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
海德格尔认识论

海德格尔认识论
海德格尔的认识论被称为存在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人的存在和体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不仅是一个思维和知觉的主体,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的存在。
人的存在是一个主动的、参与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世界。
海德格尔提出了他自己独特的认识论观点,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真理:海德格尔认为,真理不是一种被发现的东西,而是一种被创造的过程。
真理是通过人对自我和世界的揭示实现的。
人需要通过自己的存在去寻找真理,而不是通过客观的事实或理论。
2. 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存在是指人的个体和其独特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普遍的概念。
通过存在,人可以主动地去探索和理解世界。
3. 理解:对于海德格尔来说,理解是存在和世界之间的一种互动。
人通过自己的存在去理解世界,同时也是通过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的存在。
这种理解是一种主观的、直接的体验,而不是通过客观的知识或理性思考。
4. 技术:海德格尔将技术视为现代文明的核心问题。
他认为,在技术主导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世界看作是可被掌控和利用的资源,而忽视了存在的真正意义。
他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方式,并关注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综上所述,海德格尔的认识论强调了人的存在和体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对现代技术主导社会的反思。
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被称为“存在主义”,其核心概念是存在和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析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一、存在与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将人类存在看作是在真理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存在不仅仅是单纯的存在,而是一种向往和寻求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存在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不是提前确定好的,不是基于一些绝对的价值,而是在不断地行动和选择中不断完善和变化的。
二、世界与被遮蔽性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种透明的存在,而是一种被遮蔽的存在。
存在的被遮蔽性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盲目,这种盲目来自人们的主观偏见和自我中心主义,使他们无法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
三、自我与他者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他者的关系。
他主张,人类必须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而社会是由大量的他者构成的。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束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和他者共同构成的,才能真正理解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深刻地洞察了人类存在的真正问题,回答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哲学问题,尤其是人类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问题,提出了存在在奋斗和寻求中不断完善和变化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思和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他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自我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认识

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认识马丁·海德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
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
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及其性质。
自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用,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的理解。
为避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以新的方式来进行。
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和上半叶,是直接渊源于现象学的一种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
存在主义文论直接派生于哲学理论且就是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理论的方式较为严密地推出了存在思想,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创始者和确立者,其存在主义文论博大精深,有非常独特的见解。
当然这避免不了其中一些纯概念理论的玄化,使之难以理解,所以这里只对德格尔的我能理解的主要文论思想加以论述。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思想直接始于现象学,不过很快,海德格尔与老师发生分歧。
他认为,作为老师知识确定性的基础“纯粹的先验自我”只是一种科学理想而并非真正的“实事本身”,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的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
由此,早期海德格尔建立了他自己的“此在的基础本体论”,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
但是,即使在早期对“此在”的思考中,海德格尔的最高哲学旨趣也不只是探索“此在”的问题,而是企图经由“此在”的分析而揭示“存在”的意义。
只不过在探究途中,海德格尔发现“路”反了,不应从“此在”走向“存在”,应从“存在”走向“此在”,亦即对“此在”的理解必须从“存在”出发才能有可能,貌似唯有把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放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才能看出它的意义。
