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研究》一、引言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文学家之一,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想对于西方哲学、文学及社会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主张人的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并认为这些选择构成了人的存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探究其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二、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选择的本质。
他指出,人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环境中生存的,但这种环境并不是决定人本质的唯一因素。
相反,人的本质是由其自身的选择和行动所构成的。
这种选择和行动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限制。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主体性存在,即人是通过自身的行动和经验来定义自己的存在。
三、萨特文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表现萨特的文学创作深受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通常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情感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了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本质。
在萨特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所带来的后果。
这种困境和选择常常涉及到人的尊严、生命的意义、道德责任等重要问题。
例如,在《恶心》中,萨特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描写,揭示了人在面对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
在《存在与虚无》中,他通过描述人物的行动和选择,探讨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存在的意义。
此外,萨特的作品还经常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他进一步深化了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四、萨特文学思想的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启发了许多后来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对于他们探讨人的自由意志、选择、尊严、生命的意义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此外,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思想还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影响。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

浅析萨特《恶心》中的荒诞主题及存在主义贾尧天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萨特是上世纪最为伟大的人物之一,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信仰者,一生致力于哲学和文学的创作研究。
其《恶心》这部小说,以荒诞的文学笔触体现出来,并且作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作品,在当今世界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萨特;荒诞;存在主义;恶心作者简介:贾尧天(1992-),男,山西大同人,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01-02一、萨特与《恶心》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是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身兼文学家、政治家评论家、戏剧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
萨特的一生可谓精彩和传奇,很少会有人经历会如他这般丰富。
萨特出生在一个海军世家,其父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只是在萨特一岁多的时候就去世了。
之后在十二岁的时候其母改嫁,就是后来的继父,也是和海军相关的职业,是一名海军工程师。
萨特家庭特别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海军将领,这让年轻的萨特很不舒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学(之后鲜明的转向哲学)这条道路。
他一直认为,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完,而不应该是家庭去帮他铺好,这也是我们现如今青少年该有的思维和思想。
萨特从小接触叔本华、尼采等的大量作品,为其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基础。
他于1925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29年获哲学从教资格,当过一段时间中学教师。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国留学,这期间对他思想很受启发。
他大量的学习胡塞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为他的哲学道路奠定基础,并且日后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前哲人的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萨特还曾参加过二战,当过战俘,还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在我们后人看来,这也是极其的荒诞。
萨特的存在主义

萨特所理解的人学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整体化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人学辩证法 (三方面)
个人实践的辩证法 (构成的辩证法)
集体实践的辩证法 (被动的辩证法)
共同实践的辩证法 (被构成的辩证法)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萨特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只不过是个人实 践活动的辩证的总体化,社会历史是从事实践活 动的人创造的。在这里,他的思想明显受到了马 克思主义的影响,但是他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 同时,对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性实际上又是加以 否定的。因此,总体上看,他的思想仍是没有脱 离存在主义的总体视域。
