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引言概述:《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由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著的哲学作品。
该书深入探讨了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引发了人们对于时间本质的思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存在与时间》的内容,包括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流逝、时间的存在方式以及时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时间的概念:1.1 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衡量事物发生顺序和持续性的基本单位。
1.2 时间的本质:时间是一种抽象概念,无法以实体形式存在,只能通过事件的发生和变化来感知。
1.3 时间的相对性: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或事物可能对同一段时间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环境条件。
二、时间的流逝:2.1 时间的流动性:时间是不断流逝的,它以线性的方式向前推进,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
2.2 时间的不可逆性: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过去的时刻无法再回到现在,未来的时刻也无法提前到达。
2.3 时间的相对速度:时间的流逝速度是相对的,取决于个体的运动状态和引力场的影响,这也导致了时间的相对性理论的提出。
三、时间的存在方式:3.1 绝对时间:绝对时间是指独立于任何事物的时间存在方式,它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
3.2 相对时间:相对时间是指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时间存在方式,它会随着参照物的变化而产生差异。
3.3 主观时间:主观时间是指个体对时间的感知和体验,它受到个体的情感、经历和意识状态的影响。
四、时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1 时间的限制性:时间对人类生活有着严格的限制,人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来完成各种任务和活动。
4.2 时间的压力:时间的有限性给人们带来了时间压力,人们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加速生活的节奏。
4.3 时间的意义:时间赋予了人类生活以意义,人们通过时间的流逝来感知自身的存在和成长,时间也成为人们追求目标和实现梦想的基础。
总结:《存在与时间》通过对时间的概念、流逝、存在方式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引发了人们对时间本质的思考。
海德格尔论时间之本源

海德格尔论时间之本源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领域。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论述了时间的本源问题,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在他看来,时间不是简单地被认为是一种运动或者变化,而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方式。
他指出,时间的本源并非是从宇宙的运动或者物质的变化中得以建构,而是从人的存在、人的体验和人的理解中产生。
时间的存在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的,人的存在是时间存在的清晰特征。
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的本源源自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又是由时间构成的。
他提出了“存在-时间”(Dasein)的概念,认为存在者(Dasein)是与时间存在相统一的。
存在者(Dasein)在时间中存在,时间在存在者中展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构成。
海德格尔的时间本源观强调了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密切联系,人的存在是时间存在的载体和体验者,同时时间也构成了人的存在的基础。
海德格尔进一步探讨了时间的本质和人类的存在方式。
他指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
他强调了人在时间中的存在方式,以及人如何通过时间来理解和体验世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的存在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时间向前推进的线性过程,而是通过时间的展开和开放来理解自身的存在方式。
他提出了“历史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历史性的存在,历史性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的存在是通过历史性来理解自身、世界和价值的。
海德格尔的时间本源观对于我们理解时间和存在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强调了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密切联系,时间不是简单地被看做是物质的变化或者宇宙的运动,而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关的。
这一观点使我们重新审视时间的本质,不再将时间简单地看做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存在紧密相连的。
海德格尔的时间本源观强调了人的存在是通过时间来理解自身和世界的,时间不仅是一种存在方式,更是人理解和体验世界的基础。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探讨哲学和时间的著作,作者通过对时间的思量和分析,引起了我对时间本质的深刻思量。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时间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和启示。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时间的存在性和本质。
他认为时间是一种存在,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流动。
时间的存在性意味着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影响。
而时间的本质则是不断变化和流动的,它不会住手,也无法逆转。