“存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命题,关于存在的理论,即本体论是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公共管理学院08思想政治教育1班杨燕梅0803020024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与“存在者”不同。
海格德尔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把“存在问题”作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是针对“存在者”提出“存在”的。
“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是不可界说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从动态的角度讲,是使“存在者”显示为“存在者”的活动。
“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反过来,既然“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没有现实的本质,不能给它下定义,仅仅是一种“在起来”的可能性,从这一点出发,就不能问“存在”是什么,只能问“存在者”怎样存在,为什么存在,有什么理由说它存在而不能说它不存在。
但传统哲学却把“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相同,混为一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有根的存在,这与传统哲学无根的本体论不同。
海德格尔所要建立的本体论却是有凭有据、有根的“基本本体论”。
他这种有根的本体论是通过三性: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表现出来的。
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在区别“存在”和“存在者”的不同含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在世”,而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
“烦”含焦虑,烦恼,关切,担忧,操心等意,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
“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最后他被沉沦了。
他被日常闲谈、好奇处于沉沦的状况;“闲谈、好奇,这些就是此在日常用以在…此‟,用以开展出在世的方式的特性。
在这些特性中以及在这些特性的联系中,就暴露出日常生活中在的一个基本样式,…我们把它称之为此在的沉沦‟”。
摆脱沉沦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挂念”和“死”。
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流派,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责任。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浅析,探讨他的观点和对西方哲学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和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是由自由意志所决定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人的存在和生存的意义,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思想与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海德格尔对存在主义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对个体的关注,他更关注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
在这部著作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他认为存在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涉及个体的生存和意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一种“清醒”和“自觉”的状态,它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
海德格尔将这种清醒和自觉的状态称为“存在-存在”。
除了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技术和现代生活的批判上。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技术化和机械化使人们迷失了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他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却也使人们与自然和存在的联系渐渐丧失。
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不仅是对技术的批判,更是对人们对存在的忽视和对生活意义的迷失的批判。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作,该书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且复杂的分析,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临时的、动态的存在方式。
在存在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客体,而且是一个个体,在存在中,人通过行动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时间是存在的核心,它给人类的存在带来了限制和可能性。
海德格尔将存在的时间性称为Dasein,意为存在在世界中。
Dasein以它的说话和行为,将自己与世界连为一体,成为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存在。
在存在主义思想中,存在被视为一个矛盾的过程。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虚幻的存在。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人有限的存在,才能体现出生命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存在的终极命运,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存在的价值。
死亡使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和行为,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人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交往,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形成了人的存在的语境,人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共同构建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思想还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自由的,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命运。
人的自由也伴随着责任。
