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论余华《第七天》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On the Existentialist Tendency in Yu Hua’s The
Seventh Day
作者: 张谨柔[1];王莹莹[1]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00
出版物刊名: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余华;《第七天》;存在主义
摘要:余华的《第七天》承继了先锋文学的存在主义思想,彰显了对现实的关怀。
作品通过一个死者对生存意义的寻找过程,在"接近-远离"的叙述角度下贴近现实,并揭示人不断自我设计却最终归于毁灭的绝望处境。
余华通过对死亡世界的建构,探讨人的本质存在,为当代人寻找精神皈依之所。
传承与超越——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意识审视

第6 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I AL OF JXlUNI RS T VE I Y
V0 O No 6 LI .
De . 0l c2 0
21 0 0年 1 2月
文章 编号 :62— 7 8 2 1 ) 6— 0 1 17 65 (00 0 0 9 —2
自主 的抉 择 , 自我 意 义 上 实 现 了 对 苦 难 命 运 的 超 越 。 从 “ 活着” 就是一 种直 面宿 命 而又超 越宿 命 的精神 韧性 对
述》、难逃劫数》 《 《 、 世事如烟》、往事与刑罚》 , 《 中 人物都
受命运牵制 , 一切 都是命 中注 定。命运 的力 量是强 大而
相信 ,活着 》 讲述 了眼泪 的宽 广和 丰富 , 《 还 讲述 了绝 望
的不存在 ; 讲述 了人是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着的 , 而不是为 了活着之外 的 任何 事物 而活 着 的。 口 福贵 看似 没有 尊 ” 严, 然而 , 他的 内心 却是 宁 静 而旷达 的。从 某 种 意 义上 讲, 福贵选择 了“ 活着 ” 一存 在方 式 , 这 也就 完成 了命 运
境 问 题 上 , 特 认 为 他 人 就 是 地 狱 , 而 提 出 了 自由 选 择 萨 因
学说。但从 根本 上讲 , 存在 主义学 说仍 然是 一种悲 观主 义学说。在 解决 人物生 存 困境上 , 余华 的思 路和答 案与 存 在主义者们是大不 一样 的。他在 这条路 上越走 越远 , 他找到的答 案是—— “ 宿命” 。
步走人命运为 其 编制 的大 网 ; 世 事如 烟 》 《 事 与刑 《 、往 罚》, 就连后期创作的《 活着》 许三观 卖血记》, 和《 随处 弥
漫着宿命气息 , 的命运 被一 双看不 见 的神 秘力 量所 支 人 配着 、 掌控。在肯 定宿命 的力量 如此 强大后 , 余华不是 消 极 的认 同定数 , 而是焦 虑 的找寻 出路 。笔 者准备 把余华 的 探 索 分 为 两 个 时 期 来 看 , 而 窥 视 出作 家 的 心路 历程 。 从 在前期 , 余华 没 有找 到行 之有 效 的方 法 。《 亡叙 死
荒诞境遇下孤独与生存的悲歌——简析余华《兄弟》中的存在主义因素

、
荒诞 的世 界— — 人物命 运 的悲剧 化
萨特认为,人 与世界万物 的存在一样,都具有 偶然性。世界之于生存个体来说,超脱 了其本身作 为生命体寄存空间的意义。世界是充满荒诞感与不 可理喻性 的,是个体用理性无法掌控的,人在世界 中普遍感到生命 的荒诞。 ( 《 兄弟 中讲述的 “ 两个 时代”同样没有逃 出 “ 世界是荒诞的”的命题。余 华认为 , “ 精神狂热、本 能压抑和命运惨 烈” 与 “ 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有共同 的特征:荒诞 的现实世界与不合理 的人性压抑。余 华排斥 “ 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禁欲主义与反人性, 同时厌恶改革开放初期浮躁纵欲下人们的欲望泛滥, 荒诞 的世界使 兄弟 的 “ 生存个体”始终摆脱不 了悲剧 化 的命 运 。 兄弟 中的 “ 文革”时代彰显了存在主义中 的 “ 荒诞世界”,而对 “ 文革”时代的否定,源于 作者幼年 时期的 “ 文革记忆” “ 6 0年代 出生的 余华,目击 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历史运动。在他 的创 作 中,童年记忆—— 文革记忆根深蒂固。无论是他 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描写,还是充满怜悯与同情 的苦难述说,这种沉甸甸的记忆都悠然萦绕,挥之 不去。” " “ ‘ 文革”时期社会秩序是混乱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无情的。 