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启蒙主义是一种优先考虑个人独立思考、行为表达和意识而非权威式机构作为前提的思想。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这种理论在欧洲多国流行,特别是法国,唐纳德·狄德罗等人发
挥作用.启蒙主义激励人们超越主流各种观念,尝试理解自然现象的真正原因,重新审查
权威的教条。
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和实现个体自我意识,而不受传统权威制约,以自身观点指导行为。
另一方面,存在主义是一种将实在主义与另外一种“自我”和“自我绝对主义”结合起来
的主张。
存在主义认为,真实存在的分析是有限的,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只有当前的存在
的实现,因此人们应该避免所有的绝对问答,而要求自己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对象。
存在
主义强调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其自由意志的追求,坚持行动为先,而不是僵化的传统式和畏缩的机械理论。
关于存在主义

关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并认为人类必须自行解决存在上的问题。
这一哲学流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根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尼采、海德格尔、索伦・奥古斯丁・克尔凯郭尔、迪德罗、卢梭、卡尔・雅斯珀斯和亨利・贝格森等哲学家的思想和观点。
存在主义者最重要的观点是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
在这种哲学框架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而不受社会或其他人的束缚或控制。
这个理念直接反映在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神学”和尼采的“超人”理论中。
另一个到处可见的存在主义的信条是存在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在这一哲学流派的框架中,人类的存在即是一个存在本身的意义:“存在是一个绝对,并且从它自己的角度上来说是必须的”(Sartre,1946)。
这种哲学观点的前提是:由于人类具有自己的意识,并可以选择自己的行动和行为方式,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存在主义者眼中,人类存在面临的许多困境和问题来自于现代社会的严格制度和规范约束,尤其是市场经济和传统的价值观所限制的个体自由和自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存在主义者坚持认为,人们必须摆脱不必要的制约,并在自己的个人和集体选择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和意义。
最后,存在主义者也必须直面死亡和苦难。
在这一哲学体系中,死亡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存在主义者则认为人类必须直面这些现实,而不是期望安逸、平庸的生活。
总之,存在主义倡导的自由和选择性导致了人们对自己、世界和生活的探索。
它不断激励人们积极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并帮助人们发现生活的强大意志。
正如尼采所说:“一个人应该摆脱对生活的恐惧,而敬畏生命本身。
”。
存在主义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1.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以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 点。他认为,过去的哲学研究专注于“存在者”, 而忽略了“存在”,而存在乃是任何一个存在者 在 具有任何内容的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没 有存在,就不可能有存在者。 然而,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追溯到一 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必须在具有任何内容之前 就已经明确他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法国就迅速地被德国法 西斯的军队占领,这使法国的知识分子深感失望、痛苦, 心情沮丧,这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 壤。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马塞尔、卡 缪、梅洛-庞蒂等人。其中萨特的影响最大。 萨特早年曾赴德国学习,并师从海德格尔学习存在 主义哲学。他于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系统反映 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存在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萨特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 的本质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第三节 存在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 一、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到 这个世界上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 所以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就 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 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 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五、人生是一场悲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 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 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 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 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 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 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 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要在荒诞的世界中使自己的生活不荒诞, 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那就要珍惜自己短暂 存在的价值,坚决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东 西,努力作一个自由的人。
第十二章 存在主义

•
•
