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小说 (精选)

合集下载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历史大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百姓一生中的坚韧和无奈、求生意识与苦难意识。

其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有力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勾勒出历史背景下的世情百态以及留给读者探讨的多元化主题。

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分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色,并结合阅读感受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关键词:“局外人”视点;象征;主题多元一、“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

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

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

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

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此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

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

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引人思考。

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二、象征意味的叙述方式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

探究余华先锋小说《存活》《存活》是余华的一部先锋小说,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本文将对这部小说进行探究。

首先,小说通过描写男主角的生活经历展现出生存的重要性。

男主角在丧失妻子和儿子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但他仍然努力生活下去。

小说通过描述他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示了生存的困难和挑战。

这种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对生存的思考和反思,引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生存意义的思考。

其次,小说通过男主角与其他人的互动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男主角经历了与各种人物的交流和冲突。

与亲人、邻居、陌生人的互动中,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中有善良、有恶意,有关心和帮助他的,也有歧视和排斥他的。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小说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小说还通过男主角的思考与支撑他生活的展现了人的精神面貌。

男主角在丧失亲人后经历了失落和绝望,但他仍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他尝试通过回忆和思考,寻找自己与亲人相处的意义,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使他能够在悲痛中继续前行。

小说通过展现男主角的内心世界,呈现了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勇敢,给予读者一种鼓舞和启示。

综上所述,余华的先锋小说《存活》通过对一个丧失亲人的男子的生活进行描写,探索了生存的意义和人性的本质。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展现人的精神面貌,引发了读者对生存和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它呈现了余华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观察能力,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学作品。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

浅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余华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的叙事艺术更是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

余华的小说以其深刻的叙事艺术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叙事结构、语言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语言表达和人物塑造三个方面来分析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希望能够对读者更好地理解余华的作品。

余华的叙事结构非常独特,他擅长运用多重叙述手法,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故事的多重层次。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将主人公的遭遇融入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之中,使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历史与个人命运的交融。

他还善于运用反复叙述的手法,通过对同一事件的多次叙述,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在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通过多次出现的“血”这一象征性的事物,让读者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中感受到许三观的艰辛与坚持。

这种叙述手法既有助于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厚度,又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故事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余华的语言表达也是其叙事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

他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兄弟》中,余华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文革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这种语言的贴近性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余华的语言还具有一种悲悯之情,他通过对生活中的苦难和磨难的真实刻画,传递出对生命的深切关怀和充满希望的态度。

这种语言的独特魅力使余华的小说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余华的人物塑造也是他叙事艺术的一大亮点。

他擅长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变化。

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曲折,从富有到贫穷,从开心快乐到悲惨绝望,这一切都是余华通过对福贵内心的描绘而展现出来的。

这种深刻的人物刻画能够让读者对人物的遭遇产生深切的同情和理解,也让故事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余华的小说中还有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如《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兄弟》中的兄弟等,这些人物既是作者对特定时代和社会群体的真实刻画,又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能够让读者在感受故事情感的也能够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人性命运。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2019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2019

活着余华长篇小说赏析《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通俗的用一句话来概述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历尽繁华、破落、战争、困顿、亲人一个个死去后所领悟的生命的本质:人生最大的恩赐就是活着。

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福贵上学时看过这本书,没啥感觉,就听潦倒老头讲他浪荡的往事。

最近重新翻看,泪中带笑,感触很深。

真应了那句话:有些书不是不好,是你还没到读这本书的时候。

福贵当少爷时好气人。

吃喝嫖赌,气死老爹。

看他败光家业受苦,真想骂句“活该”!福贵也可怜。

战场上跟死神擦肩,侥幸逃回家,苦日子如影随形。

老娘病死了,儿子献血死了,闺女难产死了,妻子病死了,女婿意外死了,外孙吃豆撑死了……他没再浪荡,可命运不依不饶,塞给他各种不幸。

福贵又算幸运。

他重新适应了劳作,从尸骨战场捡回条命,各种艰苦岁月也挺过来了。

目睹旁人、亲人去世,只有他,活下来了。

这位洗心革面的少爷,为何能超脱常人,活到最后呢?大概因为遇到这几人。

父母“福贵啊,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的道理。

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低押出去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

”……我一个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

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

到这时我才知道爹为什么不要银元偏要铜钱,他就是要我知道这个道理,要我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