兄弟 中对 “ 文 革”的描写,延续 了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家时期的血 腥与暴力,倾泻而出的是对荒诞 时代的控诉 ,他力 图用暴力化语言与悲情化叙述诠释着 “ 文革”那段 不堪回首的记忆。那个时代 ,人们的精神家园被封 存在一本本红色语录里,在 时代环境的重压下失去 了本有的自我和个性。荒诞 的世界将生存在其中的 人物的荒诞命 运进行 了合理化, “ 文革”的时代混 乱、人性之恶及历史荒诞色彩弓 I 起 了同代人甚至当 代人的共鸣, 作者在用内心揭露着那个时 代的伤疤。 兄弟 中的另一个时代充斥着 “ 伦理颠覆、 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余华说它 “ 更甚于今天的 欧洲”,从而凸显了该时代的荒诞色彩,直指兄弟
_活着_的存在主义解读

《活着》 的存在主义解读
◎肖 晖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摘 要 余华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 他的小说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他对死亡、 荒谬、 苦难以及绝望情绪主题的表达, 都 体现了他创造性地继承了存在主义的言说, 本文以 《活着》 为代表阐述其中蕴含的深层生命体验。 关键词 《活着》 生命意识 存在主义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1)01-141-01
② 强调“人的自由选择” 。存在先于本质, 意思是人必须先存
在, 然后才能创造他自己, 同时它揭示的是个体的生命主题, 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余华吸收了这一思想,他颠覆中 国传统创作中强调的集体价值和社会属性,描写的是小人物 生存状态以及个体价值, 他的创作由 “外” “内” 即由关注 转向 , 外部世界的兴趣转向人的内心意识的表达,余华不再写社会 中的个体、 集体中的个体, 抛弃了传统创作中个体身上的那种 社会属性与集体价值, 而是写单个独立的个体, 写个体的自我 意识和生存状态, 他的作品大都写个体自由和选择, 迷失自我、 寻找自我、 发现自我成为小说的主题, 荒诞、 死亡、 孤独和虚无 充斥全文, 从而否定了传统中的那种英雄主体和理性主义。 福贵的独生不是命运对他的厚爱 ,正是命运对一个已经 一心向善、 决心尊从社会规范而放弃自由的人的最暴烈的凌 迟。以己的 “生” “死” 来说, 福贵又成了生活 ,相对于众人的 在别处的独行客。他无法选择, 活着是生命的唯一动力和最 高意义, 这体现出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然而, 在生命形式 的自由选择上, 余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悖论, 无论作品 即: 中的主人公做出何种选择, 都无法逃脱 “活着” 的对立面—— 死亡, 余华为福贵设计的选择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现实对 “存 在”的否定。在 《活着》 作者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中, 人物, 也不注重情节, 他主张现实生活的再现, 注重描写琐碎 生活中的小人物, 写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作者以几近于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周围发生的一切, 他 不像传统小说的叙述者那样能随意地进入到被叙述人物的 心理中做洋洋洒洒的分析, 也不会经常进行深入的自我阐释, 即便偶尔发表几句议论, 大半还是采用自由间接语体的形式, 将其含混在人物意识中,并不显示出明确的判断倾向。 《活 着》 中福贵的坎坷经历是引人泪下的, 但余华并没有过多的 同情和怜悯, 他只是作为一个听众, 静静地听福贵讲述自己 的故事、 自身的经历, 讲述着生命中所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余华小说存在性主题论析

余华小说存在性主题论析
贾忠良;张佳宁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余华小说有无限言说的可能性.余华小说是人的存在境况的寓言.整体上是关于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方式的未来可能性的想象.余华小说给出的是一个存在性的主题--"活着",出示的是人的存在境况--"活着的可能性".在时间的线性流程中,余华通过人物的不幸遭遇和生命姿态的展示,向我们出示了人生的可能性,生存的可能性,存在的可能性,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这一存在性主题意在说明,在世界的结构中,在时间性结构中,人生在世,就意味着要不断地失去亲情,不断地失去亲人,不断地失去自己.他的小说预兆着我们的未来.
