的重要著作,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时间的本质、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以及时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时间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时间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他指出,时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流动,无法被捕捉和固定。
时间的存在是客观的,不受人类意识的影响。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了时间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书中探讨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础,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时间是人类存在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受时间的制约和影响。
作者通过对时间的分析,揭示了时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时间的流逝让人类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激发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珍惜和追求。
此外,作者还对时间的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他介绍了时间在物理学、心理学、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性,并分析了时间对这些领域的影响。
这些实例让我对时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时间的深入思考和精彩的表达所吸引。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时间哲学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同时,作者还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引用了众多学者的观点,使得书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可信。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时间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追求有意义的存在。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时间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不要被时间束缚,要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观念。
总结起来,阅读《存在与时间》是一次很有收获的阅读经历。
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精彩的表达,我对时间的本质和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我相信,这些对时间的思考和认识将对我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存在与时间》是马克思·爱因斯坦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可以说是它虔诚地尝试和表明世界的真理。
在书中,他提出了关于时间、空间、物质等最基本的概念,以此来解释宇宙所具有的最根本的现象。
读完这本书,我对宇宙更加有深刻的认识: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的本质。
人类的认知不能绝对的解释宇宙,之所以把《存在与时间》看作一本哲学著作,就是因为它没有把宇宙局限在现实世界中,而是透过哲学视角去看待宇宙,赋予它更加深刻的意义。
同时,爱因斯坦也用他所创造出来的相对论,勾勒出了宇宙的大格局。
他用受时间、质量、引力的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来解释宇宙的运行,并认为它们构成着宇宙运行的不可分离的物质度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存在与时间》让我体会到了宇宙的不可思议,以及这个宇宙孕育了多少个美好的可能。
它也让我们明白,历史其实也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只要有时间,它就会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一种平衡。
它也提醒我们,要勇敢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一段新的历史。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让人深思的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时间的探讨,引发了我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时间的概念。
他指出时间是一种存在方式,是我们感知世界和经历生活的基本要素。
时间的流逝使得事物发生变化,也使得我们的生命有了起伏和意义。