我娘常说,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福贵当少爷时,太混账了。

吃喝嫖赌打老婆,金山银山也得败光。

好在老爹不糊涂:他教儿子欠债还钱,坦荡做人。

叫儿子挑着铜钱去还账,让他知道钱来的不易。

从此,福贵生活态度变了,走上了正途。

所谓“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昔日的少爷,也不得不下地干活。

而他的地主婆老娘,亲自坐地头陪着。

“活得高兴就不怕穷”,“笨鸟先飞,还要多飞”,一定是母亲的坚韧,让他变得乐观和勤劳。

赏余华小说

赏余华小说

赏余华小说——《活着》《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这是余华唯一一部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主义文学特征的小说。

小说里的福贵年轻时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地主少年,赌博输光祖业后从此一蹶不振,厄运频频,先是父亲气急攻心从粪缸上掉下来,接着母亲病死,儿子有庆在医院被抽血过多致死,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致死,女婿二喜做苦工遇难惨死,外孙苦根吃豆子被撑死,福贵经历了一重又一重措不及防的苦难,生命里难得的温情总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粹,从地主变成贫民,被国民党抓壮丁,土改、大跃进,文革,分田到户,最后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到晚年,年迈孤苦的福贵与一头差点被宰杀的老牛相互依存。

余华以“活着”为这篇小说命题,但在小说的整个叙述过程中却处处充斥着死亡的阴影,小说“以死写生”,总共为主人公福贵安排了七次死亡经历,福贵在亲眼目睹身边亲人的死去,并亲手将他们埋葬的那种经历对他的心灵和精神都是一种极为巨大的打击,面对死亡有人会在这种折磨中选择消沉度日,但是福贵却是在这种打击中渐渐成长,他的心里路程发生了极为剧烈的变化,在他父亲死去的时候,福贵并未有太多的情感展现,更多的是麻木,第二次母亲的死亡使他展现出了一点点的遗憾和哀伤,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有庆的死亡时,福贵开始显示出对抽血人的愤怒以及对幼子死亡的沉重的感情,这是福贵对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在凤霞的死亡里,福贵已经开始学会对死亡的正视和忍受,到最后一位亲人外孙苦根的离去让福贵感到生命的绝望,福贵作为一个被生活压榨、终日劳作的农民,他的身上有很多的劣根性,这些都是时代所赋予的,他曾经好赌、好色,也贪生怕死,没有任何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他的一生都是为了一个小小的家所奋斗,然而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家的愿望,在命运的打击下也变得渺茫起来,在福贵身边,死亡和痛苦似乎已经成为了不需要理由的存在,生命的易逝和与之带来的无尽悲痛落花般铺成了福贵的一生。

浅谈余华先锋小说《活着》

浅谈余华先锋小说《活着》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

余华也不例外。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

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

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

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

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现在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

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

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

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子。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

这样说来,《活着》应该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

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

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

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

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

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余华作品《许三观卖血记》赏析余华小说最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许三观卖血记中对对爱情与亲情的描述,叙述语言都表现出近乎残酷的冷漠,叙述者的主体意向已经降至感情的冰点. 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

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

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

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

”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

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

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子再活一次。

”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二次血第一次:因为乡里人的话好奇而去卖血,娶了许玉兰第二次:为了给被大儿子一乐打破头的方铁匠的儿子赔偿去卖血(一乐不是他的亲生儿子,是何小勇强奸许玉兰有的)第三次:为了给和自己有过一场交欢摔断了腿的林芬芳买补品去卖血第四次:人民公社以后,三年灾荒为了让家人吃顿饱饭去卖血第五次:为了让一乐在乡下过得好些能早点回城去卖血第六次:为了请二乐的生产队队长吃饭去卖血第七~十一次:为了给得了肺炎的一乐治病,在一个月左右卖了五次血第十二次:他老了忽然有了想卖血的冲动可血头说他太老了,看不上他的血了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在平凡,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底层人民,为了家庭作出了如此牺牲,甚至为了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是他男人尊严耻辱的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的卖血救他,也许余华想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凡但伟大的男人,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大作为,可为了家庭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心血;生命是平等的,这又或许是余华想表达的另一层意思。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

浅析余华《活着》五篇范文第一篇:浅析余华《活着》浅析余华《活着》读者共鸣性产生原因摘要:《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写作上的一座里程碑。

很多人研究《活着》的主题意义,探寻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讨论《活着》的叙述手法,想将它归类于某种主义。

关于这些的讨论有太多了。

放弃从作者的角度探寻文本内容,而是从读者的角度进入,结合读者阅读感受和文本内容解读余华的《活着》。

关键词:读者文本共鸣性普遍经验性情感内化刚开始阅读余华的《活着》时,里面的情节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通常令读者捧腹大笑,感觉太过于荒唐。

