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解读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解读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通过对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探讨海德格尔对人类存在的理解以及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贡献。

本报告将从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质的思考开始,接着探讨他对时间、语言和技术的看法,并最终总结他对人类存在的理解。

一、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

他认为,存在不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投入。

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类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和交流。

海德格尔将这种互动和交流称为“存在的开放性”。

二、时间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时间被视为存在的核心要素。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

海德格尔强调,人类存在的本质是在时间中存在,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中存在。

他将这种存在的方式称为“存在的时刻”。

三、语言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是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与世界交流和理解的媒介。

然而,海德格尔也指出,语言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现实的误解和偏见。

他主张通过反思和重新审视语言的使用,来更好地理解存在的本质。

四、技术的存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看法与传统的观点不同。

他认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是一种方式,一种存在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存在方式会改变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并对人类的存在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警告说,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人类与自然和其他人之间的断裂。

五、人类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是一个不断追问和寻找意义的过程。

通过面对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人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对存在的思考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真正的存在。

结论:通过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被称为“存在主义”,其核心概念是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一、存在与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将人类存在看作是在真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不仅仅是单纯的存在,而是一种向往和寻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是提前确定好的,不是基于一些绝对的价值,而是在不断地行动和选择中不断完善和变化的。

二、世界与被遮蔽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种透明的存在,而是一种被遮蔽的存在。

存在的被遮蔽性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盲目,这种盲目来自人们的主观偏见和自我中心主义,使他们无法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自我与他者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他者的关系。

他主张,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而社会是由大量的他者构成的。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束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和他者共同构成的,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回答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哲学问题,尤其是人类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问题,提出了存在在奋斗和寻求中不断完善和变化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思和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他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自我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德国哲学家马尔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外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1927)、《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论人道主义》(1946)、《林中路》(1949)等著作中,以"亲在本体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人生哲学体系。

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体系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有益教导,相反地,却给人们勾画了一幅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人生画图。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资产阶级没落哲学的一个典型。

现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的人生哲学体系。

一、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以认为中心的本体论,欲探求其思想,首先必须弄清楚存在与存在者或在与在者的区别。

在相对在者来说,具有优先地位,在是原因在者是结果,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物都是在者,在本身又是一个流变、生成的过程。

那又该如何去追寻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认为只能通过人,人是特殊的在者,因为有一种对在的领悟,即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在,追问自己为什么在,应该如何在,并且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式。

物不能意识、领悟自己的在。

在的意义是通过追问、询问而变现出来的,而对在提出询问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在的方式。

人对物具有优先地位,具体体现在人能对自然物不断追问,并在追问后改变物的形态,作为特殊在的人将在与在者有机联合起来,古希腊也类似的思想,例如"认识万物的尺度"。

这样从在的高度看待人,规定人,每个人就是一个此在(此在,此时此刻的在,人的存在。

又译为亲在、我在、本在等)。

此在是活动的,积极的,流变的,人能通过自己的在即活动、生成而把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

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过去的哲学家混同存在与存在者,他认为存在具有优先性,存在是存在者的原因。

在不是实体而是一个展现、呈现、生成的过程。

追问在的意义就是要存在放在时间的地平线上,与柏格森的连绵、永恒流变的思想一脉相承。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在近现代哲学史上,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研究而备受瞩目。

而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思想对于探讨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哲学观点以及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它与其他任何存在不同。

他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探索了存在的本质与意义。

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性”这一概念,他认为存在性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它表现在个体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对世界的理解中。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人的存在是被动的、有限的和有束缚的。

他主张人类存在是一种“被抛掷”的存在,人在出生之前没有选择自己的存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死亡。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命是在时间之中有限地存在,也正是因为有限性,人类才更加关注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与快节奏,个体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常常感到迷茫和焦虑。

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观在现代社会中不再适用,人们不再能够找到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自己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试图回答人类存在的意义问题,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追问和探索过程。

他强调了个体对自身存在的独立思考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对于近现代人来说,关注自身的存在意义,思考自身价值和对世界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海德格尔的思想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过于抽象和理论化,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无法解决人们真实面临的问题。

另外,海德格尔本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也受到了批评,他曾公开支持过纳粹党,这也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于近现代人的存在之谜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

他的观点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人类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和研究。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责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的观点和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是由自由意志所决定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和生存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对个体的关注,他更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涉及个体的生存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一种“清醒”和“自觉”的状态,它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德格尔将这种清醒和自觉的状态称为“存在-存在”。