通过对时间的思考,我意识到时间是如此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作者探讨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基础,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前行,我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时间的限制和影响。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和有限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不要浪费时间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要抓住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事物。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时间的相对性。
他指出时间的流逝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让我想到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有的人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这让我意识到时间的主观性,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来合理利用时间,不要被时间束缚,而是要主动掌握时间。
最后,作者还讨论了时间的无限性。
他认为时间是无限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它是永恒存在的。
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时间的无限性面前,我们的生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因为时间的无限性,我们才有了追求和奋斗的动力。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用有意义的事情填充我们的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时间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要素,我们的存在和行为都受时间的限制和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时间的流逝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来合理利用时间。
时间是无限的,它是永恒存在的,我们应该用有意义的事情填充我们的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存在与时间》
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使我对存在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海德格尔在追问存在时,发现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
海德格尔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
此在的存在先于本质,它在存在状态上优先于其他存在者。
其他存在者的存在只能表达它是什么,而且它只能是什么。
比如,教室,黑板,桌子,笔等等。
而此在存在是一种可能性,它表达能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海德格尔选择了“生存”来指称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此在”以生存的方式存在,使得存在能领悟自己,追问自身的存在,同时此在也能领悟和追问非此在的存在。
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
在世既在世之中,也就是海氏所说的“此在在世之中”。
在世的世是世界。
这里的世界不是指一切存在者罗列出来的总和。
世界决不是那种在本质上不是此在的在者的规定,相反世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
只有此在在世界,且必在世界,世界也不能没有此在。
由于此在的生存,此在就显示并揭示存在。
那种被显示和揭示的存在和此在有着亲密的关系,有原始的统一性,这就是世界。
故此在有世界,世界是此在的世界。
而一只猫,它不可能有世界,这个桌子也不可能有世界。
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那此在是如何在世的呢?”海氏告诉我们:此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
由于世界不是宇宙,所以此在在世界之中,世界与此在是一体的,二者合二为一。
此在在世界之中已确定无疑了。
我们不禁又想问“此在为谁?”。
海氏告诉我们:由于此在根本上属于我自己,所以此在向来是我。
那我又是谁?在走向我时,发现我并不是孤独的,在我的世界中他人与我照面。
我与他人同在,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世界。
他人不是除我之外的一切人。
没有一个个的我,也就没有他人。
我也是他人的一部分。
我和他人存在于同一个世界之中。
此在想问“他人
是谁?”发现他人是“常人”。
常人虽然查无此人,但毫无疑问这个查无此人的常人且在对我们发号施令。
常人买了手机,于是此在想买,常人买有电脑,此在便在暗中时刻准备着买。
此在不想战争,所以不当兵,但此在不去有常人去,此在不想战也得战。
常人考CET4,计算机等级等等,此在不想考,但有常人去考。
此在在日常生活中听任查无此人的常人的耍弄。
用海氏的话,就是常人有统治权力,施展着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此在就怎样享乐,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此在就对什么东西愤怒。
常人还用抹平共在中的此在之间的差别来加固自己的独裁并以可以用它来推卸一切责任的办法来得到此在的迎合。
在我们的周围就可感受到海氏这一论述的真理性。
明白了此在为谁,我们又要问了:“此在以什么状态存在?”海氏告诉我们:“此在存在既烦”。
此在的在世总要在世界中与物和人打交道。
与物打交道的过程为烦忙,同人打交道的过程为烦神。