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他医治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法 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离开 来。一方面否定和排斥辩证唯物主义,代 之以所谓人学辩证法;另一方面重新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把它当
辩证法就是整体化法则,这个法则造 成了一些集合体,一些社会,一部历史, 即一些强加个人之上的实在性;而同时, 它又必须由无数个体行为交织而成。
四、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影响及 其问题
萨特以其存在主义的视角表达了对马克 思主义的尊敬,看到了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的缺陷,但他的理解仍停留在存在主义视角。 在他的人学辩证法中,把建立在人的主观性基 础上的“我”与“他人”的冲突当作辩证法的 内容,否定人的实践活动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精神是相悖逆的。
思考题
1.谈谈萨特“存在先于本 质”的思想。 2. 2.何为自在的存在与自为 的存在。 3萨特存在主义的思想影 响及其问题。
参考书目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巴黎1960年版。 刘放桐主编《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 民出 版社,2000年。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3年。 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三联书 店,1987年。 韩秋红《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吉林人民 出版社,2007年。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孤独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哲理剧《禁闭》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于巴黎鲁塞医院,终年75岁。
法国人。
《禁闭》是萨特著名的哲理剧代表作,其深刻含义和深远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戏剧范畴。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萨特《恶心》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摘要:《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著名代表作,体现了作家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虽然是偶然的、无理由的,虚无的,但人有塑造自身本质的自由。
关键词:萨特;恶心;存在主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存在就是在那里,很简单,存在物出现,被遇见,但是绝不能对他们进行推断。
我想有些人是明白这一点的,但他们极力克服这种偶然性,异想一个必然的、自成动机的存在,其实任何必然的存在都无法解释存在。
偶然性不是伪装,不是可以排除的表象,它是绝对,因此就是完美的无动机,一切都无动机,这个公园,这座城市,我自己。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你感到恶心,于是一切都漂浮起来,就像那天晚上在铁路之家一样。
这段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恶心》。
小说为第一人称日记体。
主人公洛根丁一个人生活在布维尔小城,准备写一部关于一个名叫罗尔邦的侯爵的论文。
白天他经常去市立图书馆,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位自修生,此人按照书名字母顺序阅读书籍。
晚上他经常去“铁路工人之家”餐厅消磨时光,总是听同一张唱片《在那些日子里》。
平日里他还时常想起那位四年前分手的情人安妮。
现在洛根丁逐渐淡忘了他的过去,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他认为这是一次奇遇,但现在没有奇遇,只有历史。
安妮给他写了一封信,她会去接他,这让他感觉还有一线希望。
但见了面,安妮已然变成了一个浮肿的女人。
她变得绝望,放弃了“幸福时刻”,因为洛根丁放弃了寻找奇遇。
他们什么也没说。
安妮走后,洛根丁再次陷入孤独之中。
怎么办?向别人求援吗?可他周围的人都只是麻木的生活着,浑然不知自身的存在。
他决定离开布维尔市,再次走进一家酒吧,最后一次听他最喜欢的唱片。
当唱片旋转时,他看到了一线希望,一种对自己宽容的希望的之光。
初读小说,故事情节看似平淡、乏味。
细读之下,细微之处的描写、层层深入递进式展开的人物内心独语,令人顿悟共鸣。
在那个春日里,手中拿着报纸,坐在公园中的洛根丁突然感到不堪重负,许久以来一直存在于其身上的那种恶心的感受再次凸现。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文学创作特征的理解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文学创作特征的理解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先驱与探索萨特,作为20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人物,不仅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更是文学创作的先锋。
他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存在主义文学风格。
萨特的文学创作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
在《存在与虚无》这部哲学著作中,他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存在先于本质。
这一观点对萨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第一位的,人的本质是在其存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这一思想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以及对个体选择和行动的强调。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深入探讨了虚无问题、自为的存在、为他人以及拥有、作为和存在等主题。
这些主题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恶心》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罗根在面对世界的恶心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这正是对虚无问题的探讨。