这让我明白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无论我们怎样渴望或者逃避,时间都会不断流逝,我们无法改变它的本质。
其次,作者还探讨了时间与人类行为的关系。
他认为时间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时间的流逝让我们面临着选择和决策,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而这些决策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这让我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做出明智的决策,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时间的主观感受和时间的意义。
他认为时间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对时间的感受和认知是不同的。
有些人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些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这让我思量了时间的主观性,时间的感受是受到个人经历、情绪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作者还提出了时间的意义是由人类赋予的,时间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
每一个人对时间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这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多样性和个体性。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时间有了更深入的思量和理解。
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可逆转且不断流动。
时间对人类的行为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时间的感受和意义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和意义都是不同的。
这本书让我对时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时间的珍贵和重要性。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历史观以及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历史观以及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之比较王锺陵内容提要海德格尔视“将来”“过去”和“当前”为流俗的时间领悟。
海德格尔之阐释时间,与他阐释空间一样,贯彻的也是“在世界之中”的思路,因而他由“时间内状态”概念引出了他的时间观:“到时”成为海德格尔时间观的核心概念;而“将来”在他的时间观中处于最优先的地位;他反对“过去”这个概念,以“曾在”代替之。
海德格尔并将“将来”“曾在”“当前”视为“烦”的三个构成环节。
他反对将时间看作一种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而强调时间性在本质上是绽出的,他并由此引出了“此在式空间性的时间性”的概念,这一概念也体现在海德格尔对“历史性”与“历史”的阐述中。
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与历史观,在时间性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转化、历史性与历史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错误与不足。
萨特的时间观也重视将来,并受到海德格尔“到时”概念的明显影响,但他承认“过去”的确定性,他论述的两个角度:存在与虚无、自在与自为,是海德格尔所没有的。
萨特的时间观,为他关于自由选择及承担责任的人的生存论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布迪厄的时间观受到萨特的影响,虽重视将来,但他的“惯习时间化”的理论阐述所显示的,则是将未来蕴于心智结构的历史性亦即惯习之中,这就将过去提到了首位,从而显示了与海德格尔、与萨特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海德格尔时间观历史观萨特布迪厄王锺陵,苏州大学东吴国学研究院教授215000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但对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的梳理及其错误与不足的论述,却甚为少见,而对海德格尔、萨特、布迪厄时间观的比较研究,则仍属学术空白。
然而,弄清上述问题,对于深入、细致地理解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中,海德格尔说:“作为我们称为此在的这种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时间性将被展示出来。
”[1]由此,《存在与时间》就有了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海德格尔认为:“‘将来’、‘过去’和‘当前’这些概念首先是从非本真的时间领会中生出的。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著作。
该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思量和讨论。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示,对于存在和时间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性”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在世界中,而是具有主观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体验来实现的。
同时,时间也是存在的一部份,它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存在密切相关的。
海德格尔通过对时间的探索,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向前推进的过程,我们通过与时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自己的存在。
时间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它是我们存在的一部份,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在阅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我对时间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以往我认为时间只是一个线性的概念,是一种浪费或者限制,但通过海德格尔的思量,我意识到时间是我们存在的一部份,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变化的。