他认为,人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特而有限的,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联系,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不再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体,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而闻名。
他对存在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和概念,对后来的哲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存在和意义的哲学。
他指出,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视为首要问题,并试图回答“什么是人”的问题。
在他看来,人是一种“存在”,与其他物质和生命体不同,因为人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
海德格尔强调存在主义的重点是探索人的自由和责任。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从无到有的,我们必须在存在的过程中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生活。
他也强调人的自由与责任是紧密联系的,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
海德格尔还提出了“存在前提”和“存在方式”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进行的,受到许多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
他将这种背景和环境称为“存在前提”,并认为人必须在这个前提下理解和把握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也强调了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尚未”。
他指出,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或确定的目标,我们的存在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尚未是一种可能性和开放性,我们必须在这种尚未中主动地去创造和实现我们的存在。
海德格尔在存在主义中还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操纵性”。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常常被外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所操纵和被动地生活,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自由。
他呼吁人们回归到自己的存在中,摆脱被操纵性,重拾自己的主体地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在二十世纪的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对人的存在和意义的深入探索,以及对自由、责任、存在前提和被操纵性的思考,都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
他的思想使人们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存在,鼓励人们通过自由的选择和创造来实现自己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文论存在主义出现在20世纪的初期和上半叶,是直接渊源于现象学的一种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致力于揭示存在的真理,尤其是现代人生存的真理。
存在主义文论直接派生于哲学理论且就是哲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用理论的方式较为严密地推出了存在思想,是广义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肇始者和确立者,其存在主义文论博大精深,有非常独特的见解。
当然这避免不了其中一些纯概念理论的玄化,使之难以理解,所以这里只对德格尔的我能理解的主要文论思想加以论述。
一、从“此在”到“存在”“存在”一词是海德格尔整个存在主义的核心,所以我们首先从它谈起。
海德格尔是胡塞尔的学生,其思想直接发端于现象学,不过很快,海德格尔与老师发生分歧。
他认为,作为老师知识确定性的基础“纯粹的先验自我”只是一种科学理想而并非真正的“实事本身”,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不得不与他人共在的具体的个人,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此在”才是思想应回到的实事本身。
由此,早期海德格尔建立了他自己的“此在的基础本体论”,历史性的个人生存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
但是,即使在早期对“此在”的思考中,海德格尔的最高哲学旨趣也不只是探索“此在”的问题,而是企图经由“此在”的分析而揭示“存在”的意义。
只不过在探究途中,海德格尔发现“路”反了,不应从“此在”走向“存在”,应从“存在”走向“此在”,亦即对“此在”的理解必须从“存在”出发才能有可能,貌似唯有把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个人放在广阔无垠的时空中,才能看出它的意义。
“存在”(德文sein,英文being)一词在西语中乃是联接主语和谓语的系词的名词化,它表示语言表述中主语和表语之间的意义关联,不能把它理解为在汉语语境中表实在的汉语语词“存在”,而应理解为语言活动中发生的意义所在。
对“存在”的思考即对“意义之在”的思考。
显然,只有把握了“意义之在”(存在)才有可能理解“人的存在”(此在),因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即意义之在的历史性发生。
“存在”与语言的一体相关性使后期海德格尔转向语言的思考。
在荷尔德林等诗人诗作的启示下,海德格尔发现诗是最本质的语言,对诗语的沉思会走上通向“存在”的道路而领悟“存在”的真理。
因此,海德格尔后期特别关注诗以及诗性艺术,并在走向“存在之思”的道路上,建立了自己的诗论和艺术论。
由此可见,其诗论和艺术论并非一般文艺学学科意义上的诗学和艺术学,而是他整个存在之思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更显得使之别开生面,富有新意。
二、艺术与“真”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沉思是作为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直接反应和进一步思考存在之真的问题而发生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重新思考真理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来思考艺术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对艺术作品的界定。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是从艺术作品入手的,他认为艺术作品有自身存在的特殊本源。
在他看来,如果艺术家创作了作品,作品也成就的艺术家,两者互为因果,就存在一个“第三者”将它们联系起来,即它们的共同本源“艺术”。
海德格尔的“艺术”亦有其特殊含义,它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这事件即他所谓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
“世界”与“大地”这对概念也充满隐喻性,在这里,主要指“意义化”(世界)和“无意义化”(大地)的对立冲突。
以海德格尔之见,艺术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同时展示了大地,在世界和大地的冲突中,作品描述的存在者既显示(获得意义)又隐匿(失去意义)地出场,艺术品也因此而称其所是。