【总页数】4页(P200-203)
【作者】贾忠良;张佳宁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胜利大逃亡的背后--从余华小说主题的变化看先锋小说的演变 [J], 李谋冠
2.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意蕴思考 [J], 马敏娜
3.从暴力快感到苦难救赎
——论余华小说的主题演变 [J], 纪丽
4.论余华小说《兄弟》思想主题的现代性特征 [J], 刘百慧
5.海勒和余华小说主题的多维度生命体验层次 [J], 赵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余华的存在主义与人性反思

余华的存在主义与人性反思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存在主义和人性反思是两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谈谈余华作品中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和存在的本质。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常常面临着生死的选择和人生的困境,他们必须面对生命的无常和绝对的自由。
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变故和亲人的死亡,他在世俗的束缚和人生的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通过福贵的经历,余华揭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
福贵的存在就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人类在世界中的渺小和无助。
其次,余华的作品中也存在着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他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举止,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为了救治儿子的病,不惜卖血换取金钱,他的善良和坚持让人动容。
然而,他的儿子最终还是离世了,这让许三观对人性的善意产生了怀疑和反思。
通过这样的故事,余华呈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无法预测性,人们的善意和努力并不能总是换来好的结果。
此外,余华的作品中还经常探讨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和追求。
在《兄弟》中,主人公李光头和韦春花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追求自由和尊严,不愿被生活的困境所束缚。
然而,他们最终都被现实所击败,这让人不禁思考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是否只是一种幻想。
余华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思考。
总结起来,余华的作品中存在主义和人性反思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和对生命的思考,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余华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于人类存在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它给予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论余华小说《兄弟》的存在主题

J O URNAL O F XI NYU UN I VER S I T Y Nhomakorabea新
余
学
院
学 {
V o 1 . 1 9, N O. 4 Aug . 2 01 4
论余 华 小说 《 兄弟 》 的存 在 主题
● 罗秋 香
( 西南 大学
这个时代 的文 化符 号。意识形态权威和价值规 范体 系 日渐 失 苦难 的根源 。 落解体 , 对于处在这个时代 的知识分 子而言 , 无 疑又在遭遇 一 李光头 的母 亲李 兰 , 一 个善 良无辜 的女 人 , 她 的一 生 , 苦 “ 丈夫是杀人 犯 , 儿子也 是杀人犯 次严重 的精神 危机。余 华 , 一个思 维迥 异的先锋作家 , 与这个 难都如影 随形 。李光 头说 : 时代所有 的知识 分子一样 , 孜孜不倦地 用 自己的创作 “ 回到现 的女人 , 这个世界上可能还有几个 ; 丈夫在厕所里偷 看女人屁 实 的底层 , 回到生 命 的存 在 , 回 到悲悯 的情 怀 ” , … 用 自己的 股被抓 , 儿子在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也被抓 , 这样的女人世上 ” 作 为一个女人 , 她所 承受的苦难是 创作关注现实 , 对人 的生命存 在状 态进行 思考 探寻 。长篇小 可能 只有 他母 亲一个 了。 说《 兄 弟》 , 在看 似 天马行 空 的叙述 和荒 诞不 羁 的表 现背 后 , 常人无法想象 的。她用 一生 去洗刷前 夫刘 山峰 留下 的耻辱 , 是她对刘 山峰遗 留 阴影 的逃 离。在李 光头偷 其实扛着 的是个体命 运 的存 在 背景 ; 在看似 光怪 陆离 的表 现 她让儿子姓李 , 她不得不悲哀地说 出“ 有其父必 中, 体现个体的艰难生存 。