除了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技术和现代生活的批判上。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技术化和机械化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他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却也使人们与自然和存在的联系渐渐丧失。

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不仅是对技术的批判,更是对人们对存在的忽视和对生活意义的迷失的批判。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作,该书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且复杂的分析,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临时的、动态的存在方式。

在存在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客体,而且是一个个体,在存在中,人通过行动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时间是存在的核心,它给人类的存在带来了限制和可能性。

海德格尔将存在的时间性称为Dasein,意为存在在世界中。

Dasein以它的说话和行为,将自己与世界连为一体,成为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存在。

在存在主义思想中,存在被视为一个矛盾的过程。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虚幻的存在。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人有限的存在,才能体现出生命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存在的终极命运,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存在的价值。

死亡使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和行为,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人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交往,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形成了人的存在的语境,人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共同构建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思想还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自由的,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命运。

人的自由也伴随着责任。

他认为,人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特而有限的,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联系,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不再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体,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闻名。

他对存在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概念,对后来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哲学。

他指出,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视为首要问题,并试图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

在他看来,人是一种“存在”,与其他物质和生命体不同,因为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主义的重点是探索人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从无到有的,我们必须在存在的过程中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他也强调人的自由与责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海德格尔还提出了“存在前提”和“存在方式”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的,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他将这种背景和环境称为“存在前提”,并认为人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也强调了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尚未”。

他指出,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确定的目标,我们的存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尚未是一种可能性和开放性,我们必须在这种尚未中主动地去创造和实现我们的存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中还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操纵性”。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常常被外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所操纵和被动地生活,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自由。

他呼吁人们回归到自己的存在中,摆脱被操纵性,重拾自己的主体地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对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自由、责任、存在前提和被操纵性的思考,都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

他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存在,鼓励人们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一、海德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1、一个悖论/哲学难题:(1)、存在者必须通过存在来解释:存在是存在者的根据,不理解存在,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存在者;另一方面,存在本身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存在又必须通过存在者来阐明(即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一切存在者都是存在的显现与见证)2、对这个哲学难题的历史解决: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完成了一大转变——从追问存在变成了追问“本体”,直观的“逻各斯”变成了理性的逻辑,“思”也就变成了“思想”,“存在论”也就变成了“本体论”。

(1)、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源于《荷马史诗》的《奥德赛》,意为“集聚”。

所谓存在就是从自身出发向着自身的集聚,犹如一团日新月异、永恒燃烧着的大火,在这团燃烧着的大火中,生与死、光与暗、上升与下降达到同一。

故“火是万物之始基”。

(2)、巴门尼德的思:思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思想只是从思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方式。

在“思”中,没有思想的主体,也没有思想的客体,“思”是“主体”、“客体”乃至“思维活动”得以成立的根据。

这样,存在根本就不是与思想对立的“实在”,而是与思同一。

故产生了哲学史上的著名命题:“思与在是同一的”。

(3)在本体论战场上,几千年来,各家各派杀得难解难分,大家都要找出那个作为各种各样的“什么”背后的“根据”,都宣称惟有自己的哲学才真正失找到它。

殊不知,这个根据,本体一经说出,仍然成为一个新的“什么”,也就是说,无论中世纪的“共相”与“个别”;近代的“物质”与“心灵”,都是一种什么,即一种不同的“存在者”而已,存在仍在空旷的野地里流浪,他呼唤的声音越来越弱,渐渐被人遗忘。

3、这个哲学魔圈的解决关键在于它超出和打破了知性逻辑所划地的界限,故批判的武器有这里失去了它原有的效用。

问题在于对武器本身进行批判。

马克思:新问题的提法已包含了问题的解决。

我们来看海德格尔是怎样解决的?二、亲在/此在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于是存在进入了时间,或者说存在干脆摆脱不了时间。

但是,存在者形形色色,“存在的意义”应当通过哪一种存在者身上来被破解呢?存在的展开究竟选择哪一种存在者作为出发点呢?随意的吗?1、作为出发点的存在者应当是这样一种存在者:对它来说,首要的是作为存在,而不是仅仅作为存在者,换言之,它不是为了成为什么东西而存在,而是“为存在本身而存在”。