而《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则以一种“在世存有”的方式存在,他的每一个选择和行动都直接体现出自为的存在。
萨特的文学作品还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但这种自由同时也带来了责任。
在《存在与虚无》的后半部分,萨特探讨了自为的存在与其他自为的存在、与自在即与处境的具体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的自由。
他指出,人的自由不仅是选择的自由,更是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和承担。
这种自由的伦理意义在萨特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例如,《自由之路》中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不断面对和解决各种道德困境,最终实现了对自由的真正理解和承担。
此外,萨特的文学作品还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他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体存在的探索,更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间隔年》通过对二战后欧洲社会的描写,揭示了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渺小和无力感,但同时也展现了人对自由和意义的执着追求。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文学创作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个体存在的关注、对虚无问题的探讨、对自为的存在和自由的强调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的存在主义及文学观存在主义对于当代文学思潮的影响,是跟萨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萨特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戏剧——表达观念,并因此而成就存在主义思想的特殊形态(1);二是同代及后来文学家们与萨特之间向背离合,种种关系强化了存在主义对世界文学发展方向所起的作用(2);三是萨特本人的文学思想及理论批评,这成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独具特色的内容。
从这几个方面,就能看出萨特的文学观;而这文学观的理论根基,又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一其实萨特并没有给自己戴上存在主义的桂冠,但也无法拒绝存在主义思想家的称谓,因为他的思想的确是从“存在”问题起始的,而且所有问题的根由都可以归结到一个著名的判断:“存在先于本质”。
这句话表达怎样的意思呢?从存在主义思想的渊源看,仍是对西方哲学里“本质主义”的抗拒。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思想,一贯把理念和本质放在第一位:世界是理念的仿制和流溢,人是本质的附庸和显现。
“我是人”;“人”是概念和本质,而“我”自身以及“是”的状态,是无关紧要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存在主义哲学就是要凸显并研究这个被遮蔽了的“是”,或者说“存在者”如何去“是”。
在这一语境中,“存在”与“本质”是对立的;二者之间自古以来的关系也应颠倒过来。
就是说,不是本质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先于本质”。
然而,这个判断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谁先谁后的问题,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人的意识及其可能,不如说,是人的存在及其意识创造出人的本质。
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如果有的话——是存在所要求或建构出来的。
正如现象学史家赫伯特·施皮格伯格指出:“对萨特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人的‘本质’也即人的本性乃是人自由行动的结果。
因此他使用‘本质’一词作为在其自由创造活动中人的意识的名称。
”(3)的确,萨特强调“存在”相对于本质的第一性,目的就在于认定人的本性:它不是某种既定的“本质”(或概念),也不为某种“本质”所限定,而是意识到“存在”之后的自由与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因而人们可以选择做怎样的人并怎样生活;否则,人就只能像物一样存在,也只能去过一种机械的和物质性的生活。
基于这一观念,萨特便将存在主义指向了人性自由,并展示出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可能;进而名之为“人道主义”,因为存在主义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人就是人。
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
或者说:“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4)。
但是,人何以能够而且应当是以自由的选择为本性呢?按萨特所说,这取决于人的“意识”。
在萨特哲学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自在”和“自为”,其含义大体是相当于事物本身和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之外并被意识到的事物是自在的存在,它如其所是,不多不少,不能生成也不能主宰自身。
而人的意识则是自为的存在,它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超越之中。
二者的差别如法国作家莫洛亚所说:“‘自在’的事物,只不过是被意识的客观物。
而意识,是‘自为’地存在的。
一个事物的特征,就是它存在的那个样子,盲目的,无动于衷的。
意识是自生的,它可以摆脱过去,又可以投入到未来。
意识是自由的”(5)。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唯有人才是自由的,而所有其他存在物则都是被预先决定好了的”(6)。
一粒种子撒在土中,它生长的结果就已经由种子本身以及土壤和气候的条件所预定;种子的生长也只能按照自然的规律而机械地运行。
这意味着,对于种子来说,“本质”是先于“存在”而存在了。
然而人呢?他对自己的未来以及所要成为的样子是有所考虑并且是可以选择的。
固然人的成长也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比如遗传、基因以及自然、社会和历史的环境等等。
但人可能超越限制,挣脱自然的规律;退一步讲,至少可以选择对于“自然”的态度。
所有这些,都缘于人的意识。
是意识造就了人的生命,也给人带来自由。
仍如莫洛亚所说:“人类意识的作用,乃是赋予生命一种价值,这唯一的价值就是自由。
”(7)由此可见,意识在萨持哲学思想中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这一要义,跟胡塞尔的现象学有着渊源关系。
但萨特没有局限于意识的“意向性”功能及本质直观,而是表达出他对意识的独特发现和理解,这就是“虚无”。
意识是“无”;确切地说,任何事物一当进入意识,便成为“无”。