余华 在一次 接受采 访时 说 : “ 我 的 看女人屁股被抓进派 出所后 , 工作就是要把 中国存 在 的事实写 出来 , 等我 写 出来 才 知道我 有其子” 。嫁 给宋 凡平之后 , 获得 了安稳 的爱情 , 使她感 到幸 是第一个写 的。 ” _ 2 小说《 兄弟》 与他前期 的“ 生存小说” 一样, 福和喜悦 , 她感 到作为一个女人 的尊严 , 有 了对 自我 价值 的重 存在和生存依然是余华创作 关注的重要角度和核心 。余华称 新确认 , 而这 一切却 因为宋凡平 的惨死 化为 泡影 。另一 个人 《 兄弟》 写的是一 个个 性被 压抑 的时代 和一 个个 性 放纵 的 时 物宋凡平 , 和李兰结婚获 得 了暂 时 的家 庭幸 福。但结婚 这天 代, 小说 就是在这两个时代背景下 , 承续 了对生存 的关注 。小 的“ 找鸡事件 ” , 使他 无端 遭 人辱 骂和 群殴 。文 革 中, 因为家 他 受非人 的批 斗 、 囚禁 和毒打 , 完全 丧失 了做人 说对 以苦难为形态 、 以荒谬为本质 、 以虚无为归宿 的存 在处境 庭 成分问题 ,
从“生存论分析”探讨余华的《活着》

从“生存论分析”探讨余华的《活着》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
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
”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而余华的创作则告诉我们存在中的人,其生存困境是与生俱来的,只能在存在论上寻找答案。
一、从存在主义层面讨论《活着》小说《活着》以垂暮之年的主人公福贵对自己的一生回忆自叙,以知命的平静语调讲述他一生悠长的生命故事。
故事跨越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我国从抗日战争到“文革”收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苦难岁月,讲述了历史与现实共存的江南乡村和城镇,家乡和弥漫着饥饿与死亡恐怖包围圈的两组生存空间中,福贵个人生命史与民族的社会变迁史。
存在主义的鼻祖海德格尔关于人存在的生存论分析认为,“存在不是存在者”,人与存在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就是人的特殊存在方式。
他将人的这种特殊的存在方式称为“生命”(Existenz),而将人称为“此在”(Dasein),强调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
在他看来,人的存在特点就是要超出自己而存在于世界上,这里所讲的“世界”则应该从存在论上将它理解为存在向我们展示出来的意义整体。
是存在者总体的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事物在这关系总体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
作为存在论层次上“此在”的福贵,他的“世界”就是与他相依为命的父母、妻子、儿女;和他的生存紧密联系的土地;以及弥漫着饥饿与恐怖的战场;难友老全和春生;甚至还有赌徒龙二和与福贵本人相伴到最后的那头老牛。
而这个存在关系就决定了他的“乡土”情结。
他几乎一生未离开土地,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福贵的人生体验几乎包括世间所有的幸运和灾难。
福贵上了赌徒龙二的当,将祖业100多亩地和房屋输光。
一夜之间,龙二成了地主,他自己一家却成了佃农,可龙二在土改中成了恶霸地主被镇压,福贵却平安无事,还分得五亩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摘要: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之一的余华,在其创作历程前后风格的变化中,都离不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文化情景变化的背景影响,余华小说确实得到存在主义强有力的哲学支撑。
通过分析余华小说的写作背景、风格的变化,凸显出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结识余华小说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存在主义;存在;荒诞;死亡一直以来,人的生存状态是存在主义所重点关注的主题,理所当然的在存在主义文学中也往往是对死亡、孤独等要素的关注。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文学,受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的写作也倾向于思考人的生存状态。
系统的研读余华的作品后,能感受到他小说中对死亡、暴力、苦难等主题的描写,蕴含着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倾向。
一、存在主义的产生存在主义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丹麦的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存在主义。
这种基督教存在主义宣扬个人的主观的“存在”,追求人与神的统一。
同时,德国的雅思贝尔思和法国的马塞尔·加布里埃尔对这种宗教存在主义进行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在后期的发展中,德国的胡塞尔及其弟子海德格尔萨特等人对这种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新的改造,创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并在以后影响深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存上的困惑。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让很多意识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新时代的人出现了“信仰危机”。
