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视角,对存在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书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他指出,以往的哲学往往侧重于对存在者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存在本身的追问。

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只关注事物的表象和具体的存在者,而很少去思考存在的本质呢?我们忙碌于各种具体的事务和对象,却很少停下来思考“存在”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

海德格尔提出了“此在”的概念,用来指称人类这种特殊的存在者。

他认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这意味着人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

我们的存在是在与他人、与事物的互动和关联中展开的。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与同事合作,在生活中与家人朋友相处,这些都是我们“在世界之中存在”的体现。

而且,此在具有“操心”的结构,总是对自身的存在有所筹划和关心。

这让我想到,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为自己的未来、为自己的目标而操心,这种操心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论述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时间不是一种线性的、均匀流逝的物理时间,而是与存在紧密相关的“本真时间”。

过去、现在和未来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我们的过去构成了我们现在的基础,而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和筹划又塑造着我们当下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那些经历会影响我们现在的决策和态度;而当我们为未来设定目标时,我们会在当下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向死而生”的观念。

他指出,死亡是此在不可避免的终结,但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命具有了紧迫感和意义。

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时,我们会更加珍惜当下,更加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逃避谈论死亡,仿佛它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能够正视死亡,把它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来接受,或许我们能够更加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一)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刚翻开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的森林,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迷失了方向。

书里的那些概念和论述,一开始真的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什么“此在”“在世”“操心”,感觉这些词就像是一道道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不过,读着读着,我好像渐渐摸到了一些门道。

海德格尔说,“此在”就是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个体。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去公园放松一下。

公园里人来人往,有老人在悠闲地散步,有孩子在欢快地奔跑嬉戏,还有年轻人坐在长椅上谈情说爱。

我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这时,一个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大概五六岁的样子,手里拿着一个风筝,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

他试着跑起来,想要让风筝飞起来,可是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他的小脸涨得通红,额头上也冒出了汗珠,但他没有放弃。

他一次次地调整着姿势,一次次地奔跑着,嘴里还念念有词:“我一定能让你飞起来的!”终于,风筝在他的努力下缓缓地升上了天空。

他高兴得又蹦又跳,大声喊着:“妈妈,妈妈,你看我的风筝飞起来啦!”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小男孩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

他在这个公园里,与风筝、与周围的人、与整个环境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的操心不仅仅是让风筝飞起来,还有对妈妈关注的期待,对自己能力的证明。

他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他的存在意义。

再说说“在世”这个概念。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界上,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的经历。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吆喝声、讨价还价声、鸡鸣鸭叫声,热闹非凡。

我穿梭在一个个摊位之间,挑选着自己需要的食材。

在一个蔬菜摊前,我看到了一位大妈正在和摊主为了几毛钱争得面红耳赤。

大妈说:“就便宜点嘛,我经常在你这买的。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这本书对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书中,海德格尔试图重新追问“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以往的哲学往往忽略了对“存在”本身的探讨,而只是关注“存在者”。

他提出了“此在”(Dasein)这个概念,“此在”指的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指出,“此在”的存在具有“在世”的特征,也就是说,我们总是已经在世界之中存在,与各种事物和他人打交道。

海德格尔强调了“在世界之中存在”的重要性。

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与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相互关联。

我们通过使用工具、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来展开我们的存在。

例如,我们使用锤子时,并不是先对锤子进行纯粹的观察和思考,而是在实际的使用中“上手”,直接与锤子打交道,从而体验到它的存在意义。

这种“上手状态”让我们更真切地理解事物,而不仅仅是从理论上去认知。

时间在海德格尔的论述中也具有关键地位。

他将时间分为“曾在”“当前”和“将来”。

并且认为,真正的时间性不是那种均匀流逝的、可量化的物理时间,而是与“此在”的存在紧密相连的时间。

“将来”对于“此在”来说具有优先性,因为我们总是基于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来理解和塑造当下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向着未来展开的,未来的可能性引导着我们的行动和选择。