时间并非我们要去对抗或者逃避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去接纳和利用的。
此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类存在的世界性。
他认为,我们的存在是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共同构成的。
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我们才干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还提出了“死亡”的概念。
他认为,死亡是存在的一部份,它是我们存在的极限和终结。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干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存在的意义。
死亡不是我们要去胆怯或者逃避的,而是我们要去面对和接受的。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于人类存在和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的存在是与时间密切相连的,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存在和意义密切相关的。
同时,我们的存在也是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我们才干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哲学著作,作者通过对时间的探讨,引发了我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时间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通过对时间的分析,提出了时间的相对性和主观性。
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因人而异的。
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和认知都是不同的,这使我意识到时间的存在是相对于个体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叹时间过得太快或太慢,而这种感受是因为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不同所致。
这让我明白了时间的流逝是与个体的经验和感知紧密相连的。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时间与存在的关系。
时间是存在的一部分,它塑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
我们的存在与时间紧密相连,我们的行动和决策都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影响。
时间的流逝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有限性,这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的存在。
同时,时间也给予了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这让我明白了时间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要善于利用时间,珍惜每一天。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不可恢复性。
一旦时间过去,就无法回到过去的时刻,也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要抓住当下,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我们应该学会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下的时光,为未来做好准备。
最后,书中还讨论了时间的存在方式和时间的意义。
时间既可以被感知和测量,又可以被想象和推测。
时间的存在方式多样而复杂,这使我对时间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时间也给予了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我们的存在与时间息息相关,时间的流逝推动着我们前进,给予了我们生活的动力和意义。
这让我明白了时间的存在是如此重要,它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阅读《存在与时间》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与我们的生活和存在紧密相连。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抓住当下,为未来做好准备。
时间是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论黑格尔的时间概念

时间是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论黑格尔的时间概念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他的主要著作即以此为书名。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规定性是有限而非无限。
这种观点与黑格尔的思想大相径庭。
黑格尔认为,存在与精神同一,精神是普遍的、无限的,因此存在也是普遍的,无限的。
美国学者史密特指出:“如果说形而上学历来都在颂扬无限者,那么海德格尔对它的袤渎也许只有尼采可与之匹敌。
因为,自《存在与时间》问世以来,海德格尔的目的始终是摧毁并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偶像,重新获得他所谓的对存在之有限的源始体验”[(1)]。
如果说黑格尔的存在论是“无限存在论”,那么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实际上就是“有限存在论”。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有限性来自此在(人)的有限性。
而此在的有限性是一个有关时间的问题。
人终有一死。
死是人生存于世的界限。
死使人领悟到,时间是有终的(有限的),而非无终的(无限的)。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是如何对待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的?海德格尔是如何对待黑格尔的时间概念的?海德格尔声称,他提出的时间概念才是真正的源始时间,而黑格尔的时间概念则是流俗时间领悟的最极端形态。
他与黑格尔是根本对立的。
海德格尔的这种观点能否成立?本文的讨论将围绕以上问题展开。
一、存在是时间的本质如海德格尔所言,在黑格尔那里,时间问题的确没有受到充分重视。
黑格尔是在《哲学全书》第二部分--自然哲学中专题讨论时间概念的。
因此首须弄清的是,黑格尔的“自然”指什么。
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
绝对理念是逻辑学的最高范畴,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