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迅速发展的现代时期到来的同时,人们也进入了一种没有宗教信仰的时代。
物质方面大大的满足,让人们不再局限于眼下的发展,而是有了更多的欲望和贪念,开始追求更多的利益,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人们共同信仰的消失。
在诱人的利益面前,人们犹如脱了缰绳的野马,没有了共同的信仰以及归宿感,为了各自的利益,努力地寻找着更多的“突破口”,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潮流在这个背景中应运而生。
二、余华小说中存在主义倾向的表现余华作品中通过人内心意识的表达,来描写个体的生存状态。
在余华后期的作品中,他用“零度写作”的叙述方式为读者展现他眼中的小人物自我意识和生存状态。
《活着》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关于苦难的字眼,余华只是作为一个客观的叙事者,单纯平实地叙述富贵的一生,而我们恰恰是从这种单纯中体味到了富贵苦难的一生以及他的生存状态:只是为“活着”而“活着”。
像富贵一样,经历了命运的磨难后,只为活着本身而活,成为宇宙中毫无意义的一员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他们的这种生存状态便是存在主义最好体现。
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存”。
而荒诞性也是余华小说的重要标志,它既是现实世界的存在状态,也是人无法逃离的生存状态,这种荒诞性我们不难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时代,以及小说的情节中感觉到。
在余华的小说中有隐而不现的命运叙述,也有忽隐忽现的命运叙述。
当命运隐而不现时,荒诞性更突出,《十八岁出门远行》整篇文章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短短的一篇文章,作者没有做详细地交代和描写。
只是通过对命运隐而不现的叙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纯粹荒诞的世界。
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忽隐忽现,这种命运的不可知性使荒诞成为一种宿命意识。
在《难逃劫数》中,处处都是死亡的陷阱,因为有一个看不见的无形的力量——宿命,在左右着人们的命运,小说中的东山、彩蝶、露珠、男孩都按照命运为他们安排的方向,一步步地走入了死亡。
在《死亡叙述》开篇中的第一句话更是直接表达了这种宿命意识:“本来我也没准备把卡车往另一个方向开去,所以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在宿命的安排下,小女孩“命中注定”地被我撞死了,然后“我”成为肇事者,最终,逃逸若干年后的“我”又被另一场车祸遇难者的家属打死,这仿佛是命中注定般的要用“我”的命来弥补“我”之前犯的错误。
虽然余华笔下的人物众多,命运也各式各样,但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死亡,也是人的最终命运的归结。
这种荒诞性正因为它是命中注定,不可把握才更为鲜活。
个人的表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荒诞,人们觉得卡夫卡的小说魅力无穷,就是因为他小说的通篇荒诞性。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就是一篇纯正的卡夫卡式的小说:在一个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一位满脸络腮伙子的壮汉用脚踹坏了我的房门,把我从被窝中拉起来,让我去为一个根本不认识的而且即将死去的“朋友”去吊唁。
我最终在知道解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去参加“朋友”的丧事,且无可奈何地为“朋友”守灵,还必须大哭一场,还得捧着“朋友”的骨灰盒在街上兜圈子。
整个故事的荒诞性一目了然,且这种荒诞的事偏偏又是一个叫余华的亲身经历,而这个余华就是叙述者“我”。
这个莫名其妙的故事是虚构的,可是我又是现实中存在的,这种存在与不存在(虚构)互相纠缠,通篇荒诞。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将生存表述为“‘向死亡存在’,而‘活着’只是一种‘暂时尚未’的‘死亡’。
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味的不是存在的到头,而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极存在。
死亡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
刚一降生,人就足以老得去死。
”按照存在主义学者的认为来说:“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悲剧的,人存在为了追寻未来,而未来就是死亡,因此,人的存在就是走向死亡。
”存在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表现死亡、孤独等主题,而在余华的小说中也脱离不了死亡这一主题。