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 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它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推动下的批 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 进一步发展,可归入广义的现象学运动之内。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基 本倾向同早期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等人一脉相承。他们否定和批驳所有主客二分 的哲学(包括实证主义),他们并不排斥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但认为这应当从先于和超越主客、 心物等二分的人的存在本身出发,而且本体论不应当做任何形式的实体论,而应当当做关于存在 者如何存在的存在论。他们的哲学的出发点是用现象学方法把人的存在还原为先于主客、心物分 立的纯粹意识活动。后者不是实体性的存在,而只是一种必然指向对象的朦胧的意向活动。纯粹 意识活动就是意识的意向性,它可以而且必然揭示、但并不派生出对象世界的存在。他们认为人 的本真的、始原性的存在先于主客二分,不能将其作为认识对象以认知的方式达到,只能揭示, 而揭示就是对人的有效率领存在方式的描绘、解释(释义)。他们的现象学方法也是一种解释学 的方法。 由于存在主义哲学家往往把对烦恼、畏惧、对死亡的忧虑等非理性(非认知方式)的心理体 验当做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方式,认为只有揭示它们才能揭示人的真正存在。他们强调认定超越 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不断超出自己的界限。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就是人的生活、 行动和实践,而这些都意味着自由。 存在主义并不是统一的哲学派别而只是一种具有某些共同理论倾向的思潮,被冠之以存在主 义的哲学家之间的差异甚大。
一、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续1)
• •
•
二、存在主义的根源 存在主义要求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以这种二分为根 本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这正是西方哲学发展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一种突出表现。 从理论上说,以超越主客二分来显示和思考存在这个基本观念在西方哲学中早已存在,它可 以追溯到古代西伯莱和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已把存在当做正在涌现达到、思有统一 的东西。奥古斯丁也要求超越理性的界限。笛卡尔从个人存在出发的原则被他们“批判地”继承 和发挥了。帕斯卡、康德、谢林等人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对其超越之要为存在主义思想家提供了 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启迪。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也为存在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 材料。克尔凯郭尔和尼采哲学更被他们当做自己的自己理论先驱。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则正是存 在主义哲学家用以提出其基本理论构思的方法。总之,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一个重要派别出现, 是由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特别是近现代转型所决定,也可以说是这一转型完成达到重要标志之 一。存在主义成为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与29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 盾和危机以及由此加剧的人的异化现象密切相关。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异化状态, 恢复人达到个性和尊严,一直被存在主义者当做其哲学的中心问题。存在主义也正以此而在有着 这种异化感的各个社会阶层中找到自己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三、存在主义的流传 存在主义哲学流派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的。海德 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理论很快成了德国哲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存在主义理论似乎非 常适应当时很多人的虚无主义和从痛苦中求重生的情绪。不过,当纳粹正式上台,法西斯狂热笼 罩德国大地时,具有悲观主义色彩的存在主义就不再行时了。而这后存在主义在德国又较流行, 但存在主义的中心由德国移到了法国。在法国出现了萨特、加谬等一批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存在主义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有不少信徒。20世纪5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在美国也逐渐风行起来, 主要代表由巴雷特、蒂利希等人。
存在主义教学理论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论也在不断更新。
存在主义教学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原则和实践方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1. 学生是主体存在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 精神成长是核心存在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神成长,包括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自由与责任并重存在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自由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
学生应在自由的基础上承担责任,通过承担责任实现自我价值。
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4. 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存在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三、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原则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存在主义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关注学生精神成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强调自由与责任并重在存在主义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4. 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探讨问题。
四、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方法1.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存在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重要实践方法。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与萨特