海德格尔还探讨了“烦”(Sorge)这个概念。

“烦”包括“烦忙”和“烦神”。

“烦忙”指的是我们在与物打交道时的操劳,而“烦神”则是在与他人共在时的操心。

这种“烦”揭示了我们存在的日常状态,我们总是在各种事务和关系中忙碌和操心,而这正是我们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

此外,“向死而生”的观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不可超越的可能性。

正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终有一死,所以才能够更加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我们不能逃避死亡,而是要直面它,以这种方式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最近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

爱它是因为它让我对存在和时间有了全新的思考,恨它则是因为读起来实在是太烧脑啦!在书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

他说,我们通常理解的存在,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存在。

真正的存在是一种“在世界之中存在”的状态。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为了搞明白它,我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儿。

比如说,我们每天都会做很多事情,上班、上学、吃饭、睡觉等等。

但我们往往只是在做这些事情,却很少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以及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自身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

就拿上班来说吧,每天早上匆匆忙忙赶到公司,坐在办公桌前开始忙碌的一天。

可能我们会觉得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但是海德格尔会问:你在这个过程中,是真正地“在”吗?还是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失去了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还有关于时间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平常理解的时间是线性的,被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

但他说,真正的时间不是这样分割的,而是一种“绽出”的状态。

这可把我给绕晕了,我想了好久才稍微有点明白。

比如说,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那些回忆并不是简单地存在于过去,而是在我们当下的回忆中“绽出”,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感受和想法。

同样,当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或者担忧的时候,未来也在当下“绽出”,影响着我们现在的行为。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我还特意观察了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

有一天,我决定放下手中的书,出去散散步。

我来到了一个公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人。

有一对老夫妻手牵着手慢慢地走着,他们脸上的皱纹里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我就在想,对于他们来说,存在是什么?是一起走过的漫长岁月,是此刻手牵手的温暖,还是对未来相伴余生的期待?也许都是吧。

他们的时间,不是简单的时钟上的滴答声,而是每一个相互陪伴的瞬间累积起来的深情。

还有一个小孩子,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像铃铛一样清脆。

对他来说,存在可能就是当下的快乐,没有烦恼,没有忧虑。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

”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

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

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第4—5页)“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这是从它的最高普遍性推论出来的。

这话有道理——既然定义来自最近的种加属差。

确是不能把“存在”理解为存在者,令存在者归属于存在并不能使“存在”得到规定。

“存在”不是某种类似于存在者的东西。

存在的不可定义性并不取消存在的意义问题。

(第5-6页)“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

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

(第6页)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

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第8页)问之所问是存在——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这个存在;无论我们怎样讨论存在者,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先被领会的基础上才会得到领会的。

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

只要问之所问是存在,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的存在,那么,在存在问题中,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

(第8-9页)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

(第15页)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置于众存在者之中的一种存在者。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主要内容:本书旨在探讨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哲学问题,通过对时间性的分析来理解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哲学遗忘了存在的意义问题,他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二、核心概念理解(一)存在(Sein)-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

传统哲学往往将存在理解为某种实体或者本质的属性,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理解是对存在的遗忘。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先于任何概念和定义的、最为原初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说“人存在”,这里的“存在”不是指人的某种属性,而是人如何在世界之中展开自身的一种状态。

- 存在与存在者(Seiende)相区别。

存在者是具体的事物,如桌子、椅子、人等,而存在则是这些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根据和方式。

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关注的是存在者,而忽略了存在本身。

(二)时间性(Zeitlichkeit)- 时间性是理解存在的关键维度。

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时间(如时钟所度量的时间),而是一种更为源始的、与人类存在密切相关的时间性。

- 他提出了“此在”(Dasein)的概念,此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即人这种存在者。

此在的存在是通过时间性来构建的。

此在的存在有三种时间性的绽出(Ekstase):过去、现在和将来。

- 过去:不是简单的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而是此在的一种“曾在”(Gewesenheit)。