比如父亲“ 拉屎时就像个穷人了。

他不爱在屋里床边的马桶上拉屎,跟牲畜似的喜欢到野地里去拉屎。

每天到了傍晚的时候,我爹打着饱嗝,那声响和青蛙叫唤差不多,走出屋去,慢吞吞地朝村口的粪缸走去。

走到了粪缸旁,他嫌缸沿脏,就抬脚踩上去蹲在上面。

我爹年纪大了,屎也跟着老了,出来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听到他在村口嗷嗷叫着。

”除了福贵父亲蹲在缸上大便的场景外,还有青楼胖胖的妓女被福贵当马骑,满大街的跑。

这些情节总体上是轻松愉快的,而福贵就一个浪荡公子哥的形象,没有挣得读者的几分好感。

可是,越往下读,我们会发现,我们轻松不起来了。

书名虽然是《活着》,讲的却都是死的事情。

因为吃喝嫖赌,福贵把祖上的家产败光,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回来时母亲已经死去。

女儿在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活着”。

可是中国公社化运动、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和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

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妻子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

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夫人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给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

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了雨生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与张艺谋电影《活着》
绪论:
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等,作者经历了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的物质生活的巨大变迁,经历了多次运动给他带来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于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张艺谋最初看中的是余华的另一篇小说《河边的错误》,因为想全面了解他,所以张艺谋要求看他所有作品。

余华就给了张艺谋《活着》的清样。

张艺谋看完了这篇小说后,被小说写出的中国人身上那种默默承受的韧性和顽强求生存的精神而感动。

张艺谋决定拍《活着》之后,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和剧组主创人员讨论故事、人物、影片结构和语言。

最后张艺谋确定用最平常的方法讲一个平常家庭的故事。

正文:
小说和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虽然可以讲述同一个故事,表现同一种精神内核,但是在相互转换的时候要保持着完全的一致难度是极高的,也就是说,任何一部小说要拍成电影都会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

小说的基调无疑是沉重与黑暗的,这是
主人公所在的时代决定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和命运的关系”这个主题的特性所决定的。

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
抱怨对方。

”但我读过之后却并不认为在这个冰冷的天幕下覆盖着的是福贵与命运的“友情”,我看到的分明是抗争,是一个人为了原本就应该属于他的爱与温暖,而与命运所做的无法逃避的挣扎。

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并不是像古典英雄史诗那样在于人的失败,而是这场争斗,无论对于人还是命运,最后根本没有赢家。

而电影显然不能这么拍,一部主题阴暗的电影在中国广电局是不可能通过审查的。

所以在电影中,以福贵为代表的主人公们并不像小说中那样对一切苦难逆来顺受,而是始终在积极地寻求改变。

最后的结局也是充满温情,福贵一家虽然历经苦难,但最终达到了他们一直以来所寻求着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实际上是战胜了命运。

小说中,作者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

从“我”到富贵(小说开头,由“我”引出主人公富贵),又从富贵到“我”(结束全篇之目的),富贵异常平静地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

小说中压抑灰色的笔触,使人几乎屏住呼吸视听。

当我稍想轻松些许,命运的打击波便接踵而至,整个社会在余华的笔下都集体痛苦麻木着。

电影删去了“我”这条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使
观众只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进入身临其境的逼真状态。

影片通过字幕“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及“以后”直接表现上世纪中叶中国历史现状: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历史给了影片和片中人物广阔的发挥空间,故事皆在历史背景下发展,人物的命运都与之息息相关。

余华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叙说述说“活着”,超越了包括社会历史的一切。

而张艺谋就是从时代、社会的视角,述说个人在社会历史的大潮中身若浮萍,毫不由己。

而电影《活着》也成为了张艺谋唯一一部在我国被禁的片子。

电影中语言的政治历史色彩浓重,与布景、声音等配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

不论是二喜对着毛爷爷头像义正严词地说“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把徐凤霞同志接走了”,还是牛镇长一块钢铁三个炮弹的打法:“第一发炮弹打在蒋介石的床上,第二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饭桌上,第三发炮弹打在蒋介石家的茅坑里。

”等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还原。

再如“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牛之后了呢?”“牛之后就是共产主义了。

”等反应社会环境、历史事件的句子不胜枚举。

他站在社会历史层面上再现社会历史,其目的是再现历史,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有严重的讽刺意味。

小说里的人物语言平实、生活化,富于对生命、人性本真最朴素的表达。

如:“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等等。

小说中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只是描述而已,不曾透漏作者的主观评判。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你终究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

那个结果对现时的我们毫发无伤。

告诉我,谁还在不堪着高考的煎熬,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或许有人会问:这样,我们的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有这么一段对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清
扫,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