黑格尔的逻辑学以存在为开端,以绝对理念为终端。
存在是潜在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则是全面展开了的、内容丰富的具体存在。
这个具体的存在,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因此它是主体-客体。
这就是自然。
可见,黑格尔所说的“自然”不是外在于主体的自在存在,而是自在自为的存在。
作为主客统一,绝对理念是无限的。
在它的对立面,除了它自己,别无其他。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一、评析《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海德格尔时间观的独具匠心之处就在于,第一,明确区分了时间与时间性,时间性是本真时间的到时样式,这一区分的理论基础就是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存在论差异,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与澄清本真时间的时间性是其开展工作的旨归;实际上,他将时间性揭示为与Dasein内在关联的结构,作为Dasein之存在领会的可能性源泉,而在他的设想中,本真时间与存在的意义相关联。
第二,基于这种区分,他建立了与传统线性时间观迥异的生存论时间观,其特征包括I,传统时间观或者否认研究时间-流变的必要性,或者将时间空间化-现成化为物理、心理现象发生于其中的框架和形式结构;海德格尔则重新赋予时间研究以实际内容,他受到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方法的启示,悬置了将时间与运动和计量活动联系起来的成见,回到时间本身,从时间的现象和自身显现方面进行追问。
而这就意味着,II,将时间把握为经验着世界的自我生活的统一形式,即在世界之中存在的Dasein之生存论整体结构。
现象学地形式化了的时间就是die Zeitigung der Zeitlichkeit ,也就是时间性自身现象以及成就自身为经验世界中的时间之方式。
对于海德格尔,这首先指示出时间的统一性,进而指示出基于时间现象的Dasein生存现象的整体性,即获得了Dasein的存在论意义,并为一般存在论赢得了基础。
由此可见,III,作为Dasein这一存在者的存在之意义——作为领会着存在的Dasein的存在——的时间性与作为存在之领会的源始、超越视野的时间始终是境域式的现象学构成(Konstitution)。
因而,具有构成性的“时间”和“时间性”与一维的、均质的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完全不同,前者是后者在存在论上的根据,后者在知性领域中遮蔽了前者。
两者的具体差异就表现在,IV,本真时间是有终的,正因为其有终性,有限与无限之间才充满张力,Dasein之筹划和领会才获得了必要性,它以“将来”为核心,曾在着的将来朝向存在而释放出眼下,Dasein同时赢获了将来、曾在和眼下,时间三态同时绽出而成其为本真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爱智论坛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三节海德格尔‚此在与时间‛里面所画的表格(126页):时间性此在的存在之存在状态过去沉沦态现在抛臵态将来生存态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很高兴不经意间找到了五维时空坐标系的发明者wdek先生.我对您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持续钻研的耐性表示钦佩,不过我不得不指出的是您在建立整个体系之前的假设的逻辑性错误.您关于光速的相对性的探索的起点恰恰是先假定光速不变---也就是说您其实是在与爱因斯坦所采用的理论建立的基础相同的对于光速不变的假定上开始推论光速的相对性的.如果推导的结果指向与实际结果(实验的可重复验证的结果)一致,那就与您的初衷相悖,反过来证明相对论的基础是牢固的.如果情况相反才能说,相对论错了----但是(我只粗略的翻了一遍您的著作,但是并不妨碍我理通其中的逻辑性证明过程)这却是您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您的推导过程也许在数学上可以成立(在某些情况下),但是因为您的前提与结论是完全相反的,这里就不可避免的有逻辑错误.我读到您的著作也纯是偶然,我首先读到了关于五维时空坐标系的论述.对于您在五维时空坐标系加入的那个t坐标,我当时的感觉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物理应用.这是令我震惊的.因为这样做无疑是把海德格尔的纯粹个人体验式样的时间与物理学根植于的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理论体系中的时间臵入同一模型中(且不论这个模型的现实可能性)加以考察.这同样是一种逻辑混乱.因为海德格尔是不相信"流俗的"时间观念的,而这个流俗的时间观念却是自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一直沿用的,尽管我们根据相对论来看这个经典的时间观念必定要受到怀疑.我认为您的错误就在于将海德格尔的本己概念移植入科学.有时间的话,我将继续说明这种做法之所以不能成立的根源所在.时间与变易、变化或运动有关,人们所持的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观念。
注:空间化的时间观念:外时间而已------------------------------------因此,借用现代宇宙论的说法,Dasein的时间是一种‚有界无限‛的时间。
注:‚有界无限‛:‚无界限的有限‛。
首先是有限,在有限的基础下有一种无限。
------------------------------------Dasein的无限性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可能之在,它存在着就保持其自身为可能之在。
注:即认识无限尔。
------------------------------------一个在者总要‚出离‛自身变成他物――变易,但是在者不可能保持住‚绽出‛且总是在‚绽出‛。
‚出离‛:‚必然性的出离‛!变易:‚变易‛!------------------------------------人的理想――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理想――就是超越时间,超越有限性。
注:超越时间,超越有限性:超越时间不等于超越有限性。
这里首先要廓清,‚超越时间‛所指的乃是超越流俗的时间,即异化的外时间。
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谈‚超越时间‛,应当是超越到‚内时间‛中去。
而当他在《时间与存在》里提出‚四维时间‛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得知,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超越,因为四维时间不等于内时间。
‚维度‛即是一种限度,因此四维时间首先是一种有限。
‚超越时间‛,当它最终超越到四维时间中去的时候,它恰恰是超越到有限,而它所要超越的,则是无限(不论内时间还是外时间,都各自是无限。
)。
------------------------------------这种时间是Dasein的时间,不过不要以为这种时间是主观的,恰恰相反,这种时间是真正源始的时间。
