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6页PPT

合集下载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主讲:方将荣首先讲一讲,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书命名为存在与时间。

这个原因在该书导论的第八节有过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并不排斥特殊性,也就是说“存在”可以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来突入存在概念,而“此在”这种存在者本身是历史的,简单地说,也就是时间性的。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进而进一步解说存在问题是全书的主题。

将其命名为《存在与时间》也就非常恰当了。

不过我给大家留的课后思考题是,空间在海德格尔哲学处于何种地位?接下来,我讲导论。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四节是讲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先讲第一节:存在问题重提的必要性。

海德格尔在第一节一开头,便讲述了自己对哲学史对待存在问题的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存在问题被人遗忘,原书中说“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过对存在的探讨,哲学巨匠们都有过关于存在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存在的探讨成果曾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所继承,尽管这种继承是有过各种各样偏离和修正的,但这种存在讨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是零碎的、初级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功绩。

为区别他的存在论,他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探讨来总结古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史。

第二个不满: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释逐渐形成了教条,妨碍了对存在的探讨。

形成了哪些教条呢?一是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二是认可了对存在问题的假象,反而把存在问题遮蔽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存在问题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他不可能一一详尽地说出来。

不过他作了归纳,主要是三大问题来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存在主义之新》PPT课件

《存在主义之新》PPT课件

a
11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
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 于它永远是自身。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 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 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 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 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a
5
思想渊源
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 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 现象学等。
a
6
克尔凯郭尔(丹麦)
克尔凯郭尔的为人十分矛盾,在他看来,十九世纪的中 心事实是,一度存在的基督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为此他专门 写了《对基督教世界的攻击》来论述这个问题。但是他同时 又是一个基督教徒,并且他认为所有的基督教徒都应向他学 习!虽然他认为,基督教只关心个人的东西,而没有关注到 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与他的思想不符。
存在主义
a
1
理论概述 产生背景 思想渊源 产生发展 哲学主张
a
2
理论概述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出的是尼采、 索伦·克尔凯郭尔、叔本华、雅斯贝尔斯和 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尤其在20 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法国哲学家萨特 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a
8
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 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a
9
海德格尔(德国)
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 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 尼采的呼号。”

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二)

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二)

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二)1、解释学的处境上一章已经讲到,海德格尔认为缘在“首先和通常地”是处于混世的和失去自身的非真态之中,而且这种非真态的“与他人同在”、“被抛于世”、“沉沦”等牵挂状态也不比真态的或真正切身的状态(Eigentlichkeit)更少本源的发生和缘构性。

那么,什么是这缘在的真态状态呢?为什么必须通过这种状态才能获得时间这个理解存在本身的视域呢?《存在与时间》第一章讲道,真正切身的或切己的状态意味着缘在“赢得自身”和“占有自身”的形态。

但关键在于,这“自身”对于海德格尔已不是任何现成者,以至可以作为一个“什么”去赢得,或通过任何非缘境的理性原则,比如灵魂的实体性、意识的同一性和身体的连续性而得到确认。

唯一可能的赢得途径只能是:从构成方式的的调整中得到某种自身定准,以区别于在世界境域中随波逐流的缘在形态。

按照海德格尔,这种构成方式的改变就意味着“将缘在作为一个整体置入先有(Vorhabe)之中”,并因此而揭示出“这个存在者的整个能在(Ganzseinkoennen)”。

(233页)这一点也恰是古希腊思想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未能做到的。

将缘在全体置入先有,就最充分地暴露出缘在的无任何现成前提的自构成本性,进入了处理终极问题所需要的那样一种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缘在就不再被“人们”所左右,而是在“畏惧”、“朝死”、“良知”、“决断”等存在方式中使这缘境收敛叠加为一个更纯粹和切己的领会势态。

海德格尔称这样一个不仅取消了所有前提的实体性,而且去掉了它们的散漫和依他性的局面为“解释学的处境”或“解释学的形势”(hermeneutische Situation)。

当一个人去解释一本经典、比如《圣经》或法典时,他必已“先有”了某种依据,比如经典文本和有关的参考文献;也有了某种“前视”(Vorsight)和“先念”(Vorgriff)。