意识中的存在,既不是物理事实,也不是心理事实,它只是“影像”。
这一看法,萨特早年研究“影像”问题时,便已确立了:被人意识到的事物,“它事实上不存在,而是作为影像而存在的”(8)。
到后来,“虚无”更成为萨特哲学的创见,也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观念。
其含义十分深奥,论证也很烦琐,但要阐明的,无非是意识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
约略而论,意识包含着否定,它不是人所意识到的对象。
“人是意识的存在,意识是自为的;意识之所以是自为的,就是因为它不能把自己‘对象化’,自为的意识永远不可能成为自在的物质,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就这个意义说,它是‘无’。
”(9)简言之,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否定,是对事物的“虚无化”;而因意识而存在的人的本性,当然也就是“虚无”。
即便是对自身的意识,也是否定和“虚无”。
从而,以意识作为人的本性,人就既是其所是,又不是其所是;并且总是在是与非之间矛盾着、转换着。
萨特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自欺”,说的就是这种状况。
而“自欺”的目的就是“使我按‘不是我所是’的样式是我所是,或按‘是我所是’的样式不是我所是”(10)。
这话听上去颇为缠绕、费解,但大意是说人因为意识而生存于否定的境况之中;存在即是否定,存在也就是虚无。
人既是“有”(存在),也是“无”(虚无)。
并且因为“有”,所以“无”;因为虚无,所以存在。
那么,存在的虚无跟存在所要求的“自由”是如何关联的呢?有人认为,萨特在通常意义上所使用的“虚无”或“虚无化”术语跟相应的哲学概念是有差异的,其含义更接近于“不在场”或“无法实现的可能性”。
因此,“人类必然是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的混合物,必然是过去不存在的和可能存在过的、具备‘没有’或不在场性质的那些东西的综合物,而且人类还必须面对着未来的虚无,而这种虚无也就是自由”(11)。
这种解释跟“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是吻合的:正是因为“没有”,人才有可能去选择、创造;正是因为自身的不确定性、不可理喻,以及未来的不可知性,人才需要并且应当去自由地选择。
在萨特看来,人对自己是负有责任的,而真正的负责便是勇敢地去选择自己所将要或应该成为的样子;否则便是对生活的逃避,对自我的放任。
进而,这种发自一己的责任感又并非某个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乃至于全人类,因为每个选择着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他的举动是在为人类而立法。
此即萨特所谓: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作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同时成了为全人类作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
(12)从这段话,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萨特被称为20世纪知识分子乃至于全人类的良心。
但当问题转向“他人”时,人类前景灰暗的一面就浮露出来了。
在他人眼里,“我”是对象,随时都有被虚无化的可能。
因此,在他人的注视下,我被掏空,感到羞耻。
这是一种异化的状态,人就生存于这种异化状态之中,并由此而感到生活的荒谬,进而产生无边无际的焦虑和恐惧。
于是人的存在就成为悖论:一方面人注定是要自由的,但另一方面,人对自由的追求却只能是绝望和空虚的。
正因为如此,萨特的哲学和文学就时常表达着这样的主题:“他人即地狱”;世界因其空洞而让人感到“恶心”。
固然萨特也试图解决生存的难题,甚至利用马克思主义去加以筹划。
但结论并不令人满意,倒是提出的问题发人深省,并成为西方现代文学重要的精神资源。
二萨特是哲学家,也是文学家;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因为跟哲学思想相互融通,不仅风格特异,而且传达着对文学的本质和功能的独特理解。
这种理解的出发点,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介入”。
在萨特思想中,“介入”既是指人的生存状况,也表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使命。
我们存在,就必定是处于“介入”的状态,也即被纳入某个我们所依赖的体系之中。
这是被动的“介入”。
然而我们还可以也必须主动地去“介入”,即以积极的思想和行动去改变生活的处境。
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去“介入”,学也是其一。
但具体到文学作品的写作,情形又有分别;其中的道理,萨特写了题为《什么是文学》的长文加以辨析。
文章以“介入”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了文学的性质、对象和作用。
如果按萨特的哲学思想推论,文学理所当然地要介入生活;其他艺术也当以此为己任。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萨特根据艺术形式及文体对“介入”的性质加以认定。
他以为,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不必介入;而文学里的诗歌跟绘画、雕塑和音乐同类,也不以“介入”为本性。
这是为什么呢?萨特解释说,诗歌跟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一样,是以自身为目的;它的意义就在语词(艺术形式)之中,而与现实世界无涉。
然而散文就不一样了,它是以语言为符号,利用语言去表达某种意义。
其实,这个意思,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也曾表达过,那是把诗歌的语言看做“受阻的”语言,它要求人们在语言形式上停留并玩味;而把散文的语言看做“透明的”语言,它的职能只在传达意义。
这种分别便是作为文学本质的“文学性”所在。
但萨特却是从这种区分中看出文学“介入”的必要性。
他指出,语言是一种存在,它具有何种性质,要取决于人们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
“人们既可以自由自在地像穿过玻璃一样穿过它去追逐它所指的物,也可以把目光转向符号的事实,把它看作物”(13)。
前者是散文,后者是诗。
散文是把语言当做工具,而诗是把语言当做目的。
这个问题似乎回到了唯美主义的论断,即诗与艺术的非功利性。
的确,萨特所道出的诗的本性,大体也就是19世纪以来唯美主义的观念。
但萨特却是坚定地站在唯美主义的对立面,认为“纯艺术和空虚的艺术是一回事,美学纯洁主义不过是上个世纪的资产者们漂亮的防卫措施”(14)。
而表明这个态度,是为了指出文学为人类社会担负着更大责任,那就是“介入”,并通过“介入”而揭露和改变。
所以萨特郑重而又自信地宣称,散文作家的写作必定是“介入”,因为散文的语言决定了这一切。
“我每多说一个词,我就更进一步介入世界,同时我也进一步从这个世界冒出来,因为我在超越它,趋向未来”(15)。
并且,这介入是有倾向和有作为的,它必须有所揭露,引起改变,而所谓“不偏不倚”的描绘只不过是痴人说梦。
诚然,作家可以不说话。
但沉默也是相对于语言而言的,它“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拒绝说话,所以仍在说话”(16)。
因此,散文作家一当选择了写作,或者说作家一当用散文的方式去写作,就命中注定了要去“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