• 广义的理性主义不限于哲学认识论,在思想文 化各领域,凡推崇理性、反对包括神秘主义、 直觉主义等非理性主义在内的思想倾向或观点 都可称理性主义。
•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核心 思潮。它关注着个体的存在处境,强调个体的生存意 义。存在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在二 次世界大战之后达到高峰。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情 结乃至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并渗透到了整个西方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为海德格尔前期、 萨特等,理论先驱是克尔凯郭尔。对个体生存及其存 在着的个体的境况的关心,指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 只有在个体的恐惧、焦虑等情境中才能体验到人的真 实存在性。这成为存在主义的主题。
“广延”的观念
• 广延(extensive substance),也称广袤 实体。指物质实体。 • 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物质构成的,物质 的本性在于它是一个有广延的实体,它 具有长宽高三向度。 • 广延的观念则是指天赋观念中抽象但可 确定的实体,如数目、形状、运动等。
心物二元论
• 上帝是唯一不依赖外物而自存的实体,对人而 言,心灵和客体(物质世界)也是实体,它们 也一样不依赖外物而自存(除了依靠上帝)。 • 思想和广延就分别是心灵与客体存在的本质属 性。思想没有广研,广延不能思想。 • 因此心灵与客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心灵 的实体不会因肉体消失而失去存在。 • 上帝是居于心物之上的最高实体,是精神实体 与物质实体的创造者。
普遍数学
• 普遍数学(mathesis universalis)是笛卡 儿研究一切真理的科学方法学。 • 所谓普遍数学指的是以数学中最一般的 特征:度量与顺序,应用到一切其他学 科上来。 • 必须先用分析,把复杂的变简单,然后 再运用综合,从众多简单中构成复杂, 最后从第一原则推导出确定的结论。
第五讲 存在主义

按照封建礼教的思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即使是丈夫死了,祥林嫂还是祥林家的媳妇, 不应该离开婆家,但她却大胆地选择了背叛、 逃离,这与萨特的“存在即选择”又发生了 巧合。也就是说祥林嫂从这时开始要自己为 自己做主了。
世界是荒谬的,存在是偶然的,人生是痛 苦的,但人能以自由选择赋予自己的存在以 新的意义和价值。萨特宣扬为自由而斗争的 《苍蝇》很好地表达了这种自由选择观,象 征性地表达了反抗德国法西斯铁蹄践踏的现 实政治寓意。
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王子坚信复仇的正义 性, 勇敢作出违抗神意的选择并承担一切后果。他 杀死犯罪的母亲及其情夫,为父报仇,并带走了所 有的苍蝇,把阿尔戈斯城的人民从罪恶的精神负担 中解救出来, 其思想和行为正是萨特“自由选
萨特:“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 为自由的, 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 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萨特所言的自由乃是一种思想与精神的 独立性,是无条件的、无限的自由,其 主要表现就是人能够自由的思想,人的 意志有绝对的自由, 决定自己的一切事 情而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限制。
个体在世界上按照自己的欲望来塑造自己 时所获得的一种存在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 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 确定的。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 为什么东西。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 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它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不断把它所是的 自在虚无化。 自为的存在在本质上具有否定性和超越性 :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永远相 异于自身。
她第一次嫁到什么地方去了,也不知道,只 是知道她的婆婆“是山里人模样”,可能是 比后来的贺家墺近一些且离卫家山不很远的 一个山村吧。她的娘家还有什么人,也不知 道。根据后来的情况看,她极可能是个孤儿。 “孤儿”就如同“弃儿”,按照生命哲学的 观点,人类就是大自然的“弃儿”: “与动物 形成对比,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就是说, 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建立的进程,而 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他上路了。大自 然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存在主义的四个基本观点

存在主义的四个基本观点存在主义的四个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自我意识、自由和责任、死亡;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
该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认同人的个性和民主自由。
人就是在并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有本身也没意义,但人可以在旧有存有的基础上自我刻画、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具有意义。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有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使得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
机器和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因此他们是完全被定义的,一块石头无法做出任何不同的选择,向日葵无法选择跟着月亮前行,织布机无法用来缝线,物的本质是可以被规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理论概念: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 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巴黎人,可能是20世纪最负盛誉的哲学家,经常与其终身伴侣西蒙•德•波伏娃一起周游世界。
他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同义词。
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是《存在与虚无》(1943)。
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这个荣誉。
她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左派中。
在他去世时,有几千人自发地涌上街头加入出殡队伍。
诚如报刊标题所言:“法兰西失去了她的良心。