但是,如果将这些前提和条件、包括文本作者自己的意见视为现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散漫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因此也就无法消融主观与客观、解释者与解释对象、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差距,一个非任意的和有自身定准的成功理解便达不到。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常人的平均状态

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他们消极无为、平庸、 刻板。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独立性,取消 了所应承当的责任,因为一切信念和行动 将以这种平均化的倾向所造成的公共意见 和公共舆论为依据。不可能对对任何事态 做出任何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个人不可能 为自己的行动做出选择。这样的个人自然 失去了其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称这种为 才状态沉沦。

死中求生

一旦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此在就不能 不把原来为之而烦恼的一切当作过眼烟云 或一片虚无。只是他自己具有独特的个性 的生命即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此在存在状态有非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存 在,非本真的存在是指此在失去了自己的 个性,不在独立的存在,而受到其他存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甚至被他人(社会)和 其他存在者(社会环境)所吞没;本真的 存在是指此在对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可以自 由的选择
异化


异化状态就是此在离开了自己的本真的存 在。
本真状态

本真状态就是指人处于沉沦和异化中。

对死的畏可以使人领会本真的存在 死是此在的终结。死不是现成的已经实现 了的东西,而是行将到来,一种可能。思 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任何人的死都是自 己的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死是一种 不确定的可能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虽然他提倡超越,对人生有指导意义。但 其代价是以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哲学。个 人的追求和实现置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缺 乏大我的气概。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对死的的必然性的领会使此在从非本真的 状态醒悟过来,既不执迷于过去已经实现 了的可能性,又不儒弱的逃避现实,而是 在有生之年毫无牵挂的、自由的去展开自 己最本己的能在,积极的自我谋划、自我 设计以便实现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 种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思想方法的比较清楚的表达。在写作《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 1 9 9 6 年) 一书的晚期, 我接触到了这批
德格尔早期在弗莱堡大学授课 的讲课稿 ( 1 9 1 9 —1 9 2 3 ) 出版 了, 这期间还有克兹尔 ( T . K i s i e 1 ) 的开创性
研究著作《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的起源》 ( 1 9 9 3 年) 的出版。这些文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到海德格尔初
次 形成 自己方 法 时的思 想特点 , 特别 是对 当时被 他称作 “ 形 式显示 ” 或“ 形式 指 引” ( d i e f o r m a l e A n z e i g e ) 的
4 0
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 存在与时间 和“ 本身” 的方法的真意 。没有与其他哲学方法的 比较 , 没有对此方法的内在步骤和结构 的交待 , 没有具 体 的例证 , 读者如何 区分他所讲的“ 事情本身” 与唯理论 、 经验论 、 唯物论等传统所讲 的事情本身的区别 呢?困难不是完全不可逾越 , 但 毕竟没有提供开 门的钥匙 。这样 , “ 到1 9 2 9 年, 事情已经很清楚 , 《 存在 与时问》 中讨论的存在问题被人们误解 了。 ” 作为补救 , 海德格尔马上 出版了《 康德书》 , 以便“ 在康德那里 寻求对我所提出的存在 问题的辩 护” 。① 但水似乎越搅越浑 , 连《 康德书》 也遭到新康德主义者的抨击 。
要 的恐 怕还 是不 明 了他 的主导 思想 方法 。
在这方面 , 海德格尔本人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 因为他在其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 和其他一系列生前 发表 的著作中 , 没有清楚地交待其方法。有的地方好像交待了, 但语焉而未详 , 徒增困惑。比如在《 存在 与时间》 导言 中, 他用第 7 节来阐发“ 此研究的现象学方法” ① , 它就是 : “ 让那显示 自身者 , 以从它本身来 显示它 自身的方式 , 被从它本身那里被看到 。 ” ② 即便联系到上下文 ( 那里对“ 现象学” 这个词 的两部分做

海德格尔哲学

海德格尔哲学

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



过去,沉沦态由“心态”(现身情态或情绪)揭示, 非本真态:恐惧 本真态:焦虑 现在,抛置态由“语言”揭示, 非本真态:闲谈、好奇、含混 本真态:言谈 将来,生存态由“理解”(领会即抛出去)揭示, 非本真理解:等待、观望、忘记 本真理解:设计