在烦忙中物作为用具与此在照面,并被此在所领悟。
烦神是此在与他人共在。
海氏把此在的共在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积极的:互相关心,为他人做好事;第二类是消极的:互相反对,伤害或损害他人;第三类是淡漠的:互不关心,互不关涉。
用海氏的原话即:“互相关心,互相反对,互不相照,互不关涉,都是烦神的可能方式。
”烦神有两种极端的形式。
一种是“代庖”既此在把别人的“烦”全部接收下来,这种方式会使此在受控于人或控制别人。
另一种是“率先解放”既把烦作为真正的烦留于别人,不掠夺别人的“烦”。
第一种形式的烦使得人失去自己,因为只有承担了自己的烦,才能是自己,才能自由。
自由不是廉价的东西。
只有能承担自己“烦”的勇士才有资格去自由。
此在是被“抛入”世中,它不得不在“此”,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存在。
它必须承担自己的在,故“情绪”袭来,此在总离不开“情绪”。
在“情绪”中此在有所“领会”“理解”。
领会自己可能之在。
而不是指现实之在。
在领会中此在知道如何“筹划”自
己。
使自己成为自己所领会到的可能之在。
话语表现出来就是语言,此在是在语言中理解世界,世界是语言的世界,在语言的世界中存在者与此在照面。
海氏发现常人展开的方式为:闲言,好奇,两可。
这种样式宣布了日常此在的沉沦。
所谓的闲言,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没有深究所谈及的事情的原始联系,只是急于把话说来道去。
常人自以为语言是想用就用的工具,所以他们认为与所谈及的事物建立亲密的关系是多此一举,这样一来他们把语言当成工具来用,大谈特谈,更有登峰造极的大考特考。
因为闲言只关注语言本身的应用,并不回到所谈及的物。
闲谈带着平均的理解传播形成了不言自明的公众讲法。
此在时时刻刻被这种公众讲法盯着,同时此在也偷视着公众讲法。
一旦有越出公众讲法之举动,马上就会被公众讲法之力拉回。
此在以无根方式展开的自己是日常中最普遍的实在。
相对于闲言,沉默更贴近于语言。
由于闲言如此这般规定着此在,此在对存在的领会﹑理解变成了对存在者的好奇。
此在于好奇中还窥视着常人,通过闲言把以好奇方式理解的存在变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教条。
这种好奇不求甚解但却自以为知道了一切。
“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就是此在好奇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网络的时代,此在在论坛上可以不加理解的灌水,为闲谈提供了舞台,好奇更加如鱼得水,放纵于网络上。
此在越来越被连根拔起,产生了无聊之烦。
无聊之烦又逼迫此在好奇之心,这样越来越可怕,此在越来越远离自己。
常人还有一个展开的状态是两可。
此在在两可的状态下总是自以为是地谈论着已经发生的事情,对这本不是这般的事情说是这般的,这原本是如此的事说成不是如此。
他也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以先知的身价自居说这事将如此如此。
捕风捉影,煽阴风点鬼火,道听途说是“两可”存在的基本途径。
由于是道听途说
的无根的语言,或可说是被用作工具的语言,谁都可以说何时想说就说,想怎样说就怎样说。
这就是语言的异化、工具化。
在这种景况下无怪海得歌尔强调语言不是工具了,不是你想用就用的工具。
此在得以有别于其他在者,就在于语言。
一般一个民族的语言被当成工具使用,这个民族将愚昧无知做出天下最荒唐可笑之事。
闲谈、好奇、两可都是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展开方式和基本存在方式。
海氏称之为沉沦。
此在以他在疏远,与神疏远了,与自己本身疏远了,此在不再是存在的揭示者,此在被连根拔起。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海氏看来,天地人神共居于存在者中,此在是存在的仆人,是存在者的看护人。
此在之所以能言说,都在于此在在世界中与在者照面。
在“知识就是力量”的鼓动下,此在无视自己是在于世界中,把世界看成客体,自己以主体自居,妄自尊大地考问世界。
在这种近乎野蛮的征服中,此在的主体地位看似空前的被提高,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着它所征服的世界,认为它是自由的。
殊不知它不但受制于征服的欲望,还被它所征服的物所束缚。
西方现代技术对世界的这种征服最为显著。
技术就其本质而言不是指器械等技术的东西,而是单一,线性的去蔽方式,是对物性的一种逼索,以破坏物的“天.地人神”四重性为代价。
比如现代的大型水电站,为了获得河水的推动能这一单一的性质,不惜牺牲大河的其他性质。
总之人的技术进一步,人失去自己的危险也就进一步。
正如海氏所说:“科学认识,在它自身的领域是强制性的,早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它已消灭了物作为物。
原子弹爆炸只是长久以来物的消灭的全部粗暴的证实中最粗暴的。
”
由于此在向来有我属性,根本上属于我自己,所以此在有一种特殊的展开状态是“畏”。
畏能使此在从沉沦、非本真状态中回到本真状态中。
畏与怕有区别,怕是怕某中在者。
而畏是无名之畏,不知畏何物,也不知何以畏,就是在畏着。
在畏中作为世内的在者被悬搁起来,一切在者都被存而不论,常人等等都隐去,世中只剩下一个“无”。
“无”不是指没有,而是指在者整体的退下。
虽然此在的本性是有“自由”的,但此在很难有勇气承担自己的自由,并在心中产生了对自由的怕。
自由成为了此在的包袱。
正因为如此海氏指出通向畏的大道。
“向死亡而存在本质上就是畏”,可见死与畏有着直接的关系。
畏之情绪袭来,此在在此不得不面对自己,回到自己中来。
此在有罪责,这种罪责不属于道德范畴,它是原始的本己的“罪恶性”,是此在作为本己存在的有所“欠缺”。
良知的呼唤就是把此在从失落根基“有罪恶性”的状态中召唤回来,这也是此在向最本己的罪责存在的自我筹划。
海氏在对此在分析后指出了此在的日常展开方式使得此在沉沦于世,沉沦于常人的摆布中,以非本真状态而存在。
此在存在的根基被连根拔起,漂浮于世中,茫茫碌碌,正是如此海氏号召我们以畏死的勇气来回到本己的本真状态。
只有此在回到自己时,才有无限的勇气正视从根本上属于自己的自由。
存在已不再是简单的生存存在问题,看待存在必须用深入的眼光去研究,这样我们就会更多更深入更具哲学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