它是此在对自身的历史性的一种承继,过去的经历和传统塑造了此在的当下存在。

例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过去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中的个人在当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 现在:不是孤立的当下时刻,而是在与过去和将来的关联中呈现的。

此在在当下的存在总是带有对过去的理解和对将来的筹划。

例如,当我们在做一个决策时,我们当下的选择既基于过去的经验,也包含着对未来结果的预期。

- 将来:是此在存在的一种趋向性。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读《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真的是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深邃而又奇妙的哲学世界。

一开始,我就被海德格尔那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对存在的深刻洞察所吸引。

书中,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探讨,不是那种抽象到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论述,而是试图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挖掘存在的真谛。

他提到的“此在”概念,让我想到了自己平日里那些看似平常,却又蕴含着深意的经历。

就比如说,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

那本来应该是个欢乐、放松的场合,大家聚在一起,吃喝谈笑。

可我却在某个瞬间,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我看着周围那些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面孔,听着他们或高或低的笑声,心中莫名地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此刻在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单纯的社交?还是为了逃避生活中的某些烦恼?又或者,只是一种惯性的行为?当时的我,就好像被海德格尔的思想附身了一样,开始思考起这种聚会场景中的“存在”。

我发现,每个人似乎都在这个场合中有着自己的“角色”和“表现”。

有的人特别活跃,不停地讲着笑话,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仿佛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成为焦点;有的人则相对安静,只是微笑着倾听,偶尔插上几句话,他们的存在似乎更像是一种默默的陪伴;还有的人,表面上在参与聚会,眼神却时不时地游离,心思好像根本不在这里,他们的存在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而我自己呢?我在努力融入这个氛围,和大家交流、互动,可我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孤独感。

我在想,我此刻的这种“存在”,是真实的我吗?还是只是我为了适应这个场合而展现出来的一面?海德格尔说,“此在”总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在这个聚会上,这个“世界”就是由我们这些人的互动、交流、情感所构成的。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在影响着这个“世界”,同时也被这个“世界”所影响。

再往深处想,聚会结束后,大家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那些在聚会上的欢笑、争论、沉默,都会成为回忆。

而这些回忆,又会影响我们对下一次聚会,甚至对生活的期待和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导读: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1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

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

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

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

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

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

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

跳出自己的思维,不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由于存在而存在,这让我想起了唯心主义最核心的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

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存在的前提是思考,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所以世界因为认识而存在,缺乏了认识那么就构不成构成世界的要素,因为自己的想象世界因此存在,意即思考才是世界的本源,这样的思考和海德格尔的命题有很大的相似处。

我思故我在,我的思考铸就了我这个人,推广开来就是思考创造了所有的像。

这种思想虽然我们经常去批判,但是不无道理,在没有更合适的道理替代这个道理之前这就是最合理的解释。

但是这样想下去,我因为不断地思考而存在,我不思考就是走向终极的毁灭。

但是这不能解释我的疑惑,因为可能没有真正地悟懂。

“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无论一个人于存在者处把握到的是什么,这种把握总已经包含了对存在的某种领悟。

”但“存在”的“普遍性”不是种的普遍性。

如果存在者在概念上是依照种和属来区分和联系的话,那么“存在”却并不是对存在者的最高领域的界定:存在不是种。

存在的“普遍性”超乎一切种的普遍性。

“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在一切认识中、一切陈述中,在对存在者的一切关联举止中,在对本身一切关联举止中,都用得着“存在”。

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行止里面,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里面,都先天的有一个谜。