万物作为器具
1、所有事物与人的生存及其环境联系在一起。 分为上手之物与在手之物两大类。 2、器具的存在首先是被作为工具的使用,而不 是被观望。 3、器具的联系是因缘联系整体。因缘联系整体 的现行解释是各种因缘得以揭示的根据。
“世界的遭遇特征”



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为“烦忙” ,人与事物 的遭遇关系是“打交道”。 “世界的遭遇特征”也称为“意蕴” 。在“指 引联系”中才确定的意义,这些意义是通过我 们的“使用”“开启”出来的。人的实践在人 的世界中是构成意义的。 “此在”在行动中开启了自身以及世界。世界 首先是作为实践、作为活动联系而呈现出来的。 世界并不是作为一个客体而与主体相对待,而 是身体力行的劳作建构了“世界”。
此在的全部存在过程: 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 将来式 过去式 现在式 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 连成“此在”的完整生存过程。
向死存在
“死亡是此在本身必须承担的存在的可能性…… 死亡于自身现实的是最合适的、无所牵挂、超越 不了的可能性。” 《存在与时间》对生存整体性的追问问到死亡,从 死讲到先行决断。时间性就随着对先行决断展开. 在先行决断中,此在朝向最本己的能在存在。 生存论把将来放在首位,没有将来的能在,此在 “现在”就没法存在。此在先行筹划自身,本真 的将来是有终的将来。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就是“烦”。 “烦”的含义是: “作为存在于(世界内所遭遇着的存在者)的状 态里的、已经在(此世界)之中的先于自身。” 烦是烦忙和烦神的一般形式。 畏:更本源的处身情境。正是它与烦忙和烦神这 两种外在综合共同构成“此在在世”的整体性。 “ 畏”使此在超出日常生存中这样那样存在者 的包围,而直面虚无,并因而能就存在者的纯存 在反视存在者整体。

《存在与时间》讲义·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讲义·时间观

Logos:《存在与时间》讲义·时间观--------------------------------------------------------------------------------海德格尔的时间观是《存在与时间》中最难理解的内容,我不揣冒昧,把我的《存在与时间》讲稿稍加修改,就教于诸位方家。

由于是讲稿,因而大部分内容比较简略,需要在课堂上发挥讲解,这一点先向诸位说明。

《存在与时间》完成的部分包括两篇:第一篇“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和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

先让我们简略地回顾一下第一篇的内容,看一看通过“准备性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些什么。

1 、我们的课题是“存在的意义”。

由于我们面临的是最源始的境域,因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只能是“面向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2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故解决存在问题亦需从在者入手。

不过不是任何在者都能够满足解决问题的条件,唯有此在是存在在此显现的可能途径。

所以,我们根据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关系而称之为“此在”(Dasein)。

3 、此在的本性是zu sein (to be )和Jemeinigkeit. 它是一个非现成性的、未成定型的、永远处于开放性的、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存在者。

此在正是由于其本性而成为有可能使存在在此存在出来从而得以显现的境域。

此在的存在即生存──我们事先将“生存”规定为此在的本性。

从形式上说,“生存这一名称等于说:此在作为为存在本身而存在的有所理解的能在来存在,这一在者就是以这种方式作为存在者的,而我自己向来就是这种存在者”(278 )。

4 、此在的存在即生存。

因而我们以Dasein的生存为线索对此在进行了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

此在生存着开展自身总已“在世界之中”──在世。

此在与世界浑然天成、水乳交融,无分彼此,这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源始境域。

此在生存着就是它的世界,因而任何存在论都不能忽视此在的日常生存活动,不幸的是,以往的形而上学恰恰如此,它们甚至对此不屑一顾。

存在与时间导论

存在与时间导论

导论: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以下我们将按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思路进行讨论,这里的“导论”是《存在与时间》原书的导论,不是这门课的导论。

现在,先让我们探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海德格尔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存在。

存在(Sein,Being )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西文中的“存在”无论是否有词源上的直接关联,都与希腊哲学之to on 有关。