厄运和死亡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无法摆脱的,无论人的命运怎样,或是平淡,或是丰富,最终都趋向一个已经注定的结局——死亡。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做出怎样的选择在死亡面前都是无益的,那无谓的挣扎只会在无知中将自己推向不可预知的深渊。
这就像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他只是日复一日地将压着自己的石头推向山顶,但那石头是众神用来惩罚他的,他不可能将重石推上山顶,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只是,在加谬的笔下,我们被西西弗斯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所感动。
而在余华的笔下,则消解了这层含义,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无益的,死亡变成了最终的结局,为人们的生命画上句号。
1.“死亡的确定可知”与“何时死亡的不可知”对于生存着的人来说,随时随刻都可能面对死亡与最后终究必死的结局。
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将许三观为了生存而一次次地卖血的情景不厌其烦地展示给读者,本质上“血”是生命之源,“卖血”实际上就是“死”,只是这种方式让“死”进行了放大和加速。
许三观自己也知道自己卖血会死,但是他为了生存,还是选择去卖血。
因为卖血可以娶妻,卖血可以支付被儿子打伤的邻居方铁匠家的儿子的医药费,卖血可以让全家人在饥荒之年吃上一顿饱饭,卖血可以改善儿子一乐在乡下的困境,甚至为了给一乐筹集作手术的医疗费,许三观加快了卖血的频率,一天里卖几次血——直到血压脉搏都几乎没了。
就抽血本身而言,是对“死”的象征性的形象表达。
至于“何时”死亡,海德格尔认为:“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与死亡的确定可知是同行的。
”我们中国人通常将人正常老死家中称为“寿终正寝”,这也意味着是“自然的死亡”。
这样的死是我们预料之中的,让人可以接受。
相反的情形是生活中那些悲剧性的死亡——“夭折”、“横死”、“逆死”……,这些死亡都是非正常的死亡,让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而余华笔下的人物的死亡大都属于后者——《在细雨微风中呼喊》中的弟弟孙光明、《命中注定》中的陈雷,《世事如烟》中的灰衣女人,《现实一种》中的堂弟,《一个地主的死》中的地主的儿子王香火……这些人都是死于非命,是悲剧性的死亡。
“死亡的确定可知”让读者对人的死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心理准备,但“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又让读者在阅读中充满了恐惧与担忧。
尤其是小说中好人的死,善良人的“离去”,更是常常让读者心痛,无法接受。
2.“不可能的可能性”与“向着死亡的自由”海德格尔说:“死亡是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可能性,是每一种生存都不可能的可能性。
”这确实道出了死亡与生的辩证关系。
因为在死亡面前,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发生,每一种生存都最终不可能,死亡否定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同样因为有死亡的存在,一切事情和每一种生存又都变成了“最本己的和无所关联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世人在生命面前一律平等。
在死亡面前,不管你是帝王,还是囚犯,你都必须承受,别人无法代替。
所以死亡否定了一切可能性也开放了一切可能性,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命运的结局都是必须死亡,人只能活在一定的历史时空。
因为生命的有限性,才有敞开,因为人都会面对死亡,才有珍惜,才有敬畏,因为生命的最终结局是必须死亡,才无所畏惧。
总体看来,作为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的存在主义哲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流行,并且深刻地影响了包括一些文学家在内的许多人,但以笔者的分析来看,其对个体的研究,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整个人类的描述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
在研究个人存在的本质、个体存在的价值和命运归宿问题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观念,只是悲观的、片面的、孤立的代表一种哲学思潮,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这并不影响笔者对这一学说的理解,也不会影响笔者通过存在主义对余华作品的解读。
余华小说中的存在主义是在一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由作者的创作性对传统化的存在主义的一种变形,从某些方面看,余华的小说中有存在主义的影子,但又受到时代的影响,这也是题目中“倾向”的阐释。
参考文献:[1]解志熙.生的执着: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