注:为什么说这种时间是真正源始的而非主观?我们说这里道出内时间的本质:作为‚内‛时间,它却赢获一种本体的地位,这就是现实!同时,当内时间异化为外时间,就是说本体异化,异化为虚无。
另外,当内时间流于肤浅解释,即当它流于主观时,它似乎也成为一种异化。
因此说,主观和客观各自是虚无。
存在总是和无相对,当巴门尼德说‚它是,它不可能不是‛时,就传达出了永恒的真理:‚它‛——本体,必然性,变易;‚是‛——出离,出离为现实,获取内时间;‚不可能‛——非存在,无限,虚无,惟有限可能,无限则不可能;‚不是‛——非现实,经验,虚无之绽放。
现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说:"此在与世界浑然天成、水乳交融,无分彼此,这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源始境域。
"我的理解,你是不是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再区分主体客体,主客不分了?这个区分消失了、解决了?还是另有说法?请解释一下可以吗?Dasein‚此在‛似应做‚本是‛理解为佳。
‚本是‛是加冠词的‚这一个是‛,即亚里士多德to on hei on(作为是的这个是)中的to on。
能成为‚本是‛的必已有一个‚我‛在其中了,因能作为是者存在的都是一个‚我‛。
但海德格尔不用‚我‛,而用Dasein,以去除唯我论的人称性。
因为是‚我‛才有时间性。
当我们用‚是‛来谈论对象时,乃是在‚是‛的领会中,把对象就其本身看成了‚我‛,更确切地说,是在‚我‛的敞开中让对象‚是‛。
黑格尔也说‚实体即主体‛,海德格尔比黑格尔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归结于宾词,海德格尔的Dasein则真正落在主词上。
乾去坤来,就其生生而言,人在其中而有乾坤,乾坤之去来在人之生存,此生存乃唤上前来地唤回到心性之与天地参成己成物之缘起相生与共的如如而在。
时中之及物及人展开的空间,即时中及物及人的感性之实际境遇的质量之间的空才呈现出来,但是这个空是通达在场者的天地神人之生成游戏被领会到的。
因此,这个时中与感性境界的不二之体用,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本真的能在。
人就其缘起相生之共在的生生而言天地宇宙之一,就人在其中流行之用谓之用之本性,这个本性的呈现在人之生,这个具体的生自死之际遇得到领会。
因此,人的这个整体性建立在死亡之领会而能在上,本真之能在因为有死而获得自身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向死而生的本真性质在寓于之中得到解释,即被抛在……中之去和沉沦之路,即儒家之与天地参成己成物之相生与共之缘起而生的生生之大化流行及其滞留状态。
这是一个纵之大化流行的天命以及横之绽放和展开。
就后者而言前者之用而呈现其体的不二性质。
万物以此为性为心而生的感性,包括感应感知而为性。
人是因为已经在天地之中而不得不与天地参获得成己成物之将来,首先是这个乾知大始的势力运动在并已经促成了自身之先行,并为自己的生之操心之操心活动把最为本质的已经在着的朝向将来之去呈现出来,这就是朝向将来的曾在的生生之意。
在这点上他获得缘起与共之相生而去的不得不的自由,或天命之性,由心意气堕入沉沦之凝聚的及物及人之来的当下绽放展开。
但是感性经验至此而有领会认知的滞留,由此滞留的感性经验执转的话人就为感性经验把心意气之随缘起相生之性一起凝固在此而无彼之此。
这是科学知识的根基,同时也是生之沉沦的历史之路的形态。
只有在此根基上才谈得上后来黑格尔说的异化,但是其扬弃的力量仍在,只是被遮蔽了。
这是中国思想中道家损之又损以及孟子之求放心或阳明之致良知或佛教的空无之性的追求根据,其遮蔽澄明的张力在此显示出现实常人的孔子之曰的意必固我,以及感性之滞留而起身的躯壳之念,甚至在此有康德之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和对立,以及世界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之概念的审美共同感之领会通达到的实践理性之自由意志,执转为科学知识状态下的心物现象而归为心物之在其自身的区分期待的统一。
所谓在我上者灿烂之星空,位我心者道德之律令以及第一批判中的辩证法之存在论上的根据导致的活动在思想上的演绎。
未知死,焉知生?对曾在的无法把握,对将在的不可把握而至的Sorge,海氏其实关注的是此在的现在——现在之生存。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与文化- 爱智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加入登录会员搜索※论坛聚合※※哲学在线※※人大哲学院※帮助爱智论坛» 西方哲学与文化»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0 ‹‹1234›› 发新话题发布投票发布商品发布悬赏发布活动发布辩论发布视频打印《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lilaohai 初级会员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11#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1 23:42 只看该作者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显然是以‚将来‛来统摄‚当前‛与‚曾在‛的,但在后期是不是更注重本真的‚当下即是‛?如果更多的从‚将来‛来理解时间性和存在的意义,那么,对于存在的意义,就只能去追问,去迎候。
只能处于可能性之中,而难以把捉到手或者说进入其中。
只有在本真的‚当下即是‛中,才真正进入存在本身,进入真理之中,进入Ereignis之中。
UID619 帖子59 精华0 积分181 威望0 点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12-30 最后登录2005-9-30查看详细资料TOPhydlily 贵宾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12#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00:31 只看该作者简析《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首先需要说明,海德格尔的思想在30年代出现了某种转向,此后,他始终通过各种方法尝试直接由存在本身出发思考存在,放弃了Dasein这一中介,对于时间的研究也力图从时间本身出发。
如果说SZ《在与时》中,海德格尔明确以‚将来‛为核心考察时间及时间性;那么ZS《时与在》中,他似乎是从作为在场状态的‚当前‛以及使当前敞开的‚切近‛出发,考察曾在和将来,而把切近作为本真时间的第四维。
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出发点的转换?这是否意味着海德格尔放弃了‚将来‛或‚可能性‛的优先地位?我们认为这种转换出于两个原因,一,两个时期所强调的重点不同:SZ中他强调Dasein的筹划、先行到死、良知、抉择等等,所以着眼于将来;而ZS中,他意图将时间与存在都还原为更源始的Es,强调在场状态和敞开领域,即二者共属一体的本源领域,因而突出作为‚让在场‛的‚当前‛。
二,SZ中海德格尔以去存在的Dasein区别于现成的存在者,再三强调去存在的可能性,以求‚反转‛、‚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ZS中,他要通过透视本真的时间,要不顾及存在者思考存在,从Ereignis处思考存在的本己境域,从而跨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