如果将这些术语简单化的话,海德格尔所说的艺术品应该既平凡又伟大,看起来普通平常却蕴含深意。
所以他认为作品表面的平静掩盖着作品中世界与大地的冲突,作品建立的世界要将这世界中的事物意义化,作品展示的大地则要将大地上一切无意义化。
作品则是世界与大地斗争的场所,作为这一场所,艺术作品才是艺术作品。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海德格尔对凡·高的作品《农鞋》的分析。
他说“一双粗糙的农民的鞋子,别的什么都没有。
实际上,这幅画描绘了无。
”他以充满诗意的描述谈到他从中看到的农妇的世界与大地,以及这世界与大地之间一双农鞋的“存在”。
而同时,属于农妇世界中的农鞋在作品中给我们讲农妇的故事,属于大地的农鞋则沉默不语将自己展示为不可穿透、充满神秘的物。
第二、艺术与“真”的关系海德格尔指出,发生在作品中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是真与非真的冲突。
他所谓的“真”指的是而是希腊词中aletheia的原初意义:去蔽与无蔽。
词根letheia指“隐蔽”,前缀a-具有去除、否定之意。
海德格尔认为,词根“隐蔽”指存在者存在之更为本然的状态,无意义状态,即所谓大地性的“非真”的状态。
而“去蔽”则是因为人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使大地万物意义化的活动,使之从隐匿状态中呈现出来,此即所谓的世界性的“真”的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创作的真意就是要展示存在的这种去蔽和隐蔽之间的冲突状态和过程,将这种世界与大地的冲突安顿在作品之中。
艺术作品也正因为这个品质而使自己进入到人的历史,具有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而作家创作的具体任务就是在对此冲突的领会中勾勒出此一冲突的间隙略图。
而欣赏者通过阅读艺术品领悟这一世界与大地、真与非真的冲突,从而看护保存了这一作品,使之意义仍在,不至于成了纯粹的物,也就是说作品也需要知音和伯乐。
正是经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保存,真之事件便以艺术的方式发生了,作为创作者和保存者的人也由此介入了真的事件,进入世界与大地的冲突,遭遇到既澄明又隐匿的万物,从而进入了生存的历史。
第三、对艺术现代异化的揭露。
在对艺术进行了一般性考察后,海德格尔便回到了艺术的现代性问题。
在他看来,现代艺术已经异化,它漂离了它的本质,不再是原初的去弊事件获真理发生的基本方式。
这是由于现代技术统治切断了艺术与自身存在的关联。
1967年,海德格尔在雅典作了“艺术之本源”的讲演。
他认为艺术的本源即“存在”,而“艺术”被海德格尔看作一场真与非真冲突的历史性事件。
说“存在”是艺术的本源即是说艺术是作为“存在”发生的一种方式而成其为艺术的。
只有当艺术成为意义发生的原初事件时,艺术才在自己的本质之中。
以海德格尔之见,本真艺术发生在希腊,那时艺术是意义发生的基本方式即真确立自身的基本方式。
现时代,技术成为真正的上帝,艺术便沦为技术的奴隶,成为一种文化工业,艺术不再是意义发生的原初方式,而成为贯彻技术意志的工具。
因此艺术与自己的本源脱节,成了非本真的艺术。
海德格尔将其看作“遗忘存在”的一个表征。
不过,海德格尔也发现,在这个存在被遗忘的时代,仍有一些诗人艺术家坚守在艺术的本源处,看护着艺术与自身存在的关联,将诗性艺术变成“存在”发送自己的历史性事件。
即创作出富有意义的作品。
于是,海德格尔认为现代艺术的一般状况是令人绝望的,因为它受控于技术而全面异化;而又认为以荷尔德林等人为代表的诗性艺术却是现代世界拯救的希望,因为它守着自身的本源处存在而有克服艺术统治的可能。
三、诗论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艺术是“诗”,诗绝非俗常所谓的浪漫诗化活动,而是意义发生的原初事件或存在之真的事件。
纵观海德格尔的零碎述说,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下三大要点。
首先,诗以语词确立存在。
海德格尔说人们通常将语言的本质误解为人用来表达主观意图的符号工具,因而也认为诗的本质是表现自我,这种误解只触及到语言本质的派生性功能而未揭示语言的本质。
他认为,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存在确认自身的方式,或者说是意义发生的方式。
“存在”(sein)本身在德语中指的就是一种语言表达关系,即主语与表语之间的意义关系。
存在作为存在乃是在语言表达关系中确立起来的,存在之可能必赖于语言。
而语言与存在在本质上是一体的,语言的发生乃是出于一种“存在的天命”,我们可以将这种“天命”理解为意义发生的必然。
在根本意义上,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言说并非人的言说,即那种表达人的主观意图的言说;而是存在自身的言说,即意义化活动实现自身的方式。
把握了语言的本质就不难理解诗的本质了,因为海德格尔看来,诗不是随便什么语言,而是本质性的语言,作为本质性的语言,本真的诗乃是存在以语词确立自身的方式,简单地说,本真的诗就是展开原初意义化活动的语言言说。
在我国古代,“亡国之音哀以思”,每当国破家亡,处处生靡靡之音,诗人多作感伤之诗。
在这里,国破家亡就是一种“存在的天命”,这里诗的语言已不是诗人所能决定的,而是意义所在决定的必须写悲歌。
在终极意义上看,不是诗人写诗,而是存在在写诗。
其次,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
诗作为存在借语词确立自身的活动具有一种始源性或原初性,表现为存在的“原初命名”和万物本质的“原初命名”,海德格尔将其称为“给予”、“奠基”和“开端”。
这种命名不遵从任任何世俗的尺度,而以神性的尺度和人民的意愿为标准。
为此,借原初的命名以神性的尺度来度量一切恰恰是诗的本质,因此,诗在本质上是超越的、原初的。
作为原初而超越的诗性命名是一种历史性的“奠基”。
海德格尔说:“当诸神得到一个根本的命名,当万物被命名而首次彰显出来,人的生存便被带入一种确定的关系,获得一个基础。
”历史因此进入一个新的“开端”。
在给予、奠基和开端的意义上的原初命名也就是要给万物以最初的度量,因此,诗性言说必得有一个内在的神性尺度,而这神性的尺度是诗人在对存在的聆听中采纳的。
对于无神论的我看来,海德格尔所说的神性尺度我觉得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积累而形成的无形的社会思想共识和语言。
再次,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早期海德格尔关注的中心是“此在”问题,即“人在世界中存在”的问题,“世界作为人生存论上的必然环节成为他分析的核心。
后期海德格尔不再孤立地谈“在世界中生存”,而是联系着“大地”来谈什么样的世界性生存才是正当的。
正是此转向是海德格尔对生存的思考与诗性联系在一起。
海德格尔认为,迄今为止的西方史上至少有两种绝然不同的世界:技术世界和艺术世界。
前者是在摧毁大地的基础上建立的世界,后者则是看护大地与大地共在的世界。
他的忧虑在于,居于世界大厦中的人早已忘了这幢大厦立于其上的自然大地正遭到根本的破坏。
在《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一文中,海德格尔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功业卓著,但他却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
”他解释“诗意地栖居”意味着:与诸神共在,接近万物的本质。
很显然,“诗意地栖居”对立于“技术地栖居”,这两者的分野在于对神和万物的态度,意味着以与技术的栖居全然不同的眼光和态度生存,与自然万物共在,自然大地才是他的真正的家园;“栖居”与“定居”对立,意味着人存在的短暂性,更应诗意地享受生活。
由此可见,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绝不是一种浪漫诗化栖居,而是一种与技术性栖居艰难抗争的本真栖居。
于是,“诗”作为一种本真生存的标志在海德格尔的诗之思中重新恢复了它应用的沉重。
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这种思想,其实两千多年前我国思想家老子就提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