人作为存在问题的发问者,就是这样的存在者,亲在/此在。

2、亲在/此在这种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不同之处:(1)、亲在就是不断地亲临存在,在它的存在中,至关重要的是这个存在本身。

(2)、亲在不仅仅是生存者的亲在,而且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即它还能自问自己的存在。

(3)、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究各种各样的存在者的规律,但科学作为人的活动都是亲在的存在方式。

即其他一切以非亲在的存在者为课题的存在论都依赖于亲在自身的状态结构为根基并得以说明的。

即询问一般存在意义的问题也就首先成了询问亲在的存在,也就是询问生存的意义问题。

3、另一个难题:亲在是什么?也就是问“人”是什么?归根到底是问“我”是什么?我们马上又遇到一个再清楚不过又糊涂的问题。

当年笛卡尔用“普遍怀疑”的利刃横扫一切时最终也未能突破“我”这道防线。

两种存在:“我”——大写的“人”;大写的“世界”。

两者都是存在,那么,有没有不同?有何不同?凭什么不同?这就是哲学史上长期说不清、道不明的老问题:我们如何能证明我们之外的世界的客观实在性?(1)、笛卡尔:从毋须怀疑的“我思”出发,通过上帝的存在保证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从而建立了心物二元论的哲学世界观。

(2)、洛克:从认识论的白板说也发,通过我的感觉内容的客观性质推论出作为其来源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

(3)、贝克莱则相反:从“我”的感觉的主观性、相对性出发,通过洛克理论的内在矛盾揭露,推演出所谓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只不过是“感觉的复合”这般极端唯我论的结论。

(4)、休谟:在经验论道路上走得最远,他从彻底的经验论和彻底的无神论立场出发指出,既然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经验发源的,人就不可能超出感觉经验的范围,因此,对在我的经验之外有无一个客观世界的问题,我们只能不置可否——持怀疑的态度。

这样,哲学的知识与常识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从小到大,常识告诉我们,在“我”之外有一个世界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

可哲学告诉我这个客观世界是幻想、只是我的感觉、我的观念。

理性难道这般无能。

这简直是“哲学”和一般人类理性的耻辱。

(5)、康德:我从我的感觉意识出发并不预先假定有一个外部世界存在,我感觉到什么呢?我感觉到我的感觉、意识在一刻不停地流动,这并不涉及以往引起争议的关于感觉内容的问题。

所以一切人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不停地流动意味着有不动的东西作为参照系与之相应,既然在感觉、意识之内所能发与的都是“流变”,那么,“不动”的就一定在感觉、经验之外了,感觉、经验之外的“不动”东西就是自在之物(nothing)。

虽然我们不可能具体地、真实地说出它的内容,但我们起码知道它在我们感觉、经验之外独立存在着。

评价:当康德设定主观感觉的“流动性”与内在性时,已经同时隐含着设定某种“不动性”和“外在性”的东西,也就是说,康德先设定了外部世界的存在,然后再去证明它的存在。

问题依然存在,症结究竟在何处呢?尽管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等人的结论不一致,但他们都持有一个共同的立场:就是笛卡尔创立的“我思”立场。

笛卡尔把思维着的我作为整个形而上学之树的根基,而没有再深入一步地去分析这个“思着的我”。

预先设定一个无世界的“主体”,然后再为这样一个“主体”担保或否定一个外在于它的世界。

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那么,“我思”是什么呢?总是“我思某物”,“思”统括了“物”和“我”,先有“思”,然后才分得出“物”和“我”来。

(6)、海德格尔:“我思”是“我在”的一种方式,“我在”总有一种指向性,也就是说,说到“我”,总已经“什么”。

从来没有一个孤立的、脱离世界的我,我就是亲在,就是在世界中在,“在”是第一位的,然后才分得出在世界中存在的“我”和“世界”。

离开了“世界”,我不复存在。

由此可见,所谓大写的“我”与“大写的世界”本非两个东西,而是无分彼此,“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哲学的耻辱并不于我们至今尚未完成对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事情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正一而再、再而三地长期地期待着、尚试着这些证明。

三、操心1、操心的含义(现身情态)此在就是“如此这般地在世界中在”,人生在世本为“操心”(Sorge),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