说得过分一点,西方哲学乃自to on 始。

在希腊语中,to on 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普遍的存在,其一是众在者。

海德格尔用Sein表示前一种含义,用Seiende (Sein的现在分词)表示后一种含义。

关于to on的理论,就是ontologia (存在论)。

一般这个概念译作本体论,不过海德格尔则试图恢复其原初的含义,并且极力与传统的形而上学划清界限,所以同一个概念,在传统哲学那里,我们译作本体论,在海德格尔这里则译作存在论。

根据Ontology在词源上的含义,我们应该译之为“存在论”,但是正如海德格尔所揭示的,ontology从来就没有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使用。

所以,为了区别传统哲学与海德格尔哲学在ontology上的区别或分歧,同一个概念ontology我们采取两种不同的译法。

导论的标题是“存在的意义”。

初看起来,按照逻辑的方式,追问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追问存在“是什么”,即存在的本质、概念和定义。

然而海德格尔所说之“存在的意义”有所不同。

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他要象追问在者那样追问存在“是什么”,而是另有所指: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之为存在就在于存在出来的显现,换言之,海德格尔不是从现成所与的、“固态的”名词方面理解存在,而是从动词的角度、动态的方面理解存在。

因而,海德格尔是从zu sein 的角度追问Sein(从to be 的角度追问Being ),追问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追问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如何显现出来而成其为存在的。

关于存在的译名,有必要多说两句,近年来在这个问题上讨论非常热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人的平均状态
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他们消极无为、平庸、 刻板。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独立性,取消 了所应承当的责任,因为一切信念和行动 将以这种平均化的倾向所造成的公共意见 和公共舆论为依据。不可能对对任何事态 做出任何自己的判断。这样的个人不可能 为自己的行动做出选择。这样的个人自然 失去了其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称这种为 才状态沉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对死的的必然性的领会使此在从非本真的 状态醒悟过来,既不执迷于过去已经实现 了的可能性,又不儒弱的逃避现实,而是 在有生之年毫无牵挂的、自由的去展开自 己最本己的能在,积极的自我谋划、自我 设计以便实现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 种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虽然是以非理性成分居多,剖析 个体的体验,但是提出超越现在的烦面向 现在和未来谋划又带有理性的成分,有积 极意义。要求此在不要沉迷于现在的烦中, 克服烦的的体验。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Dasein是指现象学意义的上人的存在。是 对人的存在、显现的直接领悟。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人活在世界上即在世,此在在生存的 的时间中展开活动,
此在的优先地位
1、存在者状态下的优先地位: 此在只是一种可能 2、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对存在的追问包括追问本身成为一种存在。 3、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
异化
异化状态就是此在离开了自己的本真处于沉沦和异化中。

对死的畏可以使人领会本真的存在 死是此在的终结。死不是现成的已经实现
了的东西,而是行将到来,一种可能。思 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任何人的死都是自 己的死,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死。死是一种 不确定的可能性,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死中求生
一旦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此在就不能 不把原来为之而烦恼的一切当作过眼烟云 或一片虚无。只是他自己具有独特的个性 的生命即本真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此在存在状态有非本真的存在和本真的存 在,非本真的存在是指此在失去了自己的 个性,不在独立的存在,而受到其他存在 者和他人的约束,甚至被他人(社会)和 其他存在者(社会环境)所吞没;本真的 存在是指此在对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可以自 由的选择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虽然他提倡超越,对人生有指导意义。但 其代价是以不考虑社会和他人的哲学。个 人的追求和实现置于他人和社会之上。缺 乏大我的气概。
谢谢
也包括了对其他存在者本身的存在的领会。
此在的超越
此在总是它所能成为的东西,总是按照它 的可能性的选择来存在。
自由就是对未来可能性的选择。
常人
常人是指在非本真状态下,此在与他人共 在,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被置于他人 的相同的地位,甚至被后者所吞没,这的 人不是作为有独特个性的确定的人,不是 抽象人或人的本身,也不是某些人或一切 人或一切人的总和,而是某种中性的、平 均化的、无人称的、不确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