”索伦·克尔凯郭尔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先驱,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一生。
在当地的大学学习神学和黑格尔哲学,与国家教会、大众媒体和黑格尔哲学的捍卫者进行针锋相对的论战。
也许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个人职业看作是痛苦而孤独的,她与出身于当地显赫家庭的雷吉娜•奥尔森解除了婚约,后来也一直单身。
他出版了大量哲学和神学著作,其中许多是匿名出版的,这些著作以其敏锐的理解力和心理学洞见而闻名于世。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生于德国东部的吕采恩镇附近的勒肯村。
在他获得博士学位以前就被任命于巴塞尔大学语文学教授,这一直被公认为是他才华出众的表现。
忧郁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受病痛折磨,他在10年后辞去了教授职位。
在接下来的10年中,他在欧洲各地游历,撰写了以尖刻妙语和对生命的执着而著称的散文随笔。
作为“审美”存在主义的先驱,他最著名的宣言就是“上帝死了”,意思就是近现代科学以使得对上帝的信仰变得毫无意义。
他为自己设定的使命就是要与有这个事件引起的虚无主义进行战斗。
在生命的最后10年,他一直饱受精神失常之苦。
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在德国西南山区长大,他从未失去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简单生活的尊重。
他受教于布赖斯高的弗莱堡大学,后担任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助手,他的第一部著作《存在与时间》(1972)被他的同事看作是天才之作。
该书引入了一种解释学现象学,这种现象学不同于正统的胡塞尔现象学。
在胡塞尔的推荐下,海德格尔接替他担任了大学的哲学教职。
人们对海德格尔之后卷入民族社会主义(纳粹)政党的事仍颇有争议。
但他作为主要哲学家的名望却不可动摇。
卡尔•雅斯贝尔斯出生于德国奥登堡的富裕家庭,早年学医,他的第一部主要出版物是《普通心理病理学》(1913)。
不久后他的兴趣转向哲学,出版了《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并在1921年接受了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职。
他第一个把他的探讨称作“生存哲学”。
这是一种有神论存在主义,关注想痛苦,内疚和死亡这样的界限境遇。
体验这些界限境遇。
既能感受我们的有限性,又能体会到他所说的“超越性”或是对我们生存基础的暗示。
纳粹认为他“在政治上靠不住”,所以在1937年革去了他的教授一职。
思想流派: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有两大要义: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理念,其意义是指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
所以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历史背景、家世,亦非由于他出身的地位,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的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
其二是克尔凯郭尔将存在分为三级:1.感性存在:感性的存在通常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追求轻薄的人生,追求自己自私的一面,是从维持生命到享乐方面的存在;2.理性存在:是一种比较严肃的、尽责的人生,以理性的方法、哲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使自己对别人尽到伦理责任,合于社会道德的存在;#3.宗教性存在:是一种祈祷和爱的生活,是对神的自觉和崇敬,从而使精神有所寄托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阶段理论:1.审美阶段:从时间上讲,这是直接性的领域。
这个领域涉及范围极广,从明显的文化平庸直至最高的文化修养都包括在内。
生活在这个阶段并且能毕生生活在这个阶段的人都只关注现在,漠视作为忏悔的过去或作为义务的未来。
2.伦理阶段:伦理领域的两个明确特征,即作为忏悔的过去和作为义务的未来,在此都无一席之地。
忏悔、义务、承诺都属于伦理范畴,这些范畴在经历了“跃迁”之后才起作用。
3.宗教阶段: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信仰的“跃迁”是进入宗教领域的前提,同时也是个体化的最高形式。
基本原则: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其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在这个“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
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
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其三是“自由选择”。
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决定论是没有的——人是自由的。
人即自由。
”萨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存在的基本特点:空间性和暂时性、分享与参与、焦虑和内疚哲学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
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
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
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
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
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
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
"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
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1.'存在'的认知观理解是:从发觉、识别、属性、了解、功能;到作用、利弊、用途、效果、控制等系统化的归纳。
2. 是指人的存在,不是指某种'物'的存在。
'物'只能处于'在'的状态下,等待人来发现它的'存在'。
3. 是指人的存在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存在。
动物的感觉不具备到达人对'存在'的理解定位。
4. 是指人类'感知到'事物的存在。
因永远有事物处于一种'在'的状态下,使人类无法觉察到它--在。
5. 指某些人感知到的'事物'而某些人还没感知到'此事物'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定会在此世间--此在。
6. 人对'自身认识'的存在。
有理性的认识与非理性的认识,在此认识的过程中,体会着感性'此起彼落'的存在效果。
7. 个体发出的一种"存在"信息,将他"感知到"的"某一事物"向大众发布,由信息反馈而获得共鸣,相互感受到彼此的'存在'--此信息可能是隐秘的,由"接收者"感知这种隐秘的'存在'。
@存在是偶然、荒诞的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
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
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
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