人若如木石一般悠悠,则何烦之有,何心之操?关于人的起源的神话:很久以前,“操心”女神在河边看见一片黏土。

她若有所思地从中取出一块,将之塑造成形。

当她思量这自己选就的玩意之际,朱庇特神走过来了。

“操心”女神请求朱庇特给予赐于灵气。

然而,在组之命名时,两位天神+地神发生了争执,三位天神请家神裁决:朱庇特神赋予了灵气,在他死后得到他的灵魂;地神提供了身体,在他死后取回他的躯体;“操心”女神既然第一个造出了他,那么就在他活着时占有他。

故只要人活着,他就得操心。

前面我们讲了,“此在”不是一个“主体”,而是包含了“主体”和“世界”的“在世”。

“此在”在世本为操心,那么,也就无所谓“操心”的主体和客体。

这就是说,操心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的活动,不可以问“谁”操心,操心“什么”。

“操心”就是“操心”,它是一种不知其来、不晓何往的纯情绪状态。

这种操心首先不是人生在世的具体过程中为某个确定的事情“操持”,也不是为某个确定的个人的“操劳”,而是为人生在世的整体本身操心。

看上去什么也不“操”是“全无”状态,实际上什么也不“操”方能什么都“操”,是“全有”。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操心状态是人生在世的基本状态和原始状态,因此也是最实际的状态。

这种状态弥漫着一种情绪:一种真正的“无聊”(Langeweile)。

这种“无聊”并不具有消极意义,而是一种深刻的“无聊”。

例:“虚无”并不仅仅具有消极意义。

正是在这种“无聊”的情绪中,在世本身显现出它自身的真容。

因此,人生在世之为操心的第一个规定性就是“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

2、筹划/领会作为操心的此在在世处于“无”的状态中,但它决不安于这种状态。

它在自身中蕴涵一种从“无”到“有”的冲动。

操心的这种情形称之为“筹划”(Entwurf)。

筹划是可能层次上的事情,是自由的真正体现,它是“能存在”。

例:生命、爱情需要“承诺”;筹划未来。

筹划作为自由,不是人的“事务”,而是一种存在论上的规定性。

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不得不筹划,不得不自由。

萨特:“人是被罚为自由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操心的筹划性质又可以称之为“领会”(V erstehen),“领会”不是认识论上的操作,而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领会”体现我们能存在,是我们筹划意义、筹划我们存在方式的过程。

领会对象其实不是对象,而是领会者自己。

领会的过程是世界自我展开的过程,而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

当然,除了原始的存在论意义上的领会外,也可以有认识论意义上的技术性的理解。

这时,方法认统治可以用上派场了。

正是由于人生在世的这一领会性质,人的具体认识才成为可能。

例: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领会问题的性质。

例:东西哲学两个智慧巨人平等地对话和会通,是当代哲学的最大任务,是为了拯救人类文明。

例:真正听音乐——我们完全忘我地进入音乐展开的世界,完全与之融入一体。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恰好是对这种状态的描述。

反例:象解剖尸体一样来解剖音乐。

3、沉沦要筹划,要选择,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是”的领域,必须从“是”进入到“是什么”。

这一过程也就是从“存在”进入到“存在者”,从“无”到“有”、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过程。

(科学的眼光)而从哲学的眼光一来看,这一过程恰好是此在在世的日常状态。

海德格尔称之为“沉沦”(Verfallen)。

注意:这里的沉沦绝不是道德谴责的意义,而是此在不得不然。

因此,海德格又称之为人生在世为“被抛状态”(Geworfenheit).(1)、操持与操劳在沉沦的状态中,此在在世作为操心有两种方式被揭示:在“我”与“物”的关系上表现为“操持”;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操劳”。

(2)、现成物与上手物在操持烦忙与万物打交道中,人们对“物”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当作物体来看待,是“现成物”,即是已具有某种固定不变特质的东西;当作“用具”,称之为“上手物”,即正在运用着的东西。

前者是一个“死东西”,后者才是一处“活东西”。

从前者,我们只能看到它在我们眼前表现出的那个样子;而从后者,我们能“看出”一个世界。

例:海德格尔在《林中路》对凡·高作品为例来讨论艺术品的存在根据。

物在艺术品中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比如凡·高画中的那双农民鞋意味着什么?它既不是我们概念思考的对象,也不是我们可以拿下来穿用的实际器具,那么,在此情况下,它有怎样的意义呢?从凡·高的画上,我们甚至无法辨认这双鞋是放在什么地方的,除了一个不确定的空间外,这双鞋的用处和所属只能归于无……只是一双农鞋,再无别的,然而——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上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与滞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