我们不知道“存在”说的是什么,然而当我们问道“?存在?是什么?”时,我们已经栖身在对“是”的.某种领悟中了,尽管我们还不能从概念上确定这个“是”意味着什么。

我们一直还未认出该从哪一境域出发来把握和确定存在的意义,但这种通常而模糊的存在之领悟是一种实际情形。

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病背离了它最本几的意图。

一切存在论问题的中心提法都根植于正确看出了的和正确解说了的时间现象以及如何根植于这种时间现象。

存在有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这是由于此在根本是由向来我属着一点来规定的。

但是,此在的非本真状态并不意味着“较少”存在或“较低”存在。

非本真状态反而可以按照此在的最充分的具体化情况而在此在的忙碌、激动、兴致、嗜好中规定此在。

无论对世界之内的存在者是从存在者状态上加以描写也好,还是对这种存在者从存在论上加以阐释也好,这样的做法中随便哪一种都不着“世界”现象的边际。

“世界之为世界”是一个存在论的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一个组建环节的结构。

而我们把在世认作此在的生存论规定性。

由此看来,世界之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环节。

“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

海德格尔说:“求助于自明性确实是一种可疑的方法。

”这个结论这以这样解释,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这将是一个空中楼阁。

因此,在研究人之前,似乎应该先知道存在是什么。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理解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

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证实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会存在,因而会发问。

海德格尔认为应在世界,作出这样存在样态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之三种环节中考察世界存在。

在《存在与时间》中依次讨论了这几个环节,并在各个环节中找出下位的各种构成环节。

虽然有些术语不懂,但是存在的构成中,三个环节很有道理,因为环环相扣才能符合人类思考的逻辑性,即使我们知道难以理解,但是因为逻辑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因为复杂难以认识所以为我们所追求,人不在追求未知世界么,未知世界不就是为感悟的嘛。

未感悟就意味着我们处于昏昏沉沉的境界。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

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

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

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

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

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

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

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

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

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

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

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

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

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

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虽然读起来很晦涩,但后来又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其他人关于此书的见解来加深自己的理解。

《存在与时间》给了我许多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思索:时间是无限的,而生命是有限的,作为具体的人,要用有限的生命去验证无限时间的存在和延续。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浪费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我们节省的不是时间也是自己的生命,时间是无意义的,而生命就是要在这种无意义中,创造出有意义,赋予这种无意义于意义,打断无限为无数个有限。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2《存在与时间》是德国马丁海德格尔的著作,曾被教育局称为“不合格”的一本书,却被不少学者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在书里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庞杂且深刻,有些地方让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

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须本真的理解和面对死亡,海德格尔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觉得是废话,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会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为生存而生存,这样的问题还有讨论的意义吗?但是结合很多人各种生存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哲学家要讲出这样的话来。

有人觉得生存是为了赚钱,有人说是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们觉得对于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满带文艺范儿的“为了让生命有意义”。

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与其他一切都无关,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生存的,为了维持生命而呼吸、饮食,而只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钱……所有的一切。

下次再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请记得告诉自己,生存就是我们的目标,于是很多我们觉得乏味的东西可能也会有意思起来,很多困难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生死一向是哲学领域很容易提到的话题,于是,探讨了生存本质后,海德格尔又说“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

”谁知道到底这样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呢,至少现在的你我都不知道。

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没有发言权,经历过的人又有什么方法能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

”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会因为别人的推责而无辜走在黄泉路上。

也许真的是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

有时候想想还真的是死亡让人去注意某人,文学上更是如此,我们经常都爱说,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后才受到大众的认可。

甚至觉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义,明明人死如灯灭什么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还是厚利,很怀疑这样的规律是依靠怎样的理据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里。

人所畏的情绪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

谁也代替不了谁,也无可逃避。

不管这辈子怕不怕死,在世上也不过几十年,谁也逃不了,当下的日子好好过便好了。

生死由天,我们总是在纠结自己的存在,总是计算着在世间的时间,但是既然不受我们思维活动或者情绪的左右,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呢?或者我们真的想要用脑子重新整理出更适合我们的生存法则或者避免死亡的窍门?【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1.简爱读书笔记范文2.我的读书笔记范文3.《简爱》的高中读书笔记范文4.关于简爱读书笔记范文5.关于护理的读书笔记范文6.关于读书笔记范文7.读书笔记精彩的范文8.读书笔记精